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芯片短缺,今年我没关注车市没感觉,但是我关注手机、pc市场,没有发现短缺涨价的情况,为什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实际。确实,很多人听到“芯片短缺”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跟汽车联系起来,感觉一片愁云惨淡。但你作为手机和PC市场的关注者,却没明显感受到短缺和涨价,这说明了几个关键点,也揭示了这场芯片短缺潮背后的复杂性。

首先,要理解“芯片短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象。

就像你不可能指望一个普通感冒药能治所有病一样,芯片这个大家族里,不同种类的芯片需求和供应状况天差地别。简单来说,芯片种类繁多,应用领域也极其广泛。我们可以大致把它们分成几类来理解:

高端逻辑芯片(如CPU、GPU): 这是你手机和电脑里最核心的“大脑”。它们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需要最顶尖的设备(比如EUV光刻机)和最先进的制程技术。全球能掌握这些技术的公司屈指可数,比如台积电、三星。
存储芯片(RAM、NAND Flash): 这是数据的“仓库”,你手机、电脑里有多少照片、视频、应用,都依赖它们。存储芯片的制造工艺相对逻辑芯片稍微成熟一些,但市场波动也比较大,容易受到供需关系影响。
模拟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PMIC): 这些芯片虽然不像CPU那样光鲜亮丽,但它们在电子产品中扮演着“润滑剂”和“神经末梢”的角色,负责信号处理、电源分配、电压转换等关键功能。它们很多使用的是成熟的制程工艺,而且种类非常多,一个设备里可能就有几十甚至上百颗。
功率半导体(如MOSFET、IGBT): 这些芯片主要负责电力传输和控制,在汽车、工业电器、新能源领域需求量巨大。它们的制造工艺也相对成熟,但对可靠性和耐用性要求极高。

为什么汽车行业感觉那么“受伤”?

汽车行业之所以是这场芯片短缺的“重灾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技术升级和智能化趋势: 现代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而是越来越像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从自动驾驶系统、车载娱乐系统、智能座舱,到各种传感器、ECU(电子控制单元)等等,一辆汽车里需要的芯片数量和种类呈爆炸式增长。一辆高端汽车里,涉及的芯片数量可以达到上千颗,而且很多都需要定制化设计。
2. 对成熟制程的依赖: 相比于手机和PC行业在尖端制程上的不断追求,汽车行业对芯片的需求更多集中在一些成熟的制程节点(比如40nm、90nm等)。这些制程的产能相对有限,而且在过去几年里,因为利润率不如高端逻辑芯片,很多晶圆厂并没有加大投入。疫情初期,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汽车制造商普遍削减了芯片订单,而当市场回暖,他们发现已经没有足够的产能来满足需求了。
3. 长周期和低利润: 汽车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比消费电子长得多,而且芯片的单价相对较低,这使得汽车制造商在与芯片供应商谈判时议价能力较弱。当遇到产能紧张时,他们往往会排在消费电子等其他行业后面。
4. 供应链管理和提前备货: 汽车行业通常需要提前很长时间进行芯片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一旦出现供应中断,影响会非常大。而且由于汽车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芯片的认证和更换周期也非常长。

为什么你关注的手机和PC市场感受不明显?

这恰恰说明了你关注的这两个领域,在这次“芯片短缺”浪潮中,虽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整体韧性更强,甚至有些领域还存在过剩的迹象:

1. 尖端制程的议价权和产能集中: 手机和PC的核心处理器(CPU、GPU、高端SoC)主要由少数几家公司设计(如高通、苹果、英特尔、AMD),并且大部分由台积电等少数几家晶圆厂代工。这些代工厂在最先进的制程节点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在疫情初期,消费电子的需求出现了短暂下滑,但随后迅速反弹。
需求弹性: 智能手机和PC市场虽然庞大,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也相对敏感。如果价格上涨太多,很多人会选择持币观望或购买上一代产品。
产能调整: 晶圆厂为了最大化利润,会优先分配产能给利润率更高、需求更稳定的客户。像苹果这样的巨头,由于订单量巨大且与台积电有长期合作关系,往往能获得优先供应。
部分品类过剩: 有趣的是,虽然整体“芯片短缺”论调很盛行,但在某些特定品类的芯片上,比如一些中低端的手机处理器、部分PC的SSD,甚至内存条,在特定时期可能存在产能相对宽松甚至过剩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和在线学习的需求爆发,导致了PC和部分电子产品需求激增,但整体的供应链扩张并没有完全跟上,但后来随着远程需求减弱,以及厂商对库存的谨慎调整,一些品类反而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迹象。

