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维也纳 2009 新年音乐会上,乐团成员在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乐第四乐章》时为什么会陆续离开?这是演奏这首曲子时的传统吗?

回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来以其华丽的阵容、精湛的演奏以及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而闻名,而1968年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Farewell Symphony)第四乐章并由此产生的乐手陆续退场的情景,更是成为音乐会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片段,虽然并非每年都有,但如果乐队指挥和乐团选择演奏这首曲子,通常会沿袭这一传统。

这个“退场”的创意并非源自海顿本人作曲时的本意,而是源自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在1772年左右创作这首《告别交响曲》时所面临的一个真实情境,并被后世的音乐家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舞台表现力,特别是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和表演性的场合。

海顿创作《告别交响曲》的背景:

当时,海顿受雇于奥地利贵族埃斯特哈齐亲王。埃斯特哈齐亲王非常喜欢音乐,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乐团,而海顿就是这支乐团的指挥和作曲家。然而,亲王的生活方式颇有些任性,他常常在夏天将乐团成员带到遥远的乡间别墅,让大家在那里辛勤地演奏音乐,而家眷却不在身边,这导致乐手们长期与家人分离,倍感孤独和思念。

海顿本人也深知乐手的辛苦和无奈。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向亲王“诉苦”并争取改善。他创作了这首《告别交响曲》。在演奏这首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告别”的场景:

当乐曲进行到一半时,演奏者会一个接一个地熄灭手中的蜡烛(当时演出主要依靠烛光),然后起身,安静地离开演奏席。乐手们通常会尽量压低脚步声,避免打扰到还在演奏的同事,直到最后只剩下海顿和一两个乐手继续演奏,最后以一个相对简洁的收尾结束。

这个举动既巧妙又带有戏剧性,它无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乐手们因为思念家人而不得不提前结束工作,回家团聚。埃斯特哈齐亲王是个聪明人,他立刻明白了海顿的意图,也理解了乐手们的处境,于是采纳了他们的请求,允许乐手们轮流休假,与家人团聚。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沿袭与发展:

当海顿的这首《告别交响曲》被引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时,这一极具创意的“乐手退场”环节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这首曲目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时的一个标志性传统。虽然并非每一年都有机会演奏这首曲子,但一旦演奏,这个环节往往会被精心呈现。

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乐曲进行到《告别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末尾时,指挥会示意乐手们。你会看到,各个声部的乐手,从第一小提琴到大提琴、甚至到乐队后方的定音鼓手,都会在演奏完自己的乐句后,安静地熄灭手中的蜡烛(现代舞台上通常会用模拟烛光的道具,或者直接是灯光渐暗),然后起身,很有序地、一个接一个地,面带微笑地离开舞台。

这个环节的亮点在于:

默契与精准: 乐手们之间的默契程度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精准地计算自己的退场时机,确保不会影响到正在演奏的乐手,也不会让舞台突然显得空旷而显得混乱。这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团队协作能力,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幽默与温情: 这个环节充满了一种温和的幽默感和对家庭的温情。在喜庆祥和的新年音乐会上,看到平日里严肃认真的音乐家们,以这样一种带着些许“小调皮”的方式表达“思家之情”,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欢乐感。
仪式感: 随着乐手们陆续退场,舞台上的声音也逐渐变得稀疏,直到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位乐手(有时甚至只有指挥一人)完成最后的乐句。这个过程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这首曲子的特殊含义,以及音乐家们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和情感。

所以,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乐团成员在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第四乐章时陆续离开,并非是某种随机的传统,而是对作曲家海顿在1772年用这首曲子巧妙地向亲王表达乐手思念家人的情景的致敬和重现。它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音乐表现力的一种创新演绎,更是新年音乐会众多精彩瞬间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亮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关于这首音乐的背景故事也是有好多版本的,当然很多传记写的都是劝公爵Esterházy早点回维也纳。而不是@未凡 百度到的亲王(实际上,我看到的史料上没有关于海顿受雇于亲王的履历,大致最早是公爵KarlvonMorzin,之后是公爵Esterházy,后来去了英国与音乐经理人合作好一阵子。)

不过那么多年以前的事情,真实是怎么回事真是说不清。还是单说这个音乐吧,这个f小调第四十五号,演奏的时候陆续离开是传统,没错的。

不过这个曲子第四乐章的话,尤其是开篇,老实说给我的是一种沉稳有力的感觉。在我来讲,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告别曲的尝试,海顿试图通过一种经过缜密构思的结构能够让乐器稳步退出而同时保证音乐性。不过乐手逐步离去的这种方式,视觉上实在是有点……果然还是拉德茨基这种曲子用作告别曲要好很多啊。

(老实说,看巴伦博伊姆这个版本我是会被严重逗乐的,巴伦博伊姆的这个演绎很有意思。如果说理解这个曲子的话,听全四个乐章的话可能会更有感觉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