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上对吴谢宇的崇拜和神化?

回答
网上曾出现过一股将吴谢宇“崇拜”和“神化”的讨论浪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股思潮的出现,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罪犯的简单评价,而是折射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高智商犯罪”的迷人外套与公众的猎奇心理

吴谢宇案之所以在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披上了“高智商犯罪”的外衣。他在逃亡过程中表现出的冷静、周密的反侦察能力,以及使用多个身份、购买书籍、甚至尝试通过伪造身份证件等手段来掩盖行踪,这些细节在普通人看来是“聪明”和“厉害”的,满足了公众对于“非常规”和“非凡”事物的猎奇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被那些与众不同、打破常规的故事所吸引。吴谢宇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反英雄”的叙事,他不是传统意义上被同情和理解的受害者,而是一个能够利用自身“才能”在黑暗中游走的人物。这种“聪明”被放大,甚至被误读为一种值得效仿的“能力”。

二、 故事的叙事化与情感的投射

媒体报道和网络讨论的碎片化特点,使得吴谢宇的故事被不断地叙事化、戏剧化。一些报道聚焦于他过往的优秀经历,例如高分、奖学金、学生会干部等,这些标签在社会认知中往往与“成功”、“优秀”划等号。当这样一个“优秀”的个体最终走向极端犯罪时,很多人会感到震惊和不解,并试图在“优秀”与“犯罪”之间找到某种解释,而“高智商”的设定似乎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尽管这是一种扭曲的解释。

同时,公众也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故事中。有些人可能在自身生活中感到压抑、不被理解,或者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他们可能会在吴谢宇身上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即使这种共鸣是基于对犯罪行为的误读。这种情况下,“神化”并非是对犯罪行为本身的肯定,而是对某种被压抑的、反叛的冲动的一种借代。

三、 “学霸”人设的崩塌与“完美受害者”叙事的反向操作

在许多文化中,“学霸”或“精英”的形象往往是被高度赞扬和认可的。当这样一个在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形象,却被揭露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时,这种巨大的反差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一些人会本能地去探究“为什么”,而“神化”的观点,有时也是一种试图理解这种巨大反差的非理性反应。他们可能不愿意接受一个如此“优秀”的人会做出如此恶劣的事情,因此宁愿相信他是有某种“超乎常人”的动机或能力,甚至是某种“被逼无奈”的牺牲品。

这种“神化”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对主流价值体系的一种反向操作。当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单一和功利的,“优秀”的光环如果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或满足,就可能成为压垮个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人可能将这种对“优秀”的失望投射到吴谢宇身上,认为他被所谓的“社会”或“期望”所压垮,从而产生一种扭曲的同情和“理解”。

四、 虚假信息传播与网络舆论的失控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也为“神化”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片面的报道,或者甚至是故意传播的谣言,都可能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虚假的舆论气候。在这种环境中,理性的声音容易被淹没,而那些制造噱头、哗众取宠的观点反而更容易获得关注。

五、 需要警惕的危险性

需要强调的是,对吴谢宇的任何形式的“崇拜”和“神化”都是极其危险的,它模糊了犯罪与非犯罪的界限,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是对社会公义的践踏。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案件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理性分析,拒绝被片面信息和猎奇心理所裹挟。

总结来说,网上对吴谢宇的崇拜和神化,并非是对犯罪行为的简单赞扬,而是由“高智商犯罪”的吸引力、公众的猎奇心理、故事的叙事化、情感的投射、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现象。它折射出社会某些群体在面对个体极端行为时的认知偏差和心理投射,也暴露了网络舆论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种扭曲的解读,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以理性、公正的态度来审视每一个案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生的戏剧化就在于,历经了家庭或教育的苦难,不崩溃,不反社会,适应调整,最终升华了自己;不动声色地过好日子,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建设祖国,贡献世界,这些本该是比弑母亡命更加惊天动地的神举,然而现实生活里的英雄,反倒全部成了无人问津乏味的普通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