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在维也纳会议之后,世界还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对于世界的威胁呢?

回答
在维也纳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主要大国,并没有立即意识到普鲁士对世界的潜在威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涉及政治格局、地缘政治现实、普鲁士自身的表现以及其他主要大国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1. 维也纳会议的直接背景:对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恐惧

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欧洲的旧秩序,特别是应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各国都希望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欧洲,防止任何单一国家再次主宰大陆。因此,与会的各国力量,包括奥地利、俄罗斯、英国和法国,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制衡法国”以及“如何平衡欧洲大陆的力量”上。

法国作为“病原体”: 在他们眼中,法国及其革命思想是威胁欧洲稳定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病原体”。
普鲁士的“辅助者”角色: 在反拿破仑的战争中,普鲁士是反法同盟的重要成员,为推翻拿破仑做出了显著贡献。在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也被视为维护战后秩序的“伙伴”和“正统王权的支持者”。它的扩张和对欧洲地图的重新调整(例如获得大量莱茵河左岸地区)在当时更多地被看作是战胜国的“战利品”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必要步骤,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蓄势待发的威胁。

2. 普鲁士的实力和形象在当时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虽然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上获得了领土扩张和在德意志邦联中的影响力提升,但它在当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其整体实力尚未达到碾压其他大国的地步:

内部的局限性: 普鲁士虽然军事强大,但其经济、工业基础相较于英国和后来的法国仍有差距。其内部社会结构也存在一些保守和等级森严的特征。
与其他大国的实力制衡: 奥地利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俄罗斯帝国幅员辽阔,军事力量强大。英国虽然不在欧洲大陆直接统治领土,但其经济、海军和殖民地实力是无可匹敌的。这些大国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制衡关系,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难以迅速崛起并成为绝对的霸主。
“日耳曼邦联”的框架: 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是在“日耳曼邦联”这个框架下实现的。邦联的建立本身就是为了防止任何一个德意志邦国(包括普鲁士)过分强大,并试图将奥地利也纳入其中。普鲁士虽然在邦联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并非不受制约。

3. 普鲁士的崛起过程是渐进的,威胁的显现需要时间

普鲁士真正的崛起为一个主要的欧洲强国,并开始挑战现有秩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并非在维也纳会议之后立刻完成:

“容克”阶层的改革: 普鲁士军事和官僚体系的强大离不开内部的改革,尤其是在拿破仑占领后进行的军事和行政改革。这些改革成果的显现和深化需要时间来发挥作用。
经济和工业的发展: 普鲁士经济的腾飞,特别是通过“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的建立,逐步排除了奥地利的影响,并统一了德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这是其国力增长的重要因素。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并且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最终才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俾斯麦时代的到来: 真正让普鲁士的实力和野心暴露无遗,并开始积极挑战欧洲秩序的是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出现。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这些事件发生在维也纳会议之后几十年。

4. 其他大国的短视和自身利益考量

其他主要大国在维也纳会议后未能及时预见到普鲁士的威胁,也与它们的自身利益和短视有关:

奥地利的保守和自满: 作为传统强国和德意志邦联的主导者之一,奥地利在维也纳会议后相对保守,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家族和帝国统治的稳定,对普鲁士潜在的扩张性低估。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一直奉行“大陆均势”(Balance of Power)的政策,即防止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绝对霸主。在拿破仑之后,英国更担心的是俄罗斯的扩张,或者法国的复辟。普鲁士在短期内并未构成对英国海外利益或海军优势的直接威胁,其在欧洲大陆的崛起并未立刻引起英国的高度警惕。英国甚至一度认为一个强大的德意志邦国可以作为平衡奥地利和法国的棋子。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 俄罗斯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向西扩张,争夺对巴尔干和东欧的影响力。普鲁士的崛起在初期并不直接与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发生冲突。
法国的衰弱和内部问题: 法国在拿破仑战败后经历了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内部政治动荡,短期内无力挑战欧洲秩序。

5. 普鲁士策略的巧妙之处

普鲁士在崛起过程中也展现了相当的策略和耐心:

