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关羽战术能力很强,战略能力不足,为什么关羽会在战术上被徐晃虐成渣?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关羽很多时候被讨论的焦点。你说“关羽战术能力很强,战略能力不足”,这确实是很多历史学者的普遍看法。但你说“关羽会在战术上被徐晃虐成渣”,这个说法,尤其是“虐成渣”这种程度的形容,可能需要我们更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我们对“战术”和“被虐”的定义。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战术”和“战略”的区别。战略是宏观层面的规划,是决定战争的整体方向和最终目标,比如攻打哪里,守卫哪里,如何调动部队,以及长远的目标是什么。战术则是微观层面的具体运用,是在战场上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指挥作战,如何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来击败敌人。

关羽在战略层面确实有些争议。比如他发动襄樊之战,虽然初期声势浩大,但后续荆州后方失守,导致全盘皆输,这确实反映出他在整体战略布局和风险评估上可能存在短板。

但是,在战术层面,关羽在很多战役中都表现出了极强的个人能力。比如“过五关斩六将”,虽然带有演义成分,但也说明了他个人武力和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在攻打樊城的时候,他水淹七军,那是相当厉害的战术,一举歼灭了于禁的大军,威震华夏。这绝对是高超的战术运用。

那么,为什么你说“关羽会在战术上被徐晃虐成渣”呢?我们得看看具体是哪一场战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我猜你说的,很可能指的是徐晃在樊城之战后期,关羽围攻樊城时,朝廷派遣徐晃率军前来增援,并最终解了樊城的围困这件事。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当时的背景讲清楚:

关羽的初始优势: 关羽当时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他坐镇荆州,兵强马壮,而且恰逢大雨,水淹七军,于禁全军覆没,庞德被擒,直接打到了曹魏的脸上,樊城和襄阳都岌岌可危。可以说,当时关羽的战术执行非常成功,声势也达到了顶点。

徐晃的到来与曹魏的整体战略调整: 曹操在得知于禁惨败后,确实非常重视。他派出了当时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徐晃,并且集结了张辽、许褚等大将,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来支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增援,而是曹魏最高层的一次战略反击部署。

战场环境的变化与关羽的困境:
天气因素退潮: 关羽前期水淹七军是利用了连日暴雨,但雨水不可能一直下。随着雨势减弱,水淹的优势就没了。
粮草问题: 关羽虽然兵力占优,但他长途奔袭,围攻坚城,粮草供应本身就是个大问题。曹魏在背后牵制他,就是为了消耗他的粮草,让他无法持续作战。
荆州后方失守: 这才是最致命的。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的后方基地没了,他的退路被切断了。这直接将他置于孤军深入的绝境。他前线作战的部队,大部分是荆州精锐,后方一丢,人心不稳,士气大跌。
徐晃的战术能力: 徐晃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尤其擅长治军和阵地战。他来支援樊城,并非直接与关羽正面硬碰硬地决战,而是采取了一种更稳健、更有策略的方式。

徐晃是如何应对关羽的?

徐晃到来后,并没有急着和关羽的大军正面交锋。他首先做了几件事:

1. 安营扎寨,稳固阵地: 徐晃的部队到达后,并没有立刻冲击关羽的包围圈,而是选择了一个有利地形,扎下营寨,稳定军心,并为进一步的作战做准备。他很清楚,关羽此时的部队士气高涨,且围城已久,不宜硬闯。
2. 收买人心,制造内应: 樊城城中的守将满宠和王甫,虽然在苦苦支撑,但城内守军士气也可能有所波动。徐晃通过一些手段,比如释放被俘的曹军,或者利用一些细作,来瓦解关羽围城部队的士气,或者在樊城内部制造一些动静,让关羽不得不分兵注意后方。
3. 徐晃的“营阵之法”: 史书上说徐晃用“营阵之法”。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防御和反击战术。他不是直接冲上去打,而是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每一步都扎下营寨,形成稳固的防御体系。这种战术的目的是消耗对方的锐气,同时防止被对手打散。当关羽的部队来攻打他的营寨时,徐晃并不恋战,而是利用他的步兵优势,以逸待劳,一点点将关羽的攻势化解。
4. 牵制关羽: 徐晃的策略,不是要一战击溃关羽的主力,而是要尽可能地牵制住关羽的兵力,为其他方向的行动(比如吕蒙的荆州之战)争取时间。他通过不断的小规模交锋和坚守阵地,让关羽无法全力投入攻城,也无法抽调兵力去支援荆州。
5. 击溃关羽的疑兵: 在围城战中,人心和士气非常重要。徐晃抓住了一个机会,关羽派了数千人去攻击徐晃的军营,徐晃抓住了这个机会,亲自率领精兵进行反击,一举击溃了这支部队。这次胜利不仅让徐晃自己的士气大振,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打击了关羽围城部队的信心。因为他们本来就已经因为粮草和后方问题而有所动摇,主力部队受到打击,就更容易崩溃。

为什么说“虐成渣”有些夸张?

