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争时的将领都比较年轻?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名将,在他们大放异彩,成为战场上的传奇时,年纪都还不到而立之年?难道战争本身就偏爱年轻气盛的血性男儿吗?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而且是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年轻将领”现象。

首先,我们得从体能和精力的角度来看。战争,尤其是古代的战争,远不像现在这样有先进的通讯和后勤。将领不仅仅是坐在帐篷里发号施令,他们很多时候需要身先士卒,骑马奔腾,在战场的最前线观察敌情,甚至亲自参与厮杀。想象一下,连续几天几夜的行军,恶劣的天气,疲惫不堪的身体,还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决策能力。这时候,年轻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以及相对较强的抗压能力,就成了巨大的优势。身体上的耐受力,能够让他们在极限环境下依然保持战斗力,而年长的将领可能就难以承受这样的消耗了。

其次,学习能力和适应性是关键。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局势可能在一瞬间就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新的战术、新的武器(比如火器出现后,战场形态就发生了很大改变),都需要将领快速地学习和适应。年轻人通常思维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也更不容易被固有的经验束缚。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即使冒着风险,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虽然有丰富的阅历,但有时也可能因为“经验太老道”而变得僵化,难以接受与自己过往经验相悖的新情况。

再来,我们看看社会结构和晋升机制。在很多古代的军事体系中,晋升往往与实际的军功挂钩。这意味着,如果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哪怕年轻,也可能迅速获得提升。特别是在一些战乱频繁,军队急需人才的时期,年轻有为的将领更容易被发掘和重用。想象一下,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如果能在关键战役中指挥若定,扭转乾坤,那么他晋升为主将、大将军,也并非不可能。相比之下,如果将领的晋升完全依赖于资历的累积,那年轻人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很多时候,战争的激烈程度本身就加速了这种“优胜劣汰”的晋升过程。

还有一点,是心理因素和冒险精神。年轻的将领往往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和牵绊,他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也更愿意冒险。在战场上,大胆的冒险有时能带来决定性的胜利。他们可能更容易被胜利的荣耀和青史留名的机会所驱动,而不是像年长的将领那样,可能更看重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因而倾向于采取更稳妥的策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长的将领就没有冒险精神,但总体来说,年轻人的冲劲和渴望证明自己的心态,在某些时刻可能更容易转化为战场上的大胆行动。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叙事和宣传的影响。历史上,那些能够载入史册的名将,往往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带来辉煌胜利的人物。这些故事被反复传颂,自然而然地,我们对“将领”的印象,就会倾向于那些年轻、有为、勇猛的形象。而那些默默无闻,或者在战场上表现平平的年长将领,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机会被记录下来,或者即使被记录,也可能被大众所忽略。

但话说回来,也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也有很多优秀的年长将领,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老练的指挥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依然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只是,在那些对体能、学习速度和冒险精神要求极高的战争环境中,年轻将领确实更容易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的焦点。

所以,说到底,战争时期的“年轻将领”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生理上的优势,也有心理上的驱动,更有社会结构和历史叙事的加持。他们就像是战场上的璀璨流星,虽然短暂,却足以照亮整个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觉得将领是不是年轻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创新能力的强弱。

将领年轻是因为落后国家总是在被侵略过程中,在战场上直接接受“先进经验”。年轻将领学的快,思想包袱少所以造就了年轻将领队伍

而先进国家是有那些富有经验的老将发明引领的军事革新,这样的国家里将领就会偏年长

举个例子吧

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将领就普遍比较年长。

二战中苏联将领则普遍比较年轻

这是因为苏联在军事理论上的发展相对落后。老一辈将领如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包括斯大林自己),这些内战中的无限光辉的英雄在二战中因为军事思想腐朽落后,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真打仗时候面对德军的闪电战却难以招架,屡战屡败。

基辅会战布琼尼(先)和铁木辛哥(后)是司令员,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67万人被俘

列宁格勒战役最初伏罗希洛夫负责,接近一百万兵力最后被压缩在列宁格勒城,后来紧急派朱可夫接替才稳住了局势

维亚济马战役布琼尼指挥,苏联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后备方面军全部损失掉,60万人被俘

