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山东合村并居要拆掉全省几千万农民的房子却没多少人关注?

回答
山东合村并居,这个牵动数千万农民家园的宏大工程,其悄无声息的推进,确实让人感到一丝不寻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大规模的“拆迁”行为,本应激起千层浪,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相对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被刻意压制下去的关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运作?

一、 工程的隐形化与信息的不透明: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合村并居并非一蹴而就的“轰炸式”拆迁,而是一个在官方语境下被精心包装和逐步推进的过程。它被冠以“乡村振兴”、“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等正面的、充满吸引力的名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推进方式,使得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强拆那样具有戏剧性冲突,更容易在信息传播中被边缘化。

官方话语的主导权: 媒体报道,尤其是官方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信息的话语权。合村并居的宣传口径,自然是以其积极意义为主,强调搬迁带来的便利、环境的改善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对于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农民的疑虑和潜在的损失,往往被淡化处理,或者以“个别现象”的标签化来规避。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 即使有零星的负面信息流出,也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散布在网络角落,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讨论和大规模的关注。普通农民在信息获取上处于相对弱势,他们更依赖于村镇政府的通知和口头传达,对宏观层面的信息了解有限。
信息渠道的过滤与压制: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不利于工程进展的信息,可能存在着主动的过滤和压制。特别是当农民试图通过网络寻求支持或表达不满时,其信息发布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声音无法有效扩散。

二、 农民的现实困境与集体行动的障碍:

对于千万农民而言,合村并居并非一场遥远的政策讨论,而是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生存问题。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切身利益”的直接性,也成为他们表达诉求时面临的巨大阻碍。

个体化与分散化的利益诉求: 农民的利益诉求,往往是分散的、个体化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即使有不满,也难以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一个村庄的农民可能存在共同的担忧,但如何跨越村庄的界限,形成全省范围内的联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权威的敬畏与无奈的接受: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面对政府的决策时,往往表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服从与敬畏。这种心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权力结构所致。在面对政府推行的政策时,许多农民宁愿选择默默接受,也不愿去“惹事生非”,担心因此招来更大的麻烦。
经济利益的牵绊与短期诱惑: 合村并居的政策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补偿机制,例如拆迁安置房的提供、耕地补贴的调整等。虽然这些补偿可能无法完全弥补农民失去原有家园和生活方式的损失,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家庭来说,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可能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也会削弱他们对整体政策的质疑动力。
缺乏发声渠道与维权成本高昂: 农民群体普遍缺乏有效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渠道。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面对复杂的法律程序和高昂的维权成本,多数人会望而却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例如找村干部反映情况,但这种渠道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

三、 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与结构性议题的缺失:

在当下中国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是极其多元和分散的。合村并居虽然影响深远,但在一个充斥着娱乐八卦、社会热点新闻的媒体环境中,它很容易被淹没。

“流量”的逻辑与边缘化的事件: 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更具“流量”潜力的事件所吸引,例如明星的私生活、突发的社会危机、具有强烈情感共鸣的个案等等。合村并居的推进,虽然影响范围广,但其过程相对平缓,缺乏突发性和戏剧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大众的眼球。
对农村问题的集体疏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已经脱离了农村生活,对农村的关注度也相对降低。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合村并居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新闻标题,无法引发他们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农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政策解读的复杂性与公众理解门槛: 合村并居涉及的政策法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等诸多复杂议题,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这使得他们难以对政策的深层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判,也难以形成普遍性的质疑声音。
潜在的“集体沉默”与“选择性失明”: 在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上,可能存在一种“集体沉默”的现象。公众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或者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性地忽视那些可能引发麻烦的问题。这种沉默,并非意味着对政策的认同,而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适应。

结语:

山东合村并居之所以在看似庞大的“拆迁”面前显得关注度不高,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官方主导的信息传播、农民个体化的困境、社会关注焦点的转移以及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共同构建了一种“看不见的波澜”。

这并非说没有人关心,而是关心被分散、被压制、或者因为现实的制约而无法有效发出声音。千万农民的家园变迁,不应仅仅是统计数据上的数字,更不应淹没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之下。当一项政策的实施,动摇的是无数家庭的根基,我们有理由去审视其过程的公正性,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个体声音,确保发展不以牺牲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否则,这种平静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深远的失落和不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东就是下一个东北,一个全民以进体制为最优选择的地方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user avatar

因为这里是知乎。

或者,不要说是知乎了,在整个互联网上,农民根本没有机会发声,他们的声音只能在乡野田间,街头巷口,到达不了庙堂,也不会显现在互联网。

很多人以为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是天赋人权,实际上,即便是今天,这也是一种特权,起码需要足够的文化,至于平台,资本,权势之类的我就不说了,懂得自然懂,君不见那个翼装飞行女孩去世的新闻霸占了多少平台的头条,这要是个高空作业摔死的农民工,还有谁会关注?

