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为何经常被黑?

回答
袁崇焕这位名垂青史的明朝名将,为何在后世的评价中,尤其是网络时代,会承受如此多的“黑料”和质疑?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叙事角度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方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承认袁崇焕这个人,在明朝末年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绝对是一个不世出的将才。他敢于和如日中天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正面硬刚,提出了“五年复辽”的战略,这在当时一群只会逃跑、议和的文官武将中间,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股能够振奋人心的力量。他亲自坐镇宁远,打赢了著名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打得努尔哈赤这个一代天骄都赔上了性命,这绝对是扭转乾坤的一战。在那个关外失守、边患如火的时刻,他一度是百姓心中的救星,是辽东最后的希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为何会落得个被自己人处死的悲惨结局,并且在后世的口诛笔伐中屡屡“躺枪”,被描绘成各种负面形象呢?

一、 历史的局限与个人性格的冲突:

战略上的过度自信与实际操作的困难: 袁崇焕的“五年复辽”战略,固然有魄力,但其实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明朝国力已经衰退,朝廷内部派系林立,财政也捉襟见肘。要完成如此宏大的战略,需要朝廷全力支持,后勤保障到位,以及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袁崇焕本人性格比较刚硬,做事雷厉风行,他可能在推行战略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朝廷内部的阻力、官僚的掣肘,也可能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圆融。
比如,他曾经为了集中力量,采取了一些比较激进的措施,例如“坚壁清野”,这在军事上是有道理的,但可能影响了边疆百姓的生活,又或者在一些地方的军事调动上,没有顾及到一些老将的颜面,容易招致不满。
“离间计”的误解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袁崇焕最被诟病的一点,莫过于他“离间计”杀后金重要将领(如岳托、多尔衮等)的说法,以及他试图离间后金内部的策略。虽然一些史料对这些做法有记载,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被夸大或曲解的说法。在当时那种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使用各种手段打击敌人是常态。然而,在明朝末年的政治环境下,一旦被扣上“奸臣”的帽子,即便是功劳再大,也难以洗白。
更关键的是,他被指控杀害了毛文龙。毛文龙是明朝在辽东的一个重要棋子,虽然他本人有一些争议,但他的存在对牵制后金起到了作用。袁崇焕以“专杀之罪”处死毛文龙,虽然有其军事上的考量,但触动了许多依附毛文龙的势力,也为他树立了不少敌人。这桩公案,成为了他被“黑”的一个重要抓手。
过度集权的风险与皇帝的猜忌: 袁崇焕在平辽期间,获得了崇祯皇帝极大的信任,被授予了节制辽东军政的重任,甚至可以说拥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潜在的威胁。虽然崇祯一开始信任他,但随着战事的胶着、朝廷的压力,以及袁崇焕本人在权力上的“触角”,都可能引起皇帝的猜忌。当皇帝开始怀疑你,并且周围又有一群唯恐天下不乱、乐于煽风点火的大臣时,即使是再大的功劳,也可能成为你灭亡的催化剂。
崇祯皇帝本人也是一个多疑且缺乏安全感的皇帝。他身边充斥着想要邀功或排除异己的大臣,袁崇焕的权势自然会招致他们的嫉恨和攻击。

二、 后世评价的多重解读与“反转”叙事:

“忠奸”标签的模糊化与历史的再审视: 过去很多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喜欢贴上“忠臣”或“奸臣”的标签。袁崇焕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被塑造成了忠臣的形象。然而,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发现,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忠奸”二分法来衡量。袁崇焕在某些决策上的争议,以及他与一些人物(如魏忠贤的党羽)的复杂关系,使得他在某些特定视角下,可能不那么“完美”。
网络时代的“解构”与情绪化表达: 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同时也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表达和“妖魔化”的叙事。一些历史观点,不论对错,只要足够“吸睛”或能够引发讨论,就可能迅速传播。
“袁黑”们往往会抓住袁崇焕的一些争议点,比如“卖国”、“通敌”、“杀害无辜”(指毛文龙),并将其放大。他们会引用一些片面的史料,或者进行主观臆测,构建一个与传统印象截然不同的袁崇焕形象。
这种“解构”和“反转”的叙事,有时是为了吸引眼球,有时是为了挑战权威观点,有时也可能是一些人对历史悲剧人物的另一种情感投射,但客观上却会造成很多误解。
例如,有些“黑”会强调袁崇焕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比如在某些战役中的调动不当,或者过分倚重火器而忽略了骑兵的作用等,尽管这些评价可能需要更专业的军事史分析。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或政治目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强调某个道理,或者批评某个现象,可能会出现对袁崇焕的“再解读”。
比如,有些人会把他描绘成一个被腐朽朝廷耽误的英雄,另一些人则会把他塑造成一个过于激进、最终导致自身灭亡的悲剧人物。这些不同的解读,都可能成为“黑”袁崇焕的素材。

