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石油储量这么少,但生产却很多,不担心战争时供应不过来吗?

回答
中国石油产量高,但储量相对较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中国石油储量“少”的定义与现实

首先,我们要明确“石油储量少”是相对的。中国的石油储量在全球范围内并非垫底,但确实与一些传统石油大国(如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加拿大)相比有差距。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中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大约在200亿至300亿桶之间,而沙特阿拉伯的已探明储量则高达2600亿桶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受到技术、经济、勘探深度和开发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过去,由于勘探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经济效益的考量,很多潜在的油气资源可能并未被充分发现和评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中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一直在持续进行,新的油田也在不断被发现,特别是陆上和海上的一些非常规油气资源,例如页岩油。

二、 中国石油生产为何“多”的逻辑

尽管储量相对有限,中国石油产量却居于世界前列(通常位列全球第三或第四)。这背后的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点:

开发程度高: 中国拥有多个大型且成熟的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这些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技术成熟,配套设施完善,能够持续稳定地输出大量原油。
技术进步: 中国在石油开采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提高采收率方面。例如,应用三次采油技术(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化学吞吐等)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已开发的油田中提取更多的石油,弥补了新增储量不足的缺口。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除了传统的原油,中国也在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尤其是页岩油。虽然页岩油的开采技术难度和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的突破,其产量也逐渐成为中国石油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战略倾斜: 石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国家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政策支持,这保证了石油产业能够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
成本驱动与效益最大化: 在相对高油价的背景下,即使是技术难度较高或成本较高的油田,也可能被经济性地开发,从而推高了整体产量。

三、 战争时供应不过来的担忧与应对策略

您提出的“担心战争时供应不过来”是非常现实的战略考量,也是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政府对此有着高度的重视,并采取了多方面的策略来应对潜在的供应中断风险:

战略石油储备(SPR): 这是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源安全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中国正在积极建立和完善其战略石油储备系统。根据公开信息,中国已启动了三批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虽然具体储备量尚未完全公开,但其目标是形成一定规模的战略缓冲,能够支撑国家在紧急情况下维持一段时间的石油供应。这就像国家的“粮仓”,关键时刻可以启用。
多元化进口渠道: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因此确保进口渠道的安全和多元化至关重要。
地理来源多元化: 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石油,包括中东(如沙特、伊拉克、阿联酋)、非洲(如安哥拉、尼日利亚)、俄罗斯、南美(如委内瑞拉)以及部分亚洲国家。这种多元化布局,可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地区,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运输航线安全: 大部分进口石油通过海上运输,其中马六甲海峡是关键通道。为降低对单一航线的依赖,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和建设其他运输通道,例如通过陆路管道从邻国进口(如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管道),以及加强海上护航能力。
加强国内勘探开发: 如前所述,中国一直在加大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特别是对那些技术难度大但潜力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例如页岩油、致密油等。尽管挑战重重,但这是减少对外依赖的根本途径之一。
发展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效: 这是长远之策,也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能源发展: 中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水电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并且这些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在快速增长。虽然这些能源无法直接替代石油作为交通运输和石化工业的燃料,但它们可以大幅减少对石油在发电和工业用能方面的需求,间接减轻石油供应的压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节能技术,推广节能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能源使用效率,也能有效降低对石油的总需求量。例如,在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等。
国际能源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产油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的稳定性。这包括参与油田的投资开发,与国际能源公司合作等。

总结来说,中国石油储量与产量之间的“不平衡”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能源供应方面没有应对策略。 中国深知自身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并将其视为国家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战略石油储备、多元化进口、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等一揽子措施,中国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有韧性和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性也需要不断地评估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原油储备之所以只有日本的六成,主要是由原油通道安全决定的。

表面看,中国是被美军基地施以岛链封锁的“世界工厂”工业国,实际上,日本才是被卡脖子的石油美元体系睾丸国。

当前地缘形势不用反复赘述,石油美元最快的崩溃手段,就是美国主动封锁中国原油通道。

为何?

1、全球主要产油国,谁能不在乎中国市场份额?

