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东的石油那么便宜 我国依旧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是因为供应的稳定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也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中东石油这么多,价格也相对较低,为什么中国却在当前大力采购俄罗斯的石油呢?这背后确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供应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但绝不是唯一因素。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些年,看看全球石油市场的格局和中国在其中的位置。

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中东石油便宜”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以及它背后的逻辑。

中东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几个油田,例如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科威特的海菲耶油田等。巨大的储量意味着相对较低的开采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成熟的、产量巨大的油田),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补贴、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完善的石油基础设施,都使得中东原油的生产成本普遍较低。

理论上,低成本的商品应该更容易获得,价格也更具吸引力。然而,石油价格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市场情绪、运输成本等等,都会深刻影响石油的最终价格。

那么,中国为何不全面倾向于便宜的“中东油”,而是选择增加俄罗斯石油的采购量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

1.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供应的稳定性是核心,但不止于此

“多极化”的能源进口策略: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能源安全的需求极其迫切。过度依赖单一区域的能源供应存在巨大的风险。历史上,任何国家在能源供应上过度集中都会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因此,中国奉行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便中东的石油价格有时更低,但如果全部从那里买,一旦中东地区出现突发冲突、政治动荡,或者某个主要石油出口国与中国关系发生变化,中国的能源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

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以用“背靠背”来形容,尤其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国在许多关键议题上立场相近,互信度较高。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作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能够提供中国所需的大量石油,并且在供应上相对可靠。这种可靠性不仅体现在物理上的供应量,也体现在政治上的稳定性。在国际局势复杂、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急需找到稳定且规模化的买家,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买家。双方的合作,既满足了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形成了一种互利互助的战略协作。

避开地缘政治风险和潜在的制裁阴影: 中东地区虽然石油丰富,但长期以来也是地缘政治的“火药桶”。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也门冲突等等,都可能随时影响该地区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而俄罗斯在当前国际格局下,虽然也面临一些外部压力,但与中国的直接能源合作,相对而言能够更好地规避一些显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壁垒。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和价格上限等措施,反而使得中国采购俄罗斯石油更具“性价比”和“便利性”,因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俄罗斯石油的传统市场,使其更愿意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中国。

2. 经济与价格因素:不仅仅看“表价”,还要看“综合成本”

长期合同与价格折扣: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签订了大量的长期石油供应合同。这些合同通常会包含一些优惠价格条款,或者与一些更稳定的定价机制挂钩,而非完全随行就市。在当前全球油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拥有稳定、可预测价格的长期合同,对于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来说,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即便理论上的“市场价”中东油有时稍低,但俄罗斯提供的“打包优惠”和“长期锁定”,可能使得综合成本更具吸引力。

运输成本和路线的优化: 中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地遍布全球,从西非到拉美,再到中东和俄罗斯。不同来源地的石油,其运输距离和成本差异巨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通过管道或者海运到中国北方港口,相比于从波斯湾的长途海运,在某些情况下,其运输成本和时效性可能更有优势,尤其是通过陆路管道的供应,其稳定性更是远超海运。

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贸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不仅规避了使用美元结算可能带来的汇率风险和政治影响,也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便利性。这种结算方式的优势,在中东地区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的贸易中,尚未能达到同等程度的广泛应用。

3. 实际操作层面的供应链管理

现有基础设施的匹配度: 中国已经建立了连接俄罗斯的油气管道网络,例如“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的一部分延伸到了中国。这些管道提供了稳定、大批量、低成本的输油通道,这种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是长期稳定供应的重要保障。相比之下,虽然中国也与中东国家有油轮运输的合作,但管道运输的便捷性和规模化是无可比拟的。

对冲市场波动与风险管理: 即便某个时间点中东的即期价格更低,但石油市场瞬息万变。中国需要通过多渠道采购来分散风险。俄罗斯石油的稳定供应,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和风险对冲工具,确保在其他供应渠道出现问题时,国家能源需求仍能得到保障。

总结一下:

