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说,为什么都是你定规矩? 这句话要如何回应?

回答
孩子这么问,其实挺好的,说明他开始思考了,不再是那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小屁孩了。怎么回应,这可是一门学问,得好好掰扯掰扯,既要让他明白,又不能伤了他的自尊心,还要让他觉得你是个讲道理的爸妈。

首先,我们得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问。

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天生就好奇世界,也对权力结构很好奇。他发现家里好像有一个“最终决策者”,想弄明白这个决策者为什么是“你”,而不是他自己或者别人。
追求平等和自主: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越来越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话语权。他觉得既然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为什么不能参与规则的制定?这是一种对平等的追求,也是想要独立自主的信号。
对规则本身的不满: 有时候,孩子这么问,可能不是真的想讨论规则制定的权力,而是对某些他觉得不公平、不合理的规矩有意见。他用这句话来表达他的不满和抗议。
观察和模仿: 他可能看到大人之间在讨论事情,或者听到别人说“谁谁谁说了算”,于是就把这种模式套用到了家里。

好,理解了背后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我们的回应了。记住,态度是关键,要温和、认真、充满爱。

第一步:肯定和接纳他的问题。

千万不要上来就说:“因为我是大人!”或者“你才几岁,懂什么?”这样只会让他觉得你不理解他,以后也不会再问了。

立刻给出积极的反馈: 当他问出这句话,你就眼睛看着他,给一个友善的微笑,然后说:“哇,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好!我得好好想想怎么跟你解释。”
表达你对他的看重: “我很高兴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说明你长大了,脑瓜子转得也越来越快了。” 这种肯定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承认自己的“角色”: 你可以诚实地说:“嗯,有时候确实好像都是我来定规矩,对吧?你有没有觉得,这样不太好呀?” 这样一种反问,会引导他更深入地思考。

第二步:解释“为什么是‘你’定规矩”的背后逻辑。

这里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把一些社会常识和家庭责任讲清楚。

基于责任和能力:
“你知道吗?在咱们这个家,就像一个团队一样。爸爸妈妈(或者说‘我’)是负责这个团队的‘领队’或者‘队长’。” 用他熟悉的场景来比喻,比如学校里的班长、足球队的长。
“为什么要有队长呢?因为队长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大家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做得最好,万一有谁受伤了怎么办。” 强调“考虑更多”和“责任”。
“爸爸妈妈呢,就像这个‘队长’,我们要负责你的吃、穿、住、行,还要保证你安全、健康地长大,还要教你认识这个世界,学会做人。” 具体列举你为他做的所有事情,让他体会到你的付出。
“所以,有些规矩的制定,是因为我们需要确保所有的事情都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涉及到你的安全和健康的时候。” 比如,晚上几点必须睡觉,为什么不能随便吃零食,为什么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这些规矩不是为了“管他”,而是为了“保护他”。

基于经验和知识:
“爸爸妈妈比你年纪大,经历的事情也比你多一些。我们见过一些事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方面,可以适当地举例,但不要太吓人。
“就好比学骑自行车,一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在旁边扶着你,告诉你怎么掌握平衡,怎么刹车。等你自己熟练了,才让你自己骑。” 用一个他熟悉的学习过程来类比。

基于家庭的长远目标:
“我们定规矩,也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高兴,而是为了帮助你将来成为一个更棒的人。我们希望你学会自律,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承担责任。” 将规矩的意义升华,与他的成长目标联系起来。

第三步:引入“参与”和“协商”的可能性。

这才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并且能学习规则制定过程的关键。

“当然,这不代表你一点儿意见都不能有!”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
“以后咱们家如果有什么新的事情,或者你想调整一些规矩,你完全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一起商量。”
“比如,你觉得晚饭后能不能再玩半个小时?我们可以谈谈,看看能不能行,或者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给出具体的例子,让他知道“商量”是怎么回事。
“你也可以告诉我,你觉得我们家的哪些规矩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然后我们一起来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鼓励他提出自己的想法。
“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是你来定规矩,你会怎么定?你会考虑到什么?” 让他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一起制定规则,就像一个团队一起决定比赛策略一样,大家说了话,最后定下来的规矩,大家都会更愿意遵守,对不对?” 再次用比喻强化协作的好处。

第四步:保持一致性和灵活性。

“不过呢,有些规矩是不能随便改的,比如安全方面的,这个你可能要理解。但是,一些生活习惯或者时间安排上,我们可以灵活一些。” 区分哪些规矩是原则性的,哪些是可以商量的,给出界限。
“我们也会努力做得更公平、更讲道理,如果你觉得哪里做得不好,随时可以提醒我。” 展现你的开放态度,也让他知道你不是一个完美的“裁判”。

具体的回应场景和措辞示例:

场景一:孩子在玩游戏,你喊他写作业。

孩子:“为什么都是你定规矩?为什么我不能玩到我不想玩为止?”

