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山东人那么高?

回答
山东人平均身高高,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传闻,而是有科学依据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 先天的基因优势:这是基础,也是底气

首先,我们得承认,基因是影响身高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族人口的聚集地之一。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和迁徙融合,山东地区的人群在基因层面可能就积累了一些有利于身高的特征。

你可以这么想,虽然很难具体指出是哪个“身高基因”特别活跃,但人口的长期繁衍和选择,总会潜移默化地让那些能让后代更健康的基因在群体中得到保留和传播。高个子在过去可能意味着更好的体力、更强的生存能力,虽然现代社会这个关联不那么直接了,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优势”也许就留下了痕迹。

而且,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基数大,也就意味着基因的多样性也相对丰富。在各种基因的随机组合和传递中,出现高个子基因组合的概率自然也会相对较高。

二、 后天的滋养:吃得好,才能长得高

光有基因不行,还得有足够的营养去“兑现”这些基因的潜力。山东人之所以高,后天的饮食习惯绝对是功不可没的一大推手。

主食的优势: 山东是传统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小麦作为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充足的能量,而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相比于一些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小麦的营养构成可能更适合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山东的面食花样繁多,馒头、花卷、饺子、面条……这些主食不仅能吃饱,也能保证能量的持续供给。

蛋白质的摄入: 山东人对肉类的消费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猪肉和海产品。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对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至关重要。山东沿海,海产品丰富,鱼虾等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和丰富的矿物质,这些都是孩子长高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内陆地区,猪肉作为传统的重要肉食,也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质来源。

牛奶和豆制品的普及: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营养知识的普及,山东地区对牛奶和豆制品的消费也越来越普遍。牛奶中的钙质和维生素D是促进骨骼发育的关键,而豆制品则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蛋白和钙。这些健康饮食习惯的推广,也为山东人长高提供了坚实的营养后盾。

“吃饱吃好”的传统: 山东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实在、豪爽,这种性格也体现在他们的饮食上。过去可能物资不丰富,但“让孩子吃饱吃好”的观念是很深入人心的。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充足、更均衡营养的孩子,自然更容易长高。

三、 地域环境的影响:不止是吃,还有其他方面

除了基因和饮食,一些地域性的因素也可能起到 subtle 的作用。

适宜的气候? 山东的气候总体来说是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长高气候”,但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可能也为人们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活和生长环境。

早期医疗和卫生条件的改善: 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山东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儿童健康得到更多关注,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营养不良的情况也大大减少。健康的生长环境对身高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四、 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社会文化和心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身高的重视程度: 在一些文化中,身高被视为一种优势,会受到家人的关注和培养。山东人可能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希望孩子能够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其中也包含了身高。

集体活动的普及: 山东是体育大省,很多体育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等,都对身高有一定要求或偏好。这些体育项目的普及,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年轻人积极锻炼,从而促进身体发育。

五、 数据说话:科学研究的佐证

我们不能只凭感觉说话,科学数据也能提供更直接的证据。有不少关于中国各地区人群身高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山东人的平均身高长期以来都处于全国前列。虽然每年数据可能略有波动,但整体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这些研究的结论,是对我们前面讨论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印证。

总结一下,山东人高个子,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奇迹,而是先天基因优势、后天充足营养、适宜的地域环境以及一定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像一棵树要长得高大,不仅需要优良的种子(基因),还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雨露(营养和环境),以及适宜的生长空间和悉心的照料。山东人,恰恰就是在这些方面,比其他一些地区的人群更有优势,最终才能在身高这个维度上,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集体风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跟基因和饮食习惯有关吧……

老家是山东西边的三等穷县,没铁路没国道,第一条高速在16年成功通车,彻底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俗称三不管,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一度嚣张到贩人为业,历史上也是老大难,明末闹榆园军反明,清初接茬抗清,后来各种起义,1774年响应王伦起义,1797年响应川楚五省白莲教起义,1855年响应天平天国起义,1861响应捻军起义,1899年起义和团反洋,1907年起大刀会反清,27年起黄沙会攻打县城响应北伐,37年阻击日军南下结果被人拿飞机炸个稀烂,隔壁直接屠了城,40年县大队区小队组织解放县城,42年马本斋回民支队转战本县抗日……反正就没消停过。