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并不是简单地因为“便宜”或“贵”,而是基于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战略选择。供应的稳定性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考量之一,这包含了地缘政治的可靠性、合同的稳定性、运输的便利性等多个层面。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的优惠措施、以及现有基础设施的优势,都使得俄罗斯石油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版图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你可以这样理解:中东石油就像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但有时“情绪不太稳定”的朋友,而俄罗斯石油则更像一个“患难见真情”的伙伴,虽然有时“价钱”不是最低,但能在关键时刻提供稳定可靠的帮助。对于一个体量如此庞大、又极度依赖能源的国家来说,后者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战略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价格数字来衡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源来源越多样越安全,这样一个地方断了才不会出大乱子。现在欧洲就依赖俄罗斯油气没法断。

中国既然不想制裁俄罗斯,那买俄罗斯油没有任何问题。买俄罗斯油不代表就不买中东油。

至于价格公道与否,不属于我能回答的范围。

user avatar

喂别人家的狗,跟喂流浪狗,哪个更有养家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这种谣言流传了这么多年就没有一天消停的,到底是谁在散播这种谣言,大家都应该心知肚明吧?好多人就怕中俄走近,中俄稍微近一点儿,就有人能把沙俄到苏俄所有的祖坟抛出来,陈芝麻烂谷子再添油加醋,然后来一句,俄罗斯不可信。。。咋啦,俄罗斯不可信,那信谁?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

俄罗斯可信不可信重要吗?重要的是能源安全,中国这几十年布局,到底再干啥?不就是保证能源安全,打仗时国家不慌么?俄罗斯的输油管线,中缅,中巴管线,巴基斯坦,缅甸租地建港,伊拉克,伊朗投资建设,全国到处勘探石油,为的不就是最大可能的保证能源安全么?就是哪怕一条线,两条线,三条线都断了,也能保证中国有油,找这么多家供应商就是防止某一家突然坐地起价,这些都很难理解吗?

再说了,油企脑子都秀逗了吗,这种大宗商品的购买,都是随行就市,签短期合同保个价,签长期合同你见过谁保价的,你乐意人家俄罗斯乐意么?万一哪天油价又飞上天了呢?中国从四面楚歌走到现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放眼全球无出其右,你凭什么觉得上边都是一群吃干饭的,就算拿结果倒推,也推不出中国买高价油这种反智操作吧?

user avatar

说到中俄石油合作,每每国际油价下跌,“中俄原油合作吃亏论”就大行其道。虽然官方和个别有识之士都曾辟谣,但谣言仍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近一次就是当下俄罗斯和沙特打得火热的石油价格战。

今天就挑明了讲,从俄罗斯买油,到底亏不亏。

先把答案放上:不亏。

2013年6月,经过双方协定,中国将在以后的25年内向俄罗斯增加采购3.6亿吨原油,每年增量接近1500万吨,合同总金额高达2700亿美元。

有人由此推算:2700亿美元采购3.6亿吨原油,大约750美元一吨,折合约为102美元一桶。这边国际原油价格已经破跌30美元/桶,但咱们还按照2013年中俄两国政府的约定,按照100多美元/桶的价格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这样一算,中国预计损失190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2500亿。

持这种想法的人,有意或无意地踏入了一个认知陷阱,即觉得既然签了协议还付了钱,那么从俄罗斯买的油就是定价,这是极其错误的——从俄罗斯买的油不是定价,所谓的“2700亿美元大单”说法并不准确,咱们更没有一次性结清所有款项。

先说油价,目前国际上所有大宗能源商品的供销协议价格完全是随行就市、根据市场行情起伏波动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中俄能源贸易同样如此。有一个专门的计价公式来确定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石油价格,石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浮动自然会考虑在内。