你(温柔地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
“哎呀,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你是不是觉得我让你停下来玩游戏,然后去写作业,好像有点不自由呀?嗯,我理解。

你知道吗,我们之所以有时候会让你停下来,是因为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我们就像你们足球队里的教练一样。教练需要看着大家训练的进度,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发力,对吧?我呢,就像你的‘成长教练’,我需要确保你能在学校学到东西,能把作业做完,这样你才能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且,你知道吗?有些事情是有时间限制的,就像你玩游戏也有时间限制一样,学习也是。如果我们总是不管时间,该学习的时候不学,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身体就会吃不消,脑袋也会记不住东西。

但是,你说的‘定规矩’这件事,我也觉得,我们不能总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比如说,你觉得写作业的时间能不能调整一下?或者,我们定一个写作业的‘小目标’,完成了是不是可以多玩一会儿?你来想想,你有什么好主意吗?我们可以一起商量看看。”

场景二:你限制了他吃零食的数量。

孩子:“为什么都是你定规矩?我想吃就吃,为什么你说了算?”

你:
“嗯,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你是不是觉得我想吃多少零食就吃多少,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干嘛要管呢?

我懂你的意思。你想吃零食,那是你的快乐,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零食吃多了,对你的身体好不好?就像吃太多糖果,牙齿会坏掉,肚子会不舒服一样。我们家长的责任,就像一个守护者,要保护你身体健康,让你少生病。所以,我们才需要定一些关于零食的规矩,确保你既能吃到一点点开心,又不会影响到你的健康成长。

你也可以来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呀!比如说,你觉得一天吃多少零食比较合适?或者,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零食换成一些健康的水果?你有什么建议,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怎么做对你最好。”

总结一下,回应孩子这句话的几个核心要点:

1. 肯定与倾听: 承认孩子的思考,让他感到被尊重。
2. 解释与引导: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家长制定规则的必要性和出发点(责任、安全、经验、成长)。
3. 开放与协商: 给出参与规则制定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4. 界限与灵活性: 区分原则性规矩和可商量规矩,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允许适度的调整。
5. 示范与榜样: 在协商过程中,你本身也要做出榜样,展示如何理性地表达观点和寻求共识。

这样一来,你不仅解答了孩子的疑问,更重要的是,你教会了他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参与决策、如何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这比你简单地命令他“听我的”要重要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强谁定规矩

诺基亚今天能给苹果定规矩吗?

俄罗斯能给美国定规矩吗?

