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的时候为什么很少直接攻击对方将领或主帅?

回答
战争中鲜少直接攻击对方将领或主帅,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人道主义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句“怕报复”就能概括。如果目标是快速瓦解敌方抵抗,似乎将敌方核心人物一网打尽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现实远比这要复杂得多。

首先,从军事效率和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直接攻击将领或主帅并非易事,且往往得不偿失。

难以定位与接近: 现代战争中,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敌方将领,特别是最高指挥官,会受到严密的保护。他们通常不会出现在前线,而是位于安全的指挥中心,拥有多重通讯、侦察和防御手段。要准确锁定其位置,并突破层层防御进行精确打击,需要极高的情报能力、技术优势和冒险精神。一次失败的尝试不仅可能暴露己方意图,更可能让目标警觉,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增加后续打击的难度。
指挥体系的韧性: 即使成功击杀了一位将领,也很难一举摧毁整个指挥体系。军队的指挥结构是层层递进的,一位高级将领的倒下,会有副官、下级指挥官迅速接替其职责。这种层级化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军队的连续性和韧性。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拔掉一棵树的顶端,但根系还在,很快就会有新的枝叶长出来。除非能彻底摧毁整个指挥网络,否则单点清除的效果会非常有限。
战术层面的无效: 在许多战争场景下,战场的胜负更多取决于前线部队的战斗力、武器装备、战术执行以及士气等因素。将领往往是战略层面的决策者,他们是否出现在战场上,对基层士兵的直接战斗影响相对较小。直接攻击将领,可能更像是攻击一个“大脑”,但如果“四肢”还在有力地战斗,整体局面可能不会立刻改变。

其次,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政治、国际法和道德伦理。

政治影响与连锁反应: 将领不仅仅是军事指挥官,他们也常常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人物。直接攻击将领,特别是高级将领,可能会被视为对一个国家政治稳定性的直接挑战。这可能导致局势的急剧升级,引发更广泛的冲突,甚至可能激起对方国民更强的抵抗情绪和复仇心理,让战争更加血腥和持久。
国际法与战争道德: 现代战争受到《日内瓦公约》等国际法的约束,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对平民、战俘以及非战斗人员的保护。虽然军事指挥官属于合法的军事目标,但对将领进行特别、秘密的暗杀,往往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一旦被指控为非法暗杀或战争罪行,可能会招致国际社会的谴责、制裁,甚至引发其他国家的干预。战争本身已经是一种悲剧,而任何超出必要军事需求的残酷行为,都可能使己方在道义上陷入不利境地。
情报战与心理战: 相较于直接的物理打击,情报战和心理战往往是打击敌方士气和意志的更有效手段。通过宣传、煽动性言论、散布不实信息等方式,可以瓦解敌方军心民意,制造内部矛盾。同时,通过渗透、策反等手段,也能从内部削弱敌方指挥体系。这些方式更为隐蔽,且不易引起直接的报复,反而更能达到战略目的。
维持战争的“规则”: 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参战方之间往往存在一种默认的、甚至是明文规定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的维持有助于控制战争的烈度,防止其失控,以及为日后谈判和和平奠定基础。如果一方率先打破常规,采取极其激进和残忍的手段,很可能招致对方的同等报复,将战争推向更加失控的深渊。
避免陷入“报复循环”: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考量之一。一旦成功击杀对方将领,对方必然会寻找机会报复,而最直接的报复对象往往就是对方的关键人物,比如己方的指挥官。这会迅速将战争推向无休止的血腥报复循环,对双方都极为不利。很多时候,军事行动的决策者会评估这种潜在的报复成本,以及是否会因此拖长战争,加大整体的损失。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历史经验和战略思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点。

历史上对敌方指挥官的攻击: 历史上确实有成功击杀敌方主帅的例子,但这些例子往往发生在古代战争,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对方暴露了极大的破绽,或者通过特殊部队(如特种兵、骑兵突袭)才得以实现。例如,很多战役的胜负关键在于能否擒获或斩杀敌方大将,这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士气和指挥的混乱程度。但随着战争形式的演变,尤其是现代战争的精确化和信息化,过去那种依靠一骑当千或小规模部队就能达成战略目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战略层面的考量: 优秀的战略家会考虑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略优势。直接打击将领的风险和收益需要被仔细权衡。有时候,通过削弱敌方的后勤补给,摧毁其武器装备,或者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比冒着巨大风险去刺杀一位可能身处重重保护下的将领更为有效和稳妥。战争的胜利并非仅在于杀死一个人,更在于摧毁其作战能力和战争意志。

