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世凯为何出卖维新派?

回答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件事说来话长,也并非是简单的“出卖”二字就能概括。其中牵扯的利益纠葛、政治考量以及个人野心,错综复杂,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要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那得先看看戊戌变法当时的大背景。光绪皇帝是年轻有为,也痛感积弊已久的大清朝必须改革才能图强。于是,他被康有为、梁启超这批维新派人士的“变法救国”思想深深吸引,在短短一百多天里,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史称“戊戌变法”。这可以说是要触动许多人的根本利益,尤其是那些守旧的官僚和掌握实权的皇亲国戚。

袁世凯的身份和立场是什么?

当时,袁世凯不过是天津武备道的总办,虽然手握一支新建的、训练有素的陆军——“新建陆军”,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袁家军”的前身,但论地位和影响力,他远不能跟慈禧太后、荣禄这些真正掌握实权的老牌势力相比。然而,他的这支军队,却成了变法期间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袁世凯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政治手腕的人。他并非是那种坚定的改革派,更像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懂得审时度势,也善于在政治漩涡中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他早年是在李鸿章麾下发迹,深谙官场之道。对于维新派的激进改革,他可能内心也并非完全赞同,尤其是那些触动了传统体制和权力结构的改革措施。

慈禧太后是关键人物

戊戌变法最大的阻力,毫无疑问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她代表着满清的既得利益集团,对光绪皇帝的亲政和维新派的改革充满了警惕和不满。她认为这些改革动摇了她的权威,威胁到了满清的统治根基。

在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慈禧太后就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伺机而动。她需要一个可靠的代理人,一个能够帮助她掌握军队、镇压改革的人。

袁世凯的机会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就成了慈禧太后眼中的理想人选。为什么是袁世凯?有几个关键原因:

1. 手握重兵,且忠诚度存疑:袁世凯训练的“新建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当时清军中少有的能与西方军队抗衡的部队。但这支军队是他在天津练的,并非直接由慈禧或朝廷直接控制。慈禧太后自然担心,如果一旦发生什么事,光绪皇帝可能会调动袁世凯的军队来对抗自己。因此,她需要确保袁世凯“听话”。
2. 缺乏深厚的政治根基和政治理念:与康有为、梁启超这样有明确政治纲领和思想体系的维新派不同,袁世凯更像是一个职业军人,他的忠诚对象更多是实际掌权者,而非某个政治派别。这使得他更容易被拉拢和利用。
3. 政治嗅觉敏锐,懂得趋利避害:袁世凯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局势的转向。当他得知慈禧太后对变法越来越不满,并且有能力压制改革时,他很可能就预见到维新派即将面临的危险。

“围园救驾”还是告密?

关于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具体细节,历史上记载有所不同,但主流的说法是这样的:

在变法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维新派的谭嗣同与一些革命党人接触,甚至考虑利用日本浪人、雇佣兵等手段来支持光绪,并且计划铲除慈禧太后党羽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荣禄。他们甚至有人提出了“围园救驾”的构想,即计划发动兵变,软禁慈禧,支持光绪皇帝。

这些计划,或者说是对这些计划的揣测,很快就传到了慈禧太后和荣禄的耳朵里。根据当时的记载,袁世凯就是将这些消息透露给了荣禄。

荣禄收到消息后,立刻通报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抓住这个“把柄”,以“围园救驾”、“图谋不轨”为名,迅速调集了军队,于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五)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镇压了维新派。

袁世凯的动机分析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自我保护和政治投机:他可能意识到维新派的计划风险极高,一旦失败,他作为与维新派有联系的官员,也可能会受到牵连。而将这些信息透露给慈禧,则可以表明自己的“忠诚”,并且可能因此获得慈禧的信任和重用。在政治风暴中,与其站在一边可能失败的改革者,不如选择站在能够控制局势的强大势力一边。
对维新派的“激进”不满:虽然袁世凯也承认大清需要改革,但他对维新派的一些激进措施,比如裁撤旧官、变法过快,可能并不完全认同。他更希望的是一种稳健的、可控的改革。维新派的计划,尤其是涉及武力宫廷政变的部分,对于他这样一个军人来说,也可能显得过于鲁莽。
获得权力:慈禧太后在政变后,为了巩固权力,也需要扶持一些自己信得过的、有能力的人。袁世凯在政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在控制了部分关键地区的军队。这为他日后受到重用铺平了道路。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掌握了更多的实权,特别是他练兵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

