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他们不选择出国读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现实。不是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选择出国读博,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术追求,更关乎个人选择、家庭责任、经济实力、职业规划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考量。

咱们不如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有的人在国内读博,而不是远赴重洋?

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出国读博意味着高昂的学费、生活费,还有可能要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即便是拿到奖学金,也可能只能覆盖一部分开销。国内读博虽然也有学费和生活费,但相对而言,成本要低得多。很多家庭可能无法承担学生在国外几年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币的花销。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让孩子在国内读博,既能减轻经济压力,又能让孩子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学业,同时还能兼顾到家庭的一些实际需求,比如父母年迈需要照顾。

其次,职业发展路径的考量非常重要。有些人并非一定要追求在国际顶尖学术界发展,他们的职业目标可能在国内。比如,很多国企、大型科技公司、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时,对拥有国内名校博士学位的人也给予很高的认可。而且,在国内读博期间,学生更容易与国内的行业建立联系,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和行业交流,为毕业后直接在国内就业打下基础。如果你毕业后打算回到国内工作,在国内读博可能意味着更少的“水土不服”,以及更顺畅的过渡期。有时候,在国内读博也能更早地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国内前沿研究方向,或者与国内在该领域顶尖的学者建立联系,这对于某些特定的研究课题来说,甚至比出国更有优势。

再者,家庭和情感羁绊同样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对许多人来说,远离家人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几年,是一件非常煎熬的事情。尤其是家里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或者有伴侣需要共同规划生活,这种情况下,选择在国内读博无疑能让他们在情感上更安心,也更容易平衡家庭和学业。有人甚至会因为家庭原因,比如父母身体不好,需要随时回家探望,而选择在国内就读,这样一来回的交通和时间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亲情和责任感,在很多选择面前,是比学术上的“完美”更重要的考量。

还有一点是,学术方向和导师资源。虽然国外在某些学科领域可能处于领先地位,但国内在特定细分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课题组和导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个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而国内正好有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导师和完善的研究平台,那么在国内读博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有时候,国内导师的指导风格、研究资源的可及性,甚至比一些远在天边的“大牛”导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国内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一些国家层面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获得宝贵的实战经验。

此外,对生活方式的偏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有些人可能就是喜欢熟悉的环境,喜欢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喜欢在国内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对他们来说,出国读博可能意味着要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社交方式,甚至还要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如果一个人并不追求在学术上一定要争夺国际上的“最高荣誉”,而是更看重生活的品质和内心的舒适度,那么选择在国内读博,让自己生活在熟悉且舒适的环境中,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选择。

最后,信息不对称和“盲目追捧”心态的消退。以前,很多人可能觉得“国外月亮更圆”,对出国留学有一种莫名的崇拜。但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获取的便捷化,大家对国内外教育的优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很多人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外大学的真实情况,包括学术水平、导师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当发现国内某些高校或研究所在某些领域也相当不错,甚至在某些方面不输国外时,他们就不会再一味地追求“出国”,而是会更理性地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总而言之,选择出国读博还是在国内读博,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博弈的结果。它关乎个人价值判断、家庭考量、现实条件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规划。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远方”,对于许多人来说,国内就是他们最适合、也最想要实现的舞台。这是一种成熟的选择,而不是一种“放弃”或“退而求其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学给我看这个页面时着实菊花一紧……既然作者提到了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关注这个问题,就注册了账户上来,仅从我自己的角度说几句,希望能对大家的选择有帮助吧~

先谢谢王智和我们系同学的回答,对我的描述基本是准确的,但多少有些溢美,所以我再复述下自己当时的真实情况:

英语:老GRE Verbal 710 + Math 800 + AW 3.5 托福 115 两场考试从开始准备到结束花了一年半,是我自己很满意的成绩,但没有前面说得那么夸张。

成绩:大四开学时我在热能系内的排名是7/86.

