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建筑中,更多使用原石镶嵌,而不像伊朗那样使用彩色瓷砖?

回答
莫卧儿帝国和伊朗萨法维王朝的建筑风格差异,尤其体现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以及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莫卧儿建筑更偏爱原石镶嵌,而伊朗却钟情于彩色瓷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层叠叠的因素。

首先,我们得谈谈地理与资源。印度次大陆,特别是莫卧儿帝国统治的核心区域,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材资源。这里盛产大理石、砂岩、红砂岩等,质地坚硬、色彩丰富,且易于开采和加工。莫卧儿统治者,特别是阿克巴之后,对建筑材料的本地化和实用性非常重视。就近取材,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也保证了材料的供应。相比之下,伊朗虽然也有石材,但其大规模、精美的彩色瓷砖装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特定原料(如颜料和釉料)的精细加工和技术积累之上的。伊朗地区对陶瓷工艺的传统根基深厚,拥有制作高质量彩色釉料所需的矿物资源,这些资源和加工技术在印度次大陆相对不那么突出,至少在莫卧儿帝国建立初期是这样。

其次,文化与宗教背景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莫卧儿帝国是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早期莫卧儿统治者,如巴布尔,本身就带来了波斯化的中亚文化影响,对伊斯兰建筑风格有所继承。然而,他们统治的地域是印度,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和丰富装饰技法的国度。印度本土建筑,尤其是印度教寺庙,就大量运用石雕和浮雕,对装饰的细腻度和层次感有着极高的追求。莫卧儿建筑师在吸收伊斯兰建筑的穹顶、拱券等结构元素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印度传统的石雕艺术。原石镶嵌,特别是宝石的镶嵌(Pietra Dura),实际上是印度传统石雕技艺在莫卧儿建筑中的一种升华和延续。它允许工匠们在石材上雕刻出极其精美的图案,无论是花卉、几何纹样还是书法,都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性和立体感。这种对细节和材质本身的强调,与印度文化对“细致入微”的推崇不谋而合。

伊朗的萨法维王朝,虽然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但其波斯建筑传统更为纯粹,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强调色彩的饱和度和视觉冲击力。波斯人对瓷砖的运用有着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在伊斯兰教出现后,由于早期伊斯兰艺术受到禁止偶像崇拜的影响,转向几何纹样和书法装饰。而精美的彩色瓷砖,恰恰能够以一种非具象的方式,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同时又符合伊斯兰艺术的审美规范。萨法维时期,波斯瓷砖艺术达到了巅峰,发展出了马赛克瓷砖(Mosaic Tilework)和单片釉面瓷砖(Glazed Tilework)等多种技法,通过烧制不同颜色的釉料,再切割成所需的形状拼贴而成,创造出绚丽多彩、繁复精密的图案,如星形的、六边形的瓷砖组合,以及复杂的几何图案和书法带。这种装饰方式,色彩鲜明、图案规整,能够营造出一种宏伟、庄重,甚至有些“耀眼”的宗教氛围,这与伊朗的文化和宗教诉求高度契合。

再者,技术和工艺的演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莫卧儿帝国在建筑领域,尤其是在阿克巴之后,大力发展了“Pietra Dura”——一种精细的石材镶嵌技术。这种技术是将不同颜色和纹理的大理石、玛瑙、青金石、玉石等珍贵石材,切割成极薄的薄片,然后根据设计图案精细雕琢,最后紧密地嵌入到预先挖好的石材底座中。这种工艺极其耗时耗力,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才能做到缝隙几乎看不见,图案浑然一体,如同天然形成一般。泰姬陵的墙壁上,那些栩栩如生的花卉图案,就是这种技艺的极致体现。这种工艺的美学在于其对石材天然纹理和色彩的尊重,以及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它们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沉静、内敛而又奢华的美感。

而伊朗的彩色瓷砖工艺,则是在陶瓷烧制和釉料配方上的不断突破。从早期简单的釉面砖,发展到后来色彩种类繁多、图案设计复杂多变的釉面瓷砖和马赛克瓷砖,这是一个长期的技术积累过程。伊朗工匠们掌握了不同温度下的烧制技巧,以及如何调配出稳定、鲜艳的釉料,并且在瓷砖切割和拼贴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创造出大面积、色彩鲜艳、图案清晰的装饰效果,非常适合用于清真寺的穹顶、墙壁和庭院,营造出一种辉煌而圣洁的氛围。

最后,我们可以从“质感”与“色彩”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差异。莫卧儿建筑对“质感”的追求更为明显。通过原石镶嵌,建筑表面呈现出石材本身的温润、厚重和天然纹理,加上宝石的折光,在光线下能产生微妙的变化,带来一种沉静而高贵的视觉感受。这种对材质本身的雕琢和呈现,是莫卧儿建筑独特的美学追求。而伊朗的彩色瓷砖,则侧重于“色彩”的表达。它们大胆而鲜明,通过大面积的色彩组合,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辉煌、繁复、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对色彩的运用,也更符合伊斯兰艺术中对几何美和秩序美的追求。