后果与评价

袁世凯的出卖,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他提供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关键“证据”和“理由”。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如谭嗣同被处死,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光绪皇帝也被软禁,大权旁落。

后人对袁世凯的评价褒贬不一。

批评者认为他是一个 Opportunist(机会主义者),为了个人前途和权力,背叛了改革事业,是晚清中国进步力量的绊脚石。
辩护者则认为,在当时那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袁世凯的选择是出于政治智慧和现实考量,他并非主动“出卖”,而是看到了改革失败的趋势,选择了对自己和国家更有利的道路。他们可能会强调,袁世凯本人也并非完全反对改革,只是他采取的方式和时机不同。

总而言之,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大时代背景下,不同政治力量、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袁世凯抓住了机会,顺应了当时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的意志,最终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但也因此背负了“卖主求荣”的骂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大清忠臣袁世凯出卖的不是维新派,而是革命党。

教科书把谭嗣同说成“资产阶级保皇改良派”,其实精读谭嗣同《仁学》和事迹,就会知道,谭公是坚定的排满反清烈士,是没有加入兴中会的革命党,公开号召驱除鞑虏,戊戌计划中枢反清,与康有为不是一路,反清诗词还被康梁篡改。当然,跟什么“资产阶级”更是没有五毛钱关系。

谭嗣同追慕文天祥、郑思肖、王船山等宋明遗烈,参与维新是为直取首都,以覆清廷,自甘牺牲以证改良不通,更做了大量反清宣传,这点他的同道章太炎邹容陈天华很清楚,同盟会一直宣扬谭嗣同反清革命本色。邹容写《革命军》就大段引用和借鉴谭嗣同的著作,并悼之“赫赫谭君故,湖湘志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如果略去作者,只看这些话,会以为是孙中山、邹容、章太炎、陈天华、刘光汉(前期)、蒋中正、钱穆、牟宗三等人常见的反清言论:

——“辽金元之罪浮於前此之君主者乎?其土则秽壤也,其人则膻种也,其心则会心也,其俗则毳俗也,一旦逞其凶残淫杀之威,以撄取中原之子女玉帛……华人靡矣,乃犹以为未餍!……成吉思之乱也,西国犹能言之,忽必烈之虐也,郑所南心史纪之;有茹痛数百年不敢言不敢纪者,不愈益悲乎!明李稗史中之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不过时举一二事,当时既纵焚掠之军,又严剃发之令,所至屠杀虏掠,莫不如是“,其批判曰:“奇渥温、爱新觉罗诸贱类异种,亦得凭陵乎蛮野凶杀之性气以窃中国……中国犹奉之如天,而不知其罪”,而其结论曰:“吾愿华人,勿复梦梦谬引以为同类也。”

说这些话的是谁?谭嗣同。而且不是一两句,一两段,是始终如此,正所谓“虽役其身于清廷从事维新,而其心实未尝须臾忘革命”,而其被篡改的绝命诗,仍号召排满反清:“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犁扫两昆仑”。同样,“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被康奴篡改为“无以酬圣主”。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要出卖谭嗣同呢?因为袁深知,他的荣华富贵,和将来的权力来源,都是爱新觉罗所赐,一旦他的大清灰飞烟灭,自身就是唇亡齿寒,所以袁氏终其一生,对爱新觉罗忠心耿耿(但这种忠诚并非满清豪杰良弼那样的真诚信仰,而是纯粹依附投机),哪怕段祺瑞违背他的电令,带兵上殿,配合同盟会光复的十几省逼退满清之后(这是袁世凯无法节制段祺瑞的根源,也是段祺瑞能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袁氏仍从中作梗,把清帝逊位诏加入“特命袁世凯组织共和政府”一条,将共和国的法统,追溯于爱新觉罗私相授受的恩赐,以取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全民族共和契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也是为什么从那以后,袁氏要三让首揖爱新觉罗,在八旗首肯之下一边汉服祭天、一边钦定长袍马褂(1913)、一边为保卫清帝逊位诏而武力撕毁临时约法、一边将满清-北洋-伪满洲国的五色旗作为赡养清室的“国旗”、一边以国家元首之名签善后大借款21条等换取帝位,一边法定“诋毁前清”者入罪(1914),一边刺杀吴禄贞等反清志士阻碍南北夹击计划,同样,这也是袁世凯为什么在帮助大清镇压义和团之后,要将义和团领导层置换为八旗皇室,把“扫清灭洋”改为“扶清灭洋”的缘故。


