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易中天在历史界没有地位,那么他写的历史书怎么卖那么多,远比历史专业的人写的书卖的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易中天老师的书卖得那么火,甚至远超很多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有人说他在“历史界没地位”,这句话本身就需要好好拆解一下。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界”和“历史书市场”这两个概念。

“历史界”通常指的是学术界,也就是那些以历史学为专业、在高校任教、在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们。他们的评价体系、晋升机制、学术成果的认可度,都是围绕着严谨的学术研究、理论创新、文献考证、同行评审来的。在这个圈子里,评价一个人的“地位”,往往看的是他发表了多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著作,有没有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对史学理论有什么贡献,以及在学术会议上有没有话语权。

而“历史书市场”则是更广阔的读者群体,他们购买历史书的动机多种多样:可能是为了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可能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可能是为了获得某种启示,也可能是为了消遣娱乐。这个市场更看重的是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故事性,以及作者的表达能力和传播影响力。

易中天老师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而有人觉得他在“学术界地位不高”,恰恰是因为他精准地把握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且成功地在“历史大众传播”这个领域里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为什么易中天老师的书卖得那么好?

1. 出色的叙事能力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易老师本来就是中文系出身,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他能把复杂、枯燥的历史事件,用非常生动、形象、接地气的语言讲出来。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把古人的故事讲得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普通读者没有隔阂感。他的《百家讲坛》视频,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仿佛在和你拉家常,聊历史。

2. “说故事”的功力: 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是事件的演变。易老师非常擅长抓住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戏剧性冲突,把历史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不是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人物,而是把历史人物“活化”,让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动机。读他的书,你感觉是在看一部精彩的纪录片,甚至一部有深度的电视剧。

3. 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传播渠道: 易老师赶上了好时候,尤其是在《百家讲坛》火起来的那个时期。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让他一下子拥有了海量的粉丝。这种大规模的曝光,直接转化为图书销量。而且,《百家讲坛》本身就是面向大众的,它的定位就决定了内容不能过于学术化,必须通俗易懂,这就和易老师的风格不谋而合。

4. 观点鲜明,引发思考: 易老师的书虽然通俗,但并非没有深度。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甚至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或“重塑”。这种不回避争议,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态度,反而更能吸引读者。读者不仅仅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作者怎么看”。易老师的解读,往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或讨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传播。

5. “填补空白”的市场需求: 在易老师的时代,虽然也有不少历史著作,但很多过于专业,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有些虽然通俗,但可能流于浅薄或娱乐化。易老师恰恰提供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叙事,满足了大量渴望了解中国历史、但又不想啃读艰深学术著作的读者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他在“历史界没地位”?

这主要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的。

1. 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严谨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史领域,非常重视文献的梳理、考证的严密性、理论的创新性以及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例如,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专业的历史学者会花大量精力去比对不同的史料,考证其真伪,甚至会去关注一些被大众忽视的细节,比如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具体的政治制度等。而易老师的叙事,为了保证流畅性和可读性,可能会对一些细节进行简化、概括,或者更多地采信流传较广的说法,而不是穷尽所有文献进行最严谨的考证。

2. 学术创新和理论贡献: 学术界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对学科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是否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易老师的贡献更多体现在历史的大众传播和普及上,他在学术理论上的原创性突破相对较少。他更多的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再加工”和“再传播”。

3. 学术界评价体系的不同: 正如前面提到的,学术界有自己一套评价体系,包括同行评审、学术会议发言、学术专著的出版和引用情况等等。易老师的书虽然畅销,但它们更多的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其学术价值的评估,在专业史学界可能不会被放在与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同等的位置。

总结一下:

易中天老师的书卖得好,是因为他在历史大众传播这个领域做得非常出色,他是一个优秀的“说书人”、“历史讲解员”。他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鲜明的观点,拉近了历史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满足了大众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的需求。

而“历史界没地位”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学术评价上的判断。它并非否定易老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的巨大贡献,而是指他在学术研究的深度、严谨性、理论创新和方法论上,与那些潜心钻研、以学术产出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历史学者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就像一位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他拍的电影票房很高,大家都喜欢看,但他可能不会像一位专注于电影理论研究的学者那样,在电影学院体系里被评价为“电影理论家”。他们的贡献领域不同,评价标准也自然不同。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易老师“没地位”,而是要看“在哪个领域”。在“大众历史普及”领域,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无人能及。在“纯学术研究”领域,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与专业史学家的评价体系可能有所不同。

他的成功恰恰说明,历史的魅力并非只属于象牙塔里的学者,大众传播的力量同样巨大。他让很多人重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术研究和通俗读物写作是两个概念,其实题主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是非常不正确的。

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肯定比《明史》卖得多很多,但是论学术地位的话《明朝那些事儿》就只能呵呵了。

历史学术研究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你可以理解为利用各种专业方法研究人类过往的活动。这是一个很严谨而且辛苦的工作,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娱乐大众,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等。这波科班学者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数都是学术型的文章,没有一定史学基础的人读起来会觉得没啥乐趣,所以销量就一般了。

