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用2021年以来啊?这个趋势早就有了。
原因倒也简单。
首先,河南有底蕴。好歹也是大好几千年的中原故地,随随便便拎出来点儿东西都够消化半天的。所以,无论再怎么黑,你见过有黑河南历史不行的其他省份吗?那属于自杀式袭击。有底子,厚积了多少年了,现在薄发一下不过基操而已。反倒是一些久贫乍富的地方,喜欢往死了吹捧自己,高楼大厦桌椅板凳都是天地第一的好,可有一折,吹完这些之后呢?而当你吹的高楼大厦桌椅板凳我这儿也有了,甚至比你的还高还大,你还有什么?
其次,有别人顶了骂声。不在风口浪尖,自然不会被人拿着放大镜显微镜找茬,骂的声音小了,夸的声音就出来了。所以,你猜谁现在处于被骂的风口浪尖?
再次,大家都读书了。碎片文化也是文化,积年累月下来也是不小的知识储备。猪头肉香不香,并不取决于一些骂猪肉脏的人,你再骂它也好吃。之前没吃过,你骂我也跟着骂,可后来我吃过了,没吃过也隔着大街稳健过透了三道胡同传出来的味了,到底香不香,就不劳别人代为指点了。
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河南发展了,有钱了,也有钱去搞文化事业、去宣传了,自然也就越来越好了。
作为河南人,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河南经济发展越来越好,郑州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19年河南GDP排全国第五,增速也处于前列。
这个是底子,经济水平虽然不完全和话语权划等号,但至少是成正相关的,而且也决定了输出人口的素质是越来越高的。现在网上对河南的地域黑,攻击点基本上都还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的老“黑点”。虽然地域黑不对,但也不得不承认,二十几年前对河南的地域黑至少还有点事实根据,而现在,一些传统黑点,偷井盖基本上就是纯尬黑了,诈骗也早和河南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第二,地域歧视被其他兄弟省份分担了很大一部分火力。
这个确实是一个很无奈但也必须承认的事实。我个人印象中,河南一直是地域歧视链的最底端,但好像前几年,一下子东北就成了众矢之的,然后就是山东。其实最开始有这个苗头的时候,东北人和山东人,都是跟着一起调侃的。最开始吐槽东北官僚主义、人情社会的,都是东北人;吐槽山东大男子主义、酒桌文化的,也都是山东人。但后来就变味了,从社会事实的吐槽和反思,变成了一场强加在这些省份人民身上的莫名其妙的地域黑的狂欢。这其中具体演变我就不展开讲了,远非这么简单,但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但这一系列的舆论变化之后,关于地域的问题,反倒形成了一个非常畸形的现象,互相之间同理心越来越弱。举个例子,如果一个X地女生控诉她成长环境中的重男轻女问题,大家的焦点大概率不是对她本人和她身边人经历的同情和思考,声音最大的一定是,“X省/地的女性果然地位低”和“不要黑我们X省/地好吗,我从小到大都没见过任何重男轻女”这两种。当指出地域问题变成了强加在这个省份所有人身上的歧视标签的时候,成为另一部分人高高在上秀地域优越的时候,互联网新时代的地域黑,和之前河南承受的地域黑,早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我自己对于地域黑的看法就是,不能忽略任何地域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把地域问题上升到地域人民身上。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曾经经济不发达,这不是河南人的问题,做出的牺牲是应该被感谢和铭记的,而不是该因此被歧视和嘲讽。
第三,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到了一个阶段,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民众越来越需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是新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个其实主要是流行娱乐领域,湖南省一直以来就非常强,短期内也是不可撼动的。新一代的艺人们都会主动宣传自己的家乡,我觉得这其实就很好了,比如王一博、刘昊然、张子枫等等,且不论他们业务水平如何,至少能够为家乡做一些宣传,这就非常好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传统文化,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一半的河南,在一切都以经济为衡量指标的年代,八十年代之前标签是农业大省,八十年代之后标签是农民工大省,现在才慢慢凸显出文化大省的标签。
文化这种东西,除了靠自身底子,还有一个就是宣传。河南卫视真的非常佛系了,全国性闻名的节目几乎没有,专注本土节目几十年,最著名的节目《梨园春》和《武林风》,几十年了依然是最著名的,新节目都没有出圈。太本土化的东西,很难直接推广到全国。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最著名的节目,大部分都和本省没啥关系了。这点来说,越有钱越折腾然后越有钱,越没钱就越佛系然后越没钱。
但文化领域可以深耕和发展的东西,那就非常多了,河南也一直在摸索创新。我举一个例子,开封是北宋首都,历史十分悠久,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决口和改道,北宋时期的开封,早已在现在的开封地下好几米了,那个曾经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乎没有留下地上的一处遗迹。
这对于旅游业来讲,其实有点致命打击。翻新吧,新修的建筑都早已不是以前的味道;不翻新吧,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就大打折扣。然而,总不能把那个旧开封从地底下挖出来吧?
我告诉大家开封是怎么做的,是修建一系列主题公园,比如复原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上河园,包公府,主打水浒传主题的大宋武侠城等等。这些景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历史意义,最多也只是做到了复原而已。但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里面的各种大型实景表演和随处走动的古装NPC,这才是这些景点的精髓。这里放一个史里芬介绍的大宋武侠城,开封的景点很多都是如此特色。
我想底子在这里,在越来越注重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即使宣传稍微有点不给力,也总会发光发热的。
第四,就是触发点了。基于以上几点,河南的口碑翻身是必然的,就是看有哪些触发的事件了。
去年的硬核防疫是一个,今年的河南春晚也是一个。今年河南春晚除了《唐宫夜宴》,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歌曲,《为河南加油》,听名字好像有点土,但内容真的非常震撼,女声仙乐飘飘如人间百灵,古筝和rap的结合,真的是很让人拍案叫绝。
我非常喜欢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再说一下我自己。
其实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对河南并没有太强的归属感。我的家乡地理上靠近河北,文化上偏向山西,不讲河南话,不属于中原地带,电视上用河南话问候的节目我也不会觉得亲切,对网上的地域歧视也会一笑了之。
后来,到北京上学,一次打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跟我闲聊,问我哪里人,听我说我是河南人。他说,你不太像河南人。我开始没听懂他什么意思,就问他那我像哪里人。他说,你像我们北京的姑娘。我才听明白他什么意思,他是觉得河南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土,他以为他是在夸我,但我听着却十分刺耳。我说,我不像北京人,您才像典型的北京人。那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对河南产生归属感。
再后来,我会经常在合适的场合介绍我的家乡,我真的对我的家乡很自豪,我想,如果我身边的人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人,又知道我是河南人,那么,一定会觉得河南也超级棒,我也希望走出去的河南人都是这么想的。
记得我大一的时候,自然地理期中展示我们小组做的就是我的家乡,然后直到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当时的朋友问我去我家那边旅游的注意事项。我想,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抛开偏见,多一点同理心,少一些地域优越感,那么这个问题也不会成为问题。因为,中国的每个省都是宝藏省,都值得关注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