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如果维持13亿人口,则每年出生人口1710万即可,当前出生人口在1700万,为啥一片哀嚎?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每年出生1710万)可能会觉得似乎并不算少,但之所以会有“哀嚎”的声音出现,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人口总量的问题,更是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家庭预期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要理解这种“哀嚎”从何而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人口基数与生育率的现实矛盾:

“维持”与“增长”的区别: 你提到的“维持13亿人口”是个关键点。人口学上讲,一个国家人口能够长期稳定在某个数量级,需要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大致是每对夫妇平均生育2.1个孩子。如果按照每年出生1710万人口来“维持”13亿的总人口,这意味着死亡人口也要大致维持在1710万左右。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中国人口结构正在老龄化,死亡人口未来会持续增加,这意味着要想维持13亿,出生人口需要比1710万更高。
1710万出生人口的“含金量”下降: 即使数字上看起来不低,但相比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14亿),1710万的出生人口对应的粗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0‰)其实并不高。而且,如果这个出生人口是在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徘徊,那更是一种警示。它暗示着育龄妇女人数在减少,或者生育意愿普遍降低。
生育率的警报: 1710万这个数字,即便放在当下,也要结合其占育龄女性总数以及总人口的比例来看。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生育率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甚至处于较低水平。一个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年轻劳动力补充和消费群体。当出生人口相对于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下降,长期来看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 社会经济压力下的生育选择:

养育成本高企: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哀嚎”根源之一。从怀孕的医疗费用,到婴幼儿的奶粉、纸尿裤,再到日后的教育支出(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乃至未来的婚恋成本,中国家庭在子女身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并且还在不断攀升。这种“天价育儿成本”让许多潜在的父母望而却步,即使有生育的意愿,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选择少生或不生。
教育内卷与焦虑: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家长们在教育上的投入不惜血本。激烈的教育竞争,使得孩子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也加剧了父母的焦虑。这种焦虑感会延伸到生育决策上,很多人会觉得“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担忧,多一份资源的分散”。
住房压力与工作稳定性: 尤其是在大城市,高昂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感到难以承受,买房结婚、安家立业的压力巨大。同时,许多年轻人的工作并不稳定,担心失业或收入下降,这也会影响他们对组建家庭和生育子女的信心。
“延迟生育”与“少子化”趋势: 即使许多年轻人内心是有生育意愿的,但由于学业、事业发展的需要,或者经济、心理尚未准备好,他们会选择推迟生育。这种“延迟生育”久而久之就可能转化为“少子化”,即生育年龄普遍提高,生育数量减少。

三、 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自我实现”与“生活品质”的优先级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个人的职业发展、兴趣爱好、生活品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享受自由、追求个人成就,而非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养育子女上。对他们而言,养育孩子可能意味着牺牲个人的时间和空间,是对“自我实现”的一种干扰。
婚姻观念的改变: 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许多人选择单身或者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这直接减少了潜在的生育人口基数。
对传统家庭模式的挑战: 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质量,以及家庭的幸福感。少生优生,甚至不生,在一些群体中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四、 人口结构性问题及其长期影响:

老龄化加剧: 如前所述,出生人口的减少,加上预期寿命的延长,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意味着社会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会上升,即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赡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这会给养老金、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也可能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和经济的活力。
劳动力供给减少: 出生人口的下降意味着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口会减少,这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消费群体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性别比例失衡的遗留问题: 尽管近年有所改善,但过去几十年的性别比失衡问题依然存在,可能对部分人群的婚育造成影响。

五、 政策调整与社会反响的落差:

“鼓励生育”政策的力度与效果: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放开三孩、提供育儿补贴、延长产假等,但这些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以及其能否有效抵消上述的社会经济压力,仍然受到广泛的讨论和质疑。很多父母觉得这些政策“杯水车薪”,难以打消他们对养育成本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信息传播与情绪放大: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关于生育困难、养育焦虑的讨论很容易通过网络传播,并被放大。许多负面情绪和社会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普遍的哀嚎”感。即使是那些原本可能还有生育意愿的人,也可能被这些信息所影响,加剧了他们的疑虑。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一片哀嚎”?

表面上看,1710万的出生人口数字似乎并不小,但它掩盖了以下几个严峻的现实:

1. 低生育率的长期趋势和对未来人口结构的担忧: 这个数字是建立在较低的生育率基础上的,预示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的长期风险。
2. 高企的养育成本与社会经济压力: 高昂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让许多家庭“不敢生”或“生不起”。
3. 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看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对生育的看法更加理性甚至谨慎。
4. 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现有的鼓励生育政策,在很多个体家庭看来,不足以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5. 社会情绪的共鸣和放大: 在网络时代,生育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容易形成集体性的情绪表达。

因此,“哀嚎”并非仅仅是对一个数字的反应,而是对一个民族未来发展、家庭幸福、个体生活压力的深层忧虑和集体表达。这种忧虑,正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生育挑战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弱弱的问一句,既然形势这么好,那为啥还需要在开放二胎以后,急急忙忙的放开三胎呢?

user avatar

引用西安卫健委1月7日傍晚的数据(其他地区很难得到一手数据,都死命藏着,极难找到),自2022年1月1日起,西安全市共分娩499人!

咱就算是西安6天分娩499人吧,算上1%的双胞胎率

499×1.01÷6×365=30659人

算人均寿命是80岁吧,多算点

30659×80=2452720人

也就是说按西安现在这个生育情况,80年后,西安是245万人。

而现在西安有多少常住人口呢?1295万!

