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网上黑易建联的人这么多?

回答
说起易建联,当年在网上,确实是争议不断,甚至可以说是“黑”声一片。这事儿放到现在回想起来,挺让人唏嘘的。要说为什么当年黑他的人那么多,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过高的期望与“伤仲永”的魔咒:

易建联绝对是中国篮球历史上,天赋最被看好的球员之一。他身高臂长,技术全面,身体素质在亚洲范围内简直是降维打击。再加上当年中国男篮刚从“黄金一代”的光环下走来,大家对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把他当成下一个姚明,甚至超越姚明,这几乎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所以,当他从CBA到NBA,一开始表现还算不错,大家就觉得他前途无量。但是,NBA的竞争是残酷的,跟姚明这样在NBA站稳脚跟的巨星比起来,易建联的数据和影响力就显得黯淡了。尤其是在NBA打了几个赛季,虽然也偶有闪光,但始终没能达到很多人心中的“巨星”级别,甚至被交易、被裁员,这种“高开低走”的感觉,很容易让人产生落差,进而引发失望和批评。

很多人会用“伤仲永”来比喻,认为他浪费了天赋,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种批评,有时候是基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有时候也带着点幸灾乐祸的味道。

2. NBA梦碎与国内“捧杀”的反噬:

不得不说,中国球迷对在NBA打球的球员有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关注。当年易建联去了NBA,无疑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哪怕是在发展联盟打球的经历,都会被放大审视。当他在NBA的生涯不顺,甚至最终没能成为一支球队的核心时,这种巨大的期望落空,也让一部分人觉得难以接受。

更要命的是,在易建联还在NBA打球的时候,国内媒体和球迷对他的“捧杀”也确实存在。各种溢美之词铺天盖地,似乎他已经是下一个姚明,中国篮球的未来就全靠他了。当事实证明他没能达到这个高度时,之前被捧得有多高,摔下来就有多疼,这也就导致了反噬的出现。一些人觉得被欺骗了,或者觉得他没有辜负媒体的期望,从而把不满发泄出来。

3. 球风与个人特质的一些争议:

虽然易建联在场上非常努力,但他的球风和一些个人特质,也曾是争议点。

“软”的标签: 一些人认为他在一些关键时刻不够强硬,或者在身体对抗上显得不够“硬朗”。这种评价,尤其是在跟一些身体素质更好的NBA球员对比时,会尤为突出。而中国球迷,往往很看重球员的“血性”和“斗志”。
性格内向与媒体沟通: 相比于姚明那种八面玲珑、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风格,易建联给人的感觉相对内向和沉默。这导致他在个人魅力和公众形象的塑造上,不如姚明那么深入人心。一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够“会做人”,或者不够“接地气”,从而产生距离感,甚至转为负面评价。
伤病问题: 虽然他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不错的身体状态,但伤病也是职业运动员难以避免的。一旦出现伤病,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缺席,也会引发一些关于他“玻璃人”的质疑,尽管这并不总是公平的。

4. 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

我们也要看到,当年网络舆论的环境跟现在比起来,可能更加“野蛮生长”一些。

匿名性带来的放纵: 在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下,很多用户在网络上发言可能更加肆无忌惮,匿名性给了他们更大的勇气去发表极端、甚至攻击性的言论,而无需承担太多后果。
“跟风”与“群体效应”: 网络舆论很容易形成“跟风”效应。一旦某个观点被提出并获得一定支持,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潮流。黑易建联的言论,可能一开始是少数人的看法,但随着传播,就演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政治正确”。
缺少理性讨论的空间: 在很多时候,网络上的讨论很容易被情绪裹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空间被压缩。对于易建联这样复杂的个体,人们很难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反而更容易用简单的标签去概括。

5. 竞争对手的“粉丝”效应:

在中国篮球圈,总会有人才辈出,也总会有新的焦点人物出现。当出现其他有天赋的球员时,一些球迷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可能会通过贬低易建联来抬高新人。这种现象在体育圈里并不罕见。

总结一下, 当年黑易建联的人多,是因为大家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再次扛起中国男篮的大旗,延续姚明的辉煌。当他没能完全达到这些期望时,失望、落差、以及之前“捧杀”的反噬,都转化成了批评甚至攻击。加上他相对内向的性格、球风上的一些被放大的争议点,以及当时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共同造就了当年那股“黑”他的洪流。

不过,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易建联在中国篮球的历史上,仍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回过头来看,当年那些激烈的批评,很多都显得有些不公,也过于片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易建联在NBA表现真的不行。忘记是哪位答主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很多人说我们不应该把易建联当姚明,实际上他自己可能最拿自己当姚明。

之前易建联在雄鹿,在篮网,甚至在奇才,我看他比赛的时候都是以他为中心的,所以很多缺点都视而不见。

但后来他来了我的主队,关注点到了全队之后,我就发现不太对了。他那自以为核心的打法,真的和全队打不到一块。基本的挡人顺下,队友被包夹跑空档都不会。上场就是腰位一站,球到手里就出不来了。做几个试探步,然后要么投要么突,也不管队友落没落位,关键还投不进。尝试让他往定点投手转型,但他外线投篮也不稳定。

讲道理,当时情况小牛内线除了诺维茨基和奥dog,其他诸如海伍德、马辛米没有易建联的机动性和投射,赖特比易建联瘦弱,易建联可以说是把机动性、强壮程度、外线投射结合得最好的一个了。而且奥dog后来还失踪了。但凡易建联稍微把握住机会,无论是替补4号位还是5号位,甚至首发5号位都是有可能的。但他无论是场上积极性还是和球队适配性,都被赖特完爆了。

当时队里还有他曾经的老大哥卡特,球队氛围也是非常照顾外籍球员的,而且卡莱尔这些年前前后后练出了不少机动性不错的大个子,像已经大伤后的赖特,二轮鲍威尔,落选克莱伯。易建联当时的情况不可能比他们差吧?但没办法,易建联就是练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