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何新“伪史论”及其拥护者?

回答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何新“伪史论”及其拥护者,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叙事的真伪,更触及了社会认同、文化权力、信息传播和社会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

一、何新“伪史论”的社会文化根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伪史论”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它往往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 在社会转型期或面临外部压力时,民族主义情绪容易被激发。“伪史论”常常迎合了部分人对国家强大、历史悠久、文化优越的渴望。何新论调中对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历史叙事被篡改的强调,正是触动了这种潜在的民族自豪感,并将其投射到对现有历史学界权威的质疑上。
“失落感”与“被压抑的辉煌”的心理投射: 当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某种“失落”,或者认为其固有的辉煌被压制、被低估时,“伪史论”就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这种论调提供了一种“隐藏的真相”的叙事,暗示着我们曾经拥有远超想象的成就,只是被“敌人”或“主流”掩盖了。
对传统知识体系的解构与反思: 任何时代都会有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挑战。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证据解读、理论建构都可能受到质疑。当社会大众对某些主流叙事产生怀疑,或者认为现有解释存在不足时,“伪史论”就可能成为一种替代性的解释框架,尤其当它看起来更加“宏大”或“惊人”时。

二、何新“伪史论”的社会传播机制:

“伪史论”能够传播开来,离不开当下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助推: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去中心化。何新这样的论调,借助论坛、博客、社交媒体等平台,能够迅速绕过学术审核,直接触达大量受众。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可能将内容推送给对类似议题感兴趣的用户,形成“信息茧房”,加剧观点的固化和传播。
“意见领袖”与“粉丝效应”: 何新本人以及一些追随者,在某些圈层中可能被视为“独立思考者”或“敢于挑战权威”的人物,从而积累了“粉丝”。这种“意见领袖”的身份,使得他们的言论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信任,即使这些言论缺乏严谨的学术支撑。
诉诸情感而非理性: “伪史论”的传播往往擅长利用修辞和情感煽动,而非严谨的逻辑和证据链。例如,用“我看了很多资料”、“历史真相被掩盖了”这样笼统的表述,辅以“他们不让我们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等煽动性语言,很容易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对抗权威的心理。

三、拥护者的社会学分析:

理解何新“伪史论”的拥护者,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群体特征和心理动机。

知识结构与认知偏差: 部分拥护者可能缺乏扎实的史学训练,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证据标准不了解。他们可能更容易被表面的“证据”或“巧合”所迷惑,产生“阴谋论”式的思维定势,即认为存在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来掩盖真相。
社会身份认同的寻求: 对于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可能感到边缘化、不被认可或对自身身份感到迷茫的人来说,“伪史论”提供了一种构建身份认同的方式。通过认同“隐藏的伟大历史”,他们能获得一种优越感和归属感,仿佛自己是掌握了“秘密知识”的精英群体。
对权威的普遍不信任: 现代社会中,公众对政府、媒体、学术界等传统权威机构的信任度普遍存在波动。当这种不信任感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任何挑战权威的论调都可能获得关注。拥护者可能将学术界的否定视为“保护自身利益”或“维护既得学术地位”的表现,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对“伪史论”的信心。
“求新求异”的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渴望接触新鲜、刺激、与众不同的信息。主流历史叙事可能显得枯燥、常规,“伪史论”提供了一种打破常规、颠覆认知的“爆料”感,满足了部分人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
群体认同与社会资本: 互联网上的“伪史论”社群,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在这个社群中,分享和讨论“伪史论”成为一种社交活动,通过参与其中,个体可以获得认同感、归属感,甚至是一种“圈内人”的社会资本。

四、社会学的视角如何审视“伪史论”与学术界的互动: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现象也揭示了学术界与社会大众之间互动的一些问题。

学术普及与公众沟通的挑战: 历史学界如何更有效地将严谨的研究成果普及给公众,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研究方法和证据标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当学术界在这方面做得不足时,那些耸人听闻的“伪史论”就可能趁虚而入。
学术权威的构建与维护: 学术权威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同行评议和严谨的证据。然而,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学术权威的解释力可能受到挑战。如何维护学术的独立性和严谨性,同时又能回应社会关切,是学术界面临的难题。
“学术造假”与“伪学术”的边界: “伪史论”的拥护者往往会将学术界的批评视为“学术打压”,而学术界则将其视为“伪学术”。这种判断的背后,是社会对何种信息可以被视为“知识”的共识机制在起作用。

