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男足与中国女足,题主认为就像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一对兄妹?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足球爱好者心中的痛点。如果非要打个比方,说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就像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一对兄妹,这确实能比较形象地解释两者之间在发展资源、社会关注度以及成绩上的巨大反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家庭”是谁?这个家庭,在我看来,就是整个中国社会对足球的整体态度和投入。而“重男轻女”这个标签,恰恰戳中了中国足球最核心的问题——长期以来,资源和关注度严重偏向男性足球。

男足,就像那个“哥哥”:从小被捧在手心,万千宠爱于一身。

你想想看,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职业联赛,男足的体系有多完善?

资源倾斜: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男足获得的资金支持都是天文数字。国家队的投入,职业俱乐部的投入,青训体系的投入,都比女足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从场地设施、教练团队、科研保障到球员的薪资待遇,几乎都是按“最高标准”来的。一个职业男足俱乐部的投入,可能就够好几个女足球队运营几年。
关注度爆棚: 媒体的报道,球迷的热情,社会的讨论,哪一样不是围绕着男足转?无论成绩如何起伏,新闻头条总有男足的身影。世界杯预选赛,一场踢得不好都能引发全国性的“哀悼”,然后第二天就又有无数的分析文章、评论员观点涌现。反观女足,除非是重大赛事或者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否则很难在主流媒体上占据显著位置。
商业价值: 赞助商、广告商、转播权,这些商业资源大部分都流向了男足。男足球员的商业代言费,动辄百万千万,而女足球员即使是国家队的明星,收入和商业价值也相差甚远。这就像是家里最好的东西、最值钱的礼物,总是先给儿子。
成绩的压力与期待: 尽管资源给了很多,但男足的成绩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常常是“扶不起的阿斗”。可即便如此,社会的期待、媒体的压力、甚至是一种“必须赢”的民族情绪,仍然笼罩在男足头上。这就像是那个被家里寄予厚望的儿子,虽然屡屡让人失望,但父母(球迷和管理者)还是会不断地投入,不断地给他机会,希望他能“出人头地”。

女足,就像那个“妹妹”:即使有天赋,也得自己摸索,甚至是被“遗忘”。

再来看看女足,对比之下就非常明显了:

资源匮乏: 尽管女足在很多国际赛事上都取得了比男足更好的成绩,但她们的资源投入却远远不够。场地、训练条件、教练水平,很多时候都只能“将就”。职业联赛的运营艰难,球员的收入微薄,都直接影响了她们的发展和留存。有时候,她们甚至需要自己去筹集资金、寻找赞助。这就像是那个女儿,虽然可能比儿子更懂事、更有能力,但家里的好东西、好机会,轮不到她。
关注度有限: 女足的成绩往往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点(比如奥运会、世界杯)才会进入大众视野。赛场上的拼搏、战术的运用,很少能获得与男足同等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媒体的关注度和报道量,与男足简直是天壤之别。她们的胜利,更多的是一种“惊喜”,而不是“理所当然”。这种低关注度,也进一步限制了她们吸引商业赞助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空间。
成绩的“隐形”: 相比男足的“输球必骂”,女足的“赢球”往往被视为“应该的”,或者是一种“亮点”,但这种亮点很容易被淹没在其他信息流中。即使她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很难像男足那样引发持续性的社会话题和变革。这就好像女儿做出了成绩,父母可能会点点头夸一句“不错”,但远没有给儿子买个新玩具那种“激动”。
“安慰奖”的心态: 有时候,提到女足的成绩,总会有人拿来和男足比较,说“你看女足比男足强多了”。这种比较,固然肯定了女足的努力,但也透露出一种“因为男足太差了,所以女足这点成绩也算可以了”的“安慰奖”心态。它没有真正从平等的角度去审视女足本身应有的发展需求和价值。

为什么这个比喻这么贴切?