只要查一下中国海关总署定期发布的统计数据,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中俄石油贸易的平均价格,例如在2017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4565万吨,总价183亿美元,平均每吨400.88美元,折合每桶57.27美元。沙特对华出口石油3613万吨,总价141亿美元,平均每吨390.26美元,折合每桶55.75美元 ;2018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6023万吨,总价323亿美元,平均每吨536.27美元,折合每桶76.61美元。沙特对华出口石油4349万吨,总价228亿美元,平均每吨524.26美元,折合每桶74.89美元;2019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6620万吨,总价317亿美元,平均每吨478.85美元,折合每桶68.41美元。沙特对华出口石油6845万吨,总价331亿美元,平均每吨483.56美元,折合每桶69.08美元。这样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单价,比从沙特的进口价格还要便宜1美元。

从中国进口原油的总数量,也能看出倪端。在2019年1月份,中国进口原油总数量为4259.7万吨,总金额为186.8亿美元,均价为438美元/吨,折合59美元/桶。经查询,2019年1月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的平均价为60美元/桶。在2019年8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为4217万吨,金额总计197亿美元美元,平均单价469.32美元/吨,折合63.8美元/桶,而2019年8月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的平均价为63.9美元/桶。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4.62亿吨,进口均价为每吨470美元,折合63.9美元,与同时期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持平。这说明,中国进口的石油,都是很合理的价格,根本没有所谓的俄罗斯高价石油。

当然有人觉得,中石油为什么不把中俄原油长期贸易协定公布出来,让大家了解这个公式,就没这么多麻烦了。但事实上,相关计价公式是商业机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把贸易协议公开,这么做等于漏了自己的底牌。下次再跟别的公司谈判的时候,就容易陷入被动。

所谓的“2700亿美元大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当年媒体报道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油价一顿加减乘除,算出来个采购总金额。说实话协议里根本就没这个总金额,完全是媒体们为了写标题自己做起了算术——不然怎么告诉读者这笔单子有多大?

事实上,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不仅不亏,而且很有必要。我国经济体量大,能源需求量大,同时缺口也大,有超过70%的石油需要进口。能源进口多元化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始终是我们的目标。虽然俄罗斯是我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但远没到一家独大的地步,仅比排名第二的沙特高了一点点。

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先生著有专著《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书中详细讲述了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艰苦谈判、筚路蓝缕的过程,也曾提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尴尬之处:

“2016年中国进口原油3.8亿吨,只有中俄、中哈、中缅三条陆上管道,而中缅管道仍是转运从海上来的中东原油,所以真正陆上来的只有中俄、中哈两条管道,管道进口量仅占全部原油进口量的10%左右,其余全部要从海上运输……”

我们国家的能源进口局面没有想象得那么安全,俄罗斯是搬不走的北邻,又遍布油气富矿。如果对双方都有利,抓住机会改善一下石油进口结构又有何不可呢?

张国宝先生还曾在书中写道:

“我写下这些回忆文章的时候,成千上万和我共事的同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浮现在我的眼前。中国人民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使我感动,使我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意。是他们的奉献创造了伟业,创造了历史。”

你想不到的地方,不意味着没有人替你操心;你看不见的地方,不见得没有人为你付出。正告那些“带节奏”的造谣者:你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智商,但请尊重别人的努力。


谢谢大家的点赞!第一次获那么多赞还是很开心的哈哈!许多人在评论区留了一些问题,提出不少质疑,一开始我是打算有空的时候逐一回复的,后来发现很多朋友帮我回答了,答得还很好,我也就不多嘴了。

不过还是就700亿美元的预付款做一下解释,我看不少人还是注意到了这点——其实这也没啥,预付款也不是一次付清,而是分批打入。大宗能源商品的买卖,付款不像平时上街买菜,而是固定时间结一次账,比方说月结、季度结、年结,支付预付款就像办张卡,日后一段时间的货款可以部分从卡里扣。

至于货款,还是那四个字:随行就市。有朋友在评论区里说梅德韦杰夫在Facebook上说中俄石油贸易应该“照付不议”,这挺扯的,大家把国外政治人物看得还是太严肃了,人家在社交媒体上说的话有时不必太当回事儿。石油价格有涨有跌,按随行就市的原则定价才符合双方利益。