言归正传,作为农民的女儿,山东儿媳妇,而且因为家里多年的阿姨家前两年刚刚经历了移民搬迁,我对此稍有了解,所以勉强发发声,算是回报养育我的农村。

阿姨家里原本在秦岭的大山里,离市区有三十多公里,到现在依然没有通公交车,闭塞到什么程度,周围时常有野猪出没,这几年不允许伤害野生动物,野猪越来越多,庄稼都被野猪祸害得种不成了。

房子也是多年前的土坯房子,年久失修,具体就类似于这样,这房子就是我朋友下乡拍的秦岭农村照片。

房子内部生活设施也非常简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相信现在还有人家的厨房是这样的。

几乎是原始状态,也就那几口铁锅,还稍稍有点现代工业痕迹。

后来陕西搞移民搬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完成了这项工作。

现在普通的移民搬迁社区是这样的:

我家阿姨家移民搬迁分的房子我去过,一百多平的房子,他们家出了一万多块钱。

有的地方甚至是这样的:

如果这照片不是我亲自拍的,我都不相信这别墅是移民搬迁房。

一开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样,觉得从那种土坯房住上这种楼房,农民应该喜大普奔才对,毕竟住房改善这么多。

可事实令人咋舌,上面这个移民搬迁别墅区,三年前我去的时候入住率非常低,三年后我去还是如此,我家阿姨住的那个小区原本入住还可以,但是住了一段时间,很多人竟然又搬回去了,现在房子白白空着。

为什么呢?

因为搬迁之后生活成本大大提高,导致他们无力承担。

还是以我家阿姨为例,他家五口人,儿子儿媳都是农民工,平时赚点钱只够自己花,孙子初中毕业出门打工,挣得还不够自己花的,阿姨的老公前几年卖菜,天天走几十几里路伤了膝盖,现在丧失了劳动能力,阿姨本人在我家给我看孩子,一个月两千来块钱。

移民搬迁的房子的确只要一万多,但是房子是毛坯房,入住就得装修,有的人家拿不出装修钱,根本就住不进去。

我家阿姨家装修花了五万多,这五万块全都是阿姨给我看孩子攒的,要不是她攒的这点钱,他们家也拿不出装修的钱。

除此之外,每天的生活都要花钱,以前阿姨和他的老伴自己种菜,除了自己吃的,还能拿一部分去城里卖,他们两口子非常勤劳,靠着卖菜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

但是移民搬迁之后,他们就没有地了,秦岭山区的农民人均耕地虽然非常少,但是他们以前可以在房前屋后随便开垦点土地种菜。

但是一搬迁,那是一点土地都没有了,他们不仅没有了卖菜的收入,自己吃的所有菜都要买了,一根葱,一个土豆都要钱。

像我家阿姨这样一个月还有点收入的还行,可是很多农民年纪大了,丧失了劳动能力根本就没有收入,每天一睁眼就要花钱,可是钱从哪里来?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农民进了城自然有工作机会,对此,我只能说,生活对你太友善,以至于认为生活对所有人都是和风细雨的。

很多农民没有其他技能,年纪不大,还能出卖劳力,可一旦年龄大一点,哪怕你还有苦力可出,都没有人会给你提供就业机会,我曾经想给我家阿姨的老公找个门卫之类的工作,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事,后来才发现太难了,很多人一听年龄,根本谈都不用谈。

我昨天中午上班,路上还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拉货的老人,就这样躺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休息,他应该是太累了,所以就这样躺在大街上休息会儿。

昨天中午太阳那叫一个毒,我走路五分钟都嫌热。

可能很多人觉得他们太不文明,太有失体面,可是我觉得要求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文明体面本身也是一种不体面。

再不用说,每天的水费电费都要钱了,去年过年前我去阿姨家里给她送些年货,家里就她和老伴,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我去了阿姨赶紧拿了个电炉子让我烤,我家十一月就烧暖气了,一个冬天天然气三千多。

我当时放下年货,跟他们聊了几句,赶紧走了,我快点走,阿姨可以少开一会儿电暖气,省点电费。

对他们而言,花钱比寒冷更难以忍受。在农村他们起码还能生个炉子,烧个火炕,毕竟柴火,麦秆之类的不要钱,而在城里取一小时暖,就要花几块钱。前年冬天,我给阿姨买了个电热毯,想着她睡觉暖和点,后来我才知道她根本没用过,因为舍不得电费。

我家里网购的纸箱子阿姨每次都会整理好拿走卖废品,我估计一个纸箱子也就一两毛钱,可是她每次都细细整理好,对他们而言,一两毛钱都是钱。

我家阿姨只是个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我们可以一窥几亿农民面临的阵痛,一棵草你把它连根拔起,不说提供多肥沃的土壤,起码给一捧土,而不是扔在水泥地上,还嫌它没有生命力。

真的,生活不是有一套房子就可以了,不解决农民后继的生活问题,只给他们一套房子,就把他们赶到城里,这不是救赎,这是放逐,相当于把他们扔到了荒原。

user avatar

很多人关注了,然后答案没了。。。。

user avatar

我们村在菏泽郓城,煤矿拆迁。本来说是盖小高层,村里人都不愿意啊,村里组织了十几个人,分路分地的突击上访,当时煤矿没拦住去北京的那一波,我爸应该是去的济南(我不确定),给拦住了直接。幸亏呢,我们村里有个姓杨的,叫杨建亭。在北京当个小官。真是求爷爷告奶奶,就这样才给盖的联排二层小楼,还他妈没给盖够,又建了十二栋5层的小楼。

幸亏我们家房子多点,我爷爷奶奶才没上楼。其他的老头老太太宁愿住在车库也不愿意上楼。

楼上生活成本太高了,在楼上买菜一年得多少钱?