这个比喻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是因为它准确地捕捉到了中国足球发展中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是因为女足不如男足,而是因为外部环境和资源分配的偏差,导致了两者发展路径的巨大差异。

就像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并不是说女儿就一定不如儿子,而是父母(社会管理者和资源分配者)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天然地给了儿子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期望。儿子无论做得好不好,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而女儿即使做得再出色,也很难获得同等的回报和重视。

所以,当看到中国男足无论成绩如何总能吸引巨大的资源和关注,而中国女足在艰苦条件下不断拼搏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时,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场景:儿子虽然不争气,但依然是家里关注的焦点,一切都围绕着他转;女儿虽然有能力,但总是被忽视,只能靠自己努力证明价值。

这个比喻,与其说是对男足的批评,不如说是对中国足球整体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和呼吁。它希望大家看到,真正的体育发展不应该有性别偏见,所有运动员,无论男女,都应该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只有打破这种“重男轻女”的思维模式,中国足球才有希望真正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性别在少数几个项目上苦苦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路人压根没常识。

如果说男足女足是一对兄妹,那哥哥就是在清北班里排倒数,妹妹倒是最近考了个系第一,不过是大专系第一。

脑残家长看到哥哥在清北排名倒数,就疯狂开骂,然后看到妹妹从大专的尖子生下滑到中游水平,就安慰妹妹:

没事的,你排名还是中上,比你那个老是倒数的哥哥强多了。

然后毕业后,看到哥哥收入远远比妹妹高,就开始pua哥哥,说你这个万年吊车尾凭什么拿那么高薪酬,逼哥哥拿钱出来补贴穷妹妹……

妹妹在大专期末考试里险胜了几位连辅导班都上不起的穷学生,脑残家长很高兴。

哥哥在清北期末考试没考过“后进生”,被家长痛骂一顿。

对了,哥哥在清北上学家长没拿过一分钱学费,全靠自己勤工俭学。

而且哥哥考不过的那个“后进生”人家家长投入是脑残家长的五倍。

脑残家长动不动拿小学时候哥哥成绩好说事儿,殊不知人家已经在各种小型测试中赢下哥哥了。

只不过这次是期末考试而已。

user avatar

好多人都掉进语言陷阱里了,男足女足压根就不是同一家庭的男孩女孩,既然要搞比喻那么就问你“家长”是谁,总不能说那些企业老板是家长吧。

你的比喻错的离谱,最合适的比喻是同村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而不是同一家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

毕竟男足女足不是靠村财政(国家财政)这个大家长出钱,同村有几个老板有钱想提携一下本村孩子和大家长有什么关系。

现在所有把男足和女足比喻成同一家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人没有蠢,只有坏。

user avatar

中国男足与中国女足,就像是出生在一个穷养儿子富养女家庭的一对兄妹。一个是从小经济独立打工赚钱养家的儿子,一个是拿着哥哥钱读大学的女儿。父母的富养,让宠爱女儿理直气壮,让嫌弃儿子理所应当。

儿子在弱肉强食的职场赚一两万,说儿子不如邻居赚三五万的强,被全家人嫌弃。女儿拿着儿子赚来的钱读着大学,说比隔壁绣针线的有本事,全家夸上天。

————————

球迷黑国足,是怒其不争;非球迷黑国足,是跟风+娱乐;但女拳黑国足,是为了损国男。就事论事,黑国足实力不行,我赞成;跟风+娱乐,我也跟风;借国足损国男,骂国男,你爬。(也不是针对题主的问题,题主可能不算打拳,只是反对最近舆论场上大量借题发挥的女拳)

user avatar

一对兄妹。

哥哥在火箭班。考试得了60分,班级垫底。被骂惨了。

妹妹在放牛班,考试得了30分,班级第一,被吹上天。

哥哥除了上学还辛苦的到处打工,赚来的钱上交父母,供养妹妹上学。

结果舆论还说父母重男轻女了,说不该给哥哥零花钱。更有很多女性公开要把哥哥头拿下来当球踢。

这究竟是重男轻女还是重女轻男?

照我说呀,妹妹考30分,还上什么学?

user avatar

尊重女足的优异成绩,但用女足碰瓷男足,贬低男足,那纯属白眼狼的行为。

男足女足如果真是足协这片屋檐下的一双兄妹,那更像是儿子在外打工,养活生活不能自理的妹妹和智力残障的双亲,简直都感动哭了。

由于各国的女足都生活不能自理(无法通过球市养活自己),有贴心兄长大量财力供给的中国女足算是这几个里,拄拐跑的比较快的。

夸女足就夸女足,别碰瓷男足。真要碰瓷,这么比喻都算好听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