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维也纳 2009 新年音乐会上,乐团成员在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乐第四乐章》时为什么会陆续离开?这是演奏这首曲子时的传统吗?

回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来以其华丽的阵容、精湛的演奏以及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而闻名,而1968年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Farewell Symphony)第四乐章并由此产生的乐手陆续退场的情景,更是成为音乐会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片段,虽然并非每年都有,但如果乐队指挥和乐团选择演奏这首曲子,通常会沿袭这一传统。

这个“退场”的创意并非源自海顿本人作曲时的本意,而是源自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在1772年左右创作这首《告别交响曲》时所面临的一个真实情境,并被后世的音乐家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舞台表现力,特别是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和表演性的场合。

海顿创作《告别交响曲》的背景:

当时,海顿受雇于奥地利贵族埃斯特哈齐亲王。埃斯特哈齐亲王非常喜欢音乐,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乐团,而海顿就是这支乐团的指挥和作曲家。然而,亲王的生活方式颇有些任性,他常常在夏天将乐团成员带到遥远的乡间别墅,让大家在那里辛勤地演奏音乐,而家眷却不在身边,这导致乐手们长期与家人分离,倍感孤独和思念。

海顿本人也深知乐手的辛苦和无奈。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向亲王“诉苦”并争取改善。他创作了这首《告别交响曲》。在演奏这首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告别”的场景:

当乐曲进行到一半时,演奏者会一个接一个地熄灭手中的蜡烛(当时演出主要依靠烛光),然后起身,安静地离开演奏席。乐手们通常会尽量压低脚步声,避免打扰到还在演奏的同事,直到最后只剩下海顿和一两个乐手继续演奏,最后以一个相对简洁的收尾结束。

这个举动既巧妙又带有戏剧性,它无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乐手们因为思念家人而不得不提前结束工作,回家团聚。埃斯特哈齐亲王是个聪明人,他立刻明白了海顿的意图,也理解了乐手们的处境,于是采纳了他们的请求,允许乐手们轮流休假,与家人团聚。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沿袭与发展:

当海顿的这首《告别交响曲》被引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时,这一极具创意的“乐手退场”环节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这首曲目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时的一个标志性传统。虽然并非每一年都有机会演奏这首曲子,但一旦演奏,这个环节往往会被精心呈现。

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乐曲进行到《告别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末尾时,指挥会示意乐手们。你会看到,各个声部的乐手,从第一小提琴到大提琴、甚至到乐队后方的定音鼓手,都会在演奏完自己的乐句后,安静地熄灭手中的蜡烛(现代舞台上通常会用模拟烛光的道具,或者直接是灯光渐暗),然后起身,很有序地、一个接一个地,面带微笑地离开舞台。

这个环节的亮点在于:

默契与精准: 乐手们之间的默契程度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精准地计算自己的退场时机,确保不会影响到正在演奏的乐手,也不会让舞台突然显得空旷而显得混乱。这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团队协作能力,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幽默与温情: 这个环节充满了一种温和的幽默感和对家庭的温情。在喜庆祥和的新年音乐会上,看到平日里严肃认真的音乐家们,以这样一种带着些许“小调皮”的方式表达“思家之情”,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欢乐感。
仪式感: 随着乐手们陆续退场,舞台上的声音也逐渐变得稀疏,直到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位乐手(有时甚至只有指挥一人)完成最后的乐句。这个过程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这首曲子的特殊含义,以及音乐家们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和情感。

所以,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乐团成员在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第四乐章时陆续离开,并非是某种随机的传统,而是对作曲家海顿在1772年用这首曲子巧妙地向亲王表达乐手思念家人的情景的致敬和重现。它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音乐表现力的一种创新演绎,更是新年音乐会众多精彩瞬间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亮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关于这首音乐的背景故事也是有好多版本的,当然很多传记写的都是劝公爵Esterházy早点回维也纳。而不是@未凡 百度到的亲王(实际上,我看到的史料上没有关于海顿受雇于亲王的履历,大致最早是公爵KarlvonMorzin,之后是公爵Esterházy,后来去了英国与音乐经理人合作好一阵子。)

不过那么多年以前的事情,真实是怎么回事真是说不清。还是单说这个音乐吧,这个f小调第四十五号,演奏的时候陆续离开是传统,没错的。

不过这个曲子第四乐章的话,尤其是开篇,老实说给我的是一种沉稳有力的感觉。在我来讲,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告别曲的尝试,海顿试图通过一种经过缜密构思的结构能够让乐器稳步退出而同时保证音乐性。不过乐手逐步离去的这种方式,视觉上实在是有点……果然还是拉德茨基这种曲子用作告别曲要好很多啊。