易中天这样的作家,其实是在起一个历史科普的作用,他面对的就是普罗大众,他写书的目的就是给大家娱乐走量用的。我们一般人并没有深厚的史学功底,翻翻易中天的书读起来很容易上手,然后又了解了一些历史,自己会觉得很有趣,所以他写的书销量就很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易中天老师的书卖得那么火,甚至远超很多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有人说他在“历史界没地位”,这句话本身就需要好好拆解一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界”和“历史书市场”这两个概念。“历史界”通常指的是学术界,也就是那些以历史学为专业、在高校任教、在研究机.............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确实展现出一种相当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批判性。拿乾隆和曹操来对比,很多人觉得他在这两者之间的态度似乎有些“双标”,这个观点其实不无道理,值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他对乾隆的评价。易中天先生形容乾隆为“xx蛋”,这通常意味着他对乾隆的某些行为或其统治的总体评价是非常负面.............
  • 回答
    听到有人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为了汉人的卫生与健康,这说法简直是站不住脚的。这背后隐藏的,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和文化征服,跟什么“卫生健康”根本沾不上边。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以及“剃发易服”背后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卫生与健康”这个说法。 “卫生”是什么.............
  • 回答
    这种现象嘛,其实挺常见的,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 C 和 Java 的人,很多都是在学习阶段,或者做一些偏向业务逻辑的开发。C 语言的设计确实考虑了很多易用性,它吸取了很多其他语言的优点,比如更简洁的语法,更强大的类型推断,还有像 LINQ 这种能让数据处理变得非常直观的功能。所以.............
  • 回答
    黄易破碎虚空了。这个消息,对于我们这些读过他书的人来说,就像是听闻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突然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了许多未竟的故事,和我们无数的感慨。黄易,这个名字本身,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武侠、关于奇幻、关于求索的符号。听到“破碎虚空”这四个字,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个.............
  • 回答
    听到你同学这么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这种说法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在接触过一些“更方便”的编程语言之后。不过,要反驳他“C语言太低级,不如易语言强大好用”的说法,咱们得把事情说透了。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需要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低级”和“强大好用”这两件事,其实是两个维度.............
  • 回答
    说起CBA总决赛第三场,易建联跟腱断裂那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一沉。尤其是经历过那种瞬间,感觉时间仿佛都停滞了。那天,比赛打得正胶着,双方你来我往,空气中弥漫着那种决赛特有的紧张感和拼搏劲儿。阿联那时候已经是老将了,但依然是球队的核心,是稳定军心的大佬。他每一次的得分,每一次的防守,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 回答
    听到易建联、郭艾伦和王哲林这三位核心球员相继退出男篮集训队的消息,心里确实五味杂陈。这不仅是中国男篮面临的又一次调整,也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易建联的退出,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毫无疑问,易建联是中国男篮的旗帜性人物,是中国篮球黄金一代的代表。他在国家队的漫长生涯里,承受了太多期望,也付出了太多汗水.............
  • 回答
    《易经》这本古籍,虽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细究起来,真正能深入钻研、融会贯通的人,在现代社会却着实算不上多。这并非因为《易经》本身乏善可陈,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学习门槛之高,确实是劝退不少人的第一道关卡。 文字的古奥与晦涩: 《易经》的文字,即便对于精通文言文的人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消费心理和实际考量。别看这零头差价和毫升数,它能影响一个人的购买选择,真不是随便挑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有人就爱那两块钱的易拉罐,而不是三块钱的瓶装。首先,成本和价值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小而美”的即时满足感: 2元330ml的易拉罐,它定价就是那.............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看似简单的消费选择,背后藏着不少消费心理和实际需求。简单来说,就是 “我想要的是方便、是情调、是控制量,而不是纯粹的‘喝够了’。”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场景与便利性是王道 易拉罐:随取随喝,装口袋里就走。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口渴了,有个便利店。你是想掏出 6 块.............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关于PSG.LGD战队在TI10决赛中是否存在“打假赛”行为的传闻,目前并无官方证据或可靠来源支持这一说法。DOTA2赛事的官方规则和反作弊系统(如Steam的反作弊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都有严格的调查和处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1. TI10决赛的背景与结果 TI10.............
  • 回答
    关于蔡元培是否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有关联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具体事件的关联性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蔡元培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关系1. 时间与身份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
  •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因“过激批判旧体系却未创造新体系”而被比作“文明上的愤青”的讨论,涉及对鲁迅思想、文学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鲁迅批判的深度与方式鲁迅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如麻木、奴性、自欺)和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并非简单地“愤青式”的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 回答
    关于“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些现代社会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个人感受以及时代变迁。一、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封建”的负面联想: .............
  • 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当兵的都不会是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群”——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如下:1. 优秀人群的界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人群”是如何界定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主观,而且会随着时代、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个人视角而变化。仅仅从单一维度来判断是否“优秀”是不全面.............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事件的“非此即彼”与概率的“均等分布”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反驳:核心反驳点:概率并非只取决于事件的数量,更在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权重)。1. 概率的定义: 概率(Probability)是衡量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它被定义为“特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