科研:这里多废话几句,我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正式跟随导师做科研训练,但截至申请时只有一篇中文期刊和一篇中文会议论文。事实上我非常喜欢自己的科研题目,对科研也投入了比课程学习和准备外语更多的精力,但导师在本科时给了我非常大的信任和自由度,导致我走了不少弯路。到了申请时,很多比我同时或者晚开始科研的同学已经有了更好的成果。

所以就是这样,当时的我从成绩上来看,外语优秀,课程排名靠前但不突出,科研惨淡。这个成绩在申请出国时是充满变数的,热能系本身在清华的工科院系中也不算出国申请结果出众的。没错,同届的第一名成功申到了Stanford,但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大我两届的师兄,GPA第2,申请时3篇SCI,但申请Stanford仍然遭拒。

嗯,我不是题主描述的什么青年榜样,我就像任何一个走在选择路口的普通同学,为自己的能力感到捉急,为选择感到苦恼。

放弃推研参加有变数的申请,还是留在清华自由选择自己的导师和方向?我选择了后者。原因是:

1. 我非常喜欢自己在清华的导师,喜欢自己的题目,也非常喜欢组内的科研氛围,但如果申请,受自身成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我没有信心一定能找到向往的牛校和喜欢的导师。这是首要原因。我的导师当年是热能系的学霸出身,学长们形容他是一位有“师者之风”的老师,我相信他的学术水平和培养方法,也相信他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培养师兄师姐的经验能适用于我。自己的题目更不用说,不然我不会死心塌地爱上科研。最后是组内氛围,我们组的师兄师姐们非常优秀,论文数和奖学金的比例远高于系里的人均,跟同一方向的师兄讨论经常给我珍贵的启迪,我非常珍惜这样的环境。

2. 正如前面我的同学说的,我对国外留学的压力有些畏惧。听到了很多先行人的吐槽,关于美国牛校里的学术压力和紧张的科研节奏(这还是在不碰到黑老板的前提下),也包括生活、医疗的种种难题和独居他乡远离亲友的寂寞。我承认自己的胆怯,但生活永远是科研的大后方。如果不能保证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不相信自己还能取得什么成就。

3. 没错,坦率说,清华离国际一流还有距离,但这也不意味着国内的科研环境就真这么差。前面说了,我们组内的学术氛围很好,清华校内的院系合作也非常紧密,绝不会像外界想象中中国学术界的那么不堪。在硬件上,用导师的话说,就城市整体来说,世界没有太多城市比北京拥有更好的科研平台。星罗棋布的高校和研究所,还有国家砸钱一样的经济扶持,确实为我们扫清了相当多硬件上的烦恼。

所以就这样啦,我留在了清华。现在距当初作出选择,差不多正好过去两年,这期间我无数次问自己,如果时光倒流,会不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但我从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归根结底,我的选择还是因为个人的喜好。已经有了喜欢的导师、题目和环境,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清华的光环不如斯坦福、伯克利和MIT,但我更在意是否喜欢自己做的事情。爱好是比咬牙坚持更强大的力量。博士五年漫长,为什么不去做有意思的题目?人生短暂,为什么不用在有意思的事情上?

我喜欢摄影,所以拿拍照做比喻:决定你照片质量的是你的水平,而不是你的相机牌子;决定你选择相机的是你的实际需求和偏好,而不是你的全部预算。留学与留校,那是我选择的相机牌子,我有信心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实力,去用任何相机拍出我想要的未来。英语、成绩和科研,它们是我的购买预算,为我提供了选择出国的权利,但绝不意味着为我套上了出国的义务。

发现已经说了好多。没有任何说教的意思,只是陈述了我自己的理由。可能对于不少同学,出国仍然是更好的选择。

即使选错了,又怎么样呢?咱们还年轻,还有可以试错的机会。选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出选择后,自己能否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踏实前行,去实现选择的价值,实现当初做出选择时自己心中向往的目标。

时间是检验选择的唯一标准。我希望四年后,在博士毕业时,看到自己今天做出的答案,仍然可以面带笑容说,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

补充

有几位朋友关注了“科研走弯路”的说法,其实这是我自己特别珍惜的一段经历。清华的本科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是深受同学欢迎的,其重在“训练”,对结果没有硬性要求,给了同学充分的探索与试错机会。现在回想起来,固然惋惜走弯路花费的时间和经历,但既然科研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早走弯路的教训反而会让我以后更注意把握自己的方向。如果第一次走上歧途是在毕设甚至是在博士课题中,以我的心理素质估计会更崩溃吧。

然后,上面这些东西只是我自己很主观的陈述,作为一个很特殊的个例,也许不能给大家作为参考。题主也提到了马冬昕马冬晗两位同学,我与她们并不熟悉,据我有限的了解,她们留校的理由也应该是对系内科研环境的肯定,以及成才报国的志向吧。“又红又专”在清华是个没有讽刺色彩的词,立志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她们是我们全体清华同学的骄傲。大家也都承认,中国的最高学府离世界一流隔着不止一条马路,中国科研的整体风气和实力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更是巨大。但总要有人去努力弥补。这件事除了我们,还会有谁来做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