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上对吴谢宇的崇拜和神化?

回答
网上曾出现过一股将吴谢宇“崇拜”和“神化”的讨论浪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股思潮的出现,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罪犯的简单评价,而是折射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高智商犯罪”的迷人外套与公众的猎奇心理

吴谢宇案之所以在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披上了“高智商犯罪”的外衣。他在逃亡过程中表现出的冷静、周密的反侦察能力,以及使用多个身份、购买书籍、甚至尝试通过伪造身份证件等手段来掩盖行踪,这些细节在普通人看来是“聪明”和“厉害”的,满足了公众对于“非常规”和“非凡”事物的猎奇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被那些与众不同、打破常规的故事所吸引。吴谢宇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反英雄”的叙事,他不是传统意义上被同情和理解的受害者,而是一个能够利用自身“才能”在黑暗中游走的人物。这种“聪明”被放大,甚至被误读为一种值得效仿的“能力”。

二、 故事的叙事化与情感的投射

媒体报道和网络讨论的碎片化特点,使得吴谢宇的故事被不断地叙事化、戏剧化。一些报道聚焦于他过往的优秀经历,例如高分、奖学金、学生会干部等,这些标签在社会认知中往往与“成功”、“优秀”划等号。当这样一个“优秀”的个体最终走向极端犯罪时,很多人会感到震惊和不解,并试图在“优秀”与“犯罪”之间找到某种解释,而“高智商”的设定似乎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尽管这是一种扭曲的解释。

同时,公众也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故事中。有些人可能在自身生活中感到压抑、不被理解,或者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他们可能会在吴谢宇身上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即使这种共鸣是基于对犯罪行为的误读。这种情况下,“神化”并非是对犯罪行为本身的肯定,而是对某种被压抑的、反叛的冲动的一种借代。

三、 “学霸”人设的崩塌与“完美受害者”叙事的反向操作

在许多文化中,“学霸”或“精英”的形象往往是被高度赞扬和认可的。当这样一个在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形象,却被揭露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时,这种巨大的反差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一些人会本能地去探究“为什么”,而“神化”的观点,有时也是一种试图理解这种巨大反差的非理性反应。他们可能不愿意接受一个如此“优秀”的人会做出如此恶劣的事情,因此宁愿相信他是有某种“超乎常人”的动机或能力,甚至是某种“被逼无奈”的牺牲品。

这种“神化”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对主流价值体系的一种反向操作。当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单一和功利的,“优秀”的光环如果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或满足,就可能成为压垮个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人可能将这种对“优秀”的失望投射到吴谢宇身上,认为他被所谓的“社会”或“期望”所压垮,从而产生一种扭曲的同情和“理解”。

四、 虚假信息传播与网络舆论的失控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也为“神化”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片面的报道,或者甚至是故意传播的谣言,都可能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虚假的舆论气候。在这种环境中,理性的声音容易被淹没,而那些制造噱头、哗众取宠的观点反而更容易获得关注。

五、 需要警惕的危险性

需要强调的是,对吴谢宇的任何形式的“崇拜”和“神化”都是极其危险的,它模糊了犯罪与非犯罪的界限,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是对社会公义的践踏。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案件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理性分析,拒绝被片面信息和猎奇心理所裹挟。