美国作为卖油气的竞争对手,和航路控制霸权,产油国天然利益站队中国。

一旦中美全面摊牌,中国若干东风旅,就直接达成航路控制驻军了,寰球遍地区域拒止反介入,相当于一次集体针对霸权的国际“军事政变”。

直接跳过“大勒索时代”,直接开启“大清算时代”。

2、中美直接军事冲突,美国输不起。

除了入侵格林纳达,美国在二战后从未真正赢得一场能善后的战争,更未赢得与军事大国之间的战争,甚至朝鲜战争后,根本不敢与中国直接开战。哪怕中国海军尚未暴兵的2016年,南海大对峙,面对东风当面齐射的海上浪柱丛林宣示,连开火都不敢就主动选择撤退。

更何况,已经达到美国海军66%总吨位的中国海军,仍旧是一支训练舰队,随时准备换装下一代装备。

如果发生摊牌,那么现时第一工业国,很可能将启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暴兵,全面换装成领先一代的庞大舰队,直接一路“自由航行”、“无害通过”式挤压到北美大陆美国的家门口。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选择了基于舆论战的错位打法。

舆论铁幕,就是当代的日占区和纳粹占领区。


评论区挺意外,把回答的地基给挖了。。。

回答有两个基点:

1、美元体系在内容上取决于国际流通美元的贸易量、结算量、储备量,而日本就是中美欧关于美元的关键平衡国。谁捏住了睾丸,谁就掌握美元体系的平衡权。

请问:我国区域拒止反介入的半径覆盖了谁?那个谁的第一贸易伙伴是不是我国?

2、评论区动不动就基于全面核战争的思维,那是冷战思维陷阱。新冷战,其背景是“二次共运”大环境下的基于地缘多极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其间,是中国“军工和平正循环”遏制美国“军工战争正循环”的全过程。是舆论核战才是真正大规模残酷热战之下的全面大对峙形式的“发展竞争”。

回答里的暴兵,指的是大对峙发展竞争中,在航路挤压方面,一旦摊牌,双方工业爆发能力的竞争。

“和平即胜利”,除去祖国统一战争,中国的发展目标,或者说中国式工业化:“军工和平正循环”,就是只要遏制战争,就是最大的胜利。

对峙发展,是中美竞争主旋律。

user avatar

您一定没听过“因噎废食”这个成语吧。

这个成语是说有一个人吃饭噎住了,他觉得吃饭很危险然后从今之后就不吃饭了。

user avatar

第一中国石油储备不少,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1)》。202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已达36.19亿吨、62665.78亿立方米,虽不至于多么充裕,但是足够战时使用了。

第二,哈萨克斯坦,伊朗,俄罗斯都是化石能源资源充沛的国家且和我们国家关系很好。特别是俄国和哈国由于是邻国所以不用担心海上封锁线,缺点就是大陆运输成本偏高,但是世界大战还考虑个毛的成本啊。

除此之外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世界第一!高达21.8万亿立方米的页岩气储量也是未来的保障。我国的页岩油资源也相当丰富。

综上所述,安啦亲,中国可不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德国。如此庞大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5000年来屡次复兴创建盛世的根基所在。

user avatar
石油咱根本就不缺,缺的只是廉价的石油而已。

整个三月份朋友圈听到最多的吐槽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加不起油了!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进行,国际油价不断飙升,最高点时突破到了惊人的130美元/桶,直逼历史最高点,养车的朋友们可以说是一片哀嚎。

而且不仅是油价上涨,猪肉、蔬菜、水果、日用品也有涨价的趋势,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运输这些商品的汽车都需要用到石油。

见此状况,国内有一些人又开始担心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如果有一天美国切断了我们的石油运输渠道,那我们岂不是要全国停摆?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今天我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地球上的石油到底够不够用?

2.我们有没有办法应对石油危机?