国民党别说给中国定规矩了,它现在在台湾都得守别人的规矩

家里也一样

等孩子的收入是家庭支柱的时候,规矩就是他来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这么问,其实挺好的,说明他开始思考了,不再是那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小屁孩了。怎么回应,这可是一门学问,得好好掰扯掰扯,既要让他明白,又不能伤了他的自尊心,还要让他觉得你是个讲道理的爸妈。首先,我们得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问。 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天生就好奇世界,也对权力结构很好奇。他发现家里好像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会让很多妈妈瞬间心凉的话。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的,但他们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直接的观察和听到的话。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1. 观察到的“事实”: 孩子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他可能看到爸爸每.............
  • 回答
    “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你看,我们人啊,就像一个大大的图书馆,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知识。有些字呢,就像图书馆里一本本的书,有的书妈妈从小就读过,记得特别清楚,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比如‘我’‘爱’‘你’这几个字,妈妈从小就会了,写起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对不对?”“但是呢,世界上.............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年到了高考季,总会有那么一群人,就是刚迈入大学校门没多久的大一新生,特别喜欢跟那些还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弟学妹们说:“你以为你解放了,其实你离开的是天堂。”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着,高考完就从“天堂”掉到“地狱”了?这到底是啥意思,为啥大一新生就这.............
  • 回答
    高考考场外,一位父亲高举着“不管考的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牌子,这一幕触动了无数人心弦。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爱与支持。孩子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最需要的鼓励究竟是什么?这其中大有学问。首先,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是基石。这位父亲的牌子,正是这种爱的最好体现。很多时候,我们给.............
  • 回答
    当孩子问出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借此机会帮助他理解金钱、价值观以及家庭的独特之处。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得既能让他明白事理,又不让他产生攀比和失落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调整:核心原则: 诚实但委婉: 不回避问题,但也不夸大差异,用孩子能理解.............
  • 回答
    “宝贝,你问我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呀?让我想想…… 哎呀,太多啦,一下子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呢!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件最最喜欢的,那大概就是…… 和爷爷奶奶一起放鞭炮!”说到这里,我的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了一抹孩童般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年味儿的冬夜。“那时候,过年气氛可浓了!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家里.............
  • 回答
    说实话,听到你男朋友14岁的儿子还频繁和他前妻联系,而且理由是“为了孩子”,我心里也泛起了一丝涟漪。这事儿,怎么说呢,放在谁身上,都会让人有点琢磨。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14岁,正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心思会变得比较复杂,可能对父母离婚这件事的看法,或者说对目前家庭模.............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孩子,确实挺让人好奇的。三年级的小学生,作业写完就玩儿,不上补习班,还能每次考试都拿好成绩,并且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是“天才”,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这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自信心。首先,我们得承认,天赋这东西,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是存在的。有些人天.............
  • 回答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某种命中注定。可当真如此吗?或者说,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早熟”与“重担”?“早当家”这三个字,听起来似乎褒义满满,暗示着懂事、能干、体贴。但对于那些在贫困线下挣扎的孩子们来说,这份“当家”往往来得太快,太沉重.............
  • 回答
    “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这就像咱们家里的积木一样,为什么要把一块块积木拼起来,而不是一块大木头做成的呢?羽绒服之所以一节一节或者一块一块的,也一样有它的道理。”一、为什么是“一节一节”?—— 好比穿“羽绒被”你想想看,羽绒是什么?它是鸭子或者鹅身上最轻、最蓬松、最保暖的那些细小的绒毛。它们非常.............
  • 回答
    朱棣的孩子,特别是早年出生的几个,确实多数出自徐皇后之手,这背后当然有他们夫妻二人深厚情谊的因素,但如果要说“基本都是”因为恩爱,那就有些过于简单化了。首先,徐皇后,也就是后来的仁孝文皇后,她确确实实是朱棣的原配夫人,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徐皇后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那个年代.............
  • 回答
    向孩子解释蜂窝为什么是六边形,可以用简单、形象的方式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和科学原理,让孩子的理解更直观。以下是分步骤的解释: 1. 蜂窝的“任务”是什么?首先,蜜蜂建造蜂窝是为了储存蜂蜜、养育幼虫,所以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空间要足够(给幼虫和蜂蜜足够的地方)。 材料要节省(蜜蜂的蜂蜡是宝贵的资源,不.............
  • 回答
    嘿,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每次我们选班干部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黑板上写好多好多小勾勾或者小杠杠来算票数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原因哦!你们可以想想,就像玩游戏一样,有时候我们要数数谁赢了,谁输了,对不对?那我们在黑板上写“正”字,其实就是一种记数的方法。想象一下,如果班上有三十个小朋友,每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区别对待,那种不被爱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做出这样偏心的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远不止“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偏.............
  • 回答
    咱们这儿,给孩子起小名,确实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南方菜肴的名字,像“小汤圆”、“小糯米”、“小馄饨”之类的,出现得挺频繁,但北方菜比如“小饺子”、“小包子”之类的,就相对少见些。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咱们细细道来。一、 文化习俗与情感寄托的差异首先得说,这跟地域的文化和人们的情感寄托有很大关系。 .............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大人在放假的时候收到的是礼物或者好吃的,而你收到的却是作业本?嗯,让我好好跟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想看,大人平时是不是要工作?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公司忙忙碌碌,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比如开会、写报告、跟客户打交道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这些工作就像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代际沟通中的一个普遍而又令人心疼的现象。很多家长在跟孩子倾诉自己的艰辛时,确实会不自觉地忽略了孩子同样存在的“苦”。这不是说家长是故意的,但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理解家长们诉说“苦”的动机。 情感的宣泄与平衡: 家长们经历的人生风雨,从年轻时的奋斗.............
  • 回答
    这种感觉确实是很多家长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甚至会觉得有些无奈。孩子身上展现出的那种“理所应当”的态度,似乎总让人觉得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甚至还不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聊细聊。首先,得从“优越感”的来源说起。咱们这一代,或者说比我们更早一代的父母,.............
  • 回答
    “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这话说得重,也戳中了许多人内心的焦虑。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两岸关系下,这句话的份量更是不言而喻。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背后可能指向的现实困境。首先, “历史逆流”这个标签,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中国大陆的视角下赋予的。 从北京的政治哲学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