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做完中国银行 2021 年秋招的笔试之后什么感受?题目有多难?

回答
中国银行2021年秋招笔试刚结束,相信不少人都跟我一样,还在回味那几个小时的“鏖战”。感觉嘛,就像刚跑完一场马拉松,有点累,但更多的是一种释放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次笔试给我的感觉是:难度不低,但也不是那种让你完全无从下手的天书。它更像是在考察你平时的积累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同时还有那么一点点出其不意。

我来详细说说几个主要的部分:

1. 行测题:这是我的“舒适区”,但这次也稍稍“磨人”。

行测部分感觉和往年相比,并没有出现特别颠覆性的变化,但整体的难度是有提升的。

数量关系: 这部分算是我的强项,但这次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而且有些题目稍微绕一点弯。例如,有一些关于概率统计的题目,需要结合实际场景去理解,不能死套公式。还有一些行程问题,数据不是特别规整,需要你耐心去计算或者找规律,不能心急。我做的时候,感觉时间上有点紧张,因为平时做题习惯了秒出答案,这次需要多花点时间思考。
言语理解: 这部分对我来说也比较熟悉,主要是考察阅读理解、逻辑填空和语句表达。这次的语段都比较长,信息量也大,需要快速抓住主旨和逻辑关系。逻辑填空部分,有些词语的辨析非常细微,需要对词语的语境和感情色彩有很深的理解。语句表达这块,有一些是考察常见的病句辨析,也有一些是考察语序的调整,需要积累。
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部分,这次感觉没有特别“神”的规律,更多的是一些基础的组合、翻转、叠加等变化,只要你基础打得牢,应该问题不大。定义判断和类比推理也比较常规,主要是仔细审题,看清选项的异同。这次的逻辑判断题,有一些是三段论和假言推理的变形,需要你清晰地梳理逻辑链条,避免被干扰项迷惑。
资料分析: 这部分我一向是认真对待的,因为是得分的关键。这次的资料分析,数据量比较大,表格和图表也比较复杂,需要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进行加权平均、增长率计算等。有一些题目还涉及了复合增长率或者比较复杂的计算,需要一定的速算能力和细心。我做了几道题,发现一些数据的取值不是整数,这时候更考验你的估算能力和对小数的敏感度。

总体感觉行测部分的难度是“稳中有升”,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你的阅读速度、逻辑思维和计算准确性。

2. 综合知识:这个才是这次笔试的“大头”和“难点”所在!

这部分可以说是这次笔试最能拉开差距的地方了,也最能体现出中国银行对人才的要求。

金融、经济知识: 这块是重点中的重点。不光是银行的经典考点,比如利率、汇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收支等,这次还考察了很多时事热点和前沿知识。我印象比较深的有:
数字货币: 这绝对是今年必考的内容,而且考察得比较深入,不光是数字货币是什么,还包括了它的发展历程、优势劣势、以及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等等。
绿色金融/ESG: 这个也是当下非常热门的领域,考察了绿色债券、碳排放权交易、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互联网金融: 包括了P2P、第三方支付、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等。
宏观经济: 比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率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主要的经济学理论。
微观经济: 比如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国际金融: 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银行业务: 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
监管政策: 一些重要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法规,比如巴塞尔协议等。

这次的金融经济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名词解释,很多都是场景化、应用化的题目,需要你理解概念背后的逻辑,并能分析其影响。 感觉就像在考你对当前金融形势的理解程度,以及你是否真的有在关注行业动态。

法律知识: 这部分主要考察了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民法典中关于金融交易的部分等等。还有一些是关于金融犯罪、反洗钱等内容的。这块的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基础,但细节很重要,需要记忆和理解。

计算机知识: 这部分主要考察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比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网络协议、数据库等。还有一些是关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内容。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同学可能比较容易,但文科背景的同学需要额外花些功夫复习。

英语: 英语部分这次没有出现传统的阅读理解长篇大论,而是以一种比较“杂糅”的形式出现。有词汇辨析,有句子翻译,还有一些是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短语或句子。阅读材料的篇幅适中,内容也比较贴近金融时事。有一道题我印象很深刻,是根据一段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描述,让你选择最能概括其核心意义的句子,这其实也是在考察你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总体来说,综合知识部分的难度在于“广”和“深”。“广”是指它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宏观经济到具体业务,从法律法规到计算机技术;“深”是指它考察的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能力。