01地球上石油是否够用?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到一种言论,地球上的石油只够用50年,现在十几年转瞬即逝,听到的还是只够用50年,甚至我问了下家里的长辈,他们说在他们小时候听到的就是50年,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数字。

我特意去查了下地球石油枯竭论的起源,发现最早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教授哈伯特提出的,他从当时的技术水平出发,推算出到2000年左右,全球的石油产出会达到历史最高峰,从那以后,人类就不得不面对石油枯竭的危机,这就是那个“永远的50年”的出处。

但是他显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像你90年代一个月工资300块,所以你推算出到了2020年的时候你的存款最多只有几万块一样,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因为近些年随着勘探力度的加大以及技术的进步,人类探明的石油储备总量在不断攀升,90年代全世界的原油探明储量只有9000多亿桶,到了2018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7000多亿桶,几乎翻倍。

正是因为人类每年新发现的石油,一直比消耗掉的石油要多,所以我们才能一直维持住50年这个数字。

可能又有人担心了,虽然如此,那地球的石油储备量也不是无限的啊,一旦有一天难以发现新的油田,岂不是意味着人类社会都要停摆?

没错,你的这个思考正是很多年前各国高层的担忧,所以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又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页油岩技术。

如果说以前的技术是找到地球已经形成的石油,然后开采出来,那么页油岩技术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类把石油的半成品提炼成石油。

这一项技术直接让人类的石油储备量从1200多亿吨提升到了11万亿-13万亿吨,也就是按照如今我们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在极端情况下,足够人类使用至少3000年!

而中国,恰好拥有着丰富的页岩气和页岩油储量,全世界页岩油总储量为3450亿桶,其中俄罗斯750亿桶,美国580亿桶,中国320亿桶,我们占了十分之一,所以那些说中国是贫油国的人,压根没搞清楚具体状况。

中国之所以在拥有丰富页岩油储量的情况下,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石油,是因为国外进口的石油实在是太便宜了,沙特阿拉伯一桶石油便宜的时候才几美元,而国内进行页岩油技术提炼一桶石油,可能成本要翻好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在和平时期,进口石油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就像我们国内能产大豆,却每年都要从美国进口大豆一样,都是处于成本考虑。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国际油价平稳可控的前提下,石油20美元/桶,我们当然要用,石油120美元/桶,虽然有点难受,但也可以接受,但如果有一天石油涨到了300美元、500美元/桶,那就不好意思了,咱不奉陪了,直接用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不香么?

所以,你只要研究过油价历史就会发现,当国际油价突破到100多,有逼近200美元/桶的趋势时,油价又会立马回落,因为再涨下去,其他替代能源就要登场了!

那些叫嚣石油枯竭论和中国缺油论的人,很多都是哗众取宠,石油咱根本就不缺,缺的只是廉价的石油而已。

02如何应对石油危机?

很多年前,有一个言论十分流行:如果美国封锁了马六甲海峡,那就会卡住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没有国外石油输入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坚持33天。

如果这个方案真的可行,那美国早就用了,根本就不会客气,美国之所以迟迟不敢行动,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第一、经马六甲海峡到中国南海,这是全世界目前最繁忙的贸易航线,世界十大港口有7个在中国,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是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品在全球目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就连美国都因为通胀压力太大,被迫豁免了 352 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世界经济对中国依赖太大,一旦美国封锁了马六甲海峡,那无异于向大半个地球开战,这次俄乌战争,土耳其、印度、伊朗都敢和美国对着干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旦美国触犯了大家的利益,那就没有那么多客气可言了。

第二、为了保证能进口到便宜石油,中国很早以前就在巴基斯坦租下了港口,从中国新疆到巴基斯坦一路畅通无阻,然后经过港口可以直接进入印度洋,除此之外,我们还和俄罗斯和伊朗签订了长时间的能源合作协议,俄罗斯和中国是邻国,伊朗和巴基斯坦是邻国,这就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中国可以从陆地源源不断地获得石油输入,美国无论如何都堵不住我们的石油进口通道。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美国从中东地区撤离,再加上美国页油岩技术的突破,产出了大量的石油,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这直接触犯了中东国家的利益,所以最近两年,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东国家在不断的向我们抛出橄榄枝,年初的六国访华就是最好的案例。

第三、为了保证马六甲海峡的畅通无阻,军事上我们不断扩舰,2016年之后,南海已实质上被我们掌控,经济上,我们加强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中老铁路和我国轨道无缝衔接,未来还有可能直接把铁路修到新加坡,到那时候,一旦马六甲海峡有变,我们有能力在几个小时之内兵力直达战区,美国根本不敢冒这个险。

第四、石油的应用最主要的是两大领域,第一是工业燃料,第二个就是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渐用核电和风电光电水电替代一部分,但交通领域的调整就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了。

