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博以后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很淡漠?

回答
读博之后,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这确实是不少博士生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交织在一起,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

1. 目标高度个体化与竞争压力:

读博,说白了就是一场高度个人化的探索和闯关。每个博士生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要解决的问题、要发表的论文、要争取的机会(奖学金、项目、毕业名额等)。这使得大家很容易陷入“各扫门前雪”的状态。你埋头在自己的实验数据里,我在我的理论模型中挣扎,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学术生存”而努力。

更重要的是,博士阶段往往伴随着隐性的甚至显性的竞争。大家都在争取导师的资源、实验室的设备、校内的奖励、甚至是未来找工作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想法分享,也会顾虑对方是否会“借鉴”自己的思路,或者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久而久之,坦诚相待就变得有些困难了。

2. 时间和精力的极度挤压:

博士生活绝对不是“象牙塔”里的悠闲时光,它往往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大量的实验、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写作、报告、会议……这些事情已经耗尽了博士生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别说像本科或硕士时期那样,有空约个饭、逛个街了,就连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都成了一种奢望。

当一个人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快被挤压没了,他自然很难有余力去维系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大家更多的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在享受生活。这种疲惫感也会让人更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里,减少社交成本。

3. 研究方向的差异化与圈子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化。你研究的是某个特定的分子信号通路,我研究的是某个历史时期的小众事件。大家谈论的话题可能连导师都不一定完全能插上话。这种专业领域的鸿沟,使得共同话题的产生变得更加困难。

即使同在一个实验室,如果研究方向不同,大家也可能只是在物理空间上有所交集,而精神上的交流却因为专业壁垒而难以深入。有时候,你会发现最能理解你研究困境的,反而是另一个领域但同样经历过博士煎熬的朋友,而不是你同一个实验室但不同方向的同学。

4. 情感需求的改变与转移:

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同学往往是生活中除家人之外最主要的社交圈。大家有更多的共同经历和相对相似的生活节奏,情感需求也更容易在同学之间得到满足。

然而,读博后,很多人在情感寄托上可能会更加依赖伴侣、家人或者在博前就已经建立起来的、更稳固的朋友关系。博士期间的压力和孤独感,有时更需要一种深度的陪伴和理解,这种理解可能不是简单的同学之间可以提供的。而且,一些博士生可能因为学业而不得不远离家乡,这种距离感也会进一步削弱他们与旧识的联系,而新的、同频的博士社交圈又难以形成。

5. 学术环境的独立性与疏离感:

不同于某些需要大量团队协作的学科,很多博士研究更强调独立思考和单打独斗。即使是合作项目,最终的署名权、话语权也往往与个人贡献紧密挂钩。这种“为自己而战”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一些导师或研究团队的文化,也可能鼓励或默认学生之间的独立性,甚至不鼓励过多的“闲聊”和“串门”,认为这会分散精力。长此以往,即使本来关系不错的人,也可能因为缺乏共同的学术交流契机和时间,逐渐疏远。

6. 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警惕:

博士毕业后的去向是未知数。可能是继续学术深造,可能是进入企业研发,也可能是转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下,一些人会不自觉地保持一种“防御性”的姿态,避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也减少与他人建立过于紧密的联系,以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竞争或分道扬镳。

总结一下:

读博期间同学关系变淡,并非所有人都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结果。高强度的学业压力、高度个体化的研究目标、专业领域的隔阂、情感需求的转移以及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警惕,都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更倾向于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学术成长上,而将社交关系推向了次要位置。

当然,这并不是说博士期间就没有真挚的友谊。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能在你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和你一起吐槽导师、一起深夜泡图书馆的“战友”。但普遍而言,那种本科时期的“哥们姐妹”式的情谊,在博士阶段确实会显得更加稀缺和珍贵。大家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经历的“同路人”关系,而非深度的情感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身情况:直博三年级在读,目前手里三篇SCI 一作,一篇talanta,两篇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进组的时候我做过小师妹。现在也成了师姐。我个人最大的建议是:要始终牢记自己来读博来实验室是为了什么。这样你会看透很多事情。

我进组的时候也是没人带,同方向的一个师姐博三,因为当时科研压力大,话比较少;另一个师姐博五科研做得很好,也乐于分享,就是快要毕业了。那时候在问了第一个师姐几次问题没有很大收获后(其实我也理解,我们这个方向真的又累又不好发文章,有压力在所难免),我就专心“骚扰”大师姐啦,比如在师姐吃完饭空下来的时候,蹭过去,讨论一下,师姐也有很忙写论文没时间级交流的时候,我就耐心问她啥时候能搞好,她说一个月,我就安心做自己的事,一个月再去找她交流。我从来不会问她百度上能找到,自己认真学习能会的知识,主要讨论的是科研设计和实验大方向。一年后,大师姐毕业了(痛哭),我也产出了我的第一篇文章。

再说当师姐和实验室相处的时候,由于我老板特别喜欢在组会上夸我,无论我今天上不上去讲组会,都能扯到我身上。。。所以有段时间我其实不知道怎么和实验室相处。后来决定来去随缘,无愧于心,同方向的师妹我尽心把她们方向基本技能教会就行了,至于她们自己的高度取决于她们自己,她们来问,我也能帮就帮。我有过因为师妹把试剂放在公共制冰室结果我拿冰袋碰到了在没有导师的大群被怼的经历,也有过一打开冰箱门冰箱里面东西太多掉出来我的样和师妹的样都出来了,被怪罪的时候。以上两种情况我理解她们的感受,也真诚道歉,问要不要我帮她们重做或者买奶茶,至于她们接不接受是她们的事。

