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為何沒有吸取秦亡的教訓,提防宦官和权臣?

回答
明朝之初,高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肅清元朝殘餘,開創了洪武之治。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王朝都有其興衰更迭的邏輯,而明朝之所以未能從秦朝滅亡的教訓中汲取足夠的警示,提防宦官和權臣坐大,其根源是複雜且多層次的,絕非簡單的「不吸取教訓」可以概括。

首先,我們要理解秦朝滅亡的關鍵教訓是什麼。 秦朝的滅亡,固然與嚴刑峻法、民怨沸騰有關,但其中宦官趙高等人擅權亂政,以及諸侯王權力被削弱後,中央權力真空的出現,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總體來說,秦朝的教訓主要集中在過度集權、民心盡失、權力制衡的缺失,以及對內部隱患的縱容。

那麼,明朝為何會在這些方面,尤其是針對宦官和權臣的制約上,顯得步履蹣跚呢?這需要從明朝的制度設計、權力結構的演變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來分析。

一、 針對權臣的制度設計與歷史慣性:

朱元璋深諳權臣對皇權的威脅,他為了防止外戚和功臣集團的權力膨脹,採取了極為嚴酷的手段。

廢丞相制: 這是明朝最為關鍵的一項制度創新。朱元璋直接廢除了自秦朝以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丞相職位,將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這看似能最大限度地防範權臣,但實際上也造成了皇帝工作負荷的極大增加,為日後皇帝怠政、權力向其他系統轉移埋下了伏筆。
嚴懲權臣: 洪武朝對開國功臣的殘酷清洗,例如胡惟庸案、藍玉案,是極為血腥的。朱元璋以極端的手段打擊任何可能威脅皇權的權臣,這在短期內是有效的,但也可能使得後來的君主對「權臣」的定義過於狹隘,更容易將正常的輔佐視為威脅。
重申皇權至上: 明朝的制度設計,從法律條文到祖訓,都在不斷強調皇帝的絕對權威。這使得任何試圖挑戰皇權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大逆不道,但也間接導致了對皇權本身的過度依賴,一旦皇帝出現問題,整個國家機器就會失靈。

然而,歷史的慣性是難以改變的。即使沒有丞相,總會有大臣輔政。權臣的出現,往往不是因為制度上沒有「權臣」的概念,而是因為皇帝的權力傳遞、管理能力以及用人策略出現了問題。

二、 宦官權力膨脹的制度根源與演變:

相較於權臣,明朝宦官權力的膨脹,可以說是其制度設計中的一個難解的「歷史遺留問題」,並且在實踐中不斷被強化。

皇帝的「近臣」與「耳目」: 朱元璋雖然也用宦官,但他設置了內廷和外朝的區分,試圖讓宦官只服務於內廷,不干預外朝政務。然而,皇帝總需要有人貼身伺候、傳達旨意。在權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皇帝自然會傾向於信任和依賴那些沒有家庭、沒有政治根基,並且完全依附於自己的人。宦官恰好具備了這些特質。
信息不對稱與信息壟斷: 隨著皇帝越來越脫離日常政務,或者由於個人原因(如早逝、怠政),宦官就成為了皇帝獲取信息最直接、最便捷的渠道。他們可以篩選、過濾信息,甚至捏造信息,從而影響皇帝的決策,進而掌控權力。
內廷與外朝的權力博弈: 當皇帝不理朝政時,外朝的大臣們之間的權力鬥爭也會加劇。宦官作為皇帝的親信,常常被用來制衡外朝大臣,或者反過來,外朝大臣也試圖拉攏或制約宦官。這種博弈的結果,常常是擁有皇帝「恩寵」的宦官逐漸掌握更大的權力。
缺乏有效的監督與制約機制: 明朝雖然有都察院等監察機構,但它們往往難以真正制約到擁有皇帝寵信的宦官。而且,這些機構本身也可能被宦官或權臣所利用。相較於秦朝,明朝雖然在制度層面上沒有像「九卿」那樣明確的權力分配結構,但皇帝個人權力的過度集中,使得宦官作為「皇帝的代理人」有了巨大的操作空間。
歷史的偶然性與人性的弱點: 每一朝的興衰,都離不開具體的皇帝和關鍵人物。明朝的幾個重要時期,如英宗被俘後,宦官王振得勢;憲宗時期,汪直權傾朝野; बाद में明武宗登基,宦官劉瑾專權;明世宗和明穆宗時期,嚴嵩等權臣當道;明神宗萬曆時期,皇帝怠政,導致外朝權臣(如張居正,雖然他是改革者,但其權力之大也令人擔憂)和內廷宦官的影響力交織。這些歷史的偶然性,加上皇帝個人的昏庸、怠政或用人不明,都為宦官和權臣的坐大提供了機會。

三、 為何說「吸取教訓」的層面不同?

