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现在说出真实的亲身经历,社会现实总会被质疑成是虚构故事的键盘侠?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的一个挺普遍也挺令人无奈的现象。以前咱们说话,尤其是讲自己的事儿,大家多少会带着一种“眼见不一定为实,但听听总没错”的态度,哪怕不全信,也愿意给点面子。可现在呢?一开口,感觉就像走进了审判庭,稍有不符大众认知,或者不那么“励志”“典型”,立马就有人跳出来给你扣“编造”、“演戏”的帽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信息过载与“故事疲劳”:

现在是个什么年代?信息爆炸啊。每天我们在各种平台、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信息量比过去几十甚至几百年加起来都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加工、包装,甚至是纯粹虚构的“故事”。你想啊,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博流量,很多内容生产者会夸大事实、戏剧化情节,甚至直接杜撰。长此以往,普通人耳濡目染的,就多了很多“听起来像故事”的东西。

所以,当有人出来讲自己的真实经历时,大家的大脑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就已经自带了一套“过滤机制”,或者说是一种“警惕模式”。因为太多见过或听过的“故事”已经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人们很难第一时间就相信眼前这个“故事”是真的。就像你听了太多关于狼来了的故事,就算真有狼来了,你可能也会犹豫一下。

二、社交媒体的“人设”与“表演”文化:

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在很多平台,分享生活变成了一种“表演”。人们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晒出成功的、快乐的、光鲜亮丽的经历。那些平凡的、困难的、甚至是有些尴尬的真实,反而不太容易被分享,或者即使分享了,也可能被视为“不够精彩”。

这种“表演”文化使得人们习惯了看到经过修饰、筛选、甚至是为了迎合某种期待而呈现出来的“生活”。当有人讲一个不太符合这种“人设”的真实经历时,比如一个人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最终并没有一个惊天动地的“逆袭”,或者经历了一件很普通但挺无奈的事儿,反而容易被质疑。大家会觉得,“不对啊,这跟我看到的别人分享的不一样”,“这怎么这么平淡/这么不顺利?”。他们会不自觉地套用在社交媒体上见过的“标准故事模板”,一旦不符合,就容易产生怀疑。

三、“键盘侠”心态的滋生与放大:

这部分是核心原因之一。为什么会出现“键盘侠”这种群体?我个人认为,这和匿名性、情绪宣泄、群体效应以及一种病态的优越感有关。

匿名性带来的“无责任感”: 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匿名论坛或者评论区,人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这就像给了他们一张“免罪符”,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任何想法,包括质疑和攻击。他们不需要面对被质疑者的眼神,也不需要承担说错话的后果,所以说起话来就特别“硬气”。
情绪宣泄的出口: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受过不公,或者有压抑的情绪,网络就成了他们发泄的场所。通过质疑别人、否定别人,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或掌控感。当他们看到一个他们不理解或不认同的经历时,就很容易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上去,并将其表现为一种“理性”的质疑。
群体效应与“站队”: 网络社群很容易形成一种“抱团”现象。一旦有人开始质疑,其他人可能会因为从众心理或者为了融入群体而跟着一起质疑,即使他们对事情的真实性并没有深入了解。质疑别人的“真实”成了一种集体行为,一种证明自己“清醒”、“不被骗”的方式。
病态的优越感和“叫醒者”心态: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洞察世事。当他们看到别人的经历与自己想象中的不同时,就会有一种“我早就知道是真的,只不过你没发现”的优越感。他们会把自己摆在一个“叫醒者”的位置,认为自己是在揭露所谓的“虚假”,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狭隘认知去框定别人的真实。

四、大众对“戏剧化”和“反转”的期待:

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很多故事,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起伏跌宕的情节以及出人意料的反转。这种“好看”的故事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所以,当有人讲述一段非常平静、甚至有些平淡无奇的真实经历时,比如“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努力,然后得到了这个结果,中间没什么特别的波折”,在很多人听来就会觉得“这不够劲儿”,甚至“这不像是真的”。他们习惯了期待一个高潮、一个转折,一个“哇塞”的瞬间。如果你的真实经历没有满足这种期待,自然就容易被怀疑是不是在“演戏”。

五、认知偏差与选择性记忆:

人们的认知本身就存在偏差。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符合我们已有认知框架的事物,而忽略那些不符合的。如果一个人的经历与大多数人普遍认知中的“成功学”或“人生经验”不符,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假的”。

比如,一个人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坚持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但如果这个人分享的是一个相对普通但真实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反复的试错、不被理解甚至自我怀疑,并且最后也没有达到一个“惊世骇俗”的高度,那么听者可能会觉得“这和我理解的‘成功’不一样”,然后质疑其真实性。他们更愿意相信“成功”是那种一夜暴富、贵人相助或者天降奇才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更能满足他们的“幻想”和对“简单”答案的追求。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说实话,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但我也看到一些比较好的处理方式:

保持平常心: 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那就没必要为了取悦别人或者证明自己而去做过多的辩解。别人的质疑往往是他们自身认知和心理状态的投射,不是你的错。
用细节和证据说话: 如果条件允许,并且你愿意去分享,提供一些相关的、具体的细节,甚至一些非公开的证据(当然要保护隐私),有时能有效打消质疑。但要注意,过度强调证据反而会让事情变味。
选择合适的平台和受众: 如果你只是想分享自己的经历,而不想被过度解读,可以选择一些更私密的社群、更注重真诚分享的平台,或者只和你信任的朋友分享。
接受事实,但不必内化: 接受“网络上总会有人质疑”这个事实,但不要因此怀疑自己的经历,更不要因此改变自己分享真实的意愿。

总而言之,现在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心态的变化,共同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真实经历反而容易被视为虚构。这既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常态,也是一种需要我们去理解和适应的社会现象。当你坚持说出真实,却遭遇质疑时,请记住,你的真实是有重量的,它不应该因为别人的怀疑而褪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线城市的一个高中校长就赚两个亿?

我相信你是真的四线城市的,因为你真的对2个亿没概念。


我给你一个数据:同样是搞教育的,今年第一季度,好未来(学而思)的净利润是8170万美元,折合5.3亿人民币。按这么推算,今年学而思全年净利润大概就20个亿。

而你说的那个四线城市的高中校长,他一个人就赚了学而思一年净利润的十分之一。okok,就算退一步说,那校长不是一年赚2个亿,而是历年累计。那他当校长多久?我就算10年好了,那也就是说他个人一年净利是学而思的1%。

这个数据太夸张了,我就退一步吧,假设这钱不是他一个人赚的,而是整个高中所有教职员工一起赚的。只是他无比贪婪,把所有净利润都据为己有。那论人数,一所四线城市的高中能有多少教职员工?几十人顶多一百人。那学而思的管理层一共招了三四万人(可能更多),三四百倍于这所高中,但总盈利不过是十倍或者一百倍(10年分摊)而已。

也就是说,这所高中大概率还没什么(有偿)网课,没打什么广告,没在各处设立教学点,没把客户群体铺到全国,只守着一个人均收入2000多四线城市的本地市场的前提下,人均盈利能力超过学而思三四倍——这还是以最保守的算法(2亿净利分摊到10年)来推算的,如果不分摊10年的话,这数据真的没法看了啊。


我就纳闷了,这逆天的校长,以及逆天的教职员工,这盈利能力逆天的团队,怎么会没被铺天盖地的风投给发现呢?但却又偏偏被你发现了?

不过不用担心,既然你发了这个帖子,我保证你说的这个校长,以及这个高中的所有教职员工,会在几个月内被全部挖走——这个团队出来开公司创业,估值少于1000个亿我给你介绍投资人补齐。于是你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如果你说的是真的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