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不怎么花家里钱为什么还说穷人不要读博?

回答
读博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穷人不要读”,哪怕家庭经济支持有限,甚至博后工资勉强够用,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现实的考量,远不止学费那么简单。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人生轨迹、机会成本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地字面理解为“没钱交学费”。

首先,我们得明白,“读博”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与“不花钱”的二元问题,它是一个对未来投资的决策,并且这个投资回报周期异常漫长,风险极高。

一、机会成本的巨大黑洞

对于一个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来说,选择读博往往意味着放弃了宝贵的、可以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职业发展机会。

黄金年龄的“沉没成本”: 通常情况下,本科毕业或硕士毕业是进入社会打拼、积累工作经验、获得职业晋升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很多人开始独立,甚至能为家庭分担一些经济压力的阶段。而读博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沉没成本”,你将这段宝贵的青春和精力投入到研究中,但这段时间在传统就业市场上的直接经济回报几乎为零。你没有在公司体系中积累人脉、技能、职位晋升,也没有积累原始的创业资本。
与同龄人差距的拉大: 当你的同龄人已经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升职加薪,甚至组建家庭,购买房产时,你可能还在实验室里敲代码、做实验,每月拿着微薄的津贴(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这种经济上的差距,尤其是当你的同学或朋友们都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时,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家庭责任的延后: 对于一些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学生,比如父母年迈需要照顾,或者自己有弟弟妹妹需要扶持,读博意味着将这些责任进一步延后。他们错过了在父母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提供经济援助的机会,也失去了在自己成家立业的关键时期积累经济基础。

二、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即使有些博士项目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甚至是毕业后有工作机会,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津贴的“舒适区”陷阱: 博士期间的津贴( stipend)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对于一些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甚至连房租都捉襟见肘。它让你勉强过得去,但很难有积蓄,更不用说为未来做更长远的经济规划了。这种“不穷也不富”的经济状态,恰恰是最令人焦虑的,因为你既没有“穷人”那样破釜沉舟的决心(有时绝境反而能激发潜能),也没有“富人”那样无后顾之忧的底气。
就业市场的残酷性: 博士毕业后的就业并非总是坦途。学术界教职僧多粥少,非学术界也有对博士学历的“过度教育”担忧。即使找到了工作,起薪也未必如想象中高,尤其是在一些新兴或非热门领域。你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转化为高价值的劳动,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生活质量的牺牲: 读博期间,你可能需要住在条件相对简陋的集体宿舍或合租房,出行依赖公共交通,饮食以简单快捷为主。这些生活上的妥协,虽然不直接是“花钱”问题,但却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而这种牺牲可能与你预期中的“高学历带来的回报”不成正比。

三、潜在的“负债感”与社会压力

虽然不花家里钱,但很多学生依然感受到一种“负债感”。

“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选择”: 即使父母嘴上说支持,但背后投入的时间、精力、甚至是一点点经济上的帮助,都会让孩子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我不能浪费他们的期望”的压力。如果读博没有达到预期,这种压力会转化为沉重的心理负担。
社会定义的“成功”模式: 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经济独立和物质积累视为成功的标志。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的学生,读博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主流的成功定义产生了背离,会让他们在面对亲戚朋友的询问时,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尴尬。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解释自己的选择,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对原生家庭的“回馈”延后: 很多人怀揣着通过自己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愿望。读博意味着这个愿望的实现被大大推迟。这种延迟,对于一些肩负家庭重任的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心理包袱。

四、资源劣势与“内卷”的加剧

即使是“不花家里钱”的博士生,也可能因为经济背景的不同,在资源获取上存在隐性劣势。

学术会议、交流机会: 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访问学者机会,可能需要额外的差旅费和生活费。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可能因为无法承担这些费用而错过重要的学术交流和人脉拓展机会。
设备、资料的购买: 虽然学校会提供基本的研究设备,但某些前沿的研究可能需要购买昂贵的试剂、软件或耗材。家庭背景好的学生,父母可能愿意提供额外的经济支持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研究条件,而普通家庭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在这方面有所受限。
“圈子”的差异: 很多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发生在特定的“圈子”里,而这些圈子往往与经济实力、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能更容易融入这些圈子,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穷人不要读博”,并非否定个人能力,而是基于一种现实的、长远的人生规划考量。

