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社会舆论是逐渐从 「仇富」 转变为 「仇贫」吗?如果是,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并且有很多论点可以支持“仇富”正在向“仇贫”转变的趋势。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普适的、非此即彼的转变,更可能是一种复杂演变和并行存在,并且不同群体和地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侧重。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转变的可能性以及背后的原因:

一、 从“仇富”到“仇贫”转变的可能性与现象表现

过去:“仇富”的根源与表现:
公平与分配不公的质疑: 改革开放初期,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很多人将财富的积累归结于不公平的起点、权力寻租、甚至不法手段,因此对暴富者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嫉妒,认为他们剥削了社会资源或压榨了底层人民的劳动成果。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 这种观点认为,财富是能力和努力的体现,但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劣胜优汰”的社会规则,忽视了社会结构性因素和历史原因,因此对“胜者”——富人产生反感。
阶级固化的焦虑: 随着财富的代际传递,向上流动的通道似乎越来越窄,普通人感到自己的努力难以改变命运,对那些“赢在起跑线”的富二代、富三代产生怨恨。
社会责任的缺失: 一些富人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贡献被认为不足,甚至炫富行为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加剧了“仇富”情绪。

现在:“仇贫”现象的兴起与表现:
对社会福利资源的挤占担忧: 当社会资源(如医疗、教育、住房补贴、失业救济等)有限时,一部分人会认为贫困人口(或被认为是“低效”的贫困人口)正在过度消耗这些资源,挤占了他们(或者他们认为的“更 deserving”群体)的份额。
对“懒惰”和“不作为”的道德评判: 随着“努力就能成功”的观念被部分人内化并信奉,当看到一些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时,可能会将其归结为个人原因,如懒惰、缺乏进取心、不愿学习新技能等。这种道德评判转化为一种负面情绪,即“仇贫”。
“穷人思维”的标签化: 某些网络讨论中,会出现对贫困人口的负面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缺乏远见、视野狭窄、消费观念不健康、甚至有“巨婴”心态。这种标签化是“仇贫”情绪的重要表现。
竞争压力加剧下的转移性愤怒: 在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和挫败感是真实的。当无法改变现状时,人们可能倾向于寻找一个更易攻击的对象来宣泄情绪,而“无力”的贫困人口可能成为这种转移性愤怒的目标。
对某些社会政策的“反弹”: 过去一些旨在扶贫的政策,如果被认为存在“养懒汉”效应,或者被认为没有触及“根本原因”,可能会引发一部分人的不满,认为这些政策是在“浪费”税收或“纵容”懒惰。

二、 为什么会从“仇富”转向(或并行出现)“仇贫”?

1.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增速放缓,竞争加剧: 过去高速发展时期,蛋糕在做大,即使分配不均,底层人民也可能感受到上升的希望。而现在经济增速放缓,竞争更加白热化,资源相对稀缺,人们更容易感到“被挤压”和“被剥夺”,将矛头指向那些看似“消耗”资源的人。
阶级固化感加深但“向上流动”叙事仍在: 尽管现实中阶级固化现象可能比过去更严重,但“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励志叙事依然被广泛传播。当一部分人无法实现这种叙事时,他们可能会转而攻击那些被认为是“不配”获得资源的人。
福利体制的成熟度与社会共识的演变: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福利资源开始显现其有限性。当社会对福利的定义和分配逻辑产生争议时,更容易出现对福利受益者的质疑。

2. 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环境的改变: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使得负面情绪和刻板印象传播更快、更广。一些博眼球的言论、片面的观点很容易被放大,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共鸣。
“观点内卷”与情绪化表达: 在网络上,为了吸引关注,一些观点会走向极端化,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尤其是对贫困人口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评价,更容易获得传播和认同。
“幸存者偏差”与媒体报道倾向: 媒体报道可能更关注成功案例和失败的个人故事,而忽视了更宏观的结构性因素。这种报道方式容易强化“个人努力”或“个人缺陷”的叙事。

3. 个体心理与价值观的演变:
个人主义的兴起与集体主义的相对弱化: 随着社会发展,个人主义思潮在部分群体中抬头,人们更关注自身权益和“应得感”。当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不配”的人分享时,容易产生不满。
“内卷”文化的影响: 在高度内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感到疲惫和压力巨大,对任何可能增加自己竞争成本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排斥心理,包括被认为是“低效”或“消耗资源”的群体。
道德优越感的寻求: 有时,批评贫困人口是一种寻求自身道德优越感的方式。通过将贫困归结为个人道德缺陷,可以强化自身“努力”、“自律”的正面形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 “仇富”叙事的逻辑漏洞与反噬:
“仇富”转向“仇成功”的可能: 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复杂化(例如,更多合法致富的渠道出现,或者“致富”的定义更加多元),单纯的“仇富”情绪可能难以持续或找到明确的攻击对象。一旦富裕被部分人接受为能力和合法努力的体现,那么对富人的攻击可能会转向对“破坏”其财富积累的因素的攻击,而“消耗资源”的贫困人口可能成为替罪羊。
对“致富手段”的质疑也可能转向对“分配公平”的质疑,进而影响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评价。