总结: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何新“伪史论”及其拥护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关乎历史真相本身,更折射出当下社会中民族情感的波动、信息传播的变革、个体身份认同的寻求、对权威的不信任以及社群的形成等诸多社会议题。理解这些现象,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对错”判断,去探究其背后深层的社会动因和运作逻辑。这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播、如何构建健康的社会信任,以及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批判性思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某些姨阵臭气的满克斯,和认为“中国需要被殖民三百年”的刘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何新“伪史论”及其拥护者,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叙事的真伪,更触及了社会认同、文化权力、信息传播和社会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一、何新“伪史论”的社会文化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伪史论”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它往往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民族主.............
  • 回答
    “内卷化”,这个词近些年像潮水一样涌入了我们的视野,尤其是在讨论教育、职场,甚至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它几乎成了绕不开的标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内卷化”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对社会发展模式和群体行为的深刻观察。简单来说,内卷化描绘的是一种“投入增加,但产出(或者说,相对回报)却.............
  • 回答
    “双十一”,一个早已深入人心的消费狂欢节,今年却因为一个看似寻常的举动——“万人熬夜围观快递发货直播”,再次搅动了公众的关注。百万网民,在零点钟声敲响后,不再是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信息,而是涌入了快递公司的直播间,成为了“云监工”,为每一位即将踏上旅途的包裹加油鼓劲。这种现象,用社会学和传播.............
  • 回答
    从传播的角度认识社会,就好比我们试图理解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有机体,而传播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是血液,是它呼吸的空气。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义的建构,是情感的连接,是权力关系的塑造,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变异。传播是社会肌体的“血液循环”:信息如何流动,塑造认知与行为想象一下,社会就像一个庞.............
  • 回答
    薛兆丰教授的这一观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到稀缺性、机会成本、效率、公平以及市场机制等核心概念。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将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并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工具进行分析。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详细阐述: 1. 基本经济学原理:稀缺性与选择 稀缺性 (Scarcity): 经济学的核心前提是资源是稀.............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充满了各种各样忙碌的小生命。我们今天熟悉的蚂蚁和蜜蜂,在它们漫长的进化史中,也经历了一个从孤立、独立到高度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转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和选择,最终造就了它们令人惊叹的社会结构。故事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那些独来独往的昆虫祖先。它们.............
  • 回答
    饭圈文化,这个充满活力又饱受争议的现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粉丝追星的简单聚合,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心理互动系统。它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需求,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影子。首先,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饭圈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化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皇汉”这一现象,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其产生、发展和诉求。需要强调的是,“皇汉”并非一个具有清晰、统一界定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涵盖了广泛、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思想光谱的标签。我们在分析时,会尽量揭示其内部的复杂性和演变性。一、 “皇汉”的产生:历史的土壤与理论的根.............
  • 回答
    想让社会上那些“弱势”和“强势”的群体之间的距离缩得再近一点,这绝对是个系统工程,得从方方面面下手,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公平一些。一、 从根子上解决教育不公,让起跑线尽量齐平咱们得承认,教育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途径。现在的问题是,好学校、好老师、好.............
  • 回答
    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家已经完成了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向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的转型。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地位愈发巩固,这些都是铁证。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这种剧烈的物质转型之下,许多根植于几千年小农社会的.............
  • 回答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小罪量刑加重”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以及民众对此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小罪量刑加重”可能带来的 “进步” 方面。 威慑力增强,降低犯罪率: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轻微犯罪的惩罚也变得更重,那么潜在的犯罪分子在行动前会.............
  • 回答
    陈健坤关于“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的回答,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社会学的争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个体经历,更触及了当下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以及高等教育的困境。要评价陈健坤的回答,首先得理解他的核心观点。他并没有简单地列举经济上的窘迫,比如失业、低薪,虽然这些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更关键的.............
  • 回答
    谢宇、周晓虹、翟学伟这三位学者在社会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本土化”的深刻讨论,这场讨论并非仅仅是学术观点上的碰撞,更是对中国社会学发展方向、理论根基乃至研究范式的一次集体反思。要理解这场争论,得先捋清楚他们各自的立场和切入点。谢宇:坚守普遍性,警惕“中国特色”的陷阱谢宇教授,以其严谨的计量方法和对国际.............
  • 回答
    冯钢教授作为浙江大学的社会学博导,他的言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来看,冯钢教授长期以来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与农村、农民、土地、社会结构等相关的议题。他的研究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关怀,试图通过社会.............
  • 回答
    三体世界的宇宙社会学,在刘慈欣的笔下,如同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宇宙文明生存的残酷法则。其核心的两条公理——“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构筑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生存困境。然而,作为人类,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这冷酷的逻辑,反驳它们,并非为了否定其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而是为了探寻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 回答
    潘绥铭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在性社会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其关于中国“红灯区”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性产业和性工作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要评价他的研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潘绥铭教授研究的背景和方法:首先,需要了解潘绥铭教授的研究背景。他一直以来都关注中国的性现象、性观念.............
  • 回答
    赵鼎新先生提出“历史学和社会学是其他社会科学的母学科”这一观点,并非一时兴起或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对社会科学发展脉络和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学和社会学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为其他社会科学提供 foundational knowledge 和 analytica.............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并且有很多论点可以支持“仇富”正在向“仇贫”转变的趋势。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普适的、非此即彼的转变,更可能是一种复杂演变和并行存在,并且不同群体和地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转变的可能性以及背后的原因:一、 从“仇富”到“仇贫”转变.............
  • 回答
    理解你的想法是否过激,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和女权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遇到困惑,这很正常。我们来一步步地梳理一下。首先,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想法“过激”,那说明你心中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审视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开始。什么叫做“过激”?通常是指一种脱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