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更新
本来没打算更新的,没想到这么多的赞同,觉得有必要再补充一下
首先题目里的问题——
为什么印度人得阿尔茨海默病的少,因为咖喱吗?这个少会产生歧义,到底是患病总人口数少还是患病比例低?
较低的人口平均年龄会影响患病总人口数,但对患病率具体有什么影响需要具体研究和证据。
本文的观点是
1. 即使是人口平均年龄较低的印度,其患病总人口数也并不低,以370万人居世界第三位。
2. 发病率也不低:由ADI(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报告中看出印度的发病率也并不低,甚至高于中国和日本所在的东亚地区。
最近还看了一篇另外问题的答案,
女性阿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的发病率是否高于男性?如何解释?恰好也说到了年龄对患病率和患病人口数的影响。强烈推荐一下。
————————————————————————————————————————
所有说年龄影响的回答都是偷换概念。老年人少也总得有个发病率吧?除非老人死光了到不能统计的地步,否则你不管是10万还是1千万,发病率差不多总是那么个数。
阿尔茨海默病也好或者老年期痴呆(涵盖更多种痴呆类型)一直以来因为诊断困难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流行病学统计研究。直到两篇关键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发表:
1. Lancet study:
Global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 Delphi consensus study. 2005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委托专家小组对当时所有可得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述,达成了对世界14个区域患病率的共识性估计。结果发表在2005年的Lancet上。
该研究得出的结果为:全球2001年有2430万60岁以上人口患有痴呆,其中60%来自中低收入国家。预计平均每年出现460万新增病例,且几乎以每20年增加一倍的速度递增,2040年患病人数将达8110万。
按照国家的排名为:
中国 (5·0 million)
欧盟 (5·0 million)
USA (2·9 million)
印度 (1·5 million)
日本 (1·1 million)
俄国 (1·1 million)
印尼 (1·0 million)
这里可以看出,印度不光不少而且还排第4,给全球贡献了150万的患者。
这项研究对于发病率的主要结论见下图:
虽然患者总数很高,但在这个表格里,印度无论是在发病率还是总患病人口数都是偏低,对此该文章解释说涉及印度的入选研究的权重主要在北部,而只有较少研究所涉及的地区在南部发达地区,南部地区的统计学比例与欧美相当。这篇文章还提到印度和尼日利亚的低总患病人口数和发病率时说到寿命问题:High levels of mortality in early life could also be implicated(低年龄人口的高死亡率也可能是影响因素)。
下载地址在:
http://www. google.com/url? 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ved=0CDYQFjAA&url=http%3A%2F%2Finfo-centre.jenage.de%2Fassets%2Fpdfs%2Flibrary%2Fferri_et_al_LANCET_2005.pdf&ei=jgybUYybJcngiAL2m4HADQ&usg=AFQjCNHEsDzgGAc5gTUf0QtXWTU4AdIbYA&sig2=UMR8GaqdGo7QNnh4wlJWZA&bvm=bv.46865395,d.cGE&cad=rja不过后来……
2. ADI在2009年发表的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09:
这个报告基于的文献发表在Alzheimer & Dementia 2013上。文章下载地址在:
http:// download.journals.elsevierhealth.com /pdfs/journals/1552-5260/PIIS1552526012025319.pdf这项研究的结果被WHO的2012痴呆报告里被详细阐述,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看WHO的这篇文章,
WHO | Dementia: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上面还有中文版提供下载。其中作者之一也是上面提到的Lancet研究的作者之一。这篇文章可以认为是前面2005年研究的延续或修正。
我就直接引用WHO的这篇综述吧:
2005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委托专家小组对当时所有可得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述,达成了对世界14个区域患病率的共识性估计……由于数据来源非常有限,这一估计值仅仅是临时的,其中,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发达国家的资料体现得较为充分。中国和印度的研究太少,估计值变异太大,不足以提供一致的总体估计值。拉丁美洲、非洲、东欧、 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研究则更为匮乏,因而完全依赖国际专家组的共识性判断。这也支持发展中国家各年龄组别痴呆患病率低于发达国家的趋势,当时中低收入国家开展的几项研究发现了这种趋势。
为了修订2010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http://GBD Home |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全球患病率重新进行了估算,结果已在2009年ADI“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中总结。证据基础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国家更多的研究,以及先前文献中未充分体现的其他地区和人群。改进的部分主要包括对全球21个GBD区域痴呆患病率世界性文献(1980—2009年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对研究质量进行了批判性评价,以及只要有可能,就试图通过定量荟萃分析计算区域性估计值。