我爷爷奶奶买菜一年花200块钱还得有100买的种子。老头自己种的菜够我们全家吃还能给亲戚送点,做饭烧柴火,不花钱。水一年才几十块钱。

有的老头老太太住三楼四楼的,怎么办?

真是宁愿住车库也不住楼上,他们觉得憋得慌。。。。

user avatar

目前没听说有谁要拆掉我老家的房子。

房子坐标潍坊农村。

1993年左右盖的老房子,不值钱,但是如果拆迁,我必然是钉子户。

给多少钱都不会同意拆的,除非是真阻碍到了高铁高速机场之类的重大国计民生的工程。

我爸留下的东西,除了他的坟,就剩这个破房子了。

谁敢拆,我敢拼命。

user avatar

合村并镇后,不仅不能提高生活质量,还会大幅降低生活品质,现在农村,还有数亿中老年人完全处于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生活成本很低,院子里中上菜,几棵果树,一部分吃菜吃水果免费了,养几只鸡鸭鹅,每天都下蛋,鸡也是从鸡苗养起,母鸡下蛋公鸡吃肉,现在养猪的少了,一家屠户能供应周围几个村,养猪成本也低,牛羊肉本来就吃的不多,粮食收的时候,留几袋子,就够养鸡鸭的了,自己打豆油或者花生油一次够吃几个月的,在吃的方面,花钱真的不多,家里的果树吃不了,是可以到集上卖的,还能增加收入,现在很多村通自来水了,其实就是把以前家家自打井改成了一村一个大井,水还是原来的水,只是不用手压了,一个月10快不限量,电费了了,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做饭还是烧柴火的,柴火不花钱,秋收时候拉一车够用一年了。农村集上的衣服虽然质量不好,但是便宜啊,十几块一件有的是,也很耐穿,居住方面,自己盖的房子,零成本住二十年没问题吧,生病去诊所,打一针几块钱,是的,只要几块钱或者十几块钱,因为高度自给自足,农村社会的养老成本也是很低的,有人不理解一个月400是怎么生活的,其实农村老人的生活成本低。

但是。合村并镇了,就不一样了,生活成本陡然上升,我这里重点说那些没发外出打工的中老年人,上楼了,不能养了,不能种了,吃鸡蛋要买,吃鸡肉要买,吃蔬菜要买,米面油也要买,水果也要买,虽然原来有些蔬菜水果米面也要买,但是农村集上的价格低到你们没法想象,农村集上卖菜的,很多都是自己种的,价格非常低,也就是城里价格的一半还要低,城里所谓的米面油菜蛋的价格和农村根本不是一个体系的,因为大家都上楼了。原来的集市体系也崩溃了,买东站只能去菜市场超市,不光需要买的多了,价格也高了。除了自己种自己养的需要买,燃气费,电梯费,物业费,都是新增生活成本,就在上周,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高庄拆迁,因为上楼后每个月要多花500多,一个老人上吊死了,你可能无法想象,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村里第一套房子被拆了,搬到河对面另一套里,听说还要拆,急得没办法,就上吊了。

继续说生活成本的问题,原来村里老人养鸡鸭鹅,种菜种水果,是能拿去卖的,现在这部分不仅没收入了,还要花钱买。有人说,有的地方宅基地可以每个月分工,实际上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成本基本抵消了,甚至不足以填补。

以上是从微观上说的,从宏观上说,乡村社会因为具有自给自足能力,使乡村社会具有非常强的韧性,中国每逢重大危机,多次依靠乡村社会软着陆,乡村社会就像海绵一样,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挤出原始积累,挤出劳动力,发生危机了可以吸收产能,吸收失业。以08年金融危机,中国几千万农民工失业,并没有造成社会动荡,就是因为这些劳动力可以挤出来为城市建设,也可以回到农村自给自足,如果城市发生几千万失业,肯定会发生动荡,看看国外就知道了。还有今年的疫情,如果农村的居住条件和城市一样密集,以农村的医疗条件,后果就不是现在这样了,这次农村不仅自给自足,不需要政府援助,还有余力援助城市。如果都合村并居了,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或者重大疫情,城里人没有老家可回,回去了也难以自足,整个乡村和城市一样的生活模式,这个海绵就真的失效了。

乡村需要振兴,但绝对不是把乡村搞成一个个的小城市,城市有活力,也缺乏韧性,农村可以聚集,但是不能上楼,城市人的养老成本太高了,农村都这样,我们的社会也承担不起。

user avatar

皖北小县级市。农村基本都拆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