总而言之,战争中鲜少直接攻击对方将领或主帅,是军事效率、政治影响、国际法约束、道德伦理以及战略思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博弈,各方都会在行动前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以期在符合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最有效地达成战争目标,并尽量避免将战争推向不可控的深渊。与其说是怕,不如说是对行动后果的深思熟虑和战略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大概看了过多水平一般的古典小说。

在描写近现代战争的网文里,通常情况下高级将领的死亡率过高,比如反派A领便当主角大捷(5000字),少数情况下他们的死亡率过低,不过考虑到现实中就是有非常幸运的人这问题远没前一个严重。综合起来的问题大概是这些作品里的死亡率和死亡都太过“理论上是对的”,“按照xx武器的设计发生这样的事很正常”,现实中的战争一大特点就是它是令人san值降低的事物,是不能长久注视没太多道理的深渊。即使是古典小说,水平优秀那部分也会体现这一点——你可以认为三国演义诸葛亮计谋被大雨破坏体现了这一点。

现实的近现代战争中,很多时候高级将领需要近似平等地承担和士兵相似的风险,谈不上如何特意攻击他们,但他们就是不会死。约克城的沉没没让弗莱彻受一点伤;华盛顿号在威利斯李担任指挥官时没有因为战火死掉任何一个人,而她还在瓜岛血战放无双呢;富兰克林号空母和赤城号的遭遇是同一类型,直接炸成海上火葬场,她的舰长盖尔斯还有时间上窜下跳玩官场斗喷别人,活得好得很;霍兰德史密斯遇见过司令部差点被端的类短兵相接;马克米切尔和斯普鲁恩斯各自躲过了2次神风,其中一次爆炸点离当事人大概20m,另一次炸死了50%参谋团,炸碎了当事人几乎所有随身行李;尼米兹司令遭受过严重疟疾和水上飞机事故,摔断过一根肋骨,根本不需要刺客做什么;

如果你觉得这是因为他们有什么庇佑,平时积德或者比较正义的话,可以看看他们的敌人:青木泰二郎活到了60年代;柳本柳作是自己满地打滚不想跑才死掉的;拉菲的机枪和5发垃圾鱼雷都没杀死阿部弘毅,他可是个无能又懦弱的废物啊;南云忠一也不是在赤城沉没的时候就挂了的;福留繁经历了坠机,被游击队吓尿,被游击队抓还活着;小泽治三郎躲过了大凤的油气爆燃;栗田健男在有黄热病,爱宕真的被雷沉的前提下从水里扑腾上来了,享年88;伊藤整一是开枪自杀的,不是被机载机枪扫死的,而大和号即使是那样的结局也依旧有一些军官幸存者。

当然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说人就是会死的。卢克伍德的前一任长官真的坐水上飞机摔死了,古贺峰一都不知自己是不是摔死的,威尔考克斯一脚踩空摔下船淹死也是客观事实,卡拉翰,斯科特,廷克,巴克纳也同样都很倒霉。