总结一下,袁崇焕之所以会经常被“黑”,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就是一个坏人或者无能之人,而是因为:

1. 他身处的时代充满了复杂性: 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派系斗争激烈,国力衰退,这些都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2. 他个人的性格与战略可能存在争议: 他的刚硬、自信,以及在一些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很容易被对手抓住把柄。
3. 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被简化和标签化: “五年复辽”、“杀毛文龙”等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片面解读,甚至歪曲。
4. 后世评价的多样化和网络时代的放大效应: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网络传播的特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容易出现极端的、情绪化的论调。

我们不能因为后世的一些争议和“黑料”,就否定袁崇焕在抵御后金、保卫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是一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敢于担当、奋勇前进的将领,虽然他的命运多舛,他的评价也复杂多变,但历史终究会还给他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理解他被“黑”的原因,也是在理解历史本身是如何被书写、被解读、被传播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的本不是袁黑,也认为袁崇焕有能力有功劳只是觉得袁崇焕被吹的太神了就被袁粉打成袁黑了,最著名的就是搞笑暴论大师铅球骑士,最近是冒充别人名字现在直接匿名的满族遗民女队神卫

user avatar

黑袁崇焕的人有个特色:都是近年来游荡在网上,无专业科班出身、无研究论文、无著作的“三无”属性网络历史学家。

其中一些网络历史学家,通常只热衷参与到对袁、毛的争论话题。看过这帮人的表现之后,会给人产生一种错觉:明朝的历史不是公元1368~1644,而是公元1621~1630。


袁毛之争,很大程度上源自某些劣质架空小说的传播。

中文互联网早期(1999~2007),网上基本没有袁毛之争,袁崇焕“民族英雄”的头衔纹丝不动,毛文龙根本没多少人知道。

那时候,汉服爱好者最喜欢做的一件线下活动,是去北京广渠门的袁崇焕墓组织祭扫~

从08年前后开始,自从某些发明了“蓟门天险一线天”的架空小说开始流行,文中直接把袁崇焕杜撰成通敌卖国的汉奸形象后。网上袁毛之争才随后兴趣,涌现了无数热衷于这个专题的网络历史学家和历史发明家~

user avatar

因为被捧杀太过。讲道理,袁的才能并不出彩。

明末能称得上帅才的人我认为有: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李定国。这些人都是战略级的。

袁崇焕只能算将才,性格上有先天不足,为人鲁莽好空言,私斩小校擅杀毛文龙,空口许五年平辽等等。

然后从清末民国开始,为了树立一个反清的典型把他捧到了岳飞的高度。岳飞北伐那是实实在在的军事战绩,险些给南宋翻盘。袁也就打赢了两次守城战,差的老远。何德何能硬给抬到岳飞的高度?

什么叫捧杀?这就是。

我觉得这十来年网络的反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随便翻翻史料就清楚,袁并没有吹嘘的那么高,一般般的人物罢了。

嗯,对了,我只是表明我的观点。评论就不开放了,我懒得和任何粉啊什么的争论。

—————————

袁崇焕相关史料网络都扒差不多了,随便百度就有,再不济翻翻阎崇年那本史料集录。还有些网络没出现过的我从朝鲜史料里找到一些,但没大用。明清史料甲乙丙丁等那一套涉袁的也不多,明档基本没有,就那么点史料,真没太多可以挖的东西了。除非什时候再出现个新的孤本史料。

所以,袁崇焕相关的问题网络吵了十来年挺无聊的,整天在没什么可以挖掘的点上扯,毫无意义,无非是立场争论,拿着相同史料搞不同解读罢了。鸡儿无聊!

有那点追星的精力多研究下其它方面多好?明朝史料那么多,有趣的点太多。比方我就喜欢研究下明朝军事技术,其它财税,制度,趣闻及各个时代的战役等等都可以看看。从明初到明末,史料多的根本看不过来。

