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博之前是可以选择工作的。
我在海外读硕士的时候,拿到过一家英国的上市工程咨询公司的return offer的,咨询工程师职位。当时,我在那的实习工资应该是我们那一届graduate最高的,每月2000欧左右实习了8个月。当然,正式的offer更高。没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经历了这么多关于工作上的不顺心事,我就想了想哪里可以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能,只有攻读我喜欢方向的博士才能让我开心咯。最后,我选择在法国某国立研究院研究机器人学博士了。当然,在读博之前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导致我最终做这个决定:
人要自己过得开心才行啊,钱都是其次的。
这里,要感谢那位嘲讽我们机械工程收入低的朋友。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我,贵人了等于是:)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当初真的是因为想当科学家才读博的。
我在12岁那年,肯花500块组装一辆最豪华的四驱车。不是因为它能让我期末多考两分,或者能让我明年的零花钱多一倍。而是因为我22岁,32岁,42岁,52岁,就算花五个亿,也买不来我这一辆四驱车了。
人间之事大抵如此。
我小时候的梦想有两个,一个是当科学家,一个是当老师,到了后面发现干什么都可以当老师,剪发的可以当老师,搞直播的也可以当老师,辅导学生是老师,老师太多了,职业分类都不够用了。
那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试试当科学家吧,并且还能实现当老师的愿望(如果有幸能当老师的话)。
所以在我读了二硕之后,曾经考虑过一段时间找工作还是申请博士,后来权衡了一下,工作什么时候都能找,并且工作了之后可能就没有意愿和精力再想读博的事情了。
并且申请到全奖的话,工资也能让自己衣食无忧,那就去读吧,后来就是这样了,现在博二,最近还挺累的,因为想要做的事情有点多,科研进度也不尽如人意,加油吧。
最近在看一本学,叫《女士品茶》,是一本统计学的入门书,看以前就当这个是个快速的科普读物,没想到其中有很多统计学大佬的生活经历,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一定要将科研融入到生活的思考中去,如果缺乏这个思想,往往做出来的东西严重的只偏向于发文章且无太多荣誉感傍身。
贴一张fisher的照片,反正我觉得老年的fisher更帅。
推荐个自己的回答:
当初我申请硕转博的时候,是主动申请的。
硕士期间在实验室打了三年工,也没啥科研成果,有些不甘心。
而且硕士毕业,也不容易找到让自己觉得满意的工作。
如果还继续从事本专业的话。
去科研院所?看看硕士生的工资,就感觉活不下去,更别说一些院所的博士生越来越多了,硕士进去基本就是底层了。
去企业打工?又看不到什么未来。
而读博能获得什么?
更多的选择,更高的上限和可能性。
更多的选择指的是博士可以进高校任职,而硕士不行。
多三四年能坚持下去吧?可以!
能够毕业拿到毕业证吧?没啥问题吧!
赌一把?好!
然后就申请转博了。
后来就读博了。
我认识并有些了解的超过100个博士里面,在做出读博的决定之前和当刻,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博,且,在读博中、拿到博士学位后、拿到博士学位很多年后,也从不觉得自己当时的想法很异想天开拍脑袋的人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多少物理学的博士,读博士是想当 “科学家”,最终整日怀疑自己就是个智障,是吧;多少心理学的博士,读博士是因为喜欢 “心理” 学,最终却陷于毫无规律的统计屎山不能自拔,是吧;多少人读博士,是想当 “哲人王”,最终却研究了个针尖麦芒上的真空球形鸡,是吧。
这么说,并非劝退,而是说,你有读的冲动,那就去读吧。反正绝大多数人一生的绝大多数重大决定,最大的贡献因素,都是随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