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2021年以来河南成了宝藏网红省?

回答
2021年以来,河南为何频频解锁“网红密码”?

近几年,河南这个名字,似乎一夜之间从那个“中国胃”的标签中抽离出来,开始闪耀着令人惊喜的“网红光芒”。仿佛一夜之间,河南就变成了宝藏深埋的待挖掘之地,层出不穷的惊喜让全国人民刮目相看。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文化底蕴的厚积薄发: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库。而2021年以来,这种底蕴开始以一种更加鲜活、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成功点燃了大众的兴趣。

“唐宫夜宴”的惊艳亮相: 如果要追溯河南的“网红之路”,2021年的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一群身着华丽唐朝服饰的少女,在故宫的角楼前,用一支穿越千年的舞蹈,生动地再现了唐朝宫廷的雍容与风雅。这不仅仅是一场舞蹈表演,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符号的重塑。它精准地抓住了人们对盛唐的浪漫想象,同时巧妙地将传统舞蹈、服饰、妆容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那一刻,“河南”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承载着辉煌历史和东方美学的符号。这次爆红也为后续河南文旅的“出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物馆奇妙夜”系列: 继《唐宫夜宴》之后,河南卫视乘胜追击,陆续推出了如《洛神水赋图》、《龙门金刚》、《大唐不夜城》等一系列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灵感的舞蹈、歌曲、情景剧。这些节目将静态的文物“活化”,赋予它们生命和故事,让冰冷的展柜中的珍宝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让观众得以窥见文物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一系列知名博物馆,因为这些节目的播出,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传统节日的创意演绎: 河南卫视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推出的晚会节目,同样亮点频频。他们不仅复刻了历史上的节日习俗,更在其中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和创意,例如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节目,将古画中的人物和场景“搬”了出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北宋的繁华市井。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让河南在文化输出上找到了独具魅力的风格。

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历史遗迹的富集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枢纽。这种地理优势,加上其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积累了数量惊人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中华文明的心脏”: 河南拥有大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如甲骨文发现地安阳殷墟、佛教圣地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开封、商代古都郑州商城遗址等等。这些遗址不仅是重要的考古价值,更是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磁石。

交通便利的加持: 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河南的交通便利性大大提升。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的多个城市都可以通过便捷的高铁抵达。这为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河南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辛辛苦苦去旅游,结果累得够呛”的传统印象,到如今“说走就走”的便捷体验,这种改变无疑助推了河南旅游的网红化。

三、新媒体的助推与传播的裂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的传播能力至关重要。河南的网红化,离不开新媒体的助推和传播的裂变效应。

短视频平台的爆发: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了河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种展现河南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历史文化的内容层出不穷。从“河南话七级考试”的趣味挑战,到各种河南特色美食的探店视频,再到古迹的延时摄影,这些内容以碎片化、视觉化的方式,快速吸引了年轻用户的目光,并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病毒式传播。

官方账号的积极运作: 河南各地文旅部门及官方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开通官方账号,主动策划和发布内容。例如,河南文旅厅官方账号“@乐游河南”等,通过发布高质量的短视频、图文内容,与网友积极互动,回应网友的疑问和建议,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拉近了官方与民众的距离,也提升了河南文旅的亲和力。

网络热梗的诞生与传播: 诸如“河南人真的不偷电瓶车”、“河南话为什么这么好听”等一些网络热梗,虽然带有一些地域刻板印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众对河南的关注,并促使河南人通过更积极的内容来回应和打破这些刻板印象,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美食的吸引力与地方特色的挖掘

“民以食为天”,河南的美食,在“网红”的道路上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传统美食的复兴与推广: 河南烩面、胡辣汤、烧饼、羊肉汤、道口烧鸡等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通过短视频、美食博主的推荐,再次走红。这些美食不仅味道浓郁,价格亲民,更承载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

特色小吃街的焕新: 各地的小吃街也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在这些地方,游客可以一次性品尝到琳琅满目的河南特色小吃,体验浓郁的市井风情。