总而言之,莫卧儿帝国建筑更多地使用原石镶嵌,而伊朗则偏爱彩色瓷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地理、技术和艺术取向的体现。莫卧儿人利用印度丰富的石材资源,结合印度本土精湛的石雕技艺,发展出了Pietra Dura这种独树一帜的装饰手法,强调材质本身的质感和细节的精美。而伊朗人则凭借其在陶瓷领域的深厚积淀,将彩色瓷砖的运用推向极致,创造出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视觉盛宴,以满足其独特的文化和宗教表达需求。这两种风格各自精彩,都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莫卧儿人统治的国家叫做Hindustan,不叫Iran


在莫卧儿王朝之前,统治印度北部的国家,是德里苏丹国(1192-1451)

德里苏丹国是第一个以印度为家园去建设而不是掠夺的穆斯林帝国。它的建筑历史是真正意义上伊斯兰建筑与印度建筑的第一次融合。

德里苏丹国的起源,是一群以印度为家,切断了同东伊朗本土联系的穆斯林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遥远国度。不仅体现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在教义的差别,在建筑结构上,两个世界也有着巨大差异,印度本地的工匠也和他们在伊朗常见的工匠掌握着完全不同的手艺。

这个国家最早的一批建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征服者记得建筑的大体样式,却没有带来懂得建筑具体结构和装饰技艺的工匠。在按照穆斯林统治者的要求修建伊斯兰教建筑时,印度当地的工匠们仍然使用本地的修建技术。

为了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印度也不得不放弃一些她的传统形式,如人体和动物形象的雕刻。

随着王朝更迭,第一代来自印度的征服者逐渐故去,成长起来的下一辈统治者发现:他们已经是土生土长的印度穆斯林统治者了。不知不觉中,一个新的文化和认同已经开始形成。

埃米尔·库斯劳(Amir Khusrow,1253-1325)德里苏丹国最有名的诗人,他用波斯语写诗,但他诗中所出现的那些意象(鹦鹉、芒果、莲花)却已经完全是印度本土的产物了。

印度-伊斯兰文化在图格鲁克王朝(Tughlaq dynasty,1320-1413)时期发展到了巅峰。这是德里苏丹国最强大的一个王朝,也是建设的黄金时期,伊斯兰建筑特征与印度本土建筑的融合也日趋完善。

不过图格鲁克时期的装饰风格偏向简朴,建筑物的外墙沉重而单调,也是可惜了这段时期来印度逃难的塞尔柱工匠。如果说有什么比较“波斯”的建筑话,大概是这一座吧。

接着图格鲁克就炸了……

随着给与地方总督过大的权利和统治上的失当,图格鲁克王朝在它统治的晚期解体了。地方总督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苏丹国。

如同德里苏丹国切断了同阿富汗的联系,地方的苏丹国也切断了同德里的联系,地域文化特色的逐渐加强是这一时期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远离德里的图格鲁克地方统治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印度的地方文化汲取养分。

因此我们总结起来,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印度-伊斯兰建筑发展大致为:

苏丹国切断同东伊朗的联系——塞尔柱的建筑原型+印度本土的建造技艺

地方切断与德里的联系——图格鲁克王朝的建筑原型+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筑风格

因此在莫卧儿人到印度之前,印度的伊斯兰建筑本身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次生文化了,而且在“本土化”的同时还有很重的地方化趋势。它们才是莫卧儿建筑所扎根的土壤。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人的祖上是帖木儿王朝。巴布尔的身上,就流着帖木儿大帝的血脉。

我们也知道,帖木儿人的建筑成就也是很高的,在伊斯兰建筑史上,很少有建筑能达到帖木儿时代的那个水准。帖木儿时代的釉面上色技术已经可以调制包括钴蓝、浅绿、无釉红和白色等不同的颜色,这一技术在15世纪还被波斯工匠引入了当时的土耳其,后来的波斯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和奥斯曼帝国在许多建筑在装饰上都使用了这项技术,直到后来被色彩更为丰富的釉砖马赛克所取代。

巴布尔肯定是懂帖木儿建筑的,他从小就在费尔干那长大,撒马尔罕、喀布尔和赫拉特之类的地方他都去过。在帖木儿建筑思想熏陶下的巴布尔“并不是很喜欢”印度斯坦的那些建筑,因为在他的回忆里他觉得有些印度的建筑“在构图上很不和谐”。虽然巴布尔时代修建的建筑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以花园为主,但还是能从其中看出帖木儿王朝给他留下的建筑思想。

但是,尽管他尊重帖木儿王朝建筑,但它却不能在印度的土地上复制。在巴布尔的时代,只有少数几位工匠在帖木儿时代的撒马尔罕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也没有建筑师能够引入复杂的帖木儿建造原理。巴布尔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建造建筑所需的财富。相反,印度当地的建筑师和工匠们更多地依赖于古老但熟悉的技术,这一技术也包含了德里苏丹国时期所发展起来的印度-伊斯兰建造技术。