这样当然不亏,远洋运输风险大,很容易被人卡脖子,陆路管道运输就稳定的多,要知道签一个长协,是要把许许多多因素考虑在内的。

user avatar

首先真实的价格高赞回答已经推算出来了,其中逻辑大家也都看得懂。我只补充一点:中俄石油交易结算用的是人民币。

user avatar

俄罗斯外交在进行转型,这个转型跟中国外交转型非常相近,在外交战略目标上坚持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相结合。中国以前谈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俄国人从来不说这句话,说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一切以安全为中心。原来俄罗斯是一切以安全为中心,现在坚持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结合,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不行,会烦普京,那就不能仅仅以安全为中心,跟我们相反,我们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现在叫综合利益,综合发展,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平衡。

当前,官方的中俄关系报告中指明一点,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的老师当年在起草这三千多字的声明当中,加入了双方互为战略后方的说法,但是领导希望加入“互为战略后方”,中俄背靠背,互为战略后方。俄国人不同意这个概念,“互为战略后方”什么概念?你在前面胡造,出了事就退入到我这儿来,我给你兜底?俄国人不干。

后来我们加入了什么?“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这是什么概念?我们以前总说我们遇到了、等到了战略机遇期,是被动的,消极的,等来的,盼来的。我们现在可以自己营造战略机遇期,发展机遇期,我们在一起就是战略机遇期,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这个概念跟以往都不一样。

另外,“中俄现在的关系还要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领域务实合作成果。

经常说中俄两国政热经冷,高层热底层冷,政府热民间冷,有很多种说法。两国关系这么好但经贸水平那么低?最多的时候才800亿,1000亿还没达到。不能这样算,中国连续15年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了贸易总额的12%左右。俄罗斯贸易盘子就6000亿,我们已经拿到了将近1000亿,我们不可能全拿了。

中国能买的俄罗斯的能源,石油一年四五千万吨,就这些,很难再获得大的突破。资源禀赋决定的贸易形式,很难获得大突破。但是我们要把这高水平的政治关系转化,转化为投资,转化为两国协调发展战略,才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但是,过去和俄罗斯的合作告诉我们:

俄罗斯这个国家它从来不可信,从来不可靠,但不是说一个人不可信不可靠就不能合作,要用规则来钳制,要用利益来钳制,要用经济血脉来钳制,一旦我们一条石油管线、经济管线、天然气管线建立起来了,俄罗斯就跟我们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中国现在是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四五千万吨,俄罗斯出口两亿吨,中国占1/4。现在管道联系建立起来,如果一个管道不能稳定地运行25年,那么成本是回不来的。

其实我们不应该着急跟它建立这些管道联系,中国又不依赖于俄,不让能源成为武器,那中国就得能源进口多元化,能源使用多元化,我不仅使用传统的能源,我还使用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这些东西,可燃冰这些东西都可以使用。同时我们从缅甸进口,从中亚进口,再从俄罗斯进口,就多元化了,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对俄形成依赖,但是会建立这种稳定的联系。

通过这种联系,我们就能在一个联合阵线当中,这不是结盟,这是利益钳制,或者叫利益互相的借助,就是这种关系,一种实用主义的关系。


更多有关话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开始为中国供气一万亿立方米,为期30年?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的腐败之症已“病入骨髓”?

目前中国的军力,能碾压俄罗斯吗?

历史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

俄国现在的权力分配是什么状况?