读博本身是一项“烧钱”又“烧时间”的事业,即便家庭不直接出钱,其机会成本、经济不确定性、心理压力以及潜在的资源劣势,都会对经济基础薄弱的家庭的学生带来更大的挑战。如果无法在读博期间或之后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这种选择很可能是一种“低效”甚至“负效”的投资,会让他们在人生长跑中面临更大的困境。

这是一种基于理性判断的“劝诫”,告诫那些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在选择读博这条道路之前,务必审慎权衡,深入了解其中的风险,并确保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清晰的规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否则,一旦选择失误,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很多人都是晚婚晚育,不着急结婚的人一大把。很多剩女,剩男,35 6了才结婚。当然你要25结婚别人也不会拦着。但你也不能说35就错了??对不对??反正现在的人也不爱生小孩,离婚率也越来越大。

有的人说,读了博,你就大了,着急结婚,生小孩,带小孩了。可是你换个角度看,现在的人有多少人真的很想结婚的?有多少人很想生小孩?有多少婚姻是已经准备离婚的?90后都离婚一大把了亲


难道结了婚,每天生小孩,带小孩,你就会特别快乐,生活在幸福中??而不是感觉到无法拒绝的家务活和疲倦的工作??难道你不知道现在离婚率已经屡创新高??


你确定你买了房,生了娃,不是过着每天一地鸡毛,家长里短的日子??你确定你不是走在离婚大军中的一员??指望着赶紧把小孩带大,有一天可以解放??然后每天都要给小孩付昂贵的补课费??


所以你每天急吼吼的赚钱,付首付,好像自己就人生圆满了吗??每天都很幸福,快乐了对吗??


