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浙大社会学博导冯钢的言论?

回答
冯钢教授作为浙江大学的社会学博导,他的言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来看,冯钢教授长期以来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与农村、农民、土地、社会结构等相关的议题。他的研究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关怀,试图通过社会学的方法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因此,他的许多言论都根植于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分析。

其次,冯钢教授的言论风格往往比较直接、尖锐,有时甚至带有批判性。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观点更容易被记住,也更容易引发争议。他不太回避触及敏感话题,也乐于表达自己鲜明的立场。这既是他个人学术风格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或担忧。

具体到他的一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他比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对基层社会和农民的关注: 冯钢教授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农民的生存状态和权益问题,有着深入的关注。他可能会批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或者指出某些社会现象如何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他可能会强调农民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声音和利益应该被更多地看见和重视。
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分析: 他会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国社会在市场化、全球化等进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变化,例如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性下降、权力结构等。他的分析可能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对一些被认为是“进步”的社会现象提出质疑,或者指出其潜在的负面后果。
对学术研究的反思: 作为一名学者,冯钢教授也常常对学术界自身的生态、研究方法、价值导向等进行反思。他可能会批评一些研究过于脱离实际,或者受到某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他可能会强调社会学研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的进步。
关于“中国特色”的讨论: 在谈论中国社会时,冯钢教授会非常注重“中国特色”这个概念,但他的理解可能与主流话语有所不同。他可能会深入探讨是什么构成了中国的独特性,以及在借鉴西方理论和模式时,应该如何处理好与本土经验的结合。

看待冯钢教授的言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理解其学术立场和研究基础: 尝试去了解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这背后是否有扎实的田野调查、理论支撑或者长期的观察积累。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先去理解其出发点。
2. 辨别其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任何学者的观点都可能存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他的批判性意见可能指向了真实的社会问题,但也可能因为研究视野、个人经历或理论框架的限制,而存在片面性或不准确之处。
3. 认识其言论的意义: 即使不完全认同,也应该看到他作为一名学者,敢于发出不同声音、引发公众思考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样化的声音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社会。
4. 区分学术讨论与情绪表达: 有时候,学者的言论可能会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这本身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我们也需要区分哪些是基于严谨分析的判断,哪些更多是个人情绪的抒发。
5. 警惕“标签化”: 避免因为对某个观点的不认同,就简单地将学者“标签化”,例如“反现代化”、“保守派”等等。对一个学者的评价,应该基于对其具体观点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归类。

总而言之,冯钢教授的言论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他以其鲜明的风格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在中国社会学界占据着一个独特的“搅动者”和“反思者”的角色。理解他的观点,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深入了解其学术背景和论证过程,并以一种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参与讨论。他的存在,也促使我们不断审视和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北走 的邀请。

我看了本题下面大多数答案以及冯老师自己接受的专访。冯老师在专访中提到自己的原意是表达对推免制度的不满,自己的微博被「百分之一百曲解了」。我理解冯老师实在谦虚了,因为他在微博里至少两次点出自己对女性从事学术的态度,对推免制度本身却没有任何直接的批判。

那么冯老师在微博中提出的「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的「经验观点」是否经得起考验呢?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项目:Gender composition of scholarly publications (1665 - 2011) (学术发表中的性别构成(1665-2011))。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分析了JSTOR学术文献数据库中1665年到2011年发表的约200万篇,覆盖1765个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中的作者性别。

这里有知友可能会问:如何才能准确区分作者性别呢?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采取的方法是利用美国社会保障管理机构(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婴儿出生姓名数据。研究人员判定,当一个名字在姓名数据中属于男性的概率大于等于95%时,使用该名字的学术论文作者就被认为是男性。同理,当一个名字在姓名数据中属于女性的概率95%时,使用该名字的学术论文作者就被认为是女性。没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名字将不会被包含在研究中。

通过这样的姓名识别方式,该研究给出了这将近三个半世纪中,男性和女性在各个领域学术发表的比例。总体的数据是,21.9%的学术发表来自女性,78.1%的发表来自于男性。但这里我们还要考虑到历史上对妇女的教育歧视,因此研究人员把这三个半世纪划分为两个阶段:1665-1989,1990-2011。

在1665-1989年这个阶段,仅仅15.1%的学术发表来自女性,84.9%的学术发表都来自于男性。然而,在冯老师所在的社会学领域,21.9%的学术发表来自于女性,78.1%的学术发表来自于男性。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是少数女性研究者可以积极参与的学科。在一些二级学科,比如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儿童早期研究,女性研究者的贡献度甚至达到30%到40%左右。