21个GBD区域中,有11个区域都良好地或合理地得到覆盖(表2.1和2.2)。西欧(56项研究)和东亚(34项研究)占据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研究。其它比较合理覆盖的区域为南亚(7项研究),东南亚(5项研究),和澳洲(4项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
将年龄组别,或年龄性别组别患病率估计值应用于联合国人口预测数值,预计2010年全球痴呆患者人口为3560万。西欧地区是GBD区域中痴呆患者人数最多的区域(700万),紧随其后的是东亚550万患者人数,南亚450万,北美440万。2010年痴呆患者人数最多(100万或更多)的9个国家分别为中国(540万)、美国(390万)、印度(370万)、日本(250万)、德国(150万)、俄罗斯(120万)、法国(110万)、意大利(110万),以及巴西(100万)。
请注意,这里印度的患病总人口从2005年的第四位150万跃升了一倍多,达到第三位。
就算别的帖子里歧视性的说多数人活不到发病年龄就死了这种说法正确,印度还给世界贡献了排名第三的痴呆患者人口总数。可见印度的发病人数压根不少
全世界地区被划分为3大类。高收入国家基数较高,但只会出现相对适度的比例增长——欧洲增长40%,北美增长63%,南拉美区增长77%,亚太发达国家增长89%。拉美其它地区、北非、以及中东地区基数较低,但会出现尤其快速的增长——拉美其它地区增长134-146%,北非和中东增长125%。中国、印度及其南亚和西太平洋区邻国基数较高,但同样出现飞速增长——南亚增长107%,东亚增长117%。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预期增长较为缓和(70—94%),与其持续的婴儿死亡率较高和艾滋病蔓延造成人口老龄化趋势有限有关。
下面看看发病率的结论,注意这是META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这张数据的结果在印度的结论比2005年的结果发生了逆转,可以看到发病率甚至比中国还高。
这篇研究原文中提到了与此前2005年研究的区别:
The previous ADI estimates for South Asia were heavily, perhaps disproportionately, influenced by
one large study, from rural Ballabgarh, in northern India, in which the prevalence was strikingly low. The new evidence base challenges the previous consensus that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was lower in LMIC, strikingly so in some studies.
此前ADI评估南亚时被一项来自Ballabgarh农村地区的大型研究所严重影响,甚至是比例失调,该研究的发病率显著较低。新的证据也挑战了此前部分研究中关于中低收入国家中痴呆发病率较低的说法。
在图中看到的中国所在的东亚和印度所在的南亚的发病率与其它国家都要低,但文章并没有进行任何解释,我估计是因为这个数字还是在正常的痴呆发病率的范围内。
这两项系统评价基本上把痴呆的流行病学说得比较清楚了,不过入选的印度所在的南亚的研究总数还不是很多,结果也没有对国家进行特别详细的区分。但总体来说,发病率略低,第二项研究对Lancet研究的偏倚进行了一些纠正。还没有证据说印度的痴呆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第二个问题,痴呆,尤其是AD能否预防的问题。正好5月11日在郑州刚开过中华医学会第三届中国认知障碍学术大会。上面提到的那篇WHO报告的主审于欣(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就恰好在这次会议上做了《痴呆是可以预防的么?》为标题的学术报告。他系统的梳理了一下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治疗及预防的历史和进展,而且在他的报告中恰好还提到了咖喱,见下面总结。
主要观点: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哪种药物能够真正修正疾病的进程。没有药物预防AD的证据。
别的途径,如:
1. 半胱氨酸水平降低:有可能延迟痴呆发病时间,提高认知功能,但仍需证实。
2. 维生素E:有益于延迟进入养老院的时间及日常生活活动的下降,无认知功能促进作用,未观察到预防作用,反而会增加心血管意外死亡率。
3. 银杏叶制剂:为期6年 NIH资助的3500例随机对照,阴性
4. 抗炎药物: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延迟发病期,但随机对照试验失败,增加出血风险。
5. 他汀类: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的随机临床在前期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无他汀单独使用的临床试验,胆固醇降低过多又会增加抑郁症发生风险。
6. 雌激素:2004年以前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出强劲的结果,但2004年临床试验却增加AD发病和认知缺损风险
7. 促黄体激素(LH):可穿透血脑屏障,体外可促进淀粉蛋白的形成,大鼠实验显示LH拮抗剂Leuprolide可促进认知表现并降低β淀粉蛋白,在以LH拮抗剂治疗的前列腺肿瘤患者中可看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减少
8. 雄激素:在部分男性AD或轻度认知缺损(MCI)病人可以看到认知功能获益,睾酮可降低神经元β淀粉蛋白的分泌并组织Tau蛋白磷酸化
9. 植物提取物: 咖喱香料中的姜黄色素(curcumin),生姜家族中的一员,姜黄中的活性成分,属于金属螯合剂,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当作抗炎药物看待,并且是环氧化酶COX抑制剂。
(reference: Ringman JM et al., Current Alz Research // Zhang H-Y, Science Direct 2005)
另外迷迭香(rosemary)这种香料,闻闻气味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认知功能。
最后结论——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有确切的预防痴呆效果或者可以接受的获益风险比。
大家注意到上面所列的各种可能的预防方法,有几条特别提到的就是流行病学显示有效,但临床试验失败。总体来说于的报告认为要得到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预防方法非常不乐观,但这些提到的各种手段比较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