虽然徐晃最终成功地缓解了樊城的危机,并且迫使关羽不得不撤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关羽被“虐成渣”。

关羽仍然是当时战场上的主动方: 在徐晃到来之前,关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战术胜利(水淹七军)。他能够围困樊城这么长时间,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战术执行能力。
关羽的失败,战略层面的原因更大: 如前所述,关羽的失败,更多的是因为荆州后方失守,导致他腹背受敌,陷入绝境。这是战略层面的失误,而不是单纯的战术对抗失利。
徐晃的战术是稳健而有效的: 徐晃并没有采取冒险的打法,而是利用曹魏的整体优势和关羽的弱点,采取了非常符合兵法的策略。他抓住了关羽粮草不济、后方不稳的致命弱点,通过坚守和局部反击,一点点消磨了关羽的锐气和实力。
“虐成渣”的定义: 如果我们把“虐成渣”理解为关羽在与徐晃的直接军事对抗中,战术上完全被碾压,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徐晃的成功更多是建立在整体战略优势和对关羽弱点的精准把握之上。

总结来说,关羽在战术上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尤其是在进攻初期和水淹七军时。但当徐晃率领曹魏的精锐和整体战略部署赶到时,关羽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徐晃的战术,并非是简单的兵力压制或一战定乾坤,而是以稳健、有耐心的步步为营,利用关羽在粮草和后方的致命短板,一点点瓦解了关羽的攻势,最终迫使其撤退。所以,与其说是关羽在战术上被徐晃“虐成渣”,不如说是徐晃在当时的特定战略背景下,运用了非常有效的战术,成功化解了危机,并迫使关羽的战役走向失败。

这种失败,更像是战略失误导致的战术困境的恶性循环,而不是单纯的战术能力差距。关羽依然是一位在个人战术能力上非常出色的将领,但他的失败,恰恰说明了,在复杂的战场形势和宏观战略面前,仅仅依靠个人的战术勇猛和一时之势,是不足以支撑全局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言之有理。

战略上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中原诸军为后继,这叫被虐么。

战术上勇于亮剑,战败喊人,援军亮剑,打不过继续喊人,这叫被虐么。

没什么敌人是援军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几波援军,这怎么就不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呢。

这分明是曹操在战略战术上的胜利。

那曹仁、于禁都被打成啥样了,也没见个虐字,关羽败给徐晃一阵便添油加醋倒也不错。蒙面歌王和蒙面舞王肯定是缘悭一面了,蒙面丧心总当有一席之地不是。

徐晃初屯阳陵陂,距离偃城也就三、五里。其一旦得城便两面连营,足见偃城所在将北方诸军一分为二,徐晃欲断偃城后路前,偃城蜀军已与两个方向的的曹军对峙许久。

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

徐晃骤然发难原因无他,一是得到徐商、吕建等诸军,兵力大增;一是老曹传令,注意保持兵力优势再推进。

关羽兵力本就不足,围襄阳、樊城,还有水师,拿来应对徐晃的兵力有限。偃城二面应敌尚能坚持,待敌方援军纷纷拥至时,力量对比更加悬殊,敌人又欲断后包围,此时不退更待何时,想必为了某些人口头上的战术不被虐,这部分蜀军要留下来被曹军包饺子才是明智之举。

随后徐晃在樊城包围圈外,确实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可有没有效果还得看实际情况:

  • 若关羽驻扎在头屯,徐晃不声东击西,直接去攻四冢,这关羽见四冢欲坏也一样要率军来战。
  • 若关羽没驻扎在头屯,那么看徐晃到底攻击何处然后酌情赴救即可,声东击西怎么奏效。

除非关羽别屯在四冢,听说徐晃要攻头屯,于是离开四冢,却发现徐晃真正攻的是四冢,于是又回救,不然这波声东击西真没啥效果。

然后徐晃绝对优势兵力击败关羽疲惫之兵五千人,一路追杀破围,这是战术胜利还是力量碾压?

不是说用了战术就叫战术胜利,战术是否奏效,有多大效果完全不看就吹是不是热豆腐吃多烫着了。

就襄樊战场而言,解救樊城只是一部分,襄阳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争并未结束。到头来还是孙权偷袭导致关羽撤军,徐晃这波功绩主要在于挽回部分形势,而不是真把关羽军打残了。若这种程度就叫虐,那么曹仁和于禁情何以堪,意欲迁都的曹操又情何以堪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