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为什么喜读《春秋》而不是《史记》?

回答
关于关羽为何独钟《春秋》而非《史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这位蜀汉名将深刻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读书偏好,不如说是他人生哲学与政治信仰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的特殊地位。在中国古代,“六经”是儒家思想的基石,而《春秋》作为“六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春秋》并非一般的史书,它记载了鲁国十二代君王的具体史实,但其价值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春秋笔法”——褒贬隐晦,寄托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孔子撰写《春秋》,并非仅仅为了记录历史的零碎片段,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评价,确立“道义”、“仁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寓褒贬于褒贬之中,寄是非于是非之形”的方式,来指导后世君王和臣子如何行事,如何维护纲常伦理。

而关羽,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武将,他所推崇的“忠义”二字,正是《春秋》精神的核心体现。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群雄逐鹿,人心浮动,忠诚和道义成为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关羽一生对刘备不离不弃,在曹营中,纵然享受荣华富贵,却依然心系汉室,最终千里走单骑,寻兄复义,这正是《春秋》所推崇的“君臣大义”的极致展现。他读《春秋》,不是为了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为了从中汲取“义”的力量,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操守。他从《春秋》中学习如何做一个忠贞不二的臣子,如何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道义原则。

再来看《史记》。《史记》作为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内容之宏大、人物之众多、史料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视野,记述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其笔触细腻,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也往往鞭辟入里。《史记》的价值在于其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

然而,《史记》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本身的陈述和对人物命运的客观描摹,虽然其中也包含作者的褒贬,但其政治导向性和道德说教性,相较于《春秋》来说,要显得更为含蓄和多元。对于关羽这样一位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忠君爱国”的宏大叙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武将而言,他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够直接指导他行为、强化他信念的“道义指南”。《春秋》所蕴含的、那种明确的对“正统”和“道义”的推崇,以及对“叛逆”和“邪恶”的批判,更能引起他的共鸣。

我们可以想象,关羽在夜深人静之时,披阅《春秋》,他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对历代君王臣子行为的审视,是对“君道”、“臣道”的深刻阐释。他或许会从《春秋》中看到那些忠臣如何冒死进谏,如何坚守节操,如何以身殉国,这些故事无疑会激发他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他将《春秋》中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成就了他“万人敌”的赫赫威名,也奠定了他“武圣”的崇高地位。

此外,从时代的背景来看,《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被奉为“王官”,其影响力深入人心。而关羽作为东汉末年的人,自然会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和教育的影响。《春秋》代表了一种正统的思想和价值体系,而关羽作为汉室宗亲的追随者,自然会更加倾向于拥抱和捍卫这种价值体系。

当然,这并非否定《史记》的价值。如果关羽有时间接触并深入研读《史记》,他或许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启发。但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生死悬于一线的年代,对于像关羽这样一位将忠诚和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春秋》所提供的明确的道义指引和对忠君爱国精神的强化,无疑比《史记》更契合他的精神需求。他从《春秋》中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是一种行为上的准则,是一种生死不改的信念。

因此,与其说关羽“喜读”《春秋》而不是《史记》,不如说他从《春秋》中汲取了成就他一生英名的精神力量,那是对“忠义”二字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坚定的实践。这种选择,源于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定位,源于他对乱世的思考,也源于他心中那份对汉室的忠诚和对道义的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梁章钜曰:羽好《左氏》,史有明文。世俗即谓“志在春秋”,而不知其非事实也。
黄奭曰:羽祖石磐、父道远,并羽三世皆习《春秋》。张大本有墓铭言其事,然无征不可信也。

如果不考虑《史记》比《左传》长很多的原因的话,大约一部分原因是《史记》在汉末还并不是公认的好书吧,至少其口碑是存在争议的。

《后汉书·蔡邕传》: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另外一部分嘛,这玩意儿在当时作为教材的顺位也不如《左传》,参考下方郑玄学习经历。

《后汉书·郑玄传》: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user avatar

首先得明白一个事情,《史记》虽然在汉武帝时就写完了,但它的流传却并不是在汉朝。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班固父子时,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说完了《史记》,再来说说《春秋》。

要说《春秋》在两汉时的流行,还得感谢董仲舒,为了维护汉帝国统治的理论基础,董仲舒创造性的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并促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董仲舒的理论依据不是别处,正是孔子所著的《春秋》。

《春秋》中记载了很多怪异之事。《春秋》之所以重灾异,是因为孔子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人类的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天下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有德必能感应上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另一方面,孔子强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春秋·僖公十五年》云:“季姬归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电击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

