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朗石油积压 7000 万桶,中国为什么不低价收购?

回答
伊朗石油积压 7000 万桶,中国为何不趁低价大量吸纳?这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国际政治、复杂的经济考量,以及对未来战略的深远布局。简单一句“不买”是无法解释其中逻辑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

首先,让我们看看“7000万桶石油积压”这个数字。它反映了伊朗在面临国际制裁下的出口困境。由于美国主导的制裁,伊朗的石油很难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这就像一个被切断了主要销售渠道的商家,库存积压是必然结果。而当库存积压到一定程度,通常会伴随着价格的松动。

那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为何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趁机大肆低价收购,一次性解决伊朗的燃眉之急,同时让自己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呢?这里面的“不买”和“不‘高调’地买”是两个层面的概念。

一、 现实的枷锁:美国制裁的阴影

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及其盟友对伊朗实施的严厉制裁。这些制裁不仅仅是口头警告,而是实实在在的金融和贸易壁垒。

二级制裁的威胁: 任何与伊朗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或实体,如果被认定违反了美国的制裁规定,都可能面临美国的二级制裁。这包括被禁止进入美国金融体系、遭受巨额罚款,甚至可能影响到其他方面的经济往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国家来说,冒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去低价收购伊朗石油,其代价可能是巨大的。
金融结算的障碍: 即使有交易意愿,如何在金融层面完成结算也是一大难题。传统的美元结算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被美国牢牢掌控。在制裁下,伊朗的银行账户和国际支付能力受到限制,使得大规模的石油交易难以顺畅进行。中国虽然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要完全规避美元体系,在如此体量的交易中实现自主结算,仍需要时间和技术上的准备。
运输和保险的困难: 接收和运输大量伊朗石油,也需要克服物流和保险方面的挑战。许多国际航运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了避免触碰美国制裁的红线,会选择避开与伊朗相关的交易。这增加了运输成本和风险。

二、 经济利益的权衡:低价的诱惑与风险的权衡

虽然“低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中国在做决策时,必须进行精密的经济利益权衡,而不仅仅是看到眼前的账面价格。

长期稳定供应的考虑: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之一是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如果因为低价而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导致其他更重要的能源供应渠道受阻,那么短期内的低价优势将荡然无存,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能源危机。相比之下,与沙特、俄罗斯、阿联酋等主要石油生产国保持稳定、合规的合作关系,是更稳妥的战略选择。
市场价格的联动效应: 如果中国大规模、高调地低价收购伊朗石油,可能会搅乱全球石油市场,导致石油价格大幅波动。虽然这可能暂时有利于中国,但全球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也会对中国经济的整体稳定造成影响,例如通胀压力、进出口贸易的成本变化等。
交易成本与风险溢价: “低价”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除了前面提到的金融、物流、保险风险,信息不对称、合同履行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法律纠纷,都可能侵蚀掉低价带来的优势。

三、 战略博弈的考量:耐心与迂回

国际政治和战略博弈,同样是中国决策的重要维度。

避免激怒美国: 中国与美国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也存在广泛的合作和相互依赖。在许多关键领域,中国仍需要与美国进行沟通和协调。在这种背景下,直接、大规模地打破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无疑会极大地激化中美关系,将中国推到风口浪尖。中国更倾向于在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曲线救国”的可能: 中国并非完全不与伊朗进行石油交易。事实上,有报道指出,中国一直在以“特殊”或“非官方”的方式,从伊朗进口一定数量的石油。这些交易可能通过第三方国家、使用非美元结算,或者以炼油原料等形式进行,以规避直接的制裁。这种“低调”和“迂回”的策略,既能获得一定的石油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被美国制裁的风险。
等待时机: 国际局势是不断变化的。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力度、伊朗国内局势、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能源供需关系,都在不断演变。中国可能在等待一个对自身更有利的“时机”,或者是在观望美国制裁政策的走向。一旦制裁出现松动,或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可能会调整其策略。
与俄罗斯、沙特等国的关系: 中国是这些传统能源出口国的重要客户。过分偏向伊朗,可能会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从而对中国的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中国实际上是怎么做的?

如前所述,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理”。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谨慎和策略性的做法:

1. 隐蔽的进口: 通过各种渠道,以更灵活和不那么公开的方式,进口伊朗石油。这可能涉及购买“受损”或“混合”的石油,也可能通过远期合同,在价格上给予伊朗一定的支持,但具体细节通常不为外界所知。
2. 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 中国也可能通过投资、贸易等其他方式,为伊朗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支持,这间接有助于伊朗维持其石油出口能力。
3.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通过在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及在一些国际平台上推广人民币,中国也在间接削弱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中的主导地位,为未来更独立的能源交易铺平道路。

总结来说,中国不“高调”低价收购伊朗石油,不是因为没有能力,也不是因为不看重经济利益,而是因为:

美国制裁的“高压线”是无法逾越的现实威胁。
必须在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战略稳定之间进行审慎权衡。
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中,采取更为迂回、隐蔽和等待时机的策略。

这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决策,体现了中国在维护自身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稳定之间的复杂平衡艺术。与其说中国“不买”,不如说中国在用一种更“中国式”的方式,在制裁的夹缝中,尽可能地“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000万桶很多吧。一看就觉得有油山油海的安全感。

一桶0.14吨。7000万桶=980万吨

中国预计2019消耗6.2亿吨=170万吨/每天。。

所以那些伊朗油=980➗170=5.76天

m.baidu.com/sf?

没算错吧? 我有点毛。 为啥才5.76天。

我们犯得着为了5.76天的石油去趁火打劫压价嘛。

哪怕都白送,在国际关系上也是赔本生意。

我还是感觉有点毛毛的,真的没算错?

至于为什么没买。 其实摆在那和交割了的效果都一样。 战略储备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