(老实说,看巴伦博伊姆这个版本我是会被严重逗乐的,巴伦博伊姆的这个演绎很有意思。如果说理解这个曲子的话,听全四个乐章的话可能会更有感觉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来以其华丽的阵容、精湛的演奏以及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而闻名,而1968年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Farewell Symphony)第四乐章并由此产生的乐手陆续退场的情景,更是成为音乐会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片段,虽然并非每年都有,但如果乐队指挥和乐团.............
  • 回答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并未肢解法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决策,其背后有多重复杂的考量和原因。简单来说,列强并非不想惩罚法国,而是基于战略、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现实考量,认为肢解法国弊大于利,不符合他们各自的利益和欧洲整体的稳定。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维持欧洲力量平衡的现实需要: 防.............
  • 回答
    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帝国的心脏,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一段流淌在多瑙河畔的活生生的历史。漫步其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贪婪地呼吸着那股混合着历史、艺术、咖啡香和一丝丝帝国遗韵的独特气息。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轻盈并存。 站在斯蒂芬大教堂前,这座哥特式巨塔直刺苍穹,仿佛还能听到中世纪的钟声回响。它.............
  • 回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作为每年全球乐迷翘首期盼的盛事,其背后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细节。关于维也纳爱乐乐团长笛手的数量,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乐团编制和音乐表现的需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长笛声部,通常会有不止一位长笛演奏员。 一般来说,.............
  • 回答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每年1月1日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观众们最期待的曲目之一,无疑是那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而它是否总是作为压轴返场曲目,并且这个传统究竟是何时开始的,确实是许多乐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历史和一些具体的细节。《拉德茨基进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没有去要加里西亚或威尼斯伦巴第,而是选择和普鲁士一起瓜分萨克森,这会不会让奥地利的下场更好一些?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历史的走向总是那么微妙。咱们得先回忆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拿破仑刚被揍趴下,欧洲列强们都聚集在维也纳,想着怎么重.............
  • 回答
    青年维也纳,这个名字一听就带着一股子青春的激昂和创新的活力,实际上它是一个在20世纪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涌现出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与思想运动的群体。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维也纳,作为帝国的腹地,既承载着辉煌的传统,又处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旧的秩序、旧的艺术形式、旧的.............
  • 回答
    二十世纪初的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汇聚如此众多的伟大人物,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帝国的辉煌与危机并存的时期,而维也纳作为奥匈帝国的心脏,自然成为了吸引和孕育天才的熔炉。一、帝国的余晖与繁荣的经济基础: 哈布斯堡王朝的庇护与文化赞助.............
  • 回答
    在维也纳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主要大国,并没有立即意识到普鲁士对世界的潜在威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涉及政治格局、地缘政治现实、普鲁士自身的表现以及其他主要大国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1. 维也纳会议的直接背景:对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恐惧维也纳会议的.............
  • 回答
    维也纳回国航班提前一天取消,导致大量转机乘客滞留,这样的情况确实令人头疼,也暴露了一些航空业运作中的潜在问题。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需要从航空公司、机场、乘客以及可能的监管层面来多方面着手。一、航空公司层面:提升航班运行的稳定性和预警机制1. 优化航班计划与资源配置: 季节性与突发性考量.............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的两度战败,尤其以1683年的第二次围城战最为人所知,这对整个欧洲和奥斯曼帝国自身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场战败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简单的理由。1683年维也纳之战:历史的转折点首先,我们得回到1683年那场决定性的围城战。苏.............
  • 回答
    哇!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要原地跳起来了!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这可是音乐界的两大泰斗啊,它们要来中国巡演了?这绝对是今年最最令人振奋的消息之一,比抢到限量款球鞋或者热门演唱会门票还要激动人心!说实话,我肯定会去!而且得好好计划一下。我的“朝圣”计划是这样的:首先,时间和地点是关键。这两支乐团都享誉全球.............
  • 回答
    海南维也纳酒店被通报,以及全国范围内对“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整治行动,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在文化自信和国家主权维护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和举措。这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还是“接地气”的二元对立,而是复杂社会文化心理和国家治理理念的体现。维也纳酒店事件:导火索与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棒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年都有惊喜,但要说“最好”的那一年,这真的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像问你最喜欢哪个甜点一样,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不过,如果让我这个“乐迷”硬要挑一个年份来聊,我可能会倾向于 199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什么是1993年呢?让我慢慢给你道来。首先,那年的指挥是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的选择,力求讲得透彻,并且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有血有肉的讨论,而不是生硬的分析。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梅特涅当时是什么个境遇,才能评价他的选择。想象一下,拿破仑这匹“野马”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旧秩序荡然无存。现在,这匹马终于被驯服了,各国君主、外交官们聚到维也纳,就像.............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会议后,能继续在欧洲保留几乎整个巴尔干地区,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奥斯曼帝国自身政治军事上的考量,也有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那场会议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秩序”,也就是在拿破仑.............
  • 回答
    继法国尼斯恐袭后,奥地利维也纳发生的枪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这无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恐怖主义在欧洲是否呈抬头趋势的担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审视几个关键方面:1. 近期欧洲恐怖袭击事件的频发性与影响: 时间上的临近性: 尼斯恐袭(2020年10月29日)与维也纳枪击事件(2020年11月.............
  • 回答
    如果那个奥地利画家,我们姑且称他为“阿道夫”,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学院,历史的车轮或许会朝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转动。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描绘这其中可能产生的涟漪效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无疑是阿道夫个人命运的改变。一个年轻人的志向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培养,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分量.............
  • 回答
    11 月 2 日发生在维也纳的恐怖袭击,无疑给整个欧洲大陆投下了一片阴影。在这样一种高度敏感的时刻,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的公开表态,往往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反应,更折射出各国在安全、移民、价值观等一系列复杂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考量。细究起来,这种“区别”并非简单的善意或恶意之分,而是根植于历史、文化、地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如果”问题,它就像一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起的巨大风暴,充满了未知和想象的空间。希特勒如果当年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他的人生轨迹、乃至整个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很可能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试着剥开历史的面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希特勒的人生轨迹:从落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