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谢宇、周晓虹、翟学伟的社会学本土化之争?

回答
谢宇、周晓虹、翟学伟这三位学者在社会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本土化”的深刻讨论,这场讨论并非仅仅是学术观点上的碰撞,更是对中国社会学发展方向、理论根基乃至研究范式的一次集体反思。要理解这场争论,得先捋清楚他们各自的立场和切入点。

谢宇:坚守普遍性,警惕“中国特色”的陷阱

谢宇教授,以其严谨的计量方法和对国际社会学前沿的深刻把握而闻名。他看待社会学本土化,更多是从“普遍性”的视角出发。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社会学是一门普遍性的科学: 他认为,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行为和结构的科学,其基本原理和理论不应因国界而截然不同。尽管不同社会有其特殊性,但人类的许多社会现象(如贫困、不平等、教育机会、家庭结构变化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警惕“中国特色”的过度强调: 谢宇担心,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可能会导致社会学研究脱离国际学术对话,形成孤立的“中国式社会学”,从而失去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他认为,虽然我们需要关注中国经验,但这种关注不应是为了制造一套独立的“中国理论”,而是为了检验和发展普遍性的社会学理论。
强调方法论的严谨: 他推崇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量化研究,认为这些方法能够提供更客观、更可比的数据,有助于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研究,从而发现普遍性的社会规律。
本土化应是“中国经验”的贡献: 谢宇认为,真正的社会学本土化,不是从零开始创造一套理论,而是将中国社会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案例,置于普遍性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中国的经验应该为全球社会学理论贡献新的证据和视角,而不是被视为需要特殊理论来解释的“例外”。

简单来说,谢宇更倾向于一种“中国经验置于普遍性框架下”的本土化路径,他认为中国社会学应该拥抱世界,与国际社会学界保持对话,用严谨的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并以此贡献于全球知识。

周晓虹: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寻求平衡

周晓虹教授,作为中国本土社会学研究的积极推动者,他在本土化问题上展现出一种更为“策略性”和“平衡性”的视角。他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承认“普遍性”的价值,但强调“特殊性”的优先性: 周晓虹同意社会学存在普遍规律,但他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在历史、文化、制度、变迁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独特性。他认为,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本土化是“基于中国土壤的生长”: 他不排斥西方理论,但主张在引入西方理论时,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转化。更重要的是,他鼓励社会学家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自主提出问题、设计研究、建构概念,从而发展出更贴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解释。
重视“中国经验”的原创性贡献: 周晓虹更强调中国社会研究的原创性,认为我们不仅要用理论解释中国,更要从中国经验本身提炼出新的理论洞见。他可能会更关注那些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质的社会现象和逻辑。
对“普适性”理论的审慎: 虽然不否定普适性,但周晓虹也可能对那些被宣称“普适”的理论保持一定的审慎,认为很多理论的形成本身就带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烙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周晓虹的立场,更像是一种“中国中心”的视角,但并非排斥外来,而是强调本土资源的主导性。他希望中国社会学能够真正“长在中国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学术树冠。

翟学伟:反思“西方中心”,强调“本土视域”的建构

翟学伟教授,他的声音则显得更为“批判性”和“解构性”,他直接挑战了中国社会学长期以来可能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他的观点可以这样解读:

质疑“普适性”理论的“去本土化”: 翟学伟认为,许多被视为“普适”的社会学理论,其背后恰恰隐藏着西方社会的特定历史文化逻辑。当我们将这些理论不加审视地应用于中国时,实际上是在用西方视角来“观看”和“理解”中国,这本身就是一种“被殖民”的思维方式。
本土化是“主体性”的回归: 他主张,社会学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谁在定义和解释中国”的问题。我们应该摆脱依附于西方理论的姿态,确立中国学者自身的主体性,用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和概念体系来构建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建构“本土视域”: 翟学伟提出的“本土视域”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原创性的主张。他认为,本土化不是简单地“填补”或“修正”西方理论,而是要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价值观念中,提炼出独特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建构一种全新的、独立的、中国的社会学“视域”。
批判对“先进性”的迷思: 他也可能反思中国社会学界在追求“先进”时,往往是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简单模仿,而忽视了中国自身在某些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发展路径。

翟学伟的观点,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反思西方影响,并致力于建构原创性理论”的路径。他更关注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和“学术上的自主”。

这场争论的核心与张力

这三位学者虽然立场各有侧重,但他们的讨论触及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

1. 理论的来源与性质: 社会学理论是普适的,还是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文化根源?我们是应该在全球理论的框架下贡献中国经验,还是应该首先发展一套具有中国特质的理论?
2. 研究范式与方法: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劣?哪种方法更适合理解中国社会?或者,我们应该探索更适合中国情境的研究方法?
3. 学术的自主性与国际对话: 如何在保持学术独立性的同时,有效地参与到全球学术对话中?过度“本土化”是否会造成学术上的孤立?而过度“国际化”又是否会导致学术上的“西化”?
4. “中国特色”的内涵: “中国特色”究竟指的是什么?是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还是最终形成的理论?