目前全球石油需求大概2/3是运输,运输中又有大概2/3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天开车坐车上班的消耗。

要解决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那就必须加大对新能源车的投入,一旦有一天,电动汽车可以全面取代汽油、柴油在城市交通上的使用,那么也就意味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利用时代,到那时候,所谓的石油危机就更加是个笑话了。

第五、极端情况下,我们可以不计成本地进行页岩油开采,以保证国内的能源安全。

综上所述,想要靠一个石油就卡住中国的经济命脉,无异于痴人说梦,未来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我们在国际上只会越来越硬气!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枫冷慕诗”。

这是原文链接,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想用石油卡住中国的经济命脉?别太天真

user avatar

南非石油很少,因为种族隔离,世界各国对其石油禁运,然而南非的马路上汽车照样跑,为什么?南非有sasol公司,就是把煤炭变成油品的。

我国煤炭非常丰富,现有煤变油产能670万吨,长远的产能应该有2000万吨左右。但技术路线不同于石油,油价太低盈利能力降低。不过,由于核心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做的,想上多少套就上多少套。搞上20套差不多8000万吨了!而且成本也会降低。怕啥子禁运,中国不缺的就是煤炭,接下来中国科学家做的就是把成本降低,类似于石油路线做高端化学品。

user avatar

石油储量和战争并不是正相关问题。伊拉克石油储量很高,但是无法避免萨达姆政权被摧毁。石油储量对于战争来说,是一个参考值,但不是决定值。

就目前世界各国军事斗争的实力判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发动针对中国的灭国之战,最多是局部冲突。号召其他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即便是这一点,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集团可以做到。原因很简单,就发动制裁的国家或者集团没有能力弥补因为制裁中国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美国制裁伊朗为什么可行?因为伊朗的对外贸易量不高,制裁伊朗所带来的的损失可以通过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交易弥补回来,不会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太高,断绝和中国的贸易会引发国内经济地震效益,导致一些国家无法承受损失,这个损失量包括美国在内,无法填补,因而不可行。

中国的军事威慑能力足够保证保护中国的利益不受侵犯,从而可以遏阻大规模针对中国的战争,因此不必过于担心未来的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当对于战争爆发的前景有一个乐观的估计,对于石油的恐慌就不用太过担心。石油不是民用高科技芯片,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石油的分布还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国家主要就是靠石油资源过活,通过石油贸易养活国民正是他们的主要贸易手段,除非美国可以将送往中国的石油全部吃下去,但是这是做不到的。

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必须认真计算这里面的得失,如果得不偿失,必不可行。

事实上中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石油精炼国家,进口原油然后输出优质精炼油,同时提供各种石油产品和原材料,比如说制药原材料,纺织品,化肥,汽车零部件,轮胎等等,中国的石油加工能力实际上是很难替代的。欧洲部分国家以及美国大多放弃了石油精加工,转而使用中国生产的石油制品,没有中国提供的石油制品和材料,很多国家的工厂就会停工,因为没有原材料了。

印度就很想代替中国,印度的石油加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印度石油制品的口碑不高,研发能力有限,很多技术并没有掌握,没有办法实现这个目标。

石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石油对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原油是不能直接使用的。中国正是具备了将原油变成工业原材料的能力,从而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国是世界原油加工中心之一,而且是最大的基地。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对整个世界经济都有好处,因此破坏这个原油加工中心的行为是错误的,是必然会遭到反对的。