再放组数据:据台湾地区内部事务主管部门10日公布的最新人口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台湾地区人口总数为23375314人,较2020年减少了185922人,相当于每天减少509.4人。而2021年全年新生儿数量仅为153820人。

台湾人口大致是西安的两倍,出生是15万人,这已经很惨了

假设西安人口跟台湾一样,2022年出生是5.5万人…………

关于6天的样本偏小问题,欢迎大伙挑刺儿来打我脸。

这499人说不定是7天的数据呢,那更…………

user avatar

这应该是2019年的问题,如今已经进入到2022年了。

在当年,有小聪明算了算世代更替需要的人口,得出来的结果是每年出生1710万即可维持13亿人口了。

2021年的出生人口已经结束了,最终的结果要看2022年3月份或者5月份给出来的数据。

但是大概率达不成所谓的1700万人口了,这也就表明世代更替维持13亿不太现实了。

虽然说,宏观的问题不能用微观的感受来回答。

但是如果人口问题不用微观因素来回答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基本没法回答了呀。

我写了很多人口的回答,总结起来评论里面怼我的大部分是持有这几个观点的。

第一个观点就是世代更替不足了,人口会负增长,国家呀民族呀如何如何。

第二个观点就是人口结构出问题了,大家都好不了。

第三个观点就是你不结婚不生孩子你父母难受,但是你别宣扬出来误导别人。

总而言之,大部分对人口问题从宏观角度去思考的人,往往忽略了那些真正能生养孩子的人的感受。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没变,我觉得当下的生活成本太高了,时间成本太高了,也正因此,生育孩子和养育孩子这件事,我建议交给富人阶层去完成,交给有闲阶层去完成。

假设一套房子一百万,一个人的工资五千元。

那么这个人想要供完这套房子,需要16.67年。

很多人一定会杠房子没有这么贵,小县城到不了一百万。

很多人也一定会说工资没那么低,不可能永远五千块。

关于现如今房子的价格不用我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标尺。

月工资五千块这件事情是昨天看到北大的教授姚洋采访的一个视频,视频里面姚洋说个税起征点不能再涨了,因为目前中国能达到月薪5000元的群体只占14%。再涨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没多少人交个税了。

所以,房价100万,月薪5000元,我觉得很有代表性。

一个人用五千块供一套100万的房子,不吃不喝需要16年。

而据说美国破产之后,一个人在7年之后就可以恢复自由人身份,可以自由做人了。

可以想见,7年的信用破产其实就算是美国的一个很严厉的经济惩罚了。

那么16年的房贷,还是不吃不喝的那种,又是什么样的经济惩罚呢?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这个,倘若一个人用16年的人生去还房贷,那么这件事情一定不是什么奖赏,而是一个严厉的惩罚。

在这种惩罚之下,生孩子绝对是不明智的行为。

所以真正能生孩子的群体,一定应该是对房价不甚在意的群体,还房贷对于这些人来说也就是洒洒水的行为。

只有这群人的生育到位,那么才能维持住生育。

你让一个接受经济惩罚的年轻人去生孩子,一定程度上和妄想没什么区别。

富人群体生孩子太少了,反而是上节目给大家讲课的时间太多了。

我不知道马云是不是在家里待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再多造几个人,如果没有的话,那么真的挺失败的。

人民富豪为人民,人民需要马云生育,马云应该以身示范,生出来7个8个小马云。

北大教授姚洋也是如此,白天给大家讲课说起征点5000元不能在往上调,晚上你倒是多生几个孩子呀。

以及携程的梁建章,天天鼓吹人口问题,等到他自己做的时候,我倒是没看到他究竟多生了几个孩子。

光说不练假把式,真认为生育有问题的富人群体,其实应该积极践行多生多养。

认为生育有问题的普通人,你生殖器官也没出问题,为什么不多生养几个呢?

我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

被迫选择经济惩罚的一代人,就注定会选择割舍掉生育。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所以2022年,我们还需依旧关注经济惩罚这件事情,关注房地产市场是否给更多的人带来了经济惩罚,关注996是否给更多人带来了时间惩罚。

如果继续维持的话,那么经济惩罚与时间惩罚下双重压迫的人,能继续选择生育,只能说是个狠人了。

===========================

这个回答下面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有买房的经验,其实我本来就是胡乱写了个数字,100万的总房价,外加5000元的月工资。

既然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不妨用一个房贷的计算器设想了一个更具体的情况。

假设一个人买了一套房,单价8000,面积100平。

首付了30%,为24万元。

然后剩余的70%按照4.9%的利率贷款30年,总贷款金额为56万,30年的时间,最先还51万的利息,之后会慢慢还56万的本金,总计还款金额为107万,每月还款金额为2972元。

这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设想。

这也就意味着,一套80万的房子,首付24万之后,贷款的本息还有107万,其实总价款是131万。

131万的房屋总价,配上5000的月薪,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其实已经挺困难了,所以我给他降低了点难度,让这个房屋总价降到了100万,不过即便如此,我觉得对于这个购房者来说还是很困难。

user avatar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

哪有一片哀嚎,

明明是形势一片大好。



各位鉴阴定阳师肯定觉得我在阴阳怪气,你们自己看官方版本吧

zhihu.com/zvideo/146113

user avatar

我还年轻,看到这消息我高兴死了,为啥一片哀嚎?

user avatar

以目前的出生人口

并不能维持13亿的总人口规模。

2018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

做个计算可知:

1523×76=115748

未来人口上限为11.57亿

考虑到之后的很多年,出生人口都会不断下降,11.57亿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数字。

到2050年,中国人口跌到11亿以下,这一点我还是可以确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