基本上可以把这些事当成战争女神(?)创作的克苏鲁小故事,她这人性格就是这样的(逃)。

user avatar

这一切都可以非常简单的解释为,“好打的话早就打了。

比如行刺对方皇帝,简单啊,只要一个宫女在被皇帝X的时候一剪刀插脖子上就能搞定。

首先,需要一个女的——当然皇帝没准好别的

其次,这得是个美女,美到能让皇帝放下其他因素决定就X她了的女的——你得知道皇帝的性癖,因为你不想赌皇帝心思突发尝鲜的概率。

然后,这女的得进得去宫——这个淘汰率我不知道,你去问那些写小言写宫斗的妹子——不是无脑玛丽苏的作者。

这女的还得混到能见到皇帝——这个概率我不知道,你还得去问那些写宫斗的妹子——不是无脑玛丽苏的作者。

还得让皇帝看见她就觉得必须来一发,上午看见觉得诶这个戳XP,晚上可以来一发,中午事情一多,忘了,哦嚯,完蛋,下次指不定猴年马月了.pdf

这宫女还得能沉住气到不露馅——别吹牛逼,你看见你们集团老总都哆嗦,她看见的可是一努嘴杀了喂狗都没人说个不的皇帝。

而且还得忠诚到一心执行你的刺杀命令……

你自己捋捋还有多少要放在前面的条件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争中鲜少直接攻击对方将领或主帅,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人道主义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句“怕报复”就能概括。如果目标是快速瓦解敌方抵抗,似乎将敌方核心人物一网打尽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现实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从军事效率和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直接攻击将领或主帅并非易事,且往往得不.............
  • 回答
    关羽和黄忠之间,表面上看是战场上的惺惺相惜,实则暗藏着一层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在“五虎上将”这个封号上,将这份微妙推向了高潮。要理解关羽为何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人事关系。一、英雄相惜的表象与现实的差距确实,在沙场上,关羽和黄忠都展现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汶川地震空降兵的那次跳伞,之所以被誉为“史诗般的壮举”,绝不是浪得虚名。要说它有多难,得从几个维度去解析,而对比美军在战争期间的跳伞,更能凸显这次任务的特殊与艰巨。首先,天气与地形的双重绝杀。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天气状况堪称恶劣。高强度的降雨、能见度极低的浓雾,以及不断滚动的山体滑坡和飞石,给任何.............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 回答
    拿破仑时期,法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横扫了所有能遇到的对手,普鲁士、奥地利、俄国,都曾被他们打得溃不成军。然而,唯独面对英国,情况却截然不同。尽管拿破仑本人对英国怀有极大的敌意,并且在军事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但法国海军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抗中,却始终处于下风,甚至可以用“惨败”来.............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中国石油产量高,但储量相对较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中国石油储量“少”的定义与现实首先,我们要明确“石油储量少”是相对的。中国的石油储量在全球范围内并非垫底,但确实与一些传统石油大国(如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加拿.............
  • 回答
    叶莲娜·瓦恩佳演唱《神圣的战争》时,观众起立鼓掌,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情感与历史共鸣交织的自然反应。首先,歌曲本身承载的厚重历史意义是引发观众共鸣的基石。《神圣的战争》这首歌,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彼时苏联面临着纳粹德国的严峻威胁。歌词中“起来,国家,去战斗!”、“死亡的敌人,燃烧的火焰”、“用.............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不少汉奸和伪军,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一、 战乱与生存的压力首先,战争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生存危机。在日军占领的地区,人民面临着饥饿、疾病、暴力和死亡的威胁。许多人在这种极.............
  • 回答
    在战争中发生屠城时,被屠杀者是否会进行反抗以及反抗的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反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包括直接的武力对抗,也可以是逃跑、躲藏、甚至是默默的忍受以求生存。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被屠杀者反抗的可能性:是的,被屠杀者在大多数情况.............
  • 回答
    肖战的《陈情令》的口碑变化,是一个复杂现象,涉及粉丝文化、舆论环境、营销策略、演员个人发展以及作品本身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一、 肖战火的时候,“真香”的由来与内涵当《陈情令》刚播出时,肖战作为当时相对崭露头角的演员,与王一博共同主演,这部剧的最初市场反馈并非一边倒的叫好。1. “真.............
  • 回答
    即使在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时代,各国保留军队的原因也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并非简单的好战倾向,而是根植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国内稳定乃至经济考量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就好比我们为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购买保险一样,军队的存在也是一种对未来的预防性投资。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龙珠》系列里对卡卡罗特(也就是孙悟空)性格塑造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语境下,这种性格如何被解读和运用。首先,我们得区分“不比战力”和“比战力”这两种语境。“不比战力”的时候说“卡卡罗特天真无邪”这种说法,通常出现在日常对话、描绘角色情感、或者强调悟空作为“人”的某些特质的时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国家战略的制定以及历史现实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在欧、美、俄三国在不同时期都表现出对麦金德“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的侧重,而中国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当下依然强调“海权”(Sea Power)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名将,在他们大放异彩,成为战场上的传奇时,年纪都还不到而立之年?难道战争本身就偏爱年轻气盛的血性男儿吗?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而且是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年轻将领”现象。首先,我们得从体能和精力的角度来看。战争,尤其是古代的战.............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