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在特殊时期,中国所有的石油进口渠道被切断,中国应如何维持储备?

回答
在极端假设下,倘若中国所有石油进口渠道被瞬间切断,国家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应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需要一系列周密、高效且极具韧性的措施,以确保国家关键领域运转,并为未来寻求解决方案争取时间。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策略,旨在详细说明如何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维持石油储备及应对:

第一步: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国家石油储备应急预案

全面盘点与严格管控: 首先,需要立即对全国现有所有石油储备——包括战略石油储备(SPR)、商业储备以及各部门(如军队、航空、交通、石化企业)手中掌握的成品油和原油进行一次全面、细致且不留死角的盘点。这不仅包括数量,还包括油品类型、质量以及储存位置的精确信息。
最高优先级分配机制: 建立一个由最高领导机构直接指挥的石油分配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安全和民生需求,制定极其严格的配给和分配方案。优先保障:
军队和国防: 用于维持最基本的军事行动和国防能力,确保国家主权和安全。
关键基础设施: 包括发电厂(虽然中国的发电结构多元,但仍有部分依靠油作为调峰或应急燃料)、医院、通信枢纽、交通控制系统等。
基本民生: 如城市公共交通(公交、地铁等)、重要物资运输(食品、药品等)。
关键工业: 如农用生产资料(化肥生产等)、必要的化工生产以及战略性物资制造。
全面禁止非必要消耗: 一旦启动预案,将立即禁止所有非必要石油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可能意味着:
个人车辆限制: 实行严格的单双号限行,甚至暂停私人车辆使用,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出行。
工业生产调整: 要求大量工厂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暂停或大幅减少耗油量大的生产活动,优先保供基础必需品生产。
商业活动限制: 限制商业物流,鼓励线上交易和本地化生产消费。
能源消耗总量控制: 对所有用油单位设定极低的消耗上限,并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处罚。

第二步:最大化国内石油产量与效率

全力开发国内油田: 动员国内所有具备开采潜力的油田,包括那些过去因成本或环境因素未被充分开发的老油田和低产油田。加大勘探力度,尽可能发现新的油气资源。这需要:
技术投入: 集中最先进的采油技术和设备,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尤其是在陆上和海上油田。
人力物力保障: 调集最优秀的石油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必要的装备、物资,确保油田的持续高效运转。
简化审批流程: 疫情期间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可能需要简化某些环保或审批流程,但需要在安全和最小化环境影响之间取得平衡。
优化炼化和加工能力: 国内炼油厂将面临油源枯竭的风险,因此需要:
优先保障原油供应: 将有限的国内原油优先供应给炼油厂,特别是那些能够生产多种关键油品的炼油厂。
提高炼化效率: 优化炼油工艺,尽可能从单位原油中提取更多的高价值油品,减少浪费。
发展替代性加工: 研究和推广从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其他资源加工生产替代性燃料或化学品的技术,尽管规模和效率可能不如石油。
强化油品储存和输送: 确保储存设施的完好,优化油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输送网络,尽量减少管线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第三步:积极发展和利用非石油能源及替代品

核能: 加速现有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并考虑新建核电站的规划。核能可以提供稳定、大量的电力,从而减少对燃油发电的依赖。
煤炭: 虽然煤炭发电存在环保问题,但在极端能源危机时期,可能会不得不加大煤炭的使用,尤其是在电力供应方面。关键在于技术改进,如提高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发展煤炭气化等。
天然气: 利用国内天然气资源,并全力保障进口(如果还有部分天然气进口渠道未被切断)。天然气可以用于发电、供暖和部分交通领域。
可再生能源: 加速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虽然这些能源具有间歇性,但可以通过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和智能电网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替代部分化石燃料发电。
生物燃料: 鼓励和发展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生产和应用,特别是用于交通运输领域。这可能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将部分粮食作物转向生产生物燃料。
煤制油/煤制天然气: 如果国内煤炭资源充足,可以大力发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技术,尽管这些技术能耗较高且存在环境影响。

第四步:优化能源结构和管理,推广节能降耗

工业节能: 强制推行工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生产流程,鼓励企业采用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设备。对高耗能产业实行限产或停产。
交通节能: 强制推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鼓励使用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调整物流体系,提高运输效率。
建筑节能: 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保温,鼓励使用节能电器和照明设备。
民众教育与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普及节能知识,倡导节约用油的社会风尚,形成全民参与的节能降耗氛围。

第五步:国际合作与战略储备调整(如果尚存有限渠道)

寻求非传统能源伙伴: 如果仍有零星的、非主流的石油进口渠道未被完全切断,要全力维持和扩大这些渠道,即使成本更高。同时,积极寻求与对中国友好的国家建立更稳固的能源合作关系,探讨使用非美元结算的可能性。
加速战略资源布局: 无论进口渠道如何,都必须加速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战略性资源,包括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勘探权等,即使短期内无法实现进口,也要为长远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第六步:技术研发与创新

替代能源技术: 大力投入研发更高效、更清洁的替代能源技术,包括先进的核能、储能技术、氢能利用、先进生物燃料等。
石油生产技术: 持续优化国内石油开采和提炼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合成燃料: 探索利用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生产合成燃料(如甲醇制汽油等)的可行性,以补充石油的不足。

总结:

中国所有石油进口渠道被切断,是一场对国家生存能力最严峻的考验。维持储备和应对危机,需要的是一个多管齐下、系统性的战略。它不仅是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挑战,更是对国家组织能力、社会韧性以及民众共识的极限考验。其核心在于:首先,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国内资源和现有储备;其次,全力转向并发展多元化的非石油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最后,通过严格的能源管理和全民节能,将能源消耗降至最低,以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并为长远的可持续能源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过程将是漫长而艰辛的,但通过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策略,中国有能力在这种极端压力下生存下来,并最终实现能源独立和多元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有煤化油技术,太原的煤炭化工研究所现在的主要精力就在这个方面,神华集团负责实用化管理,示范工厂在内蒙。这些都是公开新闻里可以查到的

煤化油技术主要问题是成本高,在目前油价偏低的背景下不经济,估计要到油价过140才有推广价值;另外就是耗水量大,高污染。这两条也是平时不推广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煤炭含XX量(名字忘了)偏低,品质不算很好,因此在实用化时需要额外加氢,这也是中国煤化油技术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说,万一石油来源被切断,中国还是有很多手段来应对的,比如西北的油田并没有完全开发,甚至大庆都有继续坚持的潜力,当然成本会高一些,不过在战时条件下成本问题不是问题

user avatar

这个可以说一下。

答主算得上是一名油田子弟,从小在胜利油田长大。

2015年,有着54年历史的胜利油田首次出现亏损。

胜利油田财务资产处处长崔树杰曾表示:“历史上,油价再低,胜利也没有出现过账面亏损,而今年首次出现账面亏损。这个寒冬不是一般的冷,按油田领导的话讲,是寒冬刮大风。”

事实上,胜利油田的萧条于2014年就可见端倪。

2014年,长期位居国内第二大油气产量的胜利油田,首次被长庆油田超越,退居全国第三大油田。当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为2710万吨,较前年下降3个百分点。
有关资料还显示,2014全年,机关部门人员减少20%,矿、队及管理干部减少1450人,减幅高达28.8%。

时值今年年初,胜利油田已经连续5年油气产量下滑。

2016年2月17日,胜利油田官方发文表示,公司在2016年的技术开发座谈会上表示,2016年将整体关停小营、义和庄、套尔河、乔庄4个油田。

这个“寒冰期”在答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名列内地城市人均GPD第三名的东营市经济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萧条,父母所在的单位裁员,福利逐渐削减,工资不断下调,整个油田都出现了人心惶惶的局面。昔日车水马龙的商业区不再繁华,甚至于去年年底建成的万达国际广场也撤销了第三期的扩建计划。据在油区工作的亲友介绍说,不仅干部和石油工人队伍不断减少,基层单位还掀起了员工争当“破烂王”的活动,不少一线员工开始收集现场的一些螺栓、卡箍等散料废料回收利用以实现降本增效。从表面上看,这个比东营市市龄还要长22年的油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胜利油田的萧条现象不是个例。从2015年开始,由“三大桶”主导的国内油田普遍出现了油气产量下滑和亏损的局面。这一切都是因为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才导致国内的石油产业整体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寒冰期”。


今年2月16日,4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21美元,收于每桶32.18美元,跌幅为3.62%。而在更早的春节时,这个价格仅为27.79美元/桶。

27.79的价格有多低呢?就拿一块五一瓶的农夫山泉举个例子,原油是1344元一吨,而农夫山泉要3000元一吨。也就是说,凿口井打水的利润,也要远超采油

当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了,国内原油价格受到政府调控,也不会像国际原油那样大跳水。然而,为什么国际原油价格如此之低,国内油价也没有降多少呢,这部分钱又被谁挣去了呢?

答案很简单——被国家收在了手里。也许有人会对国家的这种做法极其愤怒,然而这之间的道理很好理解:国外的油贵,我们就闷着头采自己的;国外的油便宜,我们就买国外的用,等到国外的油贵了再开采自己的。

所以题主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等到国家处于战争时期,无法从国外进口原油时,一方面恢复国内的原油开采,另一方面使用经济手段抬高国际原油价格才是闷声发大财的做法。

虽然中国的石油资源称不上是“首屈一指”,怎么着也是“富甲一方”。当前我国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在6亿吨左右,通过严格的计划管控,战时的每年石油消耗量可以被控制在10亿吨以内,而“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油每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五年超过10亿吨,累计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61.27亿吨,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的油田10个。

每年消耗的原油总量,还不如新增探明的多,更不要说这么多年累积的探明量和储备量,因此单从石油消耗的层面上来讲,在十年这个时间单位上,中国并不怕打仗。

虽然作为一名油田人,看到近年来油田的萧条景象无疑是非常心痛的。然而,这样的局面对于国家来讲,总体上还是有利的。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国富民穷的时期,都是国家整体向前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民富国穷的时期,大多都是任人宰割的屈辱时代,或是国家发展已臻瓶颈,即将进入整体萧条的先兆。

我们石油工人,向来是不畏惧困难的。国家需要我们输血,我们就撩开膀子上;国家需要我们饿肚子,我们就勒紧裤腰带。从王进喜到郭孟和,从王庆忠到代旭升,我们始终初心不改。

也籍此文,向奋斗在一线的石油人和先辈们致敬!

以上。




~~~~~~~~~~~~~~~~~~~~~~~~~~~~~~~~~~~~~~~~~~~~~~~~~~~~~~~~~~~~~~~~~~~~~~~~~~~~~~

感谢

@云舞空城

的补充回答

假如在特殊时期,中国所有的石油进口渠道被切断,中国应如何维持储备?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对我的回答有所纠正和补充。在毕竟干的不是这行,还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然而,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一定会用血肉之躯冲出一条通道,绝对不让题主说的这种事情发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