莫卧儿人面临的情况和三百年前德里苏丹国面临的情况很类似。随着一位土生土长的印度帝王——阿克巴的出现,莫卧儿人也逐渐接纳了印度文化,将其视为自己的家。到最后,莫卧儿人的建筑也不由自主的“本土化”了,阿克巴时期也是莫卧儿帝国建筑成熟的标志。

阿克巴时代的建筑风格被称为Akbari Architecture。它融合了德里苏丹国的建筑、本土的印度教建筑和阿克巴所带来的帖木儿建筑。它的园林布局来自伊朗,它的庭阁形式来自德里苏丹国,而它的雕刻装饰则取自印度本土,而它的建筑理念则来自帖木儿帝国……

所以如果我们最后总结起来的话,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

印度不是伊朗,它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底蕴。自德里苏丹国到莫卧儿以来,所有试图在印度复制伊朗建筑的尝试都失败了,它们最后都无一例外的融合进印度本土的建筑文化里,唯一的差别只有接收的多少而已。


当然这个回答是我随便写的……其中摘了一点我以前写过文章的内容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专栏(小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莫卧儿帝国和伊朗萨法维王朝的建筑风格差异,尤其体现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以及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莫卧儿建筑更偏爱原石镶嵌,而伊朗却钟情于彩色瓷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层叠叠的因素。首先,我们得谈谈地理与资源。印度次大陆,特别是.............
  • 回答
    关于尼泊尔和印度自古以来为何不是一个国家,以及印度历代王朝为何似乎从未大规模征服尼泊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和历史原因。虽然印度次大陆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强大的帝国,但它们对北部的尼泊尔山区地带的影响力相对有限,这并非偶然。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尼泊尔和印度自古以来就不是同一个国家。 尼泊.............
  • 回答
    在印度政治光谱中,纳伦德拉·莫迪的名字总能激起一股强大的能量,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身上自带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当他以压倒性优势再次问鼎总理宝座时,印度民众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显而易见,并且不少人期待着他能带来“本质性的变革”。要理解这份期望的根源以及可能带来的影.............
  • 回答
    2021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宣布了两项旨在提振国家经济的重要举措:加快国内疫苗接种进程,以及为国际游客免费发放签证,以期恢复旅游业。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但对于国际游客是否敢于前往印度,这背后涉及的考量其实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莫迪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无疑传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
  • 回答
    印度人在硅谷如日中天,华人却难以进入高层,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个人因素等多种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印度人在硅谷的成功原因印度人在硅谷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强大的教育背景和 STEM 人.............
  • 回答
    关于“印度人得阿尔茨海默病人数少”以及“咖喱是否是原因”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印度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低,但将其简单归结于“咖喱”的说法,在科学上是不准确的,并且可能过于简化。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 印度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可能较低的现.............
  • 回答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性,是其未能发展出强大中央集权传统的重要根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与分散性: 地形多样,交通不便: 印度次大陆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广阔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等.............
  • 回答
    印度人自信甚至可能走向自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特质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交织而成。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古老的文明与智慧的传承: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古老且延续至今的文明之一。从吠陀时期到佛教、耆那.............
  • 回答
    印度敢于与中国“叫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两国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遗产: 边界争端是核心根源: 中印之间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
  • 回答
    关于印度低种姓人民为何没有选择大规模起义反抗的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反抗”与“不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要审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根深蒂固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探讨印度国际环境为何常被认为优于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直”,不如说是某些时期或在某些指标上,印度展现出了更具优势的国际形象或更顺畅的外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输出以及国际关系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传承来看,印度.............
  • 回答
    印度网民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其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种情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边境冲突与信任缺失印度的对华不满,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的边境冲突。特别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给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虽然战争以中国撤军告.............
  • 回答
    关于“印度人为什么那么自信”这个问题,与其说他们天生就特别“自信”,不如说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那种外放的、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在面对各种情境时的坦然,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文化土壤、历史记忆、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共同塑造出的特质,而不是简单一句“自信”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聊聊印度深厚.............
  • 回答
    印度佛教的式微,而非“放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放弃”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变和文化融合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教在印度兴盛的时代背景。佛教的诞生,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而起的。佛陀提出的“众生.............
  • 回答
    印度人普遍认为中国是敌人,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历史的阴影:边界争端与战争创伤首先,最直接且最深刻的因素莫过于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1962年中印战争。 边界划定上的分歧: 自英.............
  • 回答
    说起印度为什么没买瓦良格号,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瓦良格号,也就是后来的辽宁舰,它本身是个挺特殊的宝贝。它原本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的第二艘,名字叫瓦良格号。苏联解体后,它还没完工就被乌克兰继承了,但乌克兰那会儿经济实在是不景气,根本没能力继续建造,更别提维护了。这艘航母就这么闲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传承与变迁。印度文明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邃的文明之一,它孕育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佛教、印度教等重要思想体系,并对亚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它“没有像中国文明一样延续”,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一下“延续”二字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延续.............
  • 回答
    印度的5G试验,特别是关于华为和中兴的参与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全球科技领域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以及技术自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印度为何对华为、中兴设置障碍?印度对华为和中兴的态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