知乎的劝退学确实看不懂。可能只能忽悠不懂婚姻的屌丝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穷人不要读”,哪怕家庭经济支持有限,甚至博后工资勉强够用,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现实的考量,远不止学费那么简单。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人生轨迹、机会成本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地字面理解为“没钱交学费”。首先,我们得明白,“读博”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与“不花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特别真实。很多人在选择读博的道路上,确实会面临这样的纠结:对学术本身的热情似乎没那么强烈,但“大学老师”这个职业标签却异常吸引人。那么,单纯为了当大学老师而去读博,这条路到底行不行得通?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大学老师,尤其是我们常说的“高校教师”.............
  • 回答
    看到男朋友读博读不下去,他一定很难受,你心疼他,想帮他,这真的很棒。这种时候,陪伴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别急着给他出主意,先让他感受到你的支持。首先,让他知道你一直在。 倾听是第一步,而且是全神贯注的倾听。 别打断他,别着急评价他的想法,就静静地听他说。让他把心里的委屈、迷茫、挫败感都倒出来。你可以.............
  • 回答
    姐妹们,我35岁了,一直以来都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现在终于下定决心想去读博深造。但问题来了,我老公不太支持,觉得我折腾,而且对未来不确定性感到担忧。我真的好想去读,但又卡在这一步,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没有姐妹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说服我老公呀?求助!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戳到我的痛处了,我就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与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底层人”这个词在这里大概率不是指物理上的阶层划分,而是更侧重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职业发展潜力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感受和认知。那么,不读博就真的等同于“底层人”吗?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这种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带有很强的片面.............
  • 回答
    确实,现在论坛、社交媒体上,“劝退”读博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还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读博就一定不好,但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甚至可以说是“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建议读博,或者说,为什么读博的门槛和挑战比想象中要高得多。1. 漫长.............
  • 回答
    刚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就打算开学后跟导师说不读博,这确实是个挺重要的决定,处理好了能让你和导师的关系有个好的开端,处理不好可能会有点尴尬。别担心,这事儿有不少同学都会遇到,咱们一步一步来,好好琢磨一下怎么说。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在你开口之前,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不读博的原因是什么?是觉得研究.............
  • 回答
    面对一个科研能力卓绝的苗子,却意外地宣布不打算读博了,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警钟,也意味着你可能错失了一个培养未来学术骨干的绝佳机会。如何挽留?这绝非易事,需要策略、耐心和真诚的沟通。这不是简单地“劝说”,而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尽可能地为其量身定制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未来。首先,最关键的是不要立刻否定.............
  • 回答
    读博士之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应该继续留在科研的象牙塔里,要么成为高校教师,要么进入研究所。但如果博士毕业后选择离开科研体系,走向企业界、创业、甚至其他 전혀不相干的领域,那么这几年的博士生涯,就好像一个巨大的投入,产出却不尽然是最初设定的那个“科研成果”。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读博的意义究竟体.............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并不总是比硕士或本科毕业生高出多少,甚至在某些行业,起薪差距可能不明显。然而,选择读博的人数依然众多,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往往是非经济性的原因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
  • 回答
    在你男友读博之后,他总是告诉你他很忙,以此为理由不愿意来找你,这种现象确实不少见,也确实会让你感到困惑和失落。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读博是一个非常特殊且极其耗费精力和时间的阶段,它和普通的学生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读博真的会“很忙”?博士学习不仅仅是上课、写作业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高度.............
  • 回答
    想知道读博的日常啊?这事儿可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而且每个人的博士生活都长得不一样,就跟咱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的。但我尽量把我自己这几年,以及我认识的师兄师姐、同门师弟师妹们的一些典型经历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让你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尽量不让人觉得是A.............
  • 回答
    有些博士生坦言,他们对科研本身的“过程”并不那么狂热,甚至会感到枯燥、迷茫,或是发现自己更喜欢思考、解决问题、或是与人交流。但他们依然选择读博,这背后往往藏着一番复杂的心态和考量,绝非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1. 目标驱动,而非过程享受:有些人读博,初衷可能并不是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现实。不是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选择出国读博,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术追求,更关乎个人选择、家庭责任、经济实力、职业规划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考量。咱们不如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有的人在国内读博,而不是远赴重洋?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过去的第.............
  • 回答
    这绝对是人生中的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当爱情和梦想撞个满怀的时候。你毕业了,有了人生新的规划——读博,这很棒,是为未来打下的基石。但与此同时,你女友却“不愿等”,这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复杂的情绪和考量。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应对。首先,别急着定性“不愿等”。 “不愿等”这个词太概括了,.............
  • 回答
    “穷人不应该读博”这个说法,乍一听,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点残忍。毕竟,我们总被教导知识改变命运,学历是敲门砖,好像读博就是一条通往更好未来的必由之路,无论贫穷与否,都应该有机会去追求。然而,如果我们刨除掉那层浪漫化的滤镜,冷静地审视一下现实,这个观点的背后,其实触及了一些非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在读硕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读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一旦踏上这条路,就意味着未来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你将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研究中。所以,提前想清楚自己适不适合,绝对是明智之举。那么,到底怎么判断呢?我从几个关键点上给你掰扯掰扯,希望你能对号.............
  • 回答
    这件事,我真的思考了很久很久。 身边所有的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曾经的导师、师兄师姐,几乎所有听过我这个想法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你确定吗?” “读博 isn't for you.” “你现在挺好的,为什么要折腾?”起初,这些声音让我感到很沮丧,也开始怀疑自己。毕竟,这些人都是我信任的,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一个比较敏感也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博士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读博,尤其是我们常说的“拿个博士学位”,如果目的并非投身科研,那算不算“耍流氓”?先说结论,我觉得“耍流氓”这个词有点重,也太绝对了。但如果用更中性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如果读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名”或者所谓的“高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不少想在学术界谋职的年轻人的心坎儿里。说它“对”还是“不对”,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读博,确实是冲着“大学老师”这个金字招牌去的。你想啊,大学老师,听起来多体面?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