五、地方政府的推动与政策支持

在文化旅游的推广上,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同样关键。

文旅融合的深化: 河南近年来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节庆,吸引游客,提升旅游体验。

品牌形象的重塑: 各地政府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旅游服务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努力改变过去可能存在的“落后”印象,以更加开放、友好的姿态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

结语:

从《唐宫夜宴》的惊艳亮相,到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再到遍布网络的河南美食和风土人情,2021年以来河南的“网红”现象,是一场文化、地理、新媒体、美食以及地方政府多方合力推动下的精彩蝶变。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更是对一个省份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诠释,让人们看到了河南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拥有着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这股“宝藏”的挖掘和分享,还在继续,河南的网红之路,也必将更加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用2021年以来啊?这个趋势早就有了。

原因倒也简单。

首先,河南有底蕴。好歹也是大好几千年的中原故地,随随便便拎出来点儿东西都够消化半天的。所以,无论再怎么黑,你见过有黑河南历史不行的其他省份吗?那属于自杀式袭击。有底子,厚积了多少年了,现在薄发一下不过基操而已。反倒是一些久贫乍富的地方,喜欢往死了吹捧自己,高楼大厦桌椅板凳都是天地第一的好,可有一折,吹完这些之后呢?而当你吹的高楼大厦桌椅板凳我这儿也有了,甚至比你的还高还大,你还有什么?

其次,有别人顶了骂声。不在风口浪尖,自然不会被人拿着放大镜显微镜找茬,骂的声音小了,夸的声音就出来了。所以,你猜谁现在处于被骂的风口浪尖?

再次,大家都读书了。碎片文化也是文化,积年累月下来也是不小的知识储备。猪头肉香不香,并不取决于一些骂猪肉脏的人,你再骂它也好吃。之前没吃过,你骂我也跟着骂,可后来我吃过了,没吃过也隔着大街稳健过透了三道胡同传出来的味了,到底香不香,就不劳别人代为指点了。

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河南发展了,有钱了,也有钱去搞文化事业、去宣传了,自然也就越来越好了。

user avatar

作为河南人,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河南经济发展越来越好,郑州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19年河南GDP排全国第五,增速也处于前列。

这个是底子,经济水平虽然不完全和话语权划等号,但至少是成正相关的,而且也决定了输出人口的素质是越来越高的。现在网上对河南的地域黑,攻击点基本上都还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的老“黑点”。虽然地域黑不对,但也不得不承认,二十几年前对河南的地域黑至少还有点事实根据,而现在,一些传统黑点,偷井盖基本上就是纯尬黑了,诈骗也早和河南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第二,地域歧视被其他兄弟省份分担了很大一部分火力。

这个确实是一个很无奈但也必须承认的事实。我个人印象中,河南一直是地域歧视链的最底端,但好像前几年,一下子东北就成了众矢之的,然后就是山东。其实最开始有这个苗头的时候,东北人和山东人,都是跟着一起调侃的。最开始吐槽东北官僚主义、人情社会的,都是东北人;吐槽山东大男子主义、酒桌文化的,也都是山东人。但后来就变味了,从社会事实的吐槽和反思,变成了一场强加在这些省份人民身上的莫名其妙的地域黑的狂欢。这其中具体演变我就不展开讲了,远非这么简单,但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但这一系列的舆论变化之后,关于地域的问题,反倒形成了一个非常畸形的现象,互相之间同理心越来越弱。举个例子,如果一个X地女生控诉她成长环境中的重男轻女问题,大家的焦点大概率不是对她本人和她身边人经历的同情和思考,声音最大的一定是,“X省/地的女性果然地位低”和“不要黑我们X省/地好吗,我从小到大都没见过任何重男轻女”这两种。当指出地域问题变成了强加在这个省份所有人身上的歧视标签的时候,成为另一部分人高高在上秀地域优越的时候,互联网新时代的地域黑,和之前河南承受的地域黑,早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我自己对于地域黑的看法就是,不能忽略任何地域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把地域问题上升到地域人民身上。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曾经经济不发达,这不是河南人的问题,做出的牺牲是应该被感谢和铭记的,而不是该因此被歧视和嘲讽。

