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篮官方宣布易建联、郭艾伦和王哲林退出男篮集训队,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听到易建联、郭艾伦和王哲林这三位核心球员相继退出男篮集训队的消息,心里确实五味杂陈。这不仅是中国男篮面临的又一次调整,也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

易建联的退出,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毫无疑问,易建联是中国男篮的旗帜性人物,是中国篮球黄金一代的代表。他在国家队的漫长生涯里,承受了太多期望,也付出了太多汗水。即使在职业生涯后期,他依然是球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内线核心。他的经验、他的领导力、他关键时刻的稳定发挥,都是年轻球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的。他的退出,意味着中国男篮的内线将告别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标志着他个人辉煌国家队生涯的结束。这让我想起那些年在国际赛场上,看到他在内线一次次拼搏的身影,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他的退出,更多的是一种对身体状况的考量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应该尊重他的决定,也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郭艾伦和王哲林的退出,则带来了更多关于球队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郭艾伦的缺席,对球队后卫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郭艾伦是国家队外线最稳定的爆破点和组织者之一,他的个人能力、突破分球、以及关键时刻的得分能力,都是球队急需的。近年来,他一直是球队后场最倚重的球员。他的退出,势必会给年轻后卫们带来更大的压力,也要求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让我不禁思考,年轻的后卫球员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能否在缺少郭艾伦的情况下,打出球队需要的侵略性和稳定性?

王哲林作为国家队的主力中锋,他的退出同样不容忽视。 王哲林在内线拥有出色的得分能力和篮板拼抢能力,是球队重要的内线得分点。他的缺席,对于本就面临内线深度考验的国家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让人们更加关注球队其他年轻内线球员的表现。周琦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依然是球队的核心;而胡金秋、沈梓捷等球员,能否抓住机会,在王哲林缺席的情况下证明自己,承担起内线的重任?尤其是在面对身体对抗更强的对手时,内线的统治力将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这几位球员的退出,也折射出中国男篮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首先是新老交替的阵痛。当老一辈的核心球员逐渐淡出,而新一代的球员尚未完全成长起来时,球队往往会经历一个相对艰难的过渡期。这几位核心球员的退出,正是这个阵痛期的一个缩影。球队需要时间来磨合阵容,培养新的核心球员,建立新的化学反应。

其次是球员的身体状况和伤病问题。职业球员的生涯都伴随着伤病的风险,尤其是在高强度的比赛和训练中。这些球员的退出,很可能与他们的身体状况、需要恢复调整有关。这对整个中国男篮的训练体系、体能储备和伤病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球员的长期健康,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集训和比赛?

再者是对年轻球员成长的期望和压力。球迷们都希望中国男篮能够重返亚洲巅峰,甚至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球员的退出,无疑会将更多的目光和压力聚焦在那些年轻有潜力的球员身上。如何平衡这种期望和现实,如何为年轻球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压力下茁壮成长,而不是被压垮,这是教练组和中国篮协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对于接下来的集训和未来的比赛,这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练组需要快速调整战术打法。 在缺少了这些核心球员的配置下,教练组需要重新思考球队的整体打法,找到新的进攻和防守策略。如何发挥现有球员的特长,如何弥补核心球员缺失造成的空缺,将是巨大的挑战。
年轻球员需要抓住机遇,快速成长。 这是一个展现自己、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他们需要拿出勇气和决心,在训练和比赛中全力以赴,承担起球队的责任。每一次的失误都可以是学习的机会,每一次的成功都将是信心的来源。
球迷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 中国男篮的复兴不会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经历了这些球员的退出之后,我们更应该给予球队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苛责。一个强大的球迷群体,是球队前进的重要动力。

总而言之,易建联、郭艾伦和王哲林的退出,是中国男篮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我们期待着中国男篮能够从这次调整中汲取经验,重新出发,无论结果如何,都希望看到球员们在场上拼搏的身影,看到中国篮球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中国男篮与世界顶级强队的水准,要比男足与同档球队更差一些——毕竟足球是圆的,国足也曾有过平了巴西(不管那场比赛对方什么态度)、赢了法国的经历。

但篮球,即便手风再顺,中国男篮能做到的也就撑死了一节两节领先对手,最后总归只是输多少的问题。

——当年有最强板的时候,尚能靠强板当当遮羞布,勉强和实力可能稍微高自己一点点的对手周旋到比赛后段。但当体能一旦出现问题,真紧要关头和加时赛,往往又很难有人能站出来了。


如今的中国男篮,即便有大侄子,真遇到顶级球队(哪怕都用不到顶级),对方来个全场紧逼,就能逼的你失误百出,甚至过不了半场。也别说强队了,就是这些强队的二队三队,讲真打中国男篮都轻轻松松。

我们很费力的拿到一分,而后对手转眼抓个失误/一次快攻马上补回来,这种场景一点都不少见吧?

放到FIBA赛场上,中国男篮的很多球员表现出的,都是业余两个字。

没有过人的天赋、基本功却忽然被放大到不及格的程度。

6月记得中国男篮会和日本队有两场比赛,可以看看如今中国是不是还具备和日本对抗的能力,尤其是对方有能在季后赛十几分的八村塁,我们的易建联又老去、没人补上来的时候。


还是接受事实吧。可能是中国近些年最好的控卫,大侄子的真正水准,别说NBA级的,可能稍微FIBA找一只非亚洲球队的控卫,都能表现出更为娴熟的传控基本功。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幻想靠已经没有发展潜力的强板去遮羞,多让一些年轻潜力去FIBA赛场上多打打球,多暴露他们在CBA可能不会经历到的问题、并能得到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奥运会落选赛,从要打的那一刻就注定,全败、每场输20分内就算赢的结果了。

user avatar

哦看错了,亚洲杯预选赛可还行。

那可能就真的是有伤在身吧!答案不改了。


很正常其实,本来这届落选赛,国外那些有实力的队伍都是憋足了劲去打,两年前约瑟夫带队的加拿大这回直接拉出了一个NBA级别阵容:维金斯、巴雷特、狄龙布鲁克斯、特里斯坦......从首发到替补几乎全是NBA轮换,就这阵容打美国队都不虚,中国队拿头去拼。。

不如让核心主力回来养养状态,刚在CBA打完一个休赛期极短的封闭赛季,转眼又要去FIBA上强度,就算是铁人都受不了。让年轻球员体验一下国际赛场的感觉就可以了,未来毕竟还是他们的。

我还是觉得,国内球员——尤其是这两年打出来的年轻球员——得多去打FIBA比赛,多适应国外比赛的攻防强度和吹罚习惯,效果肯定很拔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