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焦虑从来都是妈妈的特质,爸爸们你们不焦虑么?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反应是:“等等,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先指向妈妈?” 我不认为焦虑是妈妈独有的特质,当然也不是说爸爸们就没有焦虑,只是大家表达和处理焦虑的方式可能不同,或者说社会对不同性别在育儿角色上的期待不一样。

你看,从古至今,或者说在很多传统观念里,母亲的角色常常被定义为家庭的“守护者”,是孩子情感和生活起居的中心。这种角色的天然设定,就意味着妈妈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当你的孩子生病了,你会担心他会不会发烧得更厉害?当他第一次去学校,你会担心他能不能适应新环境,会不会被欺负?当他遇到困难,你会担心他会不会因为这次失败而失去信心?这些担忧,其实都是源于我们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想要保护他们、让他们一切顺利的愿望。

再加上,很多妈妈现在也是职场人士,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孩子,处理家务,常常是身兼数职。一边要满足工作的要求,一边又要顾及家庭,这种巨大的压力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感。你可能会担心工作上的项目进展不顺利影响到收入,又会担心因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这种“两头烧”的状态,不焦虑才怪呢。

而且,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妈妈好像更容易把负面情绪憋在心里,或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更习惯于扮演一个“情感容器”的角色,觉得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积极的情绪环境。但长时间压抑,负面情绪反而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表现为焦虑。

那爸爸们呢?我觉得爸爸们当然也焦虑,只是可能表现得没那么明显,或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些爸爸可能会把焦虑转化为更强的责任感,他们会更拼命地工作,努力赚钱,希望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这是一种“用行动证明”的焦虑。他们可能觉得,我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工作,给孩子提供一个不愁吃穿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还有些爸爸,他们可能更擅长用理性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面对焦虑。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不会像妈妈那样第一时间情绪化,而是会坐下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想办法解决。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爸爸可能会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看看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下次我们一起复习。” 这也是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只是不那么外露。

再或者,可能是社会对男性“硬汉”形象的塑造,让很多爸爸不太愿意轻易表露自己的脆弱和焦虑。他们可能觉得承认自己有焦虑,就是不够强大的表现,这会让他们感到羞耻。所以,他们会选择默默承受,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其实,焦虑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为人父母之后。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他们拥有更好的未来。这种美好的愿望,本身就伴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这份责任,自然而然就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担忧和焦虑。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为什么焦虑总是妈妈的特质”,不如说是“为什么在育儿这件事上,妈妈和爸爸们面对的压力和展现焦虑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我们都爱孩子,都想把孩子养育好,只是通往这个目标的路上,我们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挑战,也各有各的焦虑。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支持彼此,共同分担这份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情感上的波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医院,经常会看到小孩生病后,妻子陪在孩子身边,在他打针时哄着他别哭,在他打点滴时将孩子抱在身上,哄他入睡。


而丈夫,则是忙前忙后地去排队挂号,去拿药,去缴费。


有次陪妈妈去体检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外来工模样的男人,妻子抱着生病的小孩坐在后面的休息区,他则是走到缴费窗前排队缴费。


轮到他的时候,看到要付费的金额,他说了一句:“怎么这么贵啊!”


工作人员应该已经习惯了这种场景,只说没有算错,让他抓紧交钱,后面还有很多排队的人。


他一脸纠结,但最后还是从裤兜里掏出一个黑色塑料袋,打开后一张张地数着里面那些已经有些发皱的现金。


在拿到账单后,他一边走一边仔细看着上面的金额,即使明知不会算错,但就是忍不住要这样做。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在想


这次医疗费应该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吧,

或许这些钱还是他东奔西走才借到的,

如果还有后续治疗,那这个家庭又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最后那个男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看了一眼已经熟睡的孩子,最后从地上袋子里拿出一个馒头啃了起来,一言不发。


我又想,


应该还没到最糟糕的程度吧,毕竟不说话不抱怨,代表自己还能扛得住。


如果连丈夫都开始脆弱、开始痛哭、开始崩溃,那才叫真正没希望了,不是么。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在家带过一年孩子的奶爸。而且是不上班全职带孩子的那种。