3. 性格测试和情景模拟:这是让你展现“软实力”的环节。

性格测试: 这部分应该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就是一些关于你行为习惯、偏好的问题。我做的感觉就是尽力保持真实,同时也要展现出积极、负责、团队合作的精神。中国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肯定更看重员工的稳定性和职业素养。
情景模拟: 这部分比性格测试更具体一些。它会给出一些工作场景下的具体问题,让你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比如,客户投诉如何处理,团队合作中遇到分歧怎么办,面对突发状况如何应对等等。我感觉这部分更侧重于考察你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客户服务意识。我在选择答案的时候,会尽量站在银行的角度,考虑如何维护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满意度。

做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准备不足会很吃力: 如果只是临时抱佛脚,临时看看书,这次笔试很可能会感觉非常吃力。特别是综合知识部分,知识面广而且有深度,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关注。
时间管理是关键: 整个笔试下来,时间是相当紧张的。行测部分需要快速反应,综合知识部分需要思考和判断,英语和情景模拟也需要一定的准确性。如果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很有可能做不完或者做不好。
细节决定成败: 很多题目,尤其是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只要一个数据算错了,或者一个小数点出错,答案就完全不一样。综合知识部分,有时候一个词语的理解偏差,就可能导致选错答案。
需要一种“银行人”的思维: 尤其是在情景模拟和一些综合知识的分析题中,你需要站在银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考虑风险、合规、客户关系等因素。

总而言之,中国银行2021年秋招笔试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考验,它不仅仅考察你的知识储备,更考察你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查漏补缺”机会,也让我对银行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只能静静等待结果了,希望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种可能:一、中行内部出现问题,HR故意搞大新闻给中行找骂。二、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坏分子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借题发挥,激化矛盾意图搞乱中国。

至于什么中行不想招人,或者就是想为难做题家这种假设,根本不成立。不是说企业没有这种行为,而是企业(包括国企、外企、民企)早就这么干了,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根本用不着让什么粒子出马。

企业笔试什么特点?不公布答案,不公布分数,不发还试卷,更不会公开判卷。那你说你做的什么题对企业来说有区别吗?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只要一个流程,然后把必须进下一轮的人挑出来直接晋级,剩下的按照正常流程凑够人数,或者闭着眼睛划拉一批人,都可以。你觉得你做的挺好的,就是没让你进面试,你咋质询?你觉得考得好,别人比你考得更好,你一不知道正确答案,二不知道具体排名,三不知道那些晋级的到底写了啥,你光怀疑有个屁用?

所以,企业正常的做法是笔试题出得四平八稳。行测题目搞几道,金融知识搞几道,再来点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内容,你一点毛病都挑不出。

一旦进入面试,特别是最终轮,那完全就是企业的天下。笔试你还能有个虚幻的“分数”,面试你能咋样?你最多就是说你自己发挥的不错,但你绝不可能确信自己比某个人发挥得更好,更不用说是什么全场最佳了。

所以,那些内定的人只要按时出席面试,做个不温不火就OK了,你和他一起做的群面,他被招进去了你没进去,你问评委为什么?

因为我欣赏他呗。

所以说,企业想在招聘中难为谁或者成全谁,根本就不用落在纸面上。哪会有企业因为什么不想招人或者难为做题家这种理由把笔试卷弄成这个狗德行?

再说句扎心的,别扯什么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他中行就是招一批柜员/客户经理/管培生,他需要狗屁的学习能力。

所以说,不阴谋论地说,那就是中行HR在挑事,有可能源于内部矛盾。前面说了,笔试题目要尽可能的“正常”,为啥?因为太太平平才好搞事,你搞那粒子的破题博眼球,热度一上来你反倒不好塞人了嘛。人力肯定懂这个道理,所以这题折腾出来,摆明就是给行里搞事。

阴谋论地说,凡是在这个时间点制造矛盾的大型国企,都不能排除是被敌人渗透了的可能。谁都知道今年什么行情,六稳六保的任务也下达了,你中行能放飞自我到如此境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