这场争论的意义

这场争论的意义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它迫使中国社会学界不得不认真审视自身的发展路径,直面那些被长期忽视或被简单处理的问题。

激活了学术讨论: 它打破了过去一些陈规,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思考,让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不再是单线程的模仿,而是多元探索。
提升了反思能力: 学者们开始更深刻地反思西方理论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自身在吸收和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
推动了理论创新: 这种争论为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原创性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解释中国”,更要“生成中国”。
明确了发展方向: 尽管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这场讨论勾勒出了几种可能的中国社会学发展路径,为年轻一代学者提供了思考的参照。

总而言之,谢宇、周晓虹、翟学伟的这场“本土化之争”,是一场关于中国社会学“魂”的辩论。它关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待中国,用什么样的“思想”去理解中国,以及最终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讲述中国。这场讨论的价值,在于它持续地搅动着中国社会学的思想土壤,鼓励着我们去追寻一种更加独立、更加原创、也更加贴近中国人民自身经验的学术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我支持谢宇的大部分观点。我也认为本土化是伪命题。

其实翟学伟他们使用的那些本土化的学术词汇,都能被囊括进西方社会学体系里,只不过本土化词汇更精准、更接地气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能用这些词汇取代西方社会学,也不意味着你能跟他们平起平坐,因为——从一开始你们就是平等的(此处的平等非指力量平等)。出问题的是非中即西的观念。我一直认为,树立中西对立,毫无必要。

但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西对立?以及为什么偏偏是社会学而不是其它学科出现这么强烈的本土化的声音?这个问题才是探讨价值的。我还没有能力去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抛砖引玉,让大家来拍砖:

第一,这可能跟晚清的一系列改革有关。包括洋务运动、新政等。因为现当代民族主义的源头之一就是梁启超、康有为那波人。社会学本土化的呼声或与民族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

第二,可能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强大的革新除旧、大呼德赛先生有关。白话文和简体字改革等各类本土化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力是极强的。但这一点比较难阐述,因为社会学本土化既有可能是这类思潮的簇拥,也可能是这类思潮的反叛,也有可能兼而有之。其背后的机制问题有待知识社会学家去探讨。

