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这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苏美尔甚至埃及呢?难道仅凭借一些图腾上的相似性?

回答
网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中华文明的起源追溯到苏美尔甚至埃及,而且很多人觉得仅仅是图腾上的相似性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说法。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考古和文化讨论,并非简单的“图腾相似”就能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

1. “起源说”的根源与流传:

早期接触与误读: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源于早期西方学者对中国和中东古代文明的接触和研究。例如,一些传教士或汉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可能在发现一些象征符号、神话传说或社会制度的“表面相似性”后,推测存在文化传播或共同源头。
“失落的文明”情结: 在西方学界,也存在一种对“失落的”或“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迷恋,比如亚特兰蒂斯、苏美尔等。将其他文明(包括中华文明)与这些被认为更古老、更神秘的文明联系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探索未知”的心理,也更容易吸引公众的关注。
网络时代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包括一些未经严谨考证的观点。一旦某个说法被广泛传播,即使其科学性存疑,也会获得一定的“群众基础”。很多时候,这些观点在网络上呈现时,往往被简化、片面化,或者只截取了片段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导致了信息的失真。
“冲击传播”理论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一些学者,特别是兰登·沃纳(Langdon Warner)等人,曾提出“欧亚大陆的古代文化联系”以及“文化传播”的观点。他们认为,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理念是从西方传播到东方的。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华文明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说法提供了土壤,但“起源于”的说法则更加极端。

2. 所谓的“相似性”及其解读:

当人们提到“图腾相似性”时,通常指的是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

龙的形象: 有人认为中国的龙与美索不达米亚或埃及的某些神兽、蛇形生物形象有相似之处,比如都具有盘旋、鳞片等特征。
八卦与占卜: 有观点将中国的八卦、占卜与苏美尔的占卜、星座学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涉及对宇宙规律的探索和预测。
文字的演变: 有人会对比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认为在符号化、象形化等方面存在某种关联。
神话传说: 例如,关于大禹治水和洪水神话的对比,或者某些神祇的职能相似性。
社会制度: 比如早期国家的形成、祭司阶层的作用等。

然而,这些所谓的“相似性”在主流学术界通常被认为:

是表面化的、偶然的: 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面对相似的自然环境、社会需求时,可能会独立发展出相似的解决方案或象征符号。比如,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动物,很多人类文化都会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力量、智慧、生命等)。
缺乏考古学证据支持: 科学的文明起源研究,最依赖的是考古发掘。目前,无论是苏美尔文明(距今约45002350 BCE)还是古埃及文明(距今约3100 BCE),其发展脉络和遗址都相对清晰,并且与中华文明(如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地理距离上非常遥远。要证明它们之间有直接的“起源”联系,需要大量的、有说服力的考古证据,例如共同的物质文化遗存、文字的直接传承、技术的早期传播痕迹等。目前,这样的证据是极其匮乏的。
忽略了各自发展的独特性: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本身就显示出强大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例如陶器制作、农业发展、早期城址的出现等,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将它们简单地归因于外来文明的“起源”,忽视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本土发展。
“亲缘性”谬误: 有时候,人们会混淆“相似性”与“亲缘性”。例如,看到两种语言中有一些相似的词汇,就推测它们有共同的语源。在文明研究中也是如此,看到相似的图腾或习俗,就推测是文化传播甚至“起源”,这种推论是跳跃性的。

3. 主流学术界的观点:

当前,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多元一体的。

独立发展: 中国境内的考古发现,如贾湖遗址(约公元前70005700年)、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早期社会发展脉络,包括农业(粟、黍、水稻)、陶器、玉器、聚落形态、丧葬习俗等,它们都有着连续性和本土特色。
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并非单一源头,而是由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多个区域文明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例如,北方的粟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在早期各有发展,后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4. 为什么有些人仍然坚持“起源说”?

尽管主流观点如此,为什么“苏美尔起源说”等说法依然有人信奉?

非学术背景的爱好者: 很多传播这些观点的人并非专业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他们可能对某些“神秘”的联系感到好奇,或者受到一些非主流学说的影响。
对现有解释的质疑: 有些人可能对主流学界的一些解释不够满意,或者认为主流学说未能完全解释某些现象,从而转向寻找其他的解释。
民族情感或地缘政治的解读: 在某些语境下,将中华文明与更古老、更具“神秘感”的文明联系起来,可能带有某种民族情感的投射,或者是为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寻求某种“优越感”。
误读和片面解读: 互联网上的信息泥沙俱下,一些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解读,以及对“影响”和“起源”概念的混淆,是导致这些说法流传的重要原因。