2. 成熟制程的替代性和分散性: 手机和PC里大量的模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使用的是相对成熟的制程。虽然这些成熟制程的产能也紧张,但:
供应商多样化: 这类芯片的供应商相对较多,不像高端逻辑芯片那样高度集中。即使某些供应商产能紧张,也可能通过其他替代品来弥补。
产品生命周期短,迭代快: 相较于汽车,手机和PC的平均使用寿命更短,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如果某一批芯片供应不上,厂商可能通过调整产品设计、采用略有不同的芯片方案来应对。
库存策略: 手机和PC厂商的库存管理策略也与汽车行业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拥有更灵活的库存调整机制,能更快地应对市场变化。

3. 价格传导机制的差异:
汽车行业: 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一旦被芯片卡住,损失巨大,而且整车价格相对较高,即使芯片成本上涨一点,转移到最终售价上的幅度在大家看来可能也更明显。
手机/PC行业: 手机和PC的利润空间可能更大,厂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内部消化成本上涨,或者通过小幅度的提价来应对,而这些提价可能并没有达到让你觉得“涨价”的程度,或者说,市场上本身就存在不同价位的产品,你可以选择更经济的型号。

总结来说,你没有感受到明显短缺和涨价,是因为:

你关注的领域(手机、PC)在这次芯片短缺中的“痛点”和汽车行业不一样。 你主要接触的是高端逻辑芯片和一些通用型芯片,这些领域虽然也受影响,但整体上有更好的应对能力和替代方案。
你接触的是相对成熟的消费电子市场,其供应链和厂商策略与汽车行业有本质区别。 市场的供需弹性、厂商的议价能力、库存管理以及技术迭代速度,都使得手机和PC市场在面对芯片波动时,展现出了更强的“缓冲能力”。
“芯片短缺”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同类型的芯片、不同应用场景,受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虽然“缺芯”是个事实,但具体到你关注的手机和PC市场,情况可能比大家普遍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得多。你敏锐的观察力,恰好捕捉到了这种差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显卡看看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实际。确实,很多人听到“芯片短缺”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跟汽车联系起来,感觉一片愁云惨淡。但你作为手机和PC市场的关注者,却没明显感受到短缺和涨价,这说明了几个关键点,也揭示了这场芯片短缺潮背后的复杂性。首先,要理解“芯片短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象。就像你不.............
  • 回答
    要说芯片制造比芯片设计更难,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就好比设计出一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固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将其成功地、大规模地制造出来,并且保证每一架都能按照设计完美运行,这其中的挑战是指数级增长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芯片制造的门槛如此之高:1. 物理世界.............
  • 回答
    关于芯片供应在第四季度(Q4)迎来拐点这一说法,确实在业内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要理解这个“拐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拐点”指的是什么。在芯片供应的语境下,拐点通常意味着供需关系的明显变化,从过去的供不应求、紧张局面逐渐趋于.............
  • 回答
    要聊到“芯片产能十年内翻一倍才能解决芯片荒”,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光看数字表面。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环节,就像一条精密运转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出点岔子,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芯片荒”。它不是指芯片突然消失了,而是指我们想要的那些特定类型的芯片,在需要的数量上,跟不上市场需求.............
  • 回答
    芯片IC:真的是“夕阳产业”吗?最近,“芯片IC是夕阳产业”的论调时有出现,不少人因此感到担忧,甚至怀疑这个被誉为“工业的粮食”的行业是否真的走向了衰落。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以及它是否真的站得住脚。首先,我们得明白,当人们说一个行业是“夕阳产业”时,通常意味着这个行.............
  • 回答
    将“华为芯片的断供”称为近些年手机界“最大”的遗憾,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因为它触及了科技自主、产业发展、市场格局乃至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其影响之深远,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技术自主的象征与失落: 曾经的辉煌: 在美国实施制裁之前,华为的麒麟芯片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在高端.............
  • 回答