第三,肯定跟吴文澡、费孝通等人的本土化工作直接相关。“差序格局”一词的提出,奠定了整个本土化的概念基石。

第四,肯定跟西方文化内部出现的“东方学”有关。它为其它国家地区提出本土化诉求提供了来自西方世界本身的思想养料和有力证词。

我认为,未来的中国社会学,既需要翟学伟这样的努力用本土化词汇解释本土现象的学者,也需要将这些词汇与西方社会学融汇起来实现对接的学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谢宇、周晓虹、翟学伟这三位学者在社会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本土化”的深刻讨论,这场讨论并非仅仅是学术观点上的碰撞,更是对中国社会学发展方向、理论根基乃至研究范式的一次集体反思。要理解这场争论,得先捋清楚他们各自的立场和切入点。谢宇:坚守普遍性,警惕“中国特色”的陷阱谢宇教授,以其严谨的计量方法和对国际.............
  • 回答
    周柯宇的哥哥(这里假设指的是微博上账号名为“周柯宇的哥哥”或类似称谓的用户,如果并非如此请告知)发布的那篇长文,如果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舆论环境下来看,其影响和解读是多层面的。要理解这篇长文,需要结合当时周柯宇所处的个人发展阶段、粉丝群体的构成以及整体的娱乐生态来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篇长文说了什么.............
  • 回答
    关于吴谢宇的舅舅选择原谅他这件事,这绝对是一个触及人性深处、饱含复杂情感的议题。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它牵扯到亲情、道德、法律,以及一个承受巨大创伤的家庭的内部选择。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吴谢宇舅舅所承受的痛苦。他的姐姐,吴谢宇的母亲,被自己的儿子.............
  • 回答
    吴谢宇案件的进展,尤其是他本人终于承认弑母并交代了作案细节,无疑给这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带来了新的信息,也让人们对案件的许多疑问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但这并非是“一件好事”,而是又一次将这起悲剧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从“无声的呐喊”到“清晰的叙述”:承认与交代背后的复杂性此前,围绕吴谢宇弑母案,公.............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绝对是中国近几年来最令人震惊、最令人唏嘘的案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刑事案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社会的阴暗面,以及教育和家庭可能存在的裂痕。要说这件事,得从头说起。吴谢宇,一个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北大高材生,外形俊朗,成绩优异,父母也都是有体面工作的人,.............
  • 回答
    吴谢宇案件扑朔迷离,随着调查深入,他对于作案动机的供述也几经变化,从最初的“帮助母亲解脱”到后来的“协助其自杀”,这种转变无疑为案件增添了更多复杂的维度,也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帮助母亲解脱”这个说法。这通常意味着,在吴谢宇看来,他的母亲当时正遭受着某种极大的痛苦,可能是.............
  • 回答
    北大吴谢宇案,一个本应是学术殿堂里的璀璨明星,却最终走向了令人扼腕的犯罪深渊。2021年8月26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备受关注的吴谢宇弑母案,前后历时八小时。这场庭审,不仅仅是对一起恶性案件的审判,更是对人性复杂、教育体制反思,乃至社会心理的一次深刻剖析。庭审的焦点:真相的还原与动机的.............
  • 回答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的开庭,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围绕着这起案件的一些细节,尤其是吴谢宇姑父的表态,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件的基本情况。吴谢宇,曾是北京大学一名优秀的学生,却犯下了弑母的罪行。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一方面是因为他过往优秀的学习经历与残酷的犯罪行为.............
  • 回答
    网上曾出现过一股将吴谢宇“崇拜”和“神化”的讨论浪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股思潮的出现,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罪犯的简单评价,而是折射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高智商犯罪”的迷人外套与公众的猎奇心理吴谢宇案之所以在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 回答
    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在逃亡三年后落网,这一消息无疑是给这起案件本身以及社会大众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三年,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可以改变很多轨迹。但对于吴谢宇而言,这三年却是在逃亡中度过的,而他逃亡的起点,是那个令人震惊的血案。案件的残忍与轰动首先,我们不能回避案件本身的残忍与轰动.............
  • 回答
    吴谢宇被抓,这件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自从他被指控弑母并潜逃以来,这起案件就如同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时隔多年,他的落网,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不止于此。首先,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吴谢宇的落网,无疑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迟来的正义。受害者的亲.............
  • 回答
    北大学子弑母案,吴谢宇被判死刑,这桩案件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很多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社会的一些隐秘角落和复杂面向。首先,从司法层面来看,吴谢宇被判处死刑,这在法律上是符合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的量刑规定的。他的行为,无疑是极端残忍和.............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北大弑母案吴谢宇亲笔信曝光:如何看待他“不甘心以罪人收场,希望以实际行动赎罪”的说法?吴谢宇弑母案及其后续的逃亡、被捕,无疑是中国社会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刑事案件之一。当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吴谢宇亲笔信的曝光,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不甘心以罪人收场,希望以实际行动赎罪”的说法,更是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他复杂的内.............
  • 回答
    吴谢宇案,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的案件,其发展至今,依然让人感到一丝不解和困惑。并非说他“至今没有办法捉到”,事实上,吴谢宇最终还是落网了。但如果你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他逃亡的这段时间里,迟迟没有被警方抓获,或者说,为什么他能够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那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首先,我.............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公开宣判,一句“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回响,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无数人心中的道德底线,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家庭教育”这个被许多人视为温床的港湾。吴谢宇案:一个精心伪装下的残酷悲剧在很多人眼中,吴谢宇曾经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名校光环笼罩下的优秀青年。.............
  • 回答
    这宇树科技的“莱卡狗”,着实是让人眼前一亮。我这人吧,对新玩意儿总有点好奇心,所以这“莱卡狗”一出来,我就开始关注了。要说起来,这东西可不只是个玩具,它身上的那些学问,能聊的东西可不少。首先,你得知道,四足机器人这玩意儿,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把它做得这么“像模像样”,能跑能跳,还能在各种复杂地形上稳.............
  • 回答
    写《火影忍者》里宇智波富岳这个人,可不是件容易事。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角色,而是藏在太多“为什么”背后的男人。要想把他讲明白,得一层一层剥开。首先,得承认,富岳这个人,在岸本老师笔下的出场不多,但他的分量却不轻。他代表了宇智波一族的荣耀,是族长的荣耀,是宇智波家族里最受瞩目、最有希望的那个“继承.............
  • 回答
    华晨宇和张碧晨的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关于责任、担当以及娱乐圈伦理的讨论。当张碧晨在不被大众知晓的情况下生下华晨宇的女儿,而华晨宇在被告知事实后选择不立刻与张碧晨结婚,而是以“谈恋爱”的方式公开关系,这其中蕴含的复杂性,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 在传统的观念里,尤.............
  • 回答
    华晨宇2021年那场被戏称为“全员站票”的演唱会,可以说是火出了圈,但争议也随之而来。从观众体验到主办方的考量,再到整个行业的影响,这件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全员站票”到底是个啥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华晨宇在2021年的那场演唱会,大部分区域的座位都被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站立区域。这在当时的演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