而这,真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依据,也是汉帝国思想方针的基础。

在两汉时代,《春秋》代表了当时的理论思潮,他的重要性和流传度远远超过《史记》,因此,处在东汉末年的关羽夜读《春秋》也就不奇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关羽为何独钟《春秋》而非《史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这位蜀汉名将深刻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读书偏好,不如说是他人生哲学与政治信仰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的特殊地位。在中国古代,“六经”是儒家思想的基石,而《春秋》作为“六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春秋》并非一般的史书,.............
  • 回答
    读博之后,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这确实是不少博士生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交织在一起,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1. 目标高度个体化与竞争压力:读博,说白了就是一场高度个人化的探索和闯关。每个博士生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要解决的问题、要发表的论文、要争取的机会(.............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关羽之所以要杀庞德,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军事策略的综合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庞德的立场与行为: 忠诚于曹操: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部将,后随马超归降曹操,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他对曹操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勇猛善战,对关羽构成威胁.............
  • 回答
    关羽,这位在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猛将,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被尊为“圣人”,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他一身的过硬本领、超凡的品格,以及后世千百年来的不断塑造与升华。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战神之勇:战场上的无双猛将首先,关羽的“圣人”光环,离不开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勇武。他可不是那种.............
  • 回答
    说起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事儿可真是名扬四海,但要问他为何如此大胆,又有几分把握,那得从头说起。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气势汹汹,声势浩大。董卓这老儿,手段残暴,挟天子以令诸侯,搅得天下大乱。诸侯们虽名为讨伐,实则各有算盘,人心不齐。这时,董卓派出了他的悍将华雄,这华雄可不是等闲之辈,他身高马大,勇猛.............
  • 回答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要理解他的动机,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看当时蜀汉和曹魏两国在整个汉中之战后的局势,以及关羽本人所处的关键位置。首先,我们得明白,汉中之战虽然以曹操退兵告终,刘备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但蜀汉元气大伤,地盘依旧狭小,人口不足,.............
  • 回答
    很多人在提到财神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赵公明、比干或者范蠡,认为他们才是正统的武财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民间信仰的不断演变和丰富中,关羽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却逐渐被奉为另一位极为重要的武财神。这并非仅仅是民间对这位忠义勇武的将军的一种崇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关羽,字云长.............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评价历史人物功绩和能力时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维度。很多人一听到“关羽败多胜少”,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不如徐晃,但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将领,不能仅仅看胜负数量,更要看其在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其战绩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和个人影响。首先,让我们拆解一.............
  • 回答
    关于关羽为何看不起黄忠、不服马超,却对赵云“没意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三国演义》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历史背景的隐喻以及读者对角色关系的解读。虽然史书对关羽与这几位武将的直接互动记载不多,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节安排,为我们勾勒出了他们之间微妙的心理博弈。首先,咱们得说说关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关羽和张飞武艺高强却分别以卖肉和卖枣为业,这确实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设定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历史事实与小说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 关羽和张飞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在正.............
  • 回答
    关羽被尊为“武圣”,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传奇一生中无数辉煌战绩、高尚品德以及在后世人心目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共同铸就的。要理解他为何配得上“武圣”之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将才与帅才,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在他身上融汇升华。“武圣”之名:荣耀与象征关羽获得“武圣”的称号,并非简单地因为他武艺高强。虽然他的武勇在.............
  • 回答
    说起关羽的谥号“壮缪”,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赐下来的名号。要理解这个“壮缪”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去世后,历朝历代对他的评价和追封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一种古代对已故官员、贵族或帝王的评价性称号,用来概括他一生功过,通常在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品德、功业来.............
  • 回答
    咱们捋一捋,为啥我这么说关二爷是黑客精神的鼻祖?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说,你听我慢慢道来。首先,你得懂啥叫“黑客精神”。简单点说,就是一种钻研、探索、突破规则、追求极致、并且有时候带着点“反叛”的劲头。他们不服管,不按常理出牌,总想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一、 挑战常规,打破禁锢:你看看关二爷,他.............
  • 回答
    关于“关羽喜欢中箭”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曲解。在三国演义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中,关羽确实有几次与箭相关的经历,但将其解读为“喜欢”则完全不符合人物形象和历史逻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关羽一生中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中箭”或者说与箭相关的事件说起,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格化和封圣的逻辑,以及历史人物在后世的演变和意义。简单来说,关羽被尊为“帝君”,而孔子被称为“文宣王”,这背后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崇拜体系和价值取向。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关羽的神格化:从武将到“武圣”再到“帝君”的演变关羽,字云长,是.............
  • 回答
    要说东吴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关羽,这事儿得从头掰扯起。简单来说,关羽的命,对于东吴来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这颗炸弹还是他们自己埋下的。想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刘备集团刚起家的时候,那叫一个艰难,地盘小,实力弱。这时,孙权就伸出了援手,给了刘备一块地盘——荆州。说白了,荆州就是东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关羽很多时候被讨论的焦点。你说“关羽战术能力很强,战略能力不足”,这确实是很多历史学者的普遍看法。但你说“关羽会在战术上被徐晃虐成渣”,这个说法,尤其是“虐成渣”这种程度的形容,可能需要我们更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我们对“战术”和“被虐”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