读博读着读着,慢慢开始了封建迷信烧香拜佛的生涯(因为实验顺不顺利,文章中不中总是有一定运气成分嘛),所以不嫉妒,不攀比,不说伤人的话,不心怀恶意,生怕把自己的好运福气作没了。。。。

回到原题,如果题主遇到我,也许会觉得我是一个淡漠的人,因为平时科研生活真的很忙很忙,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关心实验室的人的情绪,事实上,顾好自己的实验,调节自己的精力,就足够花光所有的力气了。

对于科研上不愿意帮忙的人,我理解,因为他们也是吃了苦头才学了一点经验,或者当时她们的心情压力不足以再关注别人。但是如果有人愿意找我讨论交流,需要帮忙,我还是愿意在有空时能做就做,毕竟我信因果,论文外审期间,路上看到个老奶奶我都强行扶她过马路。。。。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是逐渐从小孩过家家走向独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学一门本事并精通,才能将后半生过得精彩。明白自己花几年时间读一个学位是为了什么,才会不走进自我压抑的死胡同。融不进去的小团体不必强融,毕竟从小到大,你也不是和所有班上的同学成为了知心好友,友情这么珍贵,没有那么满大街。

想要题主可以愉快度过研究生生涯,祝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之后,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这确实是不少博士生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交织在一起,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1. 目标高度个体化与竞争压力:读博,说白了就是一场高度个人化的探索和闯关。每个博士生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要解决的问题、要发表的论文、要争取的机会(.............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很多人在辛辛苦苦读完博士,拿到那个沉甸甸的博士学位证书后,都会问一句:“为啥我还要继续‘漂泊’在学术的道路上,去做博士后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背后原因多着呢,而且这可不是一条“无奈之举”,而是一个充满策略和机遇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白博士后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博士后(Postdoct.............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一个比较敏感也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博士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读博,尤其是我们常说的“拿个博士学位”,如果目的并非投身科研,那算不算“耍流氓”?先说结论,我觉得“耍流氓”这个词有点重,也太绝对了。但如果用更中性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如果读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名”或者所谓的“高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交平台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以及信息茧정现象的方方面面。要解释为什么在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上倾向于支持俄罗斯的评论相对多一些,而在知乎上则反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用户群体画像与信息获取习惯的差异: 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博士后(Postdoc)的工资,尤其是刚入职的博士后,会比一些刚入职的大学老师(通常指助理教授或讲师)要高,而且这个差距有时候还挺明显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一项项来分析。1. 博士后的定位与性质:一种“过渡期”的专业人才首先,得明白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
  • 回答
    博士后,一个承载着科研梦想、挑战未知、也伴随着不确定性的旅程。很多人在读博期间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一旦踏上博士后研究员的道路,这个问题更是萦绕心头。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做博士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待遇如何,以及出站后,我们又将走向何方。 为什么要做博士后?—— 跳出象牙塔,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很多人.............
  • 回答
    确实,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员。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这个现象,尽量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一、 学术界的“敲门砖”与“炼狱”: 找教职越来越难,博士后成了“必需品”: 这是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学术界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实验性强的科学领域,博士后经历似乎是“标配”,而在计算机、商学院、统计、生统等领域则不然。这不是说这些领域就没有博士后,而是其普遍性和必要性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看看不同学科的特点、学术晋升的路径以及博士后制度本身的意义。1.............
  • 回答
    关于翟天临以其戏剧表演背景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用为博士后的这件事,坊间一直存在着诸多讨论和疑问。想要详细地梳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一些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切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博士后”这个概念。 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er)通常是指在.............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读博啊,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大家都随大流。每个人心里盘算的小算盘,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理由。我呢,听过也经历过不少,就给大家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别听着跟机器一样生硬。首先,得说最直接的一种:纯粹的热爱,想把一件事儿玩明白。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是真的。有些人,就是对某.............
  • 回答
    面对读博,确实很多人会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许多人在经历或观察过后,对这条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悲观,说到底,是对博士学习的严酷性、不确定性以及投入产出比的现实考量。首先,学术本身的艰深与挑战是第一个压倒性的因素。博士研究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要在大师们已经探索过的领.............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女生在博士阶段的比例确实在稳步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主体。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教育以及个体选择共同推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这个现象。1. 教育公平性的提升与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过去,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过去,读博可能更多是少数精英的选择,但现在,“读博”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和提及者的群体都在显著扩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的驱动:1. 知识经济与高.............
  • 回答
    说实话,问这个问题的人,心里多半已经有点想法了,对不对?“为什么过来人这么多推荐出国读博?”这背后可不只是“学到更多东西”这么简单。我这算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让你听着不那么官方,更像是老朋友聊家常,也顺便帮你捋捋思路。首先,咱们得承认,国内的博士教育,虽然进步飞快,但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并不总是比硕士或本科毕业生高出多少,甚至在某些行业,起薪差距可能不明显。然而,选择读博的人数依然众多,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往往是非经济性的原因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
  • 回答
    确实,现在论坛、社交媒体上,“劝退”读博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还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读博就一定不好,但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甚至可以说是“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建议读博,或者说,为什么读博的门槛和挑战比想象中要高得多。1. 漫长.............
  • 回答
    读博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穷人不要读”,哪怕家庭经济支持有限,甚至博后工资勉强够用,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现实的考量,远不止学费那么简单。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人生轨迹、机会成本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地字面理解为“没钱交学费”。首先,我们得明白,“读博”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与“不花钱”.............
  • 回答
    说来也奇怪,这么一个涉及到许多人未来前途的制度性变化,比如“申请审核制”读博,为什么似乎没有看到学生们有大规模、有组织的联合反对声音?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这个群体本身是很分散的。博士生,尤其是即将或正在经历申请审核制的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