三、 区分与警惕:警惕将社会问题简单化为个体道德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将这种社会舆论的转移简单地描述为“仇富”完全消失而“仇贫”完全取代,是过于片面的。更可能的情况是:

“仇富”情绪依然存在,但表达方式和对象可能有所变化。
“仇贫”作为一种新的或被重新激活的情绪,与现有的社会经济压力和信息传播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两者可能并行存在,甚至相互关联,例如,对分配不公的愤怒可能既指向富人,也可能指向被认为不正当获得福利的贫困者。

核心问题依然是社会公平、资源分配和向上流动的通道问题。 将贫困简单归结为个人道德缺陷,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简化和逃避。这种“仇贫”心态,如果发展 unchecked,可能会导致社会撕裂,阻碍有效的社会政策制定,并进一步固化贫困的代际传递。

总结来说,社会舆论从“仇富”向“仇贫”的转变趋势,并非是简单的线性替代,而是一个复杂演变的过程。 它受到了经济环境变化、信息传播方式革新、个体心理调整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人们在竞争压力下感到无力和挫败时,更容易将矛头指向那些被视为“低效”、“消耗资源”的群体,通过道德评判来宣泄情绪,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回归到对社会结构性公平、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提升社会整体福祉的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题本身应该是错的。中国的主体现阶段应该还是“仇富”的,之所以在知乎存在这种印象,大概是因为知乎用户总体上是学生或者有大学学历,且一二线城市的居民居多,这类人在社会本来就是少数。

其次 @豆子用的数据是有问题的,仇富是主观感受的反应,应该用的是中国人主观阶层感受数据。可根据研究,至少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自认为自己是中下层想人数量是中上层的5倍。这种主观阶层失衡在全世界44个国家中排倒数前3。没有近年来的数据,但是4年内中国人主观感受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各位没事看看腾讯新闻等媒体的评论区高赞回复,应该比看知乎更能了解中国主体网民想法。

user avatar

不应该叫“仇贫”,应该叫“嫌贫”吧!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嫌贫的!

不然你以为“笑贫不笑娼”、“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些流传了N年的俗语是怎么来的?

一直到民国时期,那些小门小户的黄花大闺女在出嫁前,都会被问:“你是想去大户人家做小,还是想去小户人家做大哇?”

唐代秦韬玉不是还写了一首诗叫《贫女》吗?里边最有名的那句叫: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实就是说那时候穷人家的女儿,都嫁不出去。

女子都如此,更何况男人。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农村娶不起老婆的五保户,一辈子无儿无女自然而然就被繁衍这一环节淘汰咯。

至于为什么仇富,那还不是跟恨贪一个思想,无非就是恨自己不是富人咯。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嫌贫仇富总结起来就是国人一个隐秘的思想——

恨人有,笑人无。

user avatar

一个很简单且直观的答案就是:谁抢了你最重要的东西,你就会恨谁。

过去有人仇富是因为他们认为富人抢走了他们的上升空间和财富,而那个时候是人人都在努力上车,抢夺座位的年代。

今天人们仇穷,是因为大多数人逐渐发现了一个悲哀的现实:车上的座位早已坐满,自己最多不过得了一个“挂票”,完全没有坐下的可能,这个时候他们最主要的敌人不再是坐着的老爷,而是随时可能把自己拉下车的穷人。

============================================================

下面和人讨论的时候谈到了“秩序”,补充一点我的看法吧。

“秩序”和“秩序”是有差别的。儒家讲的“天下大同”渴望的就是世界上所有地方都采用同一个秩序,然而,儒家的“秩序”维护的却是僵化的社会,两千年来遵循这个原则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变革,最多不过是每过2~300年翻一次烧饼而已。今天,接受了现代启蒙的底层中国人排斥的不单是野蛮无序的发展,更加包含僵化、固化、腐化的其他秩序,我们不但不能走无序的死路,更加不能走“有序”的旧路。