总结来说,网上对吴谢宇的崇拜和神化,并非是对犯罪行为的简单赞扬,而是由“高智商犯罪”的吸引力、公众的猎奇心理、故事的叙事化、情感的投射、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现象。它折射出社会某些群体在面对个体极端行为时的认知偏差和心理投射,也暴露了网络舆论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种扭曲的解读,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以理性、公正的态度来审视每一个案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生的戏剧化就在于,历经了家庭或教育的苦难,不崩溃,不反社会,适应调整,最终升华了自己;不动声色地过好日子,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建设祖国,贡献世界,这些本该是比弑母亡命更加惊天动地的神举,然而现实生活里的英雄,反倒全部成了无人问津乏味的普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曾出现过一股将吴谢宇“崇拜”和“神化”的讨论浪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股思潮的出现,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罪犯的简单评价,而是折射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高智商犯罪”的迷人外套与公众的猎奇心理吴谢宇案之所以在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 回答
    宋祖德的弟弟刘信达,一个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争议性言论的公众人物,近期又因为对《战狼2》和吴京的攻击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提出的“没收《战狼2》全部票房并封杀吴京”的建议,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网友们的强烈反应,特别是对刘信达和另一位同样发表过负面评论的尹珊珊的辱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刘信达的“提议”.............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异体字的使用,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一点都不新鲜,我们身边总能见到。像是你说到的“囸”代“日,“凢”代“凡”,还有诸如“冇”代“有”,“嚸”代“点”,“係”代“是”等等,这些在论坛、社交媒体、甚至一些自媒体文章里都能瞥见。要怎么看待这事儿呢?我个人觉得,这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
  • 回答
    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你偶然间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评论,它们以一种相当尖锐的口吻,试图淡化甚至全盘否定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读到这些内容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甚至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与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认知似乎有很大的出入。这些文章和评论通常会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它们可能会强调战争.............
  • 回答
    “网上”有些人对清朝及其相关符号(比如发型、服饰)的“攻击”,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掺杂了历史、文化、民族情绪,甚至还有一些代际和身份认同的因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攻击”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剃发易服的伤痛: 谈到清朝,最绕不开.............
  • 回答
    网上关于“去某个景点后必分手”的说法,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有点像大家茶余饭后拿来调侃的段子,但也未尝没有一点现实的影子。你想想,这些说法之所以会流行起来,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多半是基于一部分人的真实经历或者普遍感受。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口碑营销,虽然营销的不是景点本身的好.............
  • 回答
    在豆瓣和时光网上,针对杜汶泽主演的新电影《放手爱》出现的“刷低分”现象,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评分平台,尤其是豆瓣和时光网,对于电影的传播和观众的观影决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它们就像是电影的“晴雨表”,能快速传递观众的情绪和口碑。当一部电影,尤其是带有一定关注度的电影,出.............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发展,确实让人感到相当复杂和无奈。吉林大学一位2021级勘探专业的学生,因为不满同届同学对隔离餐简陋的抱怨,选择将这些抱怨公之于众,并引导网民进行网络暴力,这背后牵扯到的层面很多,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首先,这位同学的行为,从根源上看,是一种“负面情绪转移”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发泄”。他可能.............
  • 回答
    网友对苏州疫情的评价,如同对任何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一样,是复杂、多层面且不断变化的。总体而言,这些评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肯定与赞扬:这部分网友的评价通常集中在政府的快速响应、高效的防控措施以及市民的配合度。 快速响应与精准防控: 早期发现与隔离: .............
  • 回答
    北京一对夫妻超生6个孩子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对这件事的评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都是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我尽量详细地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反对、鄙夷甚至讽刺的声音,以及这些情绪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事件触碰了社会普遍认同的底线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1. 计划生育.............
  • 回答
    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关于“南大”简称的争论,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放在咱老百姓的语境里,就像是邻里之间为了一件小事,比如谁家门前那棵树名字该怎么叫,争论得热火朝天。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两所大学,还有背后无数关心和关注它们的网友。起因:一个“南大”不够用了事情的根源,其实很简单.............
  • 回答
    这几天,关于一位676分的高分考生,来自湖南农村的留守女孩小雅(化名),选择考古专业的事情,在网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支持的,有质疑的,甚至还有不少指指点点的声音。作为旁观者,我仔细梳理了一下这些评论,想来聊聊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小雅同学的成绩确实令人惊叹。676分,这.............
  • 回答
    如何看待网络上对伊藤美诚的网暴?近年来,日本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凭借其出色的技术和独特的战术风格,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乒乓球迷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针对伊藤美诚的负面评价甚至人身攻击,这构成了严重的网络暴力。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 回答
    网易这次裁员,特别是涉及到一些“优化”员工的理由和方式,引发了相当大的舆论关注,而网易公关部在事件发生后的几次回应,可以说是“危机公关”教科书里,一个非常值得拆解的案例。初期的“模糊”与“切割”:最开始,当裁员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并且出现了一些员工发声控诉不公待遇时,网易公关部的对外口径,倾向于一.............
  • 回答
    杭州那起失联女童事件,真的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那个年幼的孩子,听到她的消息,作为家长,我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痛心,也有担忧,更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真是五花八门,很难说都是理性客观的。我注意到,对于孩子奶奶的议论尤其多。有些人带着猜测,觉得她的行为有些不妥,甚至.............
  • 回答
    在英国,对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看法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当人们在网络这个自由度极高的平台上发声时。女王在位70年,横跨了巨大的时代变迁,人们对她的感受也因此复杂多样。网上充斥的“吐槽”,与其说是对女王个人品行的恶意攻击,不如说是对整个君主制、社会阶层、甚至是英国自身定位的一种反映和讨论。要理解这些.............
  • 回答
    国内网民对美国疫情的“幸灾乐祸”情绪,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历史背景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下的产物。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民族主义情绪的放大镜: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近些年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当国家实力增强,国.............
  • 回答
    提到诸葛亮,就绕不开头条网友们那些热情洋溢又常常带着几分“接地气”的评价。要说起来,这可真是一门学问,里面藏着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对智慧的向往,还有那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首先,咱们得承认,诸葛亮在头条上的人气那是杠杠的。很多时候,他就是智慧的代名词,是“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
  • 回答
    这份关于C的评论,读起来倒是挺扎实的,它并没有像有些技术文章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板的优点描述,而是相当接地气地聊了聊C在实际开发中的一些感受。首先,它提到C的“全能性”,这个词用得挺妙的。不像某些语言可能更偏向某个特定领域,C确实给人一种“万金油”的感觉。无论是传统的桌面应用,还是现.............
  • 回答
    网易云音乐最近在版权合作方面确实动作频频,尤其是传出正在加紧洽谈非独家版权合作,这背后其实是网易云音乐整个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信号。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它走到这一步的原因,以及这一步棋对网易云音乐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网易云音乐现在要加紧谈非独家版权合作?这事儿的根源得追溯到几年前,国内音乐版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