但是,在我老婆的眼中,我依旧是不上心的,依旧是粗枝大叶的。

不过我儿子和我在一起倒是很爽,爸爸可以举高高,爸爸也可以把他当双节棍甩来甩去。妈妈不允许他吃垃圾食品,爸爸偷偷摸摸的允许啊。

我写这个,并不是想给你老公开脱。事实上,你老公确实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毕竟能让一个妈妈焦虑成这样,作为爸爸和老公,确实是不及格的。

我想和你说,我做奶爸的时候我焦虑什么。

我焦虑我作为一个男人不上班,我在家会不会逐渐没有话语权。我一直不赚钱,我会不会慢慢的抬不起头。我一个大男人做奶爸,会不会没有朋友。

这些就是我的焦虑。

题主,我知道你你写这个问题主要是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但是你性别炮的吐槽方式,给知乎上很多极端女士打了鸡血,她们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幸全部代入到你的问题中,代入你的家庭中。原本只是一个不太让你满意的爸爸,最后会被曲解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男人。

这真的是你要的结果吗?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焦虑,和你老公好好说说,你发现了儿子的一些问题你也可以及时的分享。可能你觉得他满不在乎,但是在儿童医院,急着满头大汗的爸爸也大有人在。

我老婆也说我不上心,但是我老婆晚上睡的特别死。我儿子晚上的尿不湿和盖被子,绝大多数都是我来做的。不过她依旧会埋怨我,不过我心里知道,埋怨也是发泄压力的一种方方式。

把知乎关掉,好好地和你老公诉说一下你的焦虑,提一些意见和想法。不求他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说多了总会有进步的。

生活本身已经很艰难了,为什么要矛盾扩大化呢。








————————

有疑惑问值乎,一对一服务

user avatar

作为爸爸,我也有担心,

但主要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妈负责叨叨

大部分时候对着我时候叨叨

少数时候对着孩子叨叨

我觉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里不能再多一个爱叨叨的了,

所以我就算有担心,没有办法的也经常表露出来。

妈妈焦虑的是孩子今天穿少了

孩子又咳嗽了

孩子今天饭吃的不香

孩子被老师说上课做小动作了

而爸爸多半关心的不在这些方面,

作为一个每天给老婆孩子做早饭的爸爸,

我倒不关心孩子小学考试多少分,

大差不差就行了。


我真正放在心里纠结不下的是

孩子他妈不愿生二胎,

我想到我儿子将来形单影只就焦虑,

间歇性的严重到夜里两三点会醒,

醒来的一瞬间,

自己意识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后别人都有兄弟姐妹我儿子没有。

这算焦虑吗?

