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题本身应该是错的。中国的主体现阶段应该还是“仇富”的,之所以在知乎存在这种印象,大概是因为知乎用户总体上是学生或者有大学学历,且一二线城市的居民居多,这类人在社会本来就是少数。
其次 @豆子用的数据是有问题的,仇富是主观感受的反应,应该用的是中国人主观阶层感受数据。可根据研究,至少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自认为自己是中下层想人数量是中上层的5倍。这种主观阶层失衡在全世界44个国家中排倒数前3。没有近年来的数据,但是4年内中国人主观感受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各位没事看看腾讯新闻等媒体的评论区高赞回复,应该比看知乎更能了解中国主体网民想法。
不应该叫“仇贫”,应该叫“嫌贫”吧!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嫌贫的!
不然你以为“笑贫不笑娼”、“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些流传了N年的俗语是怎么来的?
一直到民国时期,那些小门小户的黄花大闺女在出嫁前,都会被问:“你是想去大户人家做小,还是想去小户人家做大哇?”
唐代秦韬玉不是还写了一首诗叫《贫女》吗?里边最有名的那句叫: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实就是说那时候穷人家的女儿,都嫁不出去。
女子都如此,更何况男人。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农村娶不起老婆的五保户,一辈子无儿无女自然而然就被繁衍这一环节淘汰咯。
至于为什么仇富,那还不是跟恨贪一个思想,无非就是恨自己不是富人咯。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嫌贫仇富总结起来就是国人一个隐秘的思想——
恨人有,笑人无。
一个很简单且直观的答案就是:谁抢了你最重要的东西,你就会恨谁。
过去有人仇富是因为他们认为富人抢走了他们的上升空间和财富,而那个时候是人人都在努力上车,抢夺座位的年代。
今天人们仇穷,是因为大多数人逐渐发现了一个悲哀的现实:车上的座位早已坐满,自己最多不过得了一个“挂票”,完全没有坐下的可能,这个时候他们最主要的敌人不再是坐着的老爷,而是随时可能把自己拉下车的穷人。
============================================================
下面和人讨论的时候谈到了“秩序”,补充一点我的看法吧。
“秩序”和“秩序”是有差别的。儒家讲的“天下大同”渴望的就是世界上所有地方都采用同一个秩序,然而,儒家的“秩序”维护的却是僵化的社会,两千年来遵循这个原则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变革,最多不过是每过2~300年翻一次烧饼而已。今天,接受了现代启蒙的底层中国人排斥的不单是野蛮无序的发展,更加包含僵化、固化、腐化的其他秩序,我们不但不能走无序的死路,更加不能走“有序”的旧路。
秩序能够维持运转,但是秩序并不一定带来发展,僵化的秩序只会令社会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我们才要更加警惕有人打着“维护秩序”的幌子为腐朽落后制度招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