俄罗斯工业实力已经落后中国很多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也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中东石油这么多,价格也相对较低,为什么中国却在当前大力采购俄罗斯的石油呢?这背后确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供应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但绝不是唯一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些年,看看全球石油市场的格局和中国在其中的位置.............
  • 回答
    在《西游记》的开篇,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场景:那只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尚未接受任何系统的文化教育,却能一眼看懂石壁上刻着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八个大字。这似乎与我们对“学习”的常识认知相悖,但细细品味原著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西游.............
  • 回答
    莫卧儿帝国和伊朗萨法维王朝的建筑风格差异,尤其体现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以及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莫卧儿建筑更偏爱原石镶嵌,而伊朗却钟情于彩色瓷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层叠叠的因素。首先,我们得谈谈地理与资源。印度次大陆,特别是.............
  • 回答
    《三体》中关于“刻在石头上”的比喻,虽然深刻地描绘了文明信息传递的困境和漫长,但现实中,人类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远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石头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但绝非最长久或最高效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人类信息记载方式的演变,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粗糙的石头走向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中国、印度和日本购买伊朗石油需要美国豁免,这背后涉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政策、国际能源市场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复杂因素。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及其目的首先,理解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是关键。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的主要目标通常包括: 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 这是美国.............
  • 回答
    要探讨“中石油进入世界 500 强却没有成为中国人的骄傲”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排名的问题,更是牵扯到国家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社会公平以及民众认知等一系列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石油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其进入世界 500 强本身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标志着中国.............
  • 回答
    安哥拉何以稳坐中国石油进口“头把交椅”?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地缘政治、资源禀赋、经济合作以及长期的战略布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拨开层层迷雾,细细道来。首先,安哥拉的石油资源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安哥拉,作为非洲大陆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坐拥极其丰富的石油储量。尤其.............
  • 回答
    关于昆仑银行和中国石油的Logo相似,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承认,单凭视觉效果,这两家机构的Logo确实有那么点“撞脸”的意思。核心的那个圆环,以及内部的线条设计,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不禁让人想问,是真的巧合,还是背后有什么特别的联系?1. 历.............
  • 回答
    中石油2016年一季度巨亏138亿:成品油价高企下的迷思2016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财报——巨亏13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掌握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权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令人费解的是,国内成品油价.............
  • 回答
    这事儿啊,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4S店这么说,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有些考量。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建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德系车,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精密制造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些),它们的发动机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确实非常精密。 德国人在汽车制造上.............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说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石油炼制、能源结构、车辆保有量、政策导向以及市场供需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石油怎么变成柴油和汽油说起。石油炼制:并非“越多越好”的简单关系你说的“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柴油比汽油多”,这.............
  • 回答
    这事儿啊,其实很多车主都纠结过,毕竟加油站遍地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更是咱们国内的两大巨头,有时候为了图方便,或者就是一时脑抽,就想着能不能直接混着加。答案是:可以,但能不混最好,或者至少别太过频繁。这话听起来有点模棱两可,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首先,为什么理论上可以混着加?原因很简单:这两家公司出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动物认知、艺术表现以及神话传说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源于对来自遥远西方(特别是非洲)的奇异动物的描述和想象,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融合了多种瑞兽的特征,并非对具体动物的写实描.............
  • 回答
    “桥边摸石头”这说法,讲的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那会儿的事儿。它嘛,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水域,咱们不知道水有多深,底子是啥样,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摸石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探。你想啊,那时候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闭关锁国,经济发展也落后了不少。要一下子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搞市场经济,跟世界接轨,这可不是件容.............
  • 回答
    关于石秀在多数读者评价中是否很低,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因为“低”这个评价本身是很主观的,而且读者群体的构成也很多元。不过,如果我们以《水浒传》中其他许多英雄人物(如武松、林冲、鲁智深等)的 popularity 和正面评价作为参照系,那么可以说,石秀在大多数读者心中的评价确实不算特别高,甚.............
  • 回答
    万科宝能之争,一场发生在商业巨头间的股权争夺战,却在网络舆论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在批评王石,转而支持宝能的收购行为。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说清,更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得从“股权是股东的”这个最朴素的商业逻辑说起。在很多.............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到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相媲美的高大宏伟建筑,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技术、地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材料与技术 欧洲:石材的普遍性与加工技术 丰富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和南欧,拥有极其丰.............
  • 回答
    如果我真的拥有了那块传说中能连接冥界,带来逝者归来的复活石,我的脑海里会瞬间闪过无数张面孔,无数张曾经在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又带着一丝遗憾和不甘的脸庞。但最终,在反复的权衡和内心的挣扎之后,我会选择复活一位在我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她的离去,至今仍让我觉得魔法世界少了很多东西的人物——西里斯·布莱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