利用民族主义: 普鲁士巧妙地利用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将其塑造为统一德国的旗手。这使得它的扩张披上了民族解放和统一的合法外衣。
外交上的孤立对手: 在发动战争前,普鲁士通过精明的外交手段,例如与俄罗斯结盟以对抗奥地利,或者与意大利结盟以对抗奥地利,成功地孤立了其主要对手。
军事上的优势: 普鲁士不断提升其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例如通过广泛征兵制、参谋体系建设等,确保其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总结来说,在维也纳会议之后,世界各国未能立刻意识到普鲁士的威胁,主要是因为:

焦点集中在法国: 战后各国最直接的恐惧是法国的革命思想和复辟势力。
普鲁士实力相对分散: 其整体实力尚未形成压倒性优势,且在德意志邦联的框架下受到一定制约。
崛起是渐进过程: 普鲁士真正的实力增长和扩张野心的暴露需要时间,特别是俾斯麦时代和德国统一的完成。
其他大国的战略考量和短视: 各国忙于自身利益的平衡,对普鲁士的长远威胁判断不足。
普鲁士自身的策略: 普鲁士通过巧妙的外交和利用民族主义,逐步蚕食和整合其力量,并未一开始就采取公开的挑战姿态。

直到19世纪中叶,特别是普鲁士通过一系列战争确立了在德国的领导地位并完成了德国统一后,欧洲列强才真正开始意识到普鲁士(以及新生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和工业实力、并且可能挑战现有欧洲权力平衡的重大力量。而那时,为时已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设想一下题主跑到维也纳会议的现场,对着各国代表大声说普鲁士以后会成为欧洲第一大国,还要把你们全揍趴下一遍。哈登堡和洪堡一脸懵逼地看着答主,梅特涅会觉得这里怎么也有个学塔列朗说段子的,但是这个玩笑也未免太冷了,然后亚历山大一世叫人赶紧把这个瞎嚷嚷的神经病踢出去(物理)。答主显然不清楚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表现有多丢人,以及普鲁士在维也纳体系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凭借它的倔强和一个天才将领君主得以跻身列强末尾,并在大革命早期和奥地利一起以旧秩序维护者的身份干预了法国大革命。然而在以吞并帝国西部领土作为交换与法国停战之后,普鲁士开始了长达10年的“奇怪的中立”,既不加入法国也不加入反法同盟一方,试图在战争中坐享其成。反法同盟各国虽然痛恨普鲁士的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但仍把它视作是一支能对欧陆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势力。拿破仑在1805年制定迅速击溃奥地利以及逼和俄国的战略时,就是基于普鲁士随时有可能翻脸的考虑。而正当普鲁士准备对法宣战捞一笔的时候,传来了奥斯特里茨大捷的消息,普鲁士现在只能独自面对拿破仑的大军团了。普鲁士实际上在腓特烈死后已经迅速蜕化,军队因腐败和墨守成规而战斗力锐减,宫廷和社会都对和平有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姨学一点就是整个社会都费拉不堪。但是在战前拿破仑依然认为普鲁士不可小觑,精通战史的他仍然记得七年战争中的普鲁士铁军。为此他谨慎地制定了一个分兵合进的计划,试图通过机动以优势兵力击溃普军,而两军真的相遇时就发生了耶拿-奥尔施塔特战役。拿破仑误以为自己在耶拿战场上捕捉到了普军主力,而实际上真正的普军主力55000人在奥尔施塔特战场上被达武的一个军27000人击溃了。拿破仑在耶拿收到达武的战役报告时还觉得他疯了,在反复确认战果后才相信了普鲁士人真的就是这么菜。法军随后开进柏林并迅速占领各重要要塞,资深腓厨拿破仑在腓特烈墓碑前自言自语“你要还在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了”。俄国人试图援助普鲁士人,在艾劳和法军打了一场血腥的战役,但最终还是在弗里德兰败下阵来。在俄军退回国境线和法军占领了普鲁士最后一个据点柯尼斯堡后,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一世在涅曼河的浮筏上举行了和谈,腓特烈威廉三世只能像个孙子一样垂着手在河堤上等待着两国皇帝赐给它的命运。