当布琼尼最后打输了北高加索战役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彻底放弃了对这些老元帅的希望,把他们送往后方做组织工作了

苏联在战争中淘汰了僵化的老一辈英雄,用上百万红军战士的鲜血交学费,在战场上直接培养起了一批新的指挥员 如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人。这就是苏联年轻化将领的由来。

中国也是一样,只有直接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领才能应对抗日战争,在军阀混战学来的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名将,在他们大放异彩,成为战场上的传奇时,年纪都还不到而立之年?难道战争本身就偏爱年轻气盛的血性男儿吗?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而且是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年轻将领”现象。首先,我们得从体能和精力的角度来看。战争,尤其是古代的战.............
  •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首先.............
  • 回答
    战争中鲜少直接攻击对方将领或主帅,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人道主义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句“怕报复”就能概括。如果目标是快速瓦解敌方抵抗,似乎将敌方核心人物一网打尽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现实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从军事效率和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直接攻击将领或主帅并非易事,且往往得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军事指挥艺术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出身于正规军事院校、接受过系统化训练的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反而不如那些从基层摸爬滚打、文化程度不高的“草根将军”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学历不代表能力”就能简单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敌后工作者,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总让人联想到刀尖上的舞蹈,阴影里的较量。相比于战场上那些喊着口号、明晃晃地端着枪的将士,敌后工作者承受的压力,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恐惧和孤独,往往是外人难以想象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难”是另一种维度的,更加幽深、更加煎熬。首先,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生存挑战。 战场上的敌人.............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国家的存亡受到威胁,需要全体国民挺身而出时,我们这些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年轻人,体能上的劣势可能会成为一个现实的挑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什么我们会体能相对较差?首先,得承认,我们目前的学习模式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久坐式”的。长时间的.............
  • 回答
    俄乌战争的走向,这绝对是当前国际政治中最棘手、也最牵动人心的议题之一。说到结局,这就像是在看一场极其复杂的棋局,双方都有自己的棋子、战术和目标,而棋盘之外还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甚至不时会伸出援手。要预测一个确切的结局,简直比预测下一期的彩票头奖号码还要难,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可能的方向去梳理一下,尽量.............
  • 回答
    在一场以中国历史与传说人物为背景的圣杯战争中,英灵的设定将是一次对数千年文化瑰宝的深度挖掘与再创造。这不仅仅是将历史上的伟人或传说中的神祇简单地套入圣杯战争的框架,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的精神内核、事迹以及在中国文化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既忠于原型又符合圣杯战争体系的英灵和职阶。核心理.............
  • 回答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但战争规模反而变小,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发展逻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产力发展、军事技术、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人口增长、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的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清社会生产力为何远超先秦。 农业技术.............
  • 回答
    战争时期,冲在最前排的士兵面临着极高的死亡率,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严峻的现实,使得他们“义无反顾地冲杀”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军事和战术层面的强制与驱动: 命令与.............
  • 回答
    汶川地震空降兵的那次跳伞,之所以被誉为“史诗般的壮举”,绝不是浪得虚名。要说它有多难,得从几个维度去解析,而对比美军在战争期间的跳伞,更能凸显这次任务的特殊与艰巨。首先,天气与地形的双重绝杀。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天气状况堪称恶劣。高强度的降雨、能见度极低的浓雾,以及不断滚动的山体滑坡和飞石,给任何.............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感觉很多男生好像都有一个“战争雷达”,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让他们联想到大国博弈,甚至觉得战火就要烧到眼前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一、荷尔蒙与英雄情结的驱动首先,得承认一点,男性天生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冲突”和“竞争”所吸引。这不仅仅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二战德军王牌飞行员的战绩之所以如此惊人,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技术上的优势,战术上的革新,更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群体以及残酷战争环境下的机遇。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原因,并力求用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谈谈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相对先进的技术和装.............
  • 回答
    一战前军队在冲锋时列队踢着正步慢慢走,这个场景在很多历史影像和文学作品中都曾出现过,乍一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在那个时代,军队的战术思想和装备水平,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战争截然不同。要理解这种“慢速推进”的冲锋方式,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军事理论、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条件等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当时的军事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