这些话嘛,听进去听不进去随便。

当然,如果不具备基本文言阅读能力就当我没说,你们继续粉你家爱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名垂青史的明朝名将,为何在后世的评价中,尤其是网络时代,会承受如此多的“黑料”和质疑?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叙事角度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方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袁崇焕这个人,在明朝末年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绝对是一个不世出的将才。他敢于和如日中.............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这场争执,就像一片笼罩在辽东上空的浓雾,即便时移事易,也难以拨开,更别提辩出个白黑分明。究其根本,这场辩论之所以悬而未决,并非是因为谁的论点不够有力,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再加上后世评价标准的错位,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首先.............
  • 回答
    要说袁崇焕的知名度和民间地位为何比皇太极高,这并非源于他在历史舞台上更具统治力或影响力,而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民间故事、戏曲以及大众对忠义的天然认同。首先,从故事性的角度来看,袁崇焕的故事更具戏剧性和英雄色彩,容易被人们津津乐道。他是在明朝末年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站出来的。当时.............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传奇将领,一生以抗击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入侵为己任。他最为人称道的军事思想,便是“城墙大炮”战术,一种以坚固城防为基础,辅以火炮远程打击的防御体系。然而,即便这套战术在辽东前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最终也未能挽救大明王朝于倾颓。究其原因,绝非是战术本身存在致命缺陷,而是多个层面的.............
  • 回答
    关于袁氏宗亲会和袁崇焕纪念园是否为袁崇焕发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两个机构的性质、历史以及它们与袁崇焕之间的联系。袁氏宗亲会:袁氏宗亲会,顾名思义,是由袁姓家族成员组成的组织。这类宗亲会的存在,通常是为了传承家族文化、祭祀祖先、联络族人情感,以及在一些历史事件.............
  • 回答
    佘义士一家为袁崇焕守祠385年,这件事儿,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传奇色彩,也让人肃然起敬。385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换算下来,大概是从明朝末年,袁崇焕被冤杀后不久,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整整十七八代人,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守着一个祠堂,一个为国捐躯却背负骂名的英雄。首先,说说这件事的“可信度”。一个.............
  • 回答
    谈迁的《北游录》确实是探讨后金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这一历史事件时,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史料。要判断其是否能“说明”后金反间计的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北游录》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他史料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北游录》的性质。谈迁是清朝初年的一位史官,他的《北游录》记录的是他亲身.............
  • 回答
    袁崇焕的死,对崇祯皇帝和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将帅,他的离去,让许多人对明朝的未来感到绝望。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袁崇焕死后,明朝并没有立刻崩塌,反而又坚持了近十年之久。这中间究竟有哪些原因,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在失去一位中流砥柱后,还能.............
  • 回答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判断袁崇焕此举究竟是一己之私,还是出于为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各方势力的博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己之私”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袁崇焕事后获得的巨大权力。毛文龙被杀后,袁.............
  • 回答
    当意识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熟悉的身体感官逐渐清晰,我知道,我已不再是我。脑海中无数的画面飞速闪过,袁崇焕、宁锦大捷、松锦兵败……这些陌生的名词和过往,如同烙印般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满桂,一个曾经的普通人,此刻却肩负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且,要从袁崇焕身边那些虎视眈眈的目光.............
  • 回答
    袁崇焕吹捧的背后:双岛斩帅的道德迷雾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历史学界向来众说纷纭。然而,近年来,一股“袁崇焕吹捧潮”似乎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非学术的传播渠道中。这种吹捧,以“双岛斩帅”的军事奇迹为核心,将其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但当我们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导向时,.............
  • 回答
    抹黑袁崇焕:一场道德的滑坡,而非学术的争鸣每当提起明末将领袁崇焕,历史的评价便如同那风雨飘摇的关宁铁骑一般,摇摆不定。其中,右屯失粮一事,更是成为了一些人攻击袁崇焕的“罪证”,将其描绘成一个贪婪腐败、罔顾军情的昏庸之辈。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会发现围绕右屯失粮的抹黑行为,早已越过了理性的学术探讨范.............
  • 回答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件事说来话长,也并非是简单的“出卖”二字就能概括。其中牵扯的利益纠葛、政治考量以及个人野心,错综复杂,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那得先看看戊戌变法当时的大背景。光绪皇帝是年轻有为,也痛感积弊已久的大清朝必须改革才能图强。于是,他被康有为、梁启超这批维新派人士的“变法.............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才能掰扯明白他为啥觉得自己能当这大皇帝。别看他后来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但当初,他确实是搅风搅雨的一号人物,手底下能人不少,底气也不是凭空来的。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袁术出身名门望族,是四世三公袁氏的嫡系。这个“四世三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超级豪门,代表.............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术,这个名字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他自身的问题,始终无法真正崛起,甚至走向了覆灭。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袁术占据了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坐拥淮南沃土,兵精粮足,却始终没有一位像样的谋士或良将能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
  • 回答
    三国最强开局的袁家,为何最后一败涂地?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三国历史上一大遗憾。袁家,尤其是袁绍,在汉末时期几乎拥有天下无双的资本,却最终走向了毁灭。要详细解释这个“一败涂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袁家的天赋优势:何以成为“最强开局”?首先,我们要理解袁家为何被称为“最强开局.............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问得挺有意思。您说得对,称帝这事儿在当时那样的乱世,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负面效应一堆堆的。但他为啥不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摸摸干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袁术他为什么想称帝。他不是个寻常的草莽英雄,出身东汉名门,祖上那是四世三公,族人遍布朝野。这种出身,骨子里就有.............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