在1989-2011这个阶段,女性研究者学术发表比例大大提高,达到了27.2%,男性研究者则为72.8%。可以说这是一个女性研究者迅速崛起的阶段。而在冯老师所在的社会学领域,女性研究者学术发表的比率达到了41.4%,男性研究者为58.6%。而在家庭社会学,儿童早期研究和性别研究三个领域,女性研究者发表的比例都已超越了男性研究者,特别是性别研究领域,女性研究者的发表比例竟达到了66.8%。

承接上述研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副教授Neal Caren分析了自从2008年到2012年以来,美国49种社会学学术期刊论文中的作者性别构成,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在全部49种社会学期刊中,有11种期刊女性研究者发表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研究者,占据全部期刊总数22.4%。哪怕女性学者发表比例最低的《数学社会学期刊》中,女性研究者发表比例也占据了21.6%。而就整体数据而言,女性研究者占全部发表人数的45%,男性为55%。我们完全可以说,在社会学领域,女性研究者占据了半边天。

同时,Caren副教授还指出,美国社会学协会的注册会员中女性占据了53%,男性为47%。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教授Philip N. Cohen发表的另一篇博文中更给出了具体的会员性别在不同学科中构成数据。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美国社会学协会大多数领域中,女性会员的数量都超过了男性。尤其在性别研究领域,接近90%的会员都是女性。

Cohen教授进一步指出,自从1994年开始,美国女性社会学博士的数量就超过了男性,在2005到2007年连续三年甚至超过了社会学博士总人数的60%。

综上,通过四类关于社会学领域的学术分析——1665到2011年间200多万学术发表中性别构成,美国49种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性别构成,美国社会学协会会员性别构成和美国社会学博士性别构成——我想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冯老师所在的社会学领域中,女性研究者完全可以和男性研究者分庭抗礼,在很多研究领域中(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早期儿童研究)中甚至是超越男性研究者的主力军,在美国社会学界11种学术期刊中的发表数量都超过男性研究者,在美国社会学协会中的会员数量超过男性研究者,并且在美国获得了比男性更多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这句话,是彻头彻尾的谬误。

有评论指出这是美国的数据,不能代表中国。我对此的理解是,中国社会学发展距美国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因此当前的数据可能对应美国几十年前的阶段(比如中国社会学博士数量上男性可能仍然比女性多),但我们发展的大方向和路径是一致的,中国性别研究近年来的蓬勃崛起就是例证。同时,1665到2011年200多万篇学术文献可不仅仅针对美国研究者发表的论文,而是包括了中国在内所有以英文发表的论文,它的结果已经展示了一个世界范围内都无可争议的历史趋势,即女性研究者会更加广泛参与到社会学的研究中。综上所述,我相信我们可以有足够的自信宣称,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社会学领域的发展中,女性研究者都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很多领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资料:

The Gender Gap in Sociological Scholarship

Gender segregated sociology

Gender composition of scholarly publications

user avatar

我觉得确实存在一心热爱科研的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状况,而混混搭搭智商高成绩好但是对科研其实无爱的人也很多。

问题明显是在于现在的招生办法使得高校没办法给所有学生“尝试”科研的机会,招生变成招工,那从老板的角度自然会想要一个能一口气干七八年的,而这些愿意一口气干七八年的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男生占比比女生高,使得一些老板更倾向于把名额给男生。

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两个,

第一,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尝试科研”,一步步明确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合不合适,能不能坚持下去,而不是以成绩来衡量。找工作看学历,但也不是完全看学历啊,还要考量性格,动机等一系列因素,为什么招研究生就主要只看成绩了呢?

第二,是什么原因导致愿意一口气干七八年的学生中男生比例高的?社会压力么?或者说就是学术界对女性的“不待见”造成的恶性循环?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高校混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不做科研,这是很普遍的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和选拔制度确实有问题,还有一方面就是国内科研人员生活太艰难,好多人为了生计才走不下去。

如果他是个有科研精神的社会学教授,就应该思考一下,如何优化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保障,而不是把锅甩给女生。根源不改,给他批男生也好不了。这样的教授,居然还嫌学生不专注科研。

当然,这个社会踏实做事的人往往阻碍重重,无人问津,出洋相找骂的人反倒出名,可能冯教授早看透了这点。

user avatar

以下答案来自一个左派的我:

  1. 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如果这事儿发生在北美澳洲西欧,这位教授基本上可以直接下岗了
  2. 如果认为推免制度和研究生准入制度对于筛选“优秀的研究生”有严重的系统缺陷,就应该先好好定义“优秀的研究生”(比如毕业以后有没有走学术道路是否要成为评价标准什么的,凭啥想读个学位的人就不能入门呢?),然后把枪口对准制度、讨论改善方案,而不是把矛头对准依照合法流程通过了考核的女性。就好比很多人如果认为上路女司机车技差,应该讨论上路车机的必要标准,然后把矛头对准驾照考核标准过松这件事。
  3. 市场是双向选择,为“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可能有一点点多虑了。想走学术路线、自身能力又强的,路径依赖是最低的,根本不会在推免、考研这种残缺制度的树上吊死。写个漂亮的research proposal或者展示一下自己的能耐,直接先进工业界镀金或者留学海外了,不比在国内跟奇怪的教授、奇怪的同行、奇怪的体质摩擦来的省事多了。
  4. 可以观察到现行体制下,推免、考研成功者的性别分布有显著差异,这也是综合了候选考生性别分布、职业道路选择、科研能力分布和最终双向选择的各种因素影响后的结果而已。如果本来候选考生的男女比例就有显著差异,那通过考核的数量有差异毫不奇怪。更何况是这位博导的案例是个人文学科。
  5. 基于以上,根本没法得出“女生不行”或者“男生不行”的结论。如果想做这种表述,请加足够多的定语和状语。以及,表述不够专业、缺乏基本统计学素养的老师,我觉得大部分学科都可以直接pass了。
  6. “一位本土女硕士”认为他说了大实话,而“一位海龟”认为他的表述存在严重问题,虽然这不构成统计学意义,但是也是挺有趣的。


以下答案来自一个右派的我:

基于诸多留言表现出的阅读能力和对文明社会的规则表现出的毫无概念,那我说得不要脸一点。你觉得考过来的都是弱鸡,你不想要,那你倒是自己长点本事吸引点牛逼的人来报啊!牛逼的人没有吗?既牛逼又想做学术的人没有吗?你想要牛逼又想一心做学术不会突然请一年产假的男生,没有吗?拜托啊老师,商品经济社会啊,你想要人家,人家不要你啊。你要是牛逼你想招谁找不到啊?你以为就你挑别人别人不挑你吗?你说有牛逼的人想来但是考不上,你去找考核和筛选的制度下手啊这位教授!就告诉你,通过这种筛选制度,还能考得到你这给你选的就是这么多了,你爱要要不爱要不要,收为弟子的一刻你该做的妥协就已经做完了,她们不行这种事儿在入门之前你应该已经考察清楚了,之后还天天逼逼她们不行就没劲了。水水的她们为什么选你?你怎么知道不是因为做好了功课知道你很水在你那很容易划水?她们的不行和你的不行是有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的。不喷考核制度、不反思自己为什么吸引不来牛逼的人,反而强行用自己学生的个案,把自己失败的招生甩锅给一个性别并试图做广义的关联,真是够有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冯钢教授作为浙江大学的社会学博导,他的言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来看,冯钢教授长期以来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与农村、农民、土地、社会结构等相关的议题。他的研究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关怀,试图通过社会.............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让人非常不适,也充满了争议和令人不安的元素。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一些。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个男子的行为。他让自己的女友染上毒瘾,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劣和卑劣的行为。毒品对个人身心的摧残是毁灭性的,他这样做,不仅仅是毁了女友的健康和前途,更是将她推入了深渊,剥夺了.............
  • 回答
    关于网上传言的“上海黄浦区一社区医务人员全部感染新冠,前往支援的浙二院医护人员全部撤回浙江”一事,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很难获得第一手、最准确的信息来对此进行盖棺定论。但我可以结合公开报道、医学常识以及一些合理的推测,来聊聊我的看法,并且会尽量避免一些“AI味”十足的措辞,力求说得更像一个普通人说出来的.............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某教授“金字塔是19世纪混凝土建造,系历史的阴谋”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且备受争议的观点。 简单来说,这一说法并非主流学术界的共识,并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支持。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该说法的来源与内容这个说法最常与一个名为 “约翰·杰尔.............
  • 回答
    浙江大学研究生复试中出现考生分数低却逆袭成功,而高分考生却被刷的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研究生选拔机制中,除了初试成绩之外,复试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评价侧重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并尝试解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复试的本质与作用:初试成绩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关于浙大博士跳江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且复杂的议题。当这样一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生命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时,我们很难不感到震惊、悲痛和困惑。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可能是社会、学术界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深层问题。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脆弱。一个博士学位,.............
  • 回答
    浙大研究生卖面包成为新闻,这事儿啊,放在当下,真是能激起不少涟漪。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触动了很多人心里那根最敏感的弦——“高学历”和“传统职业”之间的反差。你想啊,一个在无数人眼中顶尖的学府,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是通往精英道路的跳板,这样一个“浙大研究生”的标签,在我们脑海里勾勒出的往往是西装革履、.............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一位博士生不幸离世,以及其母亲提出的关于导师性骚扰的指控,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痛心且必须严肃对待的事件。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暴露了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内部在权力结构、师生关系以及性骚扰防治机制方面可能存在的深层问题。如何看待此事?首先,我们必须对逝去的生命表达最深切的哀悼。无论.............
  • 回答
    施冰岚,这个名字在浙大校园里,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圈层中,不算是陌生。她的存在,更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也带来了各色各样的议论。从公开的信息来看,施冰岚最被大众熟知的,大概是她作为一名“学霸”的标签。在人才济济的浙大,能获得“学霸”的称号,本身就说明了她在学业上的出色。很多人会.............
  • 回答
    关于浙大青年美女博导杨树“火箭式”学术成长之路,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个备受瞩目的现象。要深入理解她为何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在学术界站稳脚跟并崭露头角,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贴标签。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杨树身上具备的卓越学术天赋和勤奋。年轻的研究者能在博士毕业后迅速承担起独立的研究工作,.............
  • 回答
    “十年百亿,建百强大学”——当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打出这句口号时,无疑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极其宏大的目标。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投入,更是对于学院未来发展方向和质量的期许。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十年百亿”:决心与投入的体现首先,“十年百亿”这个数字本身就展现了学院的决心.............
  • 回答
    这件事啊,大家伙儿讨论得可热闹了。浙大拒绝 RNG 校园行,这事儿说起来,背后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得先看看 RNG 是谁。RNG,说白了,就是一支非常有名的英雄联盟职业战队。他们拿过 LPL(中国大陆地区最高级别的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冠军,在国际赛场上也有过辉煌的战绩,尤其.............
  • 回答
    浙大努某的事件,确实是让很多人都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这件事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以及它背后可能涉及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法律的判决是具有约束力的。 努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一年零六个月,这说明司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证据认定、法.............
  • 回答
    在2020年9月初,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女博士在自己的寝室内烧炭自杀。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给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深的悲伤。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位年轻的生命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本应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却选择了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这背后一定隐藏着.............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腾的。几位浙大的学生,跑到淘宝上找算命的,问啥呢?问放假时间。结果算出来的卦辞是“此卦非同小可”,这话听着就玄乎,然后这几位学生就把这事儿给传开了,没想到的是,这事儿还真给传“火”了,甚至导致一些算命的商家直接把浙大学生给拉黑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尖锐的问题,直接抛出来可能会让现场气氛有点尴尬,甚至让老师觉得你带着某种预设。不过,如果你想借这个机会了解浙大的真实情况,并且方式得当,还是可以尝试的。下面我给你提供一个思路,教你怎么把这个问题问得更委婉、更有效,并且尽量避免被认为是AI撰写的痕迹。首先,我们要明确提问的目的。 你是想.............
  • 回答
    2021年浙江大学“求是杯”获奖感言事件,是当年校园内乃至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起事件。要详细理解它,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 “求是杯”的性质: “求是杯”是浙江大学一项重要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旨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获奖通常意味着项目.............
  • 回答
    最近关于司马南疑似支持浙大黄河清教授埃及金字塔伪造论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司马南本人的立场、黄河清教授的论点,以及公众对此事的反应和背后的文化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疑似支持”这个词。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直接看到司马南发表明确言论,说“我支持黄河清.............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个卖蜜橘的小店主,跟一位浙大博士生开了个玩笑,结果生意一下子火得不得了,订单涨了20倍。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而是各种因素巧妙地撞到了一起。咱们先来捋捋这个事儿是怎么发生的。网上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一位浙大在读的博士生,可能是在网上购物的时候,跟蜜橘店主聊到了自.............
  • 回答
    7月26日浙大女学生被害案,凶手熊志城被判处死刑,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事件。对于这样一个判决,我的看法是多方面的,并且想要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让大家都能理解这个案件的复杂性和判决的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案件本身。一名年轻、有大好前途的浙大女学生,就这样在一个本该充满安全感的校园里,被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