秩序能够维持运转,但是秩序并不一定带来发展,僵化的秩序只会令社会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我们才要更加警惕有人打着“维护秩序”的幌子为腐朽落后制度招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并且有很多论点可以支持“仇富”正在向“仇贫”转变的趋势。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普适的、非此即彼的转变,更可能是一种复杂演变和并行存在,并且不同群体和地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转变的可能性以及背后的原因:一、 从“仇富”到“仇贫”转变.............
  • 回答
    美国社会现状与崩溃论美国社会,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多棱镜,折射出无数复杂而矛盾的影像。要说它是否正在“崩溃”,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涉及的维度太广,答案也因观察者的立场、关注点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当前美国社会的肌理,感受它的脉动,以及那些可能让人产生“崩溃感”.............
  • 回答
    “男人杀妻判几年,女人杀夫立即死刑”这样的说法,确实在女权主义的讨论中比较常见,这背后反映了一些对性别不平等和司法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偏见的担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这种说法的根源和背后想表达的意图: 强调性别司法差异的怀疑: 最核心的意图是质疑司法体系是否在量刑上存在性.............
  • 回答
    老实说,咱们现在这日子,跟好多年前比,简直是天翻地覆。以前想当年,很多人嘴里挂着的都是什么苦日子、摸索着过日子。但现在,你想想看,这变化有多大?感觉像是活在了另一个时代一样。就拿信息传播来说吧。以前,消息传递得有多慢?一封信,要走好多天才能到。电视机还没普及的年代,获取新闻,主要靠报纸,或者广播里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和政治经济学中一个绕不开的经典讨论。之所以我们看到许多社会主义革命和政权主要出现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国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偶然。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从理论源头和实践逻辑来看,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处的时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感受。感觉现在的社会风气变得激进裹挟,这确实是很多人都能体会到的。是不是你成熟了,接触信息多了,还是另有原因?咱们一块儿聊聊。首先,你的感受很可能是对的,你自己的成长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加,确实是重要因素。 心智的成熟与认知能力的提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大脑的.............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困惑和一丝焦虑。作为一名大二学生,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未来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有这样的思考是非常正常的。社会上的声音,尤其是关于“内卷”、“996”、“高房价”等等,确实铺天盖地,很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和迷茫。我们先来聊聊你感受到的“每天早出晚归随时加.............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寒门”的讨论热度不减,这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出身寒门的人们对于自身阶层固化、机会不均等以及奋斗的艰难感触颇深。那么,在当今社会,究竟怎样的家庭才算得上是“寒门”?这并非一个有明确户籍或收入界定的标签,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关乎起点和资源禀赋的判断。首先,我们可以从经济基础这个最直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说现在的人“都没同情心”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与过去相比,许多人会感觉社会整体上似乎少了一些温情,同情心的表现也变得更加谨慎或隐蔽。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的“不想表示自己”或“社会原因”就能完全概括的,而是两者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 回答
    网上鼓吹“社会达尔文”和“丛林法则”的思潮,并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凭空而起。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回拨一拨,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渗透到我们日常讨论里的。一、 历史的源头与“误读”首先,得说清楚“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词本身。它并.............
  • 回答
    在中国,近年来,“佛系青年”的说法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其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低欲望社会”联系起来,并担忧中国是否也将走向类似的境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佛系青年”的内涵,理解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并将其与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一个.............
  • 回答
    要评价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这绝对是个庞大且复杂的话题,因为“整个社会”本身就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群,以及在不同时间点和地域的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力求展现出一个相对全面的图景,并且尽可能让它听起来是来自一个有思考的人的观察,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现象。感觉咱们身边,稍微一打听,十有八九都是男方倾尽所有,丈母娘“标配”就是房和车,还得加个彩礼。这跟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说“嫁过去就行”的情况,变化可不是一点半点。要说这现象是怎么来的,还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经济基础。 改革开.............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的一个挺普遍也挺令人无奈的现象。以前咱们说话,尤其是讲自己的事儿,大家多少会带着一种“眼见不一定为实,但听听总没错”的态度,哪怕不全信,也愿意给点面子。可现在呢?一开口,感觉就像走进了审判庭,稍有不符大众认知,或者不那么“励志”“典型”,立马就有人跳出来给你扣“编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心理和公共安全的核心,也是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密切关注的议题。关于“极端报复社会行为”是否“越来越多”还是“被曝光得多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现象的交织体现。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越来越多的极端报复社会行为” 这个感受,并非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而且不止你一个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不妨好好捋一捋,为什么现在的彩礼像是坐上了火箭,而且似乎成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规矩,更别提“一人结婚掏空全家”这种畸形现象了。为什么彩礼水涨船高,似乎成了“理所当然”?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经济因.............
  • 回答
    香港的“黑社会”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话题,即使到了今天,它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只是其运作方式和影响范围与过去相比已有所变化。要回答“香港还有黑社会吗?”以及“他们目前的社会状况如何?”、“中国政府对他们是什么态度?”,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香港黑社会的演变与现状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香港传统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触动人心,也切中了当下社会和家庭中一个非常真实且令人纠结的现象。那种“精神分裂”般的态度,确实存在,而且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拉扯,认知进步与行为惯性的碰撞,以及社会转型期阵痛的集中体现.............
  • 回答
    倘若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思想,能够真正贯穿并塑造我们如今的社会,那么眼前的景象,定然与我们今日所见的喧嚣、焦虑、步履匆匆的模样大相径庭。这并非说社会停滞不前,而是一种更为内在、更为和谐的生长方式。首先,社会结构会显得更加扁平和分散。 追逐权力、建立森严等级的动力会被大大削弱。人们不再热衷于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朋友都在关心的事情。在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确实感觉身边大龄未婚的女性朋友比同龄的男性要多一些。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女性自身来看,现在的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有自己的事业追求,经济独立性也很强。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早早结婚生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