在反清这个问题的天平上,谭公嗣同与孙中山、洪秀全、郑成功、顾炎武、王船山、黄宗羲、李定国、张苍水是一路人,而袁世凯与康有为、曾国藩、李鸿章、施琅、周培公、纪晓岚、吴三桂、范文程是一路人。这是两极对垒,因此袁的做法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件事说来话长,也并非是简单的“出卖”二字就能概括。其中牵扯的利益纠葛、政治考量以及个人野心,错综复杂,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那得先看看戊戌变法当时的大背景。光绪皇帝是年轻有为,也痛感积弊已久的大清朝必须改革才能图强。于是,他被康有为、梁启超这批维新派人士的“变法.............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这场争执,就像一片笼罩在辽东上空的浓雾,即便时移事易,也难以拨开,更别提辩出个白黑分明。究其根本,这场辩论之所以悬而未决,并非是因为谁的论点不够有力,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再加上后世评价标准的错位,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首先.............
  • 回答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两人的关系复杂,曾经是敌对关系,却又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合作和尊重。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刘备在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刘备在当时还不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但他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声望.............
  • 回答
    民国建立时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位革命先行者,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何后来实权却旁落至袁世凯手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关键的节点捋顺了。首先,.............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袁世凯拥兵自重,最终走向了篡位,而曾国藩坐拥重兵,却一生忠于清廷,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敢”或“不敢”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曾国藩在面对庞大军权时,为何选择了“甘为人臣”,以及他可能在“怕”什么:一.............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名垂青史的明朝名将,为何在后世的评价中,尤其是网络时代,会承受如此多的“黑料”和质疑?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叙事角度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方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袁崇焕这个人,在明朝末年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绝对是一个不世出的将才。他敢于和如日中.............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才能掰扯明白他为啥觉得自己能当这大皇帝。别看他后来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但当初,他确实是搅风搅雨的一号人物,手底下能人不少,底气也不是凭空来的。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袁术出身名门望族,是四世三公袁氏的嫡系。这个“四世三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超级豪门,代表.............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术,这个名字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他自身的问题,始终无法真正崛起,甚至走向了覆灭。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袁术占据了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坐拥淮南沃土,兵精粮足,却始终没有一位像样的谋士或良将能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
  • 回答
    要说袁崇焕的知名度和民间地位为何比皇太极高,这并非源于他在历史舞台上更具统治力或影响力,而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民间故事、戏曲以及大众对忠义的天然认同。首先,从故事性的角度来看,袁崇焕的故事更具戏剧性和英雄色彩,容易被人们津津乐道。他是在明朝末年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站出来的。当时.............
  • 回答
    三国最强开局的袁家,为何最后一败涂地?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三国历史上一大遗憾。袁家,尤其是袁绍,在汉末时期几乎拥有天下无双的资本,却最终走向了毁灭。要详细解释这个“一败涂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袁家的天赋优势:何以成为“最强开局”?首先,我们要理解袁家为何被称为“最强开局.............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问得挺有意思。您说得对,称帝这事儿在当时那样的乱世,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负面效应一堆堆的。但他为啥不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摸摸干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袁术他为什么想称帝。他不是个寻常的草莽英雄,出身东汉名门,祖上那是四世三公,族人遍布朝野。这种出身,骨子里就有.............
  • 回答
    .......
  • 回答
    袁腾飞之于当代历史学界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名气“远胜”了那些深耕学术的大家,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级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更“懂”历史,而是得看谁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注意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得说袁腾飞的传播方式。.............
  •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传奇将领,一生以抗击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入侵为己任。他最为人称道的军事思想,便是“城墙大炮”战术,一种以坚固城防为基础,辅以火炮远程打击的防御体系。然而,即便这套战术在辽东前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最终也未能挽救大明王朝于倾颓。究其原因,绝非是战术本身存在致命缺陷,而是多个层面的.............
  • 回答
    从史料记载来看,袁绍被评价为一个“得民心”的君主,但在后世的讨论中,关于他“爱民”的论述却相对较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结合史料的侧重点、袁绍的实际作为以及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来展开。一、 “得民心”与“爱民”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