这就是继“奇怪的中立”后的“奇怪的战败”,普鲁士失去了易北河以西以及在瓜分波兰中获得的所有领土,国家被法军占领直至偿付完战争赔款。痛定思痛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决定接受自由派被拖延了十几年的改革呼吁,任命哈登堡、施泰因和格奈泽瑙等改革者对政府和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与此同时在腓特烈时期被压制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也开始涌现出来,裁军后离开军队的军官组织“自由军团”和法国人打游击战,黑红金三色旗也起源于这时期的爱国主义运动。所有的这些都为后来击败拿破仑奠定了基础,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几乎可以说就是被“人民战争”的人海所打败的,改革后的普军在滑铁卢战场给予了拿破仑最后一击。

虽然如此普鲁士在战后仍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藉由英俄奥的支持才勉强保住了列强吊车尾的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领土归还问题,对此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上几乎完全没有话语权。普鲁士在三次瓜分波兰中获得了西普鲁士、大波兰和马佐维亚,拿破仑在击败了普鲁士后割走了华沙和波兹南以组建华沙大公国。在1812年战争胜利后,俄军在西进的过程中顺手占领了除波兹南外的波兰全境,然后俄国人就赖着不走了,亚历山大一世在维也纳和会上也丝毫没有把华沙归还给普鲁士的意思。虽然英国和奥地利出于平衡的考虑也很不爽俄国这种蛮横的做法,但他们显然也不会愿意冒着和俄国开战的风险去给普鲁士火中取栗。于是这时候普鲁士就提出这些波兰领土我不要了,但作为补偿我要吞并在战争中没有及时跳反的萨克森选侯国。

英奥出于平衡和缓冲的考虑并没有同意这一提案,作为对萨克森的惩罚将其北部一半的领土割让给了普鲁士,但是包括德累斯顿和莱比锡等核心领地仍然保留给了萨克森,萨克森在奥地利的控制下成为了普奥之间的缓冲国,战争的补偿则由剩下的那一半萨克森换成了莱茵-威斯特法伦。梅特涅的算计是显而易见的:普鲁士拿到了北莱茵与法国接壤的领土,就意味着它已经自动承担了“莱茵卫兵”这个角色,大大减轻法国给德意志和奥地利带来的压力。

莱茵-威斯特法伦在19世纪初期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该地著名的鲁尔工业区要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发展起来,在当时其重要性与萨克森、西里西亚等普鲁士其他领地相差甚远,而且莱茵-威斯特法伦是一块飞地,它与最近的普鲁士本土之间也隔着一大堆德意志小邦。对普鲁士来说更糟糕的问题是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天主教徒,而且因为受到大革命中的法国影响而盛行自由主义思想。你要知道普鲁士是个保守的新教国家,所以当时普鲁士的想法当然就是“奥地利你tm搞我是吧”,在其他国家看来奥地利也是存心欺负普鲁士。但是一个连复国都要仰赖奥地利和俄国军队的国家又有什么发言权呢,普鲁士虽然非常不爽但是也只能吃下莱茵-威斯特法伦这块鸡肋。

普鲁士的软弱无力在奥尔米茨之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统治基础薄弱的黑森选帝侯在1848年革命中无力镇压国内的自由派叛乱,于是1850年奥地利军队和普鲁士军队同时以镇压叛乱的名义开进黑森。两国的真正意图是控制黑森选侯国,都试图在1848年革命后的混乱中争夺在德意志地区的霸权,而局势也一度发展到两国处于开战边缘。1850年10月奥地利得到了沙俄的支持,普鲁士自知不是两国的对手,被迫放弃对抗并与奥地利签订了《奥尔米茨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普鲁士复员军队并解散其影响北德各邦的工具爱尔福特同盟,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重建并由其担任主席,该条约几乎使普鲁士承认了奥地利的霸权地位。