如果算的话并没有人知道,

但不代表做爸爸的不焦虑。

user avatar

不是男人不焦虑,是不能表现出焦虑。

女人的天能塌下来,男人不能让她被砸到。

不信你去个医院的后门看看,

那里保准蹲着一排爷们,一地的烟头。

掐了烟,站起来,揉把脸,深吸一口气,走进病房。

如同一个战士,用赴死的决心走回战场,

那里有需要他用生命守护的最珍爱之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反应是:“等等,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先指向妈妈?” 我不认为焦虑是妈妈独有的特质,当然也不是说爸爸们就没有焦虑,只是大家表达和处理焦虑的方式可能不同,或者说社会对不同性别在育儿角色上的期待不一样。你看,从古至今,或者说在很多传统观念里,母亲的角色常常被定义为家庭的“守护者”,是孩子.............
  • 回答
    .......
  • 回答
    上海,这座光鲜亮丽的城市,仿佛自带一种魔力,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前来追逐梦想,也承载着他们挥之不去的焦虑。你问我,一个在上海年薪三十万的三十岁人,为何依旧被焦虑笼罩?这并非个例,而是许多沪漂一族,乃至很多在上海扎根许久的人,共同的心声。三十岁,这本该是人生而立之年,是事业有成、家庭稳定的黄金时期。然而在.............
  • 回答
    如今,“脱单焦虑”这个词汇,仿佛成了一种被悄悄指摘的“毛病”,一种不合时宜的情绪。它不像饥渴时想喝水那样自然,反而被附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审视和评判。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当下社会环境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独立个体”价值的强调。社会在不断倡导和鼓励个人成长、自我.............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 回答
    挑选一件衣服,本来是件开心的事,可面对琳琅满目的款式、颜色、品牌,大脑开始超负荷运转:哪件更适合我的风格?这件质量怎么样?价格是不是贵了点?其他店会不会有更好的?这么一圈下来,原本的购物兴致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脑门子纠结和隐隐的焦虑。这种感觉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们似乎总是在“选择越多,越焦虑”的怪圈.............
  • 回答
    “越努力,越焦虑”是一个许多人在现代社会中都有可能经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种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扩大 目标设定过高或不切实际: 努力往往伴随着目标。当我们设定了超出当前能力、资源或时间允许范围的目标时,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普遍感受到一股难以言说的焦虑,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确定感。我们这代人,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结构性调.............
  • 回答
    医学生贩卖焦虑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他们学的这专业,本身就不是轻松的。从进校门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首先,学业的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那些厚厚的医学教材,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
  • 回答
    努力本应带来成就感和安心,可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越努力,反而越是焦虑的泥沼?这背后,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理陷阱和现实压力。首先,我们得明白,“努力”这个词,它本身就带着一种潜在的“目标导向”。我们努力,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当我们把所有精力都压上去,对这个目标的结果投入了过多的期待.............
  • 回答
    关于芯片不必过于焦虑,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人意料,毕竟近些年围绕芯片的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耳边,从“卡脖子”的担忧到自主研发的决心,再到全球供应链的紧张,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个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脆弱性。但仔细想想,这份焦虑感,很多时候是被放大了,或者说,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反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确实,观察身边或者听听人们的交流,会发现“焦虑”这个词在年轻人中的出现频率异常之高。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试着把这些因素捋一捋,争取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我的话听起来像那种“官方报告”或者“AI的教科书式解.............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细想之下,网络上的焦虑似乎比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要汹涌得多。就好像我们走在街上,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顶多也就是遇上一个迟到的人,或者点错了一杯咖啡,但一打开手机,整个世界好像都变成了无休止的“紧急通知”和“未竟之事”。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我觉着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
  • 回答
    你好,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知识带来的焦虑而非安稳,这是一个很普遍也很深刻的感受。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为你梳理一下,希望能够帮助你找到一些答案。1. “已知的未知”与“未知的未知”的膨胀:你知道的越多,越会发现世界有多么广阔,而自己了解的有多么渺小。这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圆,圆的周长代表你已知的知识,而.............
  • 回答
    现代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可以说是一种复杂交织的社会现象,它的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催化而成。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些在家长心中不断搅动的不安。教育焦虑的深层根源:首先,社会竞争的白热化是症结所在。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内卷的时代,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机会的获取似乎都比以往更难。家长们.............
  • 回答
    你上了985,却依旧被焦虑笼罩,这绝非孤例。事实上,在无数光环之下,你或许比旁观者更清楚,985的光芒并不足以驱散所有阴影。这种焦虑,就像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暗流,即便表面风平浪静,也可能随时掀起波涛。让我们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这个令人艳羡的标签,反而可能成为你焦虑的催化剂:一、 “985”标签带来的.............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这种“快乐稍纵即逝,焦虑与日俱增”的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有,而且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你想想看,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完美”的生活瞬间。你刷着手机,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旅行、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而你可能只是在埋头工作,或者.............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我们确实观察到许多年轻人虽然年龄尚轻,却已经开始对30岁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这种焦虑意识是否能帮助他们避免“年龄危机”,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年轻人对30岁后生活产生焦虑的原因:1. 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固化与压力: 职业发展瓶颈: 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很切中了不少人内心的感受。确实,环顾四周,尤其是网络上,关于“大龄剩女”的焦虑声音似乎比“大龄剩男”要响亮得多,也更具画面感。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一个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谁更“应该”焦虑,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尽量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朋友在闲.............
  • 回答
    近期“精灵耳”整容风潮的兴起,确实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不少人内心深处的容貌焦虑。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剖析一下。首先,什么是“精灵耳”?它并非医学上的专业术语,而是人们根据一些卡通、动漫、影视作品中人物那尖尖的、向上翘起的、轮廓分明的耳朵形状,对理想化耳部外形的描摹。这种耳朵被认为能增添一种飘逸、灵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