中国在为世界提供石油加工产品,而不单单是满足国内需求,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石油产量高,但储量相对较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中国石油储量“少”的定义与现实首先,我们要明确“石油储量少”是相对的。中国的石油储量在全球范围内并非垫底,但确实与一些传统石油大国(如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加拿.............
  • 回答
    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倾向于选择现金支付,而非股票支付,这背后有着多重且务实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对自身战略目标、市场环境、风险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一、 规避市场波动风险,锁定交易确定性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中国石油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石油公司,其经营的周期性.............
  • 回答
    在中国,石油生产的成本居高不下,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我来仔细梳理一下,尽量说得清楚明白,就好像我在跟你聊天的感觉。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石油产业,尤其是陆上油田,很多都开发了几十年了,甚至更久。就像我们家里的老房子,住得越久,各种维护、修缮的费用就越多。这些老油田,产量自然而然.............
  • 回答
    伊朗石油积压 7000 万桶,中国为何不趁低价大量吸纳?这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国际政治、复杂的经济考量,以及对未来战略的深远布局。简单一句“不买”是无法解释其中逻辑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看看“7000万桶石油积压”这个数字。它反映了伊朗在面临国际制裁下的出口困境。由于美国主导的制裁,伊朗的.............
  • 回答
    委内瑞拉这个国家,资源禀赋跟它的经济状况,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一对矛盾。拥有世界第一的石油储量,理论上应该是个富得流油的国家,结果却长期深陷经济泥潭,民生凋敝。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大刀阔斧地进去接管石油开采或者大量收购石油,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风险评估以及.............
  • 回答
    要探讨“中石油进入世界 500 强却没有成为中国人的骄傲”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排名的问题,更是牵扯到国家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社会公平以及民众认知等一系列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石油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其进入世界 500 强本身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标志着中国.............
  • 回答
    中国、印度和日本购买伊朗石油需要美国豁免,这背后涉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政策、国际能源市场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复杂因素。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及其目的首先,理解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是关键。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的主要目标通常包括: 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 这是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需求量巨大,虽然咱们自己也有不少“家底”,但进口石油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门道儿可多了,得从头说起。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油气资源确实有,而且储量不算小。 陆地上,像新疆、胜利、大庆、长庆这些老牌油田,加上近些年勘探开发的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
  • 回答
    安哥拉何以稳坐中国石油进口“头把交椅”?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地缘政治、资源禀赋、经济合作以及长期的战略布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拨开层层迷雾,细细道来。首先,安哥拉的石油资源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安哥拉,作为非洲大陆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坐拥极其丰富的石油储量。尤其.............
  • 回答
    关于昆仑银行和中国石油的Logo相似,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承认,单凭视觉效果,这两家机构的Logo确实有那么点“撞脸”的意思。核心的那个圆环,以及内部的线条设计,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不禁让人想问,是真的巧合,还是背后有什么特别的联系?1. 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说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石油炼制、能源结构、车辆保有量、政策导向以及市场供需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石油怎么变成柴油和汽油说起。石油炼制:并非“越多越好”的简单关系你说的“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柴油比汽油多”,这.............
  • 回答
    你看,国际油价低迷这事儿,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开车加油都便宜了。但对于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型石油公司来说,那可就真是头疼了。你说中石油为啥油价这么低还亏那么多?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这得说到“成本”这个词。石油这东西,可不是在地底下捡的。从找油藏、钻井、开采,到运输、炼油,再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也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中东石油这么多,价格也相对较低,为什么中国却在当前大力采购俄罗斯的石油呢?这背后确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供应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但绝不是唯一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些年,看看全球石油市场的格局和中国在其中的位置.............
  • 回答
    “桃花石”这个称呼,听起来就带着几分浪漫和诗意,它并非历史上的正式国号,而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记忆的别称。要说清楚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收到“桃花石”这样的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误会与传来:从“大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动物认知、艺术表现以及神话传说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源于对来自遥远西方(特别是非洲)的奇异动物的描述和想象,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融合了多种瑞兽的特征,并非对具体动物的写实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到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相媲美的高大宏伟建筑,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技术、地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材料与技术 欧洲:石材的普遍性与加工技术 丰富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和南欧,拥有极其丰.............
  • 回答
    “俄罗斯是石油出口大国,在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坦克为什么会缺油?”这个问题看似矛盾,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军事后勤、经济制裁以及俄乌战争本身的残酷现实。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然而,在俄乌战争的硝烟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关于俄军坦克缺油的说法。这并非空.............
  • 回答
    中石油2016年一季度巨亏138亿:成品油价高企下的迷思2016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财报——巨亏13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掌握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权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令人费解的是,国内成品油价.............
  • 回答
    “桥边摸石头”这说法,讲的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那会儿的事儿。它嘛,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水域,咱们不知道水有多深,底子是啥样,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摸石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探。你想啊,那时候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闭关锁国,经济发展也落后了不少。要一下子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搞市场经济,跟世界接轨,这可不是件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