    关于芯片不必过于焦虑,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人意料,毕竟近些年围绕芯片的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耳边,从“卡脖子”的担忧到自主研发的决心,再到全球供应链的紧张,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个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脆弱性。但仔细想想,这份焦虑感,很多时候是被放大了,或者说,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反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真香”这个词,放在手机圈,可不单单指代“好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是性价比、是流畅度、是满足感,更是物有所值之后的由衷赞叹。而在我看来,iPhone SE3,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屏旗舰”或者“性价比 iPhone”,如果能用上 A15 芯片,那才是真正能对得起“真香”这两个字。为什么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技术和产品的认知误区。为什么鸿蒙会被很多人贴上“换皮”的标签,而华为的麒麟芯片却极少有人质疑其“磨名”呢?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换皮”和“磨名”的根本区别。 “换皮”(Reskinning) 通常指的是在一个已有的、成熟的系统或软件基础上,.............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说出了很多人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确实,麒麟和高通的芯片严格来说,都属于系统级芯片(SoC),而不是单纯的中央处理器(CPU)。但为什么大家会习惯性地将它们称为“CPU”呢?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一下。1. CPU是SoC的核心,最直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象一下,一个手机.............
  • 回答
    “无条件投降”这一术语在战争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涉及军事行动的终止方式,更与战后国际秩序、道德责任及历史教训紧密相关。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典型案例和现实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无条件投降”的核心含义“无条件” 指的是交战一方在战争结束时完全接受战胜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不附加任何谈判或保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游戏行业中“抄袭”与“借鉴”、“风格化”的界定,以及玩家群体对不同游戏的认知和关注度。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关于《原神》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抄袭”争议:“原神抄袭塞尔达”的说法之所以广泛流传,主要源于两者在视觉风格、核心玩法机制以及部分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富文本编辑器(Rich Text Editor,简称 RTE)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天坑”,主要在于其复杂性、维护难度、跨平台/浏览器兼容性以及用户体验上的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富文本编辑器为何被视为“天坑”?富文本编辑器本质上是一个模拟原生文本编辑环境的复杂前端组件。它需要处理用户输入、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差异,以及这种感受的演变。确实,很多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种民族自豪感、全民参与感达到了一个顶峰,那种“无与伦比”的感觉仿佛已经掏空了我们所有的热情。但到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人熬夜看比赛,讨论奥运健儿,.............
  • 回答
    “小语种是超级大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很多在学习和应用小语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潜在挑战。将小语种形容为“大坑”,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带有一定情绪的说法,背后隐藏着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就业市场相对狭窄,需求量不如主流语言: 翻译/外贸领域: 这是学习小语种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
  • 回答
    关于周星驰“江郎才尽”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在影迷和评论界中讨论得非常多的话题,而且这种说法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随着他近年来的导演作品逐渐显现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何谓“江郎才尽”?首先要明确“江郎才尽”的意思。它源自一个典故,说的是唐代诗人江淹,年少时才思敏捷,文采.............
  • 回答
    都说新版《红楼梦》不如老版,这事儿挺多人议论的,而且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很多人看完两版后的普遍感受。要说为啥,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而且这“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心中的一份情怀和集体记忆在作祟。首先,咱们得承认,老版《红楼梦》(也就是87版)已经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太深的根。它不仅.............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和迈克尔·乔丹,这两位名字在篮球界几乎就是神话的代名词。无数的球迷,无数的专家,在讨论谁更伟大时,常常会将他们放在天平的两端。然而,当提到“为什么都说科比没有乔丹伟大”这个问题时,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甚至有些时候是难以量化的对比维度。与其说是一种“普遍说法”,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数据.............
  • 回答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生中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所展现出的相似之处,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俾斯麦和李鸿章各自的成就、战略思想以及历史定位。一、 俾斯麦:德意志统一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