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的,因为古代中国的工作重心,从来就不是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一系列的条件:
① 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市场带来扩大生产的需求
② 扩大生产的最简单办法是投入更多人力
③ 当几乎无法再增加人手了,还想增加产量怎么办?-革新生产工具
回忆一下,教科书上给工业革命的四个前提是什么?
新航路开辟 圈地运动 技术成熟 科学发展
新航路开辟提供市场,圈地运动是投入更多人力的过程,而技术成熟和科学发展给了生产工具、技术革命的可能。
然而,这一切发生的最大的前提是什么? - 国家的工作重心在工业生产。
欧洲分裂,因为战争和黑死病,欧洲的人口少。贸易带给他们的,是“巨大”的财富,因此他们有相当大的动力去开辟新航路,为广阔的市场提供产品,积累财富。
于中国,则不然。中国的重中之重,在于提升农产量的“上限”。
中国从秦开始就是向心的,就倾向于统一。统一带来稳定,稳定带来快速的人口增长。与战乱频繁灾病流行的欧洲相比,中国很快就会摸到人口上限,然后将全部精力集中于解决人地矛盾。
而工业化,机械化,对古代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它根本不能帮助解决人地矛盾。
因为机械化只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能提升农业生产上限。
假如1个人能耕1亩地,1亩地的产出可以养活10个人。如果用机械的话,一个人就能耕10亩地。现在,全天下一共有100亩地。这些地让1个人来耕也罢,让100个人来耕也罢,最多也就能养活1000个人。
当我们摸到“1000”这个人口上限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让1个人耕更多的地。而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升亩产量。
水利工程、农作物培育、开疆拓土,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工作重心。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农作物的培育能增加“亩产量”,开疆拓土能增加“耕地总量”。
两者都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上限”。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从古至今,中国在水利工程上花的功夫是独一无二的。
当土豆和红薯敲门的时候,中国就将其迅速铺开推广全国,因为这有用。中国的人口,也因此从明朝鼎盛时期的1亿左右攀升到了清朝的4亿人。
而当工业革命敲门的时候,清朝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这...有叼用?能当饭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