第三,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到了一个阶段,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民众越来越需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是新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个其实主要是流行娱乐领域,湖南省一直以来就非常强,短期内也是不可撼动的。新一代的艺人们都会主动宣传自己的家乡,我觉得这其实就很好了,比如王一博、刘昊然、张子枫等等,且不论他们业务水平如何,至少能够为家乡做一些宣传,这就非常好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传统文化,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一半的河南,在一切都以经济为衡量指标的年代,八十年代之前标签是农业大省,八十年代之后标签是农民工大省,现在才慢慢凸显出文化大省的标签。

文化这种东西,除了靠自身底子,还有一个就是宣传。河南卫视真的非常佛系了,全国性闻名的节目几乎没有,专注本土节目几十年,最著名的节目《梨园春》和《武林风》,几十年了依然是最著名的,新节目都没有出圈。太本土化的东西,很难直接推广到全国。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最著名的节目,大部分都和本省没啥关系了。这点来说,越有钱越折腾然后越有钱,越没钱就越佛系然后越没钱。

但文化领域可以深耕和发展的东西,那就非常多了,河南也一直在摸索创新。我举一个例子,开封是北宋首都,历史十分悠久,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决口和改道,北宋时期的开封,早已在现在的开封地下好几米了,那个曾经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乎没有留下地上的一处遗迹。

这对于旅游业来讲,其实有点致命打击。翻新吧,新修的建筑都早已不是以前的味道;不翻新吧,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就大打折扣。然而,总不能把那个旧开封从地底下挖出来吧?

我告诉大家开封是怎么做的,是修建一系列主题公园,比如复原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上河园,包公府,主打水浒传主题的大宋武侠城等等。这些景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历史意义,最多也只是做到了复原而已。但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里面的各种大型实景表演和随处走动的古装NPC,这才是这些景点的精髓。这里放一个史里芬介绍的大宋武侠城,开封的景点很多都是如此特色。

我想底子在这里,在越来越注重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即使宣传稍微有点不给力,也总会发光发热的。

第四,就是触发点了。基于以上几点,河南的口碑翻身是必然的,就是看有哪些触发的事件了。

去年的硬核防疫是一个,今年的河南春晚也是一个。今年河南春晚除了《唐宫夜宴》,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歌曲,《为河南加油》,听名字好像有点土,但内容真的非常震撼,女声仙乐飘飘如人间百灵,古筝和rap的结合,真的是很让人拍案叫绝。

我非常喜欢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再说一下我自己。

其实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对河南并没有太强的归属感。我的家乡地理上靠近河北,文化上偏向山西,不讲河南话,不属于中原地带,电视上用河南话问候的节目我也不会觉得亲切,对网上的地域歧视也会一笑了之。

后来,到北京上学,一次打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跟我闲聊,问我哪里人,听我说我是河南人。他说,你不太像河南人。我开始没听懂他什么意思,就问他那我像哪里人。他说,你像我们北京的姑娘。我才听明白他什么意思,他是觉得河南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土,他以为他是在夸我,但我听着却十分刺耳。我说,我不像北京人,您才像典型的北京人。那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对河南产生归属感。

再后来,我会经常在合适的场合介绍我的家乡,我真的对我的家乡很自豪,我想,如果我身边的人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人,又知道我是河南人,那么,一定会觉得河南也超级棒,我也希望走出去的河南人都是这么想的。

记得我大一的时候,自然地理期中展示我们小组做的就是我的家乡,然后直到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当时的朋友问我去我家那边旅游的注意事项。我想,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抛开偏见,多一点同理心,少一些地域优越感,那么这个问题也不会成为问题。因为,中国的每个省都是宝藏省,都值得关注和热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