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会被嘲笑?

回答
关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为何在当下会被一些人拿来调侃甚至嘲笑,这背后其实涉及了相当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认知以及时代背景的变迁。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本身曾经承载着一种朴素而强大的理想主义光环。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知识被视为改变个人命运、也改变国家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集体意志的凝聚,是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期盼,也是对个人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觉认同。这句话传递的是一种宏大叙事,一种为国捐躯、为民族奋斗的价值导向。它塑造了几代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那么,是什么让这样一句曾经响彻云霄的口号,在今天变得有些“尴尬”了呢?

1. 时代背景的巨大变迁与现实落差: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这句话提出的时代已经截然不同。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这种联系是生死存亡的。而今天的中国,国家国力蒸蒸日上,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用过去的视角去套用现在的现实,难免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种“格格不入”体现在:

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的价值、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相较于“为国崛起”,许多人更关心“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如何实现个人价值”。“读书”的功利性目标,比如找一份好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提升社会地位,变得更加直接和现实。将读书的目标仅仅定位在“中华崛起”上,对于一部分追求个人现实利益的人来说,显得有些“虚无”或“不切实际”。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过去,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个人上升的通道往往与国家发展紧密挂钩。而现在,社会分工精细,个人选择的道路也更加多样化。读书不再是实现个人和国家进步的唯一途径,科技创新、商业运作、文化传播等等,都可以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用一句笼统的口号来概括所有人的读书动机,就显得过于单一。
信息爆炸和多元价值观: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这样多元的环境下,单一的集体主义叙事的影响力自然会被稀释。一些年轻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宏大叙事产生审视甚至质疑。

2. 概念的模糊化与被滥用:

“中华崛起”本身是一个宏大而略显抽象的概念。当它被过度简化,或者与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件联系起来时,就容易引发反感。

“崛起”的内涵被解构: “崛起”意味着力量的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但“如何崛起”以及“崛起后会怎样”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如果这种“崛起”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度膨胀、对外关系的紧张,或者内部的不公义,那么“为崛起而读书”的动机本身就会受到质疑。
口号的“工具化”倾向: 有时候,一些口号容易被某些机构或个人用作宣传工具,甚至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当人们感觉到这句话是被强行灌输,或者被用来掩盖某些问题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比如,当某些资源分配不均或存在明显不公的现象时,依然强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种对比会显得讽刺,容易被认为是“画饼”或“精神鸦片”。

3. 对教育功能理解的转变:

过去,读书被视为一种“救国”的途径,带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而现代社会,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多元。

教育的工具性与内在性: 一方面,教育仍然被看作是提升个人技能、获得更好职业机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读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拓展视野、获得精神滋养,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将读书的目标仅仅限定在“为中华崛起”上,忽视了教育的个人发展和内在价值,自然会让一部分人觉得“用力过猛”或“格局太小”。
“躺平”与“内卷”的语境: 在当前“内卷化”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年轻人感到疲惫和无力,于是出现了“躺平”等现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种需要持续付出和牺牲的理想,在一些感到力不从心的年轻人看来,可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负担,甚至是一种嘲讽他们现实困境的背景音。

4. 幽默和反讽的文化生态:

在网络时代,幽默、反讽、解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将一句曾经庄重严肃的口号进行戏谑化的处理,是年轻人进行自我表达、消解压力、表达对现实某种状态的看法的一种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 很多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往往是对现实某种现象的捕捉、夸张和戏谑。当某个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境下被重复、变形,并附加了新的含义,它就可能成为一种具有社交传播力的文化符号。
表达一种“务实”或“自嘲”: 对于一些人来说,调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并非真的否定国家发展或个人奋斗,而是一种表达自己更关注实际利益,或者对过去那种过于宏大叙事的一种戏谑式回应。他们可能认为,在保证自己生活体面的前提下,再谈论其他更宏大的目标。

总结来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之所以会被嘲笑,并非是对“中华崛起”本身或读书行为的否定,而是因为:

时代和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语境和目标不再完全适用。
个人主义思潮兴起,个体价值和现实利益的考量变得更为重要。
口号的内涵容易被模糊、误读或工具化,与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产生碰撞。
人们对教育功能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或国家叙事。
网络文化和年轻人特有的幽默、反讽表达方式,使得对这类宏大叙事进行解构成为一种流行。

它更多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人们在复杂社会现实中的一种审慎甚至略带调侃的态度。这句话的遭遇,实际上是对一种宏大叙事如何与个体现实发生联系、以及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做出回应的经典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甲午战争,淮军、湘军、清军一拥而上,拿着克虏伯大炮,才打死1000多日军,日军共伤亡两万;

台湾义军抗日,天地会刘永福带着台湾民兵,只有土炮土枪,打死3000多日军,日军共伤亡三万多,连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也被运回日本、次日日本皇室公布“病死家中”。



user avatar

有志青年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存在的,酒囊饭袋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的。

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进程中,出现许许多多的“带路党”、“买办”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在抗日战争中,有那么多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汉奸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同样,在当今社会,有一些无意许身报国,但愿小院独扫;不愿自奋向上,但愿得过且过的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的许汜和心怀天下的刘备闹得不愉快。刘备从没有问过许汜“你为什么不匡扶汉室呢?”这样的话。他只是无视这个许汜,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罢了。

同样地,刘备没有问过曹操为什么要挟汉;曹操也不会问刘备为什么要匡汉。

道既不同,分道扬镳就是了,盍求人之然已也?

同道自会同行,不同道强求不得。

只要自己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你就会发现逐渐身旁就会只剩下同道、同行者。说起来不过坚持二字,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愿你能像当年的英雄那样,百折不挠!

user avatar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我记得小学,正好讲到这篇课文,老师就问班级里的同学:“你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呀?”

有人说“为了钱” 老师说“很好”

有人说“为了父母” 老师说“很好”

有人说“为了自己” 老师说“很好”

我把手举得老高,举了好一会儿,等他们答完了,老师不耐烦的看了我一样,还是点了我的名字,我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道:“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阵哄堂大笑过后,老师说:“就你,就你为了中华而崛起读书,你以为你是谁……”

我忘了后来老师说了什么,我甚至不知道那一天,我是怎么度过的。我只记得,下课后被人嘲笑,从学校再到回家的路上。

那个时候我的成绩很差,我可以理解老师对我说法的不屑,但我无法释怀。所幸他被吊销了教师资格证,原因是他当上校长后贪污受贿。也不知道穷乡僻壤的山沟沟里,他是怎么想到这一处的。

user avatar

2013年1月22号,南海仲裁案打响。

那段时间,我们班里也是讨论的厉害;我们很多同学都觉得,连菲律宾都骑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自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以后为中国造航母、造火箭、造飞机、造导弹,让中国不再受欧美日等强国的欺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于是,我们把黑板报的主题定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在最醒目的地方写上“2013.01.22--南海仲裁案”。

黑板报刚做好,我们班主任和其他一些老师就开始嘲讽我们:

你们一群小屁孩还谈什么国家大事?

这种事是你们管的?

你们以为你们成绩很好了?

知不知道人外有人?

你们只要关注自己成绩就行了?

你们只要在乎中考就行了?

别人班都在做题背书,别人班的成绩就要赶上来了,你们还在这搞无关紧要的事,学生只管读书就行,这种烂分数也配为国家崛起而读书?

我们班是学校的培优班,成绩不差,不过只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挨骂是肯定的。

之后他们还强迫我们把黑版报改成学校要求的主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致中考”。



17年,中印边境对峙。

那段时间,我和我的同学在课间经常谈论对峙事件,觉得要是中国足够强大,印度肯定不敢这么嚣张,为什么中国老是被人欺负,可能是因为没有核动力航母,没有B-2。

我们老师听到了,开始嘲笑我们:

你看看,别人在课间都在刷题,你们还有时间在闲聊,为什么不充分利用时间做点题目?

你们是学生需要讨论这些屁事干什么?能不能安心读书?

你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高考,高考是你们的终点!高考没考到985,你们懂得就算比中南海还多那有什么用?

成绩不比别人差就行,你们学生只管学习,其他事都不用管,现在管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以后别人年薪百万,你还是个扫马路的!