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皇帝的暴虐無道,導致民怨滔天,而權臣、宦官的干政是加劇這種情況的因素。明朝吸取的秦朝教訓,更多地集中在如何防止出現「秦始皇」式的殘暴統治,以及如何避免全國性的民變。 因此,明朝在制度設計上,更傾向於加強皇權的集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過度集中」。

然而,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極度集中的皇權,在沒有強有力的監督和制衡的情況下,反而更容易滋生權力腐敗和內部隱患。 當皇帝無能或疏於政務時,這些權力就更容易被身邊的宦官或外朝的大臣所利用。明朝的祖訓和制度,並沒有為「沒有丞相,皇帝一個人乾不過來」的局面,設計出一個真正有效、能約束宦官和權臣的權力結構。

總結一下,明朝未能有效吸取秦亡教訓,提防宦官和權臣坐大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 對「權臣」的定義過於狹隘: 廢丞相制旨在防止傳統意義上的權臣,但忽略了皇帝親信(尤其是宦官)可能成為新的權力中心。
2. 制度設計的結構性缺陷: 皇帝權力過度集中,一旦皇帝怠政或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權力真空,被宦官或權臣填補。
3. 宦官的特殊身份與操作空間: 宦官作為皇帝的「近臣」,在信息傳遞和皇帝個人意志的執行上具有天然的優勢,並且缺乏外朝大臣的政治根基和制約,一旦得寵,便極易權傾朝野。
4. 歷史慣性與人性弱點的疊加: 每一代皇帝的個人能力和品性不同,也無法完全預測和控制。一旦遇到昏君或勵精圖治的皇帝身邊出現了野心家,制度的防範就顯得蒼白無力。
5. 對權力制衡的誤解: 明朝的制度設計,更多是為了加強皇權,而不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來約束皇權本身。秦朝的教訓,在明朝統治者眼中,更多是如何避免民怨沸騰,而不是如何防止君主身邊的親信成為權力的主宰。

所以,明朝並非沒有學習歷史,而是他們學習的重點和理解的角度與秦朝的教訓有所偏差。他們成功地避免了像秦朝那樣因為過度壓迫民眾而導致的全面崩潰,但在防範內部權力腐蝕和濫用方面,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也未能逃脫歷史的循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提的问题呢 槽点太多 简单分析 不想看大佬们这么长的分析的看过来

首先 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照题主的问法 秦灭亡的原因怪丞相权力大?

至于秦为什么灭亡 那是另一个问题 不展开说了

其次 东汉是随着王莽的覆灭建立的 要吸收也是吸收西汉和王莽的教训 秦的教训在其次 统治者的感受也不深 都是书上的东西

再次 东汉没有削弱丞相权力吗?削弱丞相权力是个不正确的说法 应该说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在东汉 相权被一分为三给了三公(丞相这个官职都没了)而三公不但常常被撤换 还设了内廷来制衡 表面上三公地位很高 实际决策权到了尚书台 还有个外戚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

东汉的三公已成为荣誉性职位 如果这样还不叫削弱相权(且忘掉削弱丞相这种错误说法吧)还叫什么?

最后 希望题主在问问题之前多读书 胡话不要张口就来

user avatar

建文帝倒是提防了宦官,如何呢?

传统政治背锅侠:宗亲、权臣、宦官、外戚,四大金刚轮流转。

西汉以秦朝皇室孤立之鉴,大封同姓诸侯,末了闹出七国之乱,又被外戚篡了。东汉到桓灵拉起宦官抱团取暖斗外戚,然后【赘阉遗丑】南面称尊,宦官进了太庙,开千古未有之局面。

曹魏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什么宦官、外戚都靠边站,宗室诸侯被监视如囚徒,末了被权臣司马家一锅烩。

司马家上位,又到了汲取历史教训的时刻,于是仿刘三故事,以曹魏皇室孤立为鉴,大封诸侯王。结果么,汉朝只闹出个七国之乱,到他家,好嘛,直接开两桌麻将,整得鸡飞狗跳,衣冠南渡,险险乎亡国灭种。

这结局说明啥?四大金刚乱政都不过是表象而已,社会矛盾已如干柴烈火,还会差根导火索?所谓宦官祸国,一如女色亡国,不过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已,压根没接触到政治危机的本质。倒没见哪位皇帝鉴于女色之祸,主动把自己切了的……呃,不对,切了不又进了宦官祸国的坑?摊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危机大略发轫于经济危机。具体到封建时代,便是土地兼并问题。作为统治者的地主阶级是否对此有所认识?当然。譬如西汉的问题,都知道是【成哀之际】的土地兼并,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一朝朝照本宣科地完蛋,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