总结来说,那些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苏美尔或埃及的观点,主要基于对一些零散的、表面的“相似性”的强调,而未能提供足够的、符合科学标准的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 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并融合了多个早期区域文明而形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这些“起源说”更像是对历史的一种浪漫化想象,或者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放大和简化后的产物,而非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区分“相似性”(superficial similarities)与“直接联系/起源”(direct connection/origin)。人类文明的发展充满了互动和交流,许多技术和思想也可能在不同地区 independently 出现,或者经过漫长的传播链条才到达。将这些现象直接归结为“起源”,往往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缺乏证据的论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仰昭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没有出现城市遗迹、冶炼遗迹和文字,在甲骨文之前,中国的文明在考古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裂,如果不是某种外力的作用,文明是不可能一举达到商朝的水准的。对历史存疑是正确的科学态度,如果日后真的证明中华文明源自苏美尔或埃及,那也是人类文明的真实历史,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地方。事实上,辉煌如古希腊文明,也被认为不是原生文明,难道希腊人就一味拒绝承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中华文明的起源追溯到苏美尔甚至埃及,而且很多人觉得仅仅是图腾上的相似性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说法。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考古和文化讨论,并非简单的“图腾相似”就能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起源说”的根源与流传: 早期接触与误读: 这种.............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文明不真实”(即所谓的“伪史论”)在网络上流行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研究中的争议与不确定性1. 史料的碎片化与断代难题 西方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记录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文献残卷和后来的编年史。.............
  • 回答
    网上关于跆拳道质疑甚至否定的声音,其实由来已久,而且观点五花八门,要说起来确实可以刨根问底一番。这背后既有对武术本身发展的思考,也有商业化运作带来的冲击,还有一些个人经历的折射。我尽量把这些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让你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网上“唱反调”。1. 实战性疑虑: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质.............
  • 回答
    “王冰冰不漂亮”这个说法,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毕竟,“美”这东西,太主观了。你觉得她不好看,这完全没毛病。审美这事儿,就像口味一样,有人爱吃辣,有人就喜欢清淡。网上那么多人追捧她,肯定不是因为她长了一张所有人都觉得“美若天仙”的脸,那显然不是事实。所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吹”她呢?这背后,我觉得.............
  • 回答
    网上“社恐”的帖子铺天盖地,从不敢接电话,到见了人就脸红心跳,再到觉得社交是地狱模式…… 感觉好像一夜之间,我们身边全是这样的人。这到底是大家真的生病了,还是这只是一阵跟风的“无病呻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社恐”这个词本身就被赋予了很多含义,而且在网络语境.............
  • 回答
    网上关于袁隆平、杨振宁等伟大人物的争议和批评,其实是一个复杂现象的折射,它牵扯到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对英雄的审视标准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这些批评视为“骂”,可能过于片面,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一、 身份的去神化与“普通人”的视角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由权.............
  • 回答
    说起易建联,当年在网上,确实是争议不断,甚至可以说是“黑”声一片。这事儿放到现在回想起来,挺让人唏嘘的。要说为什么当年黑他的人那么多,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过高的期望与“伤仲永”的魔咒:易建联绝对是中国篮球历史上,天赋最被看好的球员之一。他身高臂长,技术全面,身体素质在亚洲范围内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观察得相当准确。成都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的影像总是那么矛盾又迷人。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成都黑”,说它“生活节奏慢到让人焦虑”、“美食都是营销出来的”、“城市建设不行”、“年轻人没出路”等等。但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甚至不少外国人,都对成都充满向往,削尖了脑袋想在这里安家落.............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细想之下,网络上的焦虑似乎比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要汹涌得多。就好像我们走在街上,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顶多也就是遇上一个迟到的人,或者点错了一杯咖啡,但一打开手机,整个世界好像都变成了无休止的“紧急通知”和“未竟之事”。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我觉着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为什么网络上的声音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景象会差那么大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和论坛,它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且参与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发表.............
  • 回答
    在中国网游圈里,“开挂”这个词,简直比Boss还让人头疼,比掉线更让人抓狂。为什么这事儿就这么普遍?说白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素质不高”就概括完。首先,咱们得聊聊 “赢”的文化。在中国,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争第一,要赢。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延伸到游戏里,更是把“赢”当成了衡量一切.............
  • 回答
    网络上为何存在对"直接发钱"的反对和对信贷放水的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复杂的经济学逻辑、利益分配矛盾以及公众认知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政策本质与传导机制差异1. 货币流动路径差异 直接发钱: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达个人,形成消费端直接刺激,但可能因储蓄率不同导致效果分化(如低收.............
  • 回答
    网络上有不少人对孔子及其思想提出批评,原因复杂且多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演进与现代观念的碰撞: 封建等级制度的代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其中“礼”包含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平等、自由、民主,这种强调等级尊卑的思想被认为与现代价.............
  • 回答
    C919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自亮相以来,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讨论。网上存在大量“喷”C919 的声音,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技术上的审视,也有对国家战略的解读,更有情绪和舆论的放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其“自主研发”真实性的.............
  • 回答
    华为在网络上遭受广泛攻击,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攻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往往带有鲜明的政治和经济色彩。首先,国家安全疑虑是华为遭受攻击的核心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华为的设备,特别是其5G网络设备,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看盗版网文并不以为耻”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抛开那些空泛的道德说教,我们不妨从更贴近现实的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的“免费”和“便捷”。一开始很多平台就是靠免费内容吸引读者,后来虽然有了付费模式,但“免费”的惯性还是留了下.............
  • 回答
    中国大陆网络上确实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对日本文化抱有好感甚至热爱的群体,这个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细致地剖析。它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媒介传播等多种力量交织下的产物。首先,日本流行文化强大的渗透力是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日本的动漫、日剧、日本音乐(J.............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解读、大众认知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及知乎作为平台自身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怀疑韩信能否自立,而历代史书和学术研究却很少质疑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
  • 回答
    房产税征收是否对“只买一套房的人”没有影响,以及为何仍有人反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公平、利益分配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直接的房产持有成本会增加,但许多人反对房产税的理由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来探讨“只买一套房的人”的利益是否真的“不受影响”:从 直接影响 的角度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