你们成绩差,没考上好大学,去当炮灰都不配!

打没打赢关你们什么事?打赢了你们就以后找得到好工作了?



自那以后,我们再也没讨论过这些事。

至于题主说,为什么被嘲笑?

我想可能时代不同了,读书的价值观和目的早已变了吧。

不!

其实一直没变!

毕竟在那个时代,像周恩来这样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

我是个俗人,要说我读书不为钱,那肯定不是,我也为钱。

但我也希望中国真的能崛起啊。

如果按他们的价值观来判断的话,我的确不配。

user avatar

谁说的?

我依然记得那年高数课上,高数老师对着昏昏欲睡的我们怒吼道:一个个都给我醒一下,别人学高数可能只是为了混个毕业找个工作,你们不一样,你们以后可能是要拿它来计算导弹飞行轨道的,计算飞机飞行阻力的。。。你们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打瞌睡的?高数是你们以后搞科研的基础,是手中的尖刀利刃,不把它学好怎么跟敌人拼杀?去送死吗?

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如雷贯耳,我没觉得有啥好笑的。

—————

2019.10.19补充更新:随便回答了一下,几天不看,没想到这么多回复和点赞。其实,我们中国有十三亿同胞,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只要大部分人在努力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我们必将造就一个伟大的祖国。

很多朋友说搞军工的伟大,其实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都伟大,只要你努力了。如果你工作以后能用自己的所学把自己的专业搞到极致,做到自己领域的顶尖水平,谁会不敬佩你,谁又能怠慢你?真有本事不爽了随时可以换岗啊。关键是你怨天尤人的时候有想过自己努力了吗?

那些天天说读书无用的人非蠢即坏。至少我同学里学的好的人混的都不差,现在在各行各业也都参与着重要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国之崛起而贡献着。另外,我大学没有混,经常上晚自习到十一二点,但还不是最用功的那个,可能让某些人失望了,不好意思。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经变成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周总理年轻时的时候很少有人敢把中华之崛起作为自己的志向,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建设国家而奋斗。

这句话放在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只不过当时说是振聋发聩,现在已经是众所周知。换言之,是一路正确的废话。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配说这样的话。

周恩来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年代什么身份?

那个时候全中国99.99%文盲,不识字,会读几个字,会写完整的话就是先生,小学毕业就是知识分子,中学毕业的就是国家栋梁,周恩来当年是南开中学学生。现在南开中学还是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周恩来就算以后不踏上救国的路,也是未来妥妥的社会精英,决定几百上千万命运那种。

所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于周恩来来说,不是一句空话,是一句实话。像他这样的未来栋梁,读书和不读书,差别是很大的。读了书,他才能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像太平天国,纳粹那样的邪路。不读书,可能就是一个安于享乐,过一天是一天,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

但是现在的人,哪一个人还有当年周恩来的同等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中华已经崛起,或者说势不可挡的崛起了。中华崛起不差你这份书。或者说,就算你读不读书,中华崛起并不care。你读书了中华不会因此而崛起,你不读书堕落了,中华也不可能因堕落。

但是周恩来那会儿可真不是这样。作为当时全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天津市第一的重点中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的周恩来。本身就是全国前0.0001%的人物。

他读不读书,对中华影响,肯定比你读不读书影响大10000倍。

user avatar

那么问题来了,中华崛起了吗?

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已经崛起了,但是我们仍然有几千万,上亿的人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我们仍然需要为了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禁吃狗肉而疑惑谁代表了人民,谁是人民而困惑,我们仍然要为从上到下有很多牧羊犬而无能狂怒。

也许你是人民,但有人比你更人民,他能代表你。

也许你是平等,但有人比你更平等,你得排在他后面。

也许你是民族,但自古以来你这个民族就占据更好的生活环境,祖上就对不起人家祖上。

也许你是人,但外交无小事,告诉你应该把每个外国人的事都当成外交,每个人对外国人都应该展现我们泱泱大国的大度和胸怀。

今天的问题,很早就埋下了根子。

在现在的中国,就为自己奋斗吧,不奋斗也可以。整那虚头巴脑的,还以为你要造反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