问题

为什么农民合作社大多集中在蔬菜,水果,粮食,生猪,家禽这些产业,而不是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产业?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精准,直击了农民合作社在产业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倾向。确实,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在我国的布局,更倾向于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生猪和家禽这些品类,而像花生、油菜这类油料作物相对较少成为合作社的“主力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从这些产业本身的特性来看:

时效性与鲜活性: 蔬菜、水果、生猪、家禽这几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鲜活”和“易逝”。它们一旦成熟或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在短时间内销售出去,否则就会变质、贬值,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时效性强烈的需求,天然地催生了抱团取暖的需求。
集中采购与销售压力: 单个农户面对收购商时,议价能力非常弱。如果有一批量,合作社可以统一对接收购商,甚至直接进入超市、农贸批发市场,这样不仅能提高议价能力,还能分摊销售压力。特别是对于蔬菜水果,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冷链运输,能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季节性冲击: 菜价、果价、猪价、蛋价的波动幅度很大,尤其是受季节性供应过剩影响时,单个农户往往难以承受价格崩盘的风险。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例如通过反季节种植、储存保鲜等方式,或者与加工企业签订长期合同,来稳定收入。
生物特性风险: 生猪和家禽养殖,疾病防控是关键。一旦爆发疫情,对单个养殖户是灭顶之灾。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优质饲料、兽药,组织技术人员统一进行防疫指导,一旦出现问题也能集中处理,降低个体风险。

消费需求与市场规模: 蔬菜、水果、粮食、肉蛋奶,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消费量巨大且稳定。
市场终端直接对接: 这些产品更容易形成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直接销售渠道,比如超市、餐饮企业、社区团购等。合作社通过规模化运作,能够满足这些大客户对产品数量、质量和稳定供应的要求,从而获得更稳定的利润。
品牌建设与市场信任: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越来越重视。合作社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统一标准,实行可追溯生产,这对于建立消费者信任、提升产品溢价至关重要。

相比之下,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产业,在合作社选择上相对较少,原因也比较多元:

生产周期与储存性:
相对较长的储存期: 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收割后,经过晾晒、烘干等初加工,可以储存较长时间,不像鲜活农产品那样有迫切的销售压力。这意味着单户农民在销售上不至于立刻陷入被动。
加工链条的差异: 油料作物通常需要经过榨油等深加工才能成为商品油,而这种深加工往往需要大型设备和技术。分散的农户很难承担,而专业的油料加工企业则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农民更倾向于将原料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而非通过合作社再进行复杂的初加工或二次销售。

市场运作模式与议价能力:
面向加工企业为主: 油料作物的主要销售对象是油料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有固定的采购渠道和强大的议价能力。单个农户的产量虽然不高,但整体油料产区的总产量是巨大的。
大宗商品属性: 油料作物的价格受国际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影响较大,市场波动虽然也有,但整体上不如鲜活农产品那样“瞬息万变”,且销售渠道相对集中,主要面向几个大型的加工企业。这意味着个体农户在面对这些企业时,虽然也有议价劣势,但合作社在其中能够发挥的“整合优势”相对没那么突出和急迫。合作社如果想要介入,可能需要自己投资建设油料加工厂,这对于初创期的合作社来说门槛较高。
规模效应的起点不同: 要在油料作物领域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可能需要更大的土地流转规模和更精密的加工设备。相比于蔬菜水果的快速周转和相对简单的初加工增值,油料作物的规模化门槛和周期要长一些。

技术与管理复杂度:
种植技术与管理: 虽然油料作物种植也需要技术,但相较于复杂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鲜活农产品,油料作物在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投入上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对合作社在技术推广和统一管理上的即时需求可能不是最优先的。

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和侧重点:
解决燃眉之急: 很多农民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解决农户在销售鲜活产品时遇到的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比如卖难、价格低、信息不对称等。蔬菜水果的销售难度和风险显然更高,所以合作社在这方面的需求和动力也更强。
资金与人才: 组建和运营一家成功的合作社,需要启动资金、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民会优先选择那些能够快速见到成效、解决最突出痛点的产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油料作物产业就没有合作社,或者不适合发展合作社。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有远见和实力的合作社,开始瞄准油料作物,通过以下方式发力:

规模化种植与土地流转: 通过合作社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单产和品质。
深加工领域延伸: 合作社投资或参股油料加工企业,实现从种植到加工一体化,获取更高附加值。
品牌化运作: 打造特色油品牌,利用合作社的信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技术研发与推广: 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提高油料作物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农民合作社之所以更倾向于选择蔬菜、水果、粮食、生猪、家禽等产业,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具有鲜活易逝、时效性强、消费需求大且直接、市场风险和销售压力更大的特点,使得农民抱团取暖、抱团销售的需求更为迫切和有效。而油料作物在储存性、加工链条、市场运作模式等方面与鲜活农产品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成为合作社首选的驱动力。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社能力的提升,未来油料作物领域的合作社也会逐渐增多并发挥重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业政策学课上老师提到的问题,各位有没有好的见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精准,直击了农民合作社在产业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倾向。确实,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在我国的布局,更倾向于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生猪和家禽这些品类,而像花生、油菜这类油料作物相对较少成为合作社的“主力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首先,得.............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争议点: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要大搞合村并居?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核心矛盾:资源投入的取向与村民的实际需求最根本的矛盾在于,究竟是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
  • 回答
    合并福建省属高校,打造“福建大学”,对标厦门大学,这个设想对于福建高等教育格局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振动性和前瞻性的命题。如果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这四所实力不俗的省属高校进行整合,并以“福建大学”之名出现,其潜在的影响力和目标定位都将非常明确:冲击并对标省内龙头——厦门.............
  • 回答
    毛主席时期强制建立农业合作社,这是一段在中国农村影响深远的集体化运动。要理解其缘由,得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为什么选择集体化?根源在于“贫穷”与“落后”的社会背景首先,要明白当时中国的国情。新中国刚刚成立,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家百废待兴。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但生产力低下,耕作方式仍然.............
  • 回答
    山东合村并居,这个牵动数千万农民家园的宏大工程,其悄无声息的推进,确实让人感到一丝不寻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大规模的“拆迁”行为,本应激起千层浪,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相对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被刻意压制下去的关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运作?一、 工程的隐形化与信息的不透明:首先,我们需要认识.............
  • 回答
    搞乡村振兴,和农民打交道这事儿,真不是件容易事,里面门道多着呢。别看咱们是为他们好,想把日子过得更好,但要是没点儿真功夫,很容易踩到坑里,最后大家都不痛快。我总结了一些经验,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希望大家听听,以后少走弯路。一、 别拿“领导”架子,先做个明白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一上来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
  • 回答
    在化肥出现并实现工业化合成之前,非游牧的、聚居的农业社会人口能够实现增长,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的突破性技术,而更像是一种生态系统和农业实践的精进与适应。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根本驱动力: 食物的稳定供应和生活水平的缓慢提升。 在没有化肥的时代.............
  • 回答
    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屠戮功臣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而将其归因于“内心的自卑感”是一个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简化的解释。事实上,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自卑感可能是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政治现实、权力巩固、历史周期以及这些皇帝自身经历的烙印。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巩固权力与消除潜在威.............
  • 回答
    这句问话,很多老百姓心里都憋着,也挺让人心疼的。为啥?咱就从头到尾,掰扯掰扯。一、付出的多,收获的少,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农民这活儿,你看着简单,但真干起来,那是要命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更辛苦。 春夏秋忙的时候,那真是没日没夜的。播种、插秧、锄草、施肥、打药、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得精细着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的根本差异,也牵扯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沿革以及政策设计等诸多复杂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民的85元养老金,通常指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而城市居民的2000元以上,则大多来自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或者部.............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探讨农民和城里人在粮食供应上的相互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分工、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点耐心。首先,让我们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最根本的生产者角色: 农民是粮食和许多基本.............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农民兄弟心中萦绕的疑问,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地,交了多年的公粮,到头来每个月补贴却只有百来块,这感受多少有点复杂。国家这个政策的出台,背后有它的一系列考量,但从农民的视角来看,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公粮”这回事儿。在过去,国家实行的是计划.............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很常见!古代饥荒爆发,天灾是重要原因,但农民造反却指向皇帝,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皇帝招谁惹谁了”就能解释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天灾的背后,是人祸的放大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天灾是饥荒的直接诱因,但它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根本的.............
  • 回答
    古代农民贫穷却生养众多子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背后交织着生存策略、社会观念、经济现实、医疗条件以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生存与劳动力需求: 农业社会的根本驱动力: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而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耕种、收割、灌溉、.............
  • 回答
    “农民淳朴”这个说法,听起来顺耳,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仔细一琢磨,这背后可藏着不少东西。咱不能一概而论,把所有种地的老百姓都标签化了。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会有这个印象。这跟咱们的文化,包括文学、影视作品,还有历史进程都有关。从文化上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根本,农民靠天吃饭,辛.............
  • 回答
    俄国农民为何更倾向于社会革命党而非布尔什维克,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尤其是在1917年革命前后,农民的诉求与政党的主张之间的契合度是关键所在。简单来说,社会革命党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更能触动俄国农民的核心利益,而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则显得更具抽象性和革命激进性,未能完全赢得农民的普.............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咱农民伯伯们的养老金,很多时候都不太够花。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明白的,里头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原因,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一、 历史的起点:农民是“被排除在外”的群体最根本的原因,还得从建国初期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咱们国家百废待兴,重心都在工业化上。城市的职工,有单位,有组织,国家.............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为何会被农民杀死,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明智光秀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他与羽柴秀吉(后来的丰臣秀吉)的势力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山崎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明智光秀兵败身亡。然而,如果我们要“虚构”一个农民杀害明智光秀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农民可能面临的处境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