我小时候啊,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哦不是,是吃不着零食,基本上就是要什么没什么。你说那时候都快2000年了,可我老家照样穷的叮当响,一个是经济基础不行,单纯的农业县,那时候种子啊化肥啊都不是太行,产量□□,那时候□□在□□□□还有一个单独的摊派叫□□□,这玩意严重的时候能□□□,再兼地方□□□多是一些□□□□,□□□□□□□□,91年隔壁□□□□□弄□□□□的时候,我们□的□□□□□□□也跟着响应杀羊羔,偏偏这□□□还是我们□出来的……

不过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平素最喜欢的就是大米汤。老家的米汤,指的是用大米煮粥,但是米少水多,煮出来大概是四成米六成汤,我喜欢喝大米汤,其实小米汤也喜欢。那时候啊,大早上肯定是喝米汤了,快到中午我妈妈问,“小(老家话,儿子的意思),晌午吃啥?”我回答肯定是“米汤”,然后继续喝,晚上呢?再来一次。

后来这事发展到早上和中午要多煮一碗,坐在热水壶上,盖好了,能保温几个小时。P了个图,大致这样:

把壶放在炉子上,因为炉子半晌是闷了的,所以这样只能保温。这样呢,早上吃完饭,出去满世界玩,十点多饿了,回家,把米汤喝了,继续玩,十二点回来吃饭,下午三四点再这么喝一碗。

为啥这么喜欢喝米汤呢,我琢磨着吧,就是因为没零食。不过也不是没有,比如有大米花……

再者说了,大米花可是稀罕物件,一斤差不多十几个吧,我妈当时最多每天给俩。

于是从小就靠着米汤疙瘩汤吃个肚圆,虽然总是缺钙缺维生素缺微量元素,可好歹饭是吃得饱,大米花吃不着,米汤管够也能解馋。吃得饱饭,不会挨饿,自然也就有个好的身体基础。于是,06年念了初中,每天还能混上点儿肉吃,虽然吃出苍蝇之类的是常有,可好歹学校食堂是到点就供饭。我在初一进校军训的时候按高矮个从前往后排,矮个在前高在后,我排第四个,很矮;等回头三年下来,初三拍毕业照,高个居中矮个两边,我就成了最中间的。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入的高中,量身高定制校服,我当时178,老师给我报175,结果俩月之后校服到手,我穿着裤子特么短一截,九分裤似的,再量一下,183。高中三年还是贯彻吃饱就行的方针政策,于是成功增高6公分,到来北京的时候就以189忝列我们那一群人中最高的一个,哦对了,第二高的是临沂莒南县的,第三是聊城高唐县的……在北京吃得饱吃得好,风吹不着(zhuó)雨打不着(zhuó)的,吃胖了很多,又高了点儿……

所以我坚持认为,吃饭是最重要的,不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就最普通的家常便饭,大米小米白馒头,青菜茄子辣青椒,好好吃饭,也能有个不错的好身板。怕就怕天天零食堆着,吃一肚子,到正经吃饭的时候随便扒拉两口嫌好道歹爱吃不吃的,这样天长日久,没好处。

其实我爸爸个子不高,一米七多,不过我妈妈高,我爸跟我妈拍结婚证的时候我爸爸需要脚下垫两块砖头……本来当初是想着多生个孩子,可国家政策不允许,那时候老家实行连坐,一户超生,前后左右四家邻居的房子都给拆了,我们又穷,拿不出新建五处院子的钱,自然也就只好响应国家政策了。要不然我要是有个妹妹的话,估计也是大高个。

现在家里的那帮孩子是一个赛一个的高,过年磕头去的时候,有的那种老人住的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进门碰脑袋的可不少。其实我在我家也碰过,我家03年的房子,堂屋通里屋的门好像是一米八的,撞了我好几次,后来我爸就把门框砍了;结婚之前整理房子,把堂屋门和里屋门都拆了重装的两米多的,可心理阴影是留下了,进门出门的时候低头是下意识动作。

这里得提醒一下北京地铁,我已经不止一次撞到地铁车厢门上了,满车厢的人都在笑,现在的小孩都长这么高,以后你们得注意,这新车门是不是得酌情改一下……

补个图吧。

高中毕业照,时间是12年。最后一排最中间的那个是我,身高是189,大致可以推算旁边的几位身高。

这俩小孩,11年拍的,现在一个184,一个18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