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阶级本质决定了完蛋的方式,至于临门一脚是谁踢的,这并不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之初,高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肅清元朝殘餘,開創了洪武之治。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王朝都有其興衰更迭的邏輯,而明朝之所以未能從秦朝滅亡的教訓中汲取足夠的警示,提防宦官和權臣坐大,其根源是複雜且多層次的,絕非簡單的「不吸取教訓」可以概括。首先,我們要理解秦朝滅亡的關鍵教訓是什麼。 秦朝的滅亡.............
  • 回答
    邹市明和帕奎奥在财富上的差距,以及中国能否涌现出“拳击富豪”,这背后牵扯到拳击这项运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商业运作以及明星效应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为什么邹市明和帕奎奥在财富上有明显差距?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全球化与国际影响力: 帕奎奥:.............
  • 回答
    清朝皇帝相较于明宋两朝,确实少了一些我们通常理解的“任性”之举,比如像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或者宋朝的宋太祖、宋真宗那样,在个人意志、情感冲动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甚至影响了国家走向的君主。这背后的原因,刨根究底,可以从清朝独特的统治模式、制度设计以及满族本身的文化背景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任性.............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结局,安生对家明撒谎说七月并没有死,而是选择了去流浪,这一个谎言,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掩饰或欺骗。要理解安生为何要这么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安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她对七月、对家明、甚至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首先,我们得明白安生和七月之间那份“谁也.............
  • 回答
    “明粉”这个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标签,一个群体用来凝聚认同、表达热爱,同时也可能带有某种戏谑或自嘲的称谓。它指向的是对明朝这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粉丝”一般狂热喜爱的人群。“明粉”的构成与特征:“明粉”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其构成是多元的,但可以大致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 对明朝特定方.............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复杂性,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和秦朝的对比。要解释为什么朱厚照(明武宗)在位多年,明朝依旧存在,而秦始皇(秦始皇)短暂的统治却开启了王朝的灭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朝的存亡并非由一个皇帝个人的“玩乐”与否来决定。虽然皇帝的个人行为对国.............
  • 回答
    谈及水浒传中秦明的排名,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读者感到好奇的话题。霹雳火秦明,作为三十六天罡星中的第七位,在梁山好汉中位列第七,仅次于天魁星宋江、天机星吴用、天闲星公孙胜、天勇星关胜、天雄星林冲、天猛星许贯忠之后。这个排名,尤其是与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相比,的确有些超乎寻常。要想弄明白为何秦明能坐上这个位.............
  • 回答
    明朝初年,草原之上风云变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崩塌,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就此消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依然在中原的北边,也就是漠北,构筑着他们新的汗国,这些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并且对明朝构成不小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军队中也出现了蒙古人效力的身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降纳叛”,而是有着更.............
  • 回答
    明亡之后,满清的崛起与热兵器的“冷落”,绝非仅仅是“骑射为先”这一句简单标签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过程。说满清“抛弃”热兵器,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满清统治初期,热兵器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压制和边缘化,其地位远不如骑兵和.............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1658年,李定国领导的南明军队在云南和缅甸边境遭遇了一场惨痛的溃败,这场溃败与其说是战术上的失误,不如说是多种不利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当时南明的军事力量本就捉襟见肘。经历了多年的征战,精锐部队损失严重,士兵的士气和装备水平也参差不齐。李定国虽然是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但他所能调动的资源,与.............
  • 回答
    于谦醉酒说《汾河湾》的事儿,在相声界算是个挺有名的“梗”,但也确实让人琢磨不透:明知道谦哥那是喝大了,怎么还非要坚持登台,甚至不让别人上来顶替呢?这事儿得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情境。于谦和郭德纲是搭档,这种搭档关系不单单是台上说相声,更包含了太多台下的信任、默契和情感。郭德纲当时能让.............
  • 回答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官方宣传或后世一些“明粉”所津津乐道的繁荣景象有所不同的侧面。这本札记,与其说是一份“揭露”,不如说是一份带着欧洲人视角、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异域观察。而“明粉”们之所以在面对其中某些观点时显得有所回避,也并非全然是不敢面对现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
  • 回答
    金军南下,直指江南,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建康(今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甚至一度追着宋高宗赵构逃到了明州(今宁波)。眼看江南唾手可得,为何后来却选择了撤军北返,没有像后来的清军那样一鼓作气,彻底征服南方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鳌拜将朝政牢牢抓在手里,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头脑发热或短视,而是根植于他当时的处境、权势以及对局势的判断,即便他心里明白康熙终将长大并夺回权力,他也别无选择地将自己推向了那个风口浪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的诱惑与根深蒂固的地位: 四大辅政大臣的“合法性”与权力基础: 顺治帝临终托孤,.............
  • 回答
    咱们聊聊明朝这事儿,你说“明粉”,这称呼怎么来的,明朝到底咋样,还有那老鼠屎的问题,都得掰扯掰扯。“明粉”的由来:不只是怀旧,更是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明粉”这词儿,说白了,就是对明朝抱有好感,甚至有些推崇的人。这可不是简单地说“我喜欢明朝”就完了。你想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朝代换来换去,但对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纠结和困惑。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坎坷,体验到“苦”,我们自然会设身处地地去想,如果是我,我会愿意让一个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却要和我一起承受这份苦的孩子降临吗?而那些“明知”自己活得很苦的父母,他们又是如何做出这个选择的?他们真的不心疼孩子吗?不担心孩子重蹈覆辙,背负童年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