我们再来看从奥尔米茨条约到王朝战争中的十六年,普鲁士的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对英法两国的支持使得俄奥两国反目成仇,俄国在未来的战争中不可能再支持奥地利;拿破仑三世针对奥地利发动了意大利统一战争,失去了意大利领地的奥地利国力被削弱;普鲁士的国力则由于莱茵工业区的发展和对关税同盟各国的影响力而大幅上升;威廉一世的上台与他对俾斯麦和老毛奇的任命,使得普鲁士开始了全面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王朝战争中普鲁士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威名赫赫的铁军打下了基础。这些变化都只是发生在短短十六年中,而五十年前的维也纳会议上各国又如何能未卜先知地知道普鲁士和德意志的未来?

user avatar

当时的德意志充其量也就是现在的阿拉伯,而普鲁士的地位不比现在叙利亚高到哪儿去。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知乎上的一个政治笑话,大概是这样的:当一个国家研制核武器或拥有几枚核弹头的时候它是世界和平的威胁者,当一个国家拥有数百枚核武器的时候它则变成了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而我们口口声声说普鲁士对世界的威胁也类似于这种情形,在整个19世纪,普鲁士是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做出最小改变的大国。

  • 美国在19世纪从密西西比河扩张到了南中国海
  • 英国在美国独立失去北美后在19世纪建立了以印度为中心的日不落帝国
  • 俄国在19世纪对高加索、中亚和远东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张
  • 法国在经历了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后在19世纪重建了殖民帝国

这四个在18、19世纪疯狂扩张的国家连同1949年重建帝国版图的中国(18世纪同样疯狂扩张)成为了二战后的常任理事国。


  • 而德国在19世纪仅仅完成了统一

而在整个十九世纪,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还有:1848年英国完成对印度的最后征服、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进入镀金时代、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1898年美国战胜西班牙、、、、


普鲁士对世界有威胁吗?当然有威胁。

普鲁士的扩张和统一德国当然是一个是一个爆炸性的地缘政治事件,但在普鲁士建立中欧帝国的同时,他的三个邻居法、英、俄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成长为世界性帝国。

当进入下一个世纪时,德皇威廉二世想要再次瓜分“阳光下的地盘”,希特勒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时”,主宰世界命运的已经是托克维尔预言的“各主世界一半的命运”的美俄两国。

命运有时候是如此吊诡,当西欧主宰世界时,普鲁士是最弱小的大国。当德国强大到能够征服欧洲时,世界权力中心已经从西欧转移到了莫斯科和华盛顿。



(这篇回答中有些关于19世纪初欧洲列强军力、人口等数据,可见普鲁士在19世纪上半叶是最弱小的大国)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用另一个问题来解答:为什么维也纳会议前后欧洲政治家意识到了俄罗斯对世界的威胁?









最后依然推荐一下这本书吧:古二爷翻译的多米尼克·利芬著作《俄国和拿破仑的决战》

user avatar

上一次普鲁士对于“世界”(限定于欧洲)是一个威胁的时候,还是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的时候受挫,教皇宣布十字军东征的时候。

这就好比在大北方战争时期,你说俄国将会成为威胁世界的角色一样,有人会信?谁会相信一个野蛮落后的内陆文明在一个疯子的胡乱改革之下成为日后的欧洲宪兵?

虽然普鲁士在当时身为一个战胜国,是全欧洲第一个发动人口普查的国家,一个拥有良好公立教育的国家,以及在沙恩霍斯特,格莱森瑙等伟大人物们创立的总参谋部雏形。但是他说到底依然是一个小国。

在列强们的眼里,德国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她永远是四分五裂的,或者是由奥地利领导的松散联邦,真的要说这个威胁论,还是等到1884年的柏林会议吧。

user avatar

在那个年代普鲁士“对世界的威胁”就是“只有懒汉才打不过德意志人”的风评?

……普鲁士的这种巨“带”威胁,可能也就和“二战意大利笑话集”差不多吧?

波拿巴是个幸运儿。他有优等的士兵,而且他先向德意志人开刀,只有懒汉才打不过德意志人。开天辟地以来,人人都打败过德意志人。而德意志人却打不过任何人,他们就知道内讧,拿破仑就是靠打德意志人成名的。
——《战争与和平》

至于军纪:

纪律最差的是普鲁士志愿部队,以上依次为哥萨克、普军正规军、俄军正规军,最好的是卡尔王储的瑞典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