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东的石油那么便宜 我国依旧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是因为供应的稳定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也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中东石油这么多,价格也相对较低,为什么中国却在当前大力采购俄罗斯的石油呢?这背后确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供应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但绝不是唯一因素。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些年,看看全球石油市场的格局和中国在其中的位置。

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中东石油便宜”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以及它背后的逻辑。

中东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几个油田,例如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科威特的海菲耶油田等。巨大的储量意味着相对较低的开采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成熟的、产量巨大的油田),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补贴、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完善的石油基础设施,都使得中东原油的生产成本普遍较低。

理论上,低成本的商品应该更容易获得,价格也更具吸引力。然而,石油价格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市场情绪、运输成本等等,都会深刻影响石油的最终价格。

那么,中国为何不全面倾向于便宜的“中东油”,而是选择增加俄罗斯石油的采购量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

1.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供应的稳定性是核心,但不止于此

“多极化”的能源进口策略: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能源安全的需求极其迫切。过度依赖单一区域的能源供应存在巨大的风险。历史上,任何国家在能源供应上过度集中都会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因此,中国奉行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便中东的石油价格有时更低,但如果全部从那里买,一旦中东地区出现突发冲突、政治动荡,或者某个主要石油出口国与中国关系发生变化,中国的能源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

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以用“背靠背”来形容,尤其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国在许多关键议题上立场相近,互信度较高。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作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能够提供中国所需的大量石油,并且在供应上相对可靠。这种可靠性不仅体现在物理上的供应量,也体现在政治上的稳定性。在国际局势复杂、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急需找到稳定且规模化的买家,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买家。双方的合作,既满足了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形成了一种互利互助的战略协作。

避开地缘政治风险和潜在的制裁阴影: 中东地区虽然石油丰富,但长期以来也是地缘政治的“火药桶”。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也门冲突等等,都可能随时影响该地区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而俄罗斯在当前国际格局下,虽然也面临一些外部压力,但与中国的直接能源合作,相对而言能够更好地规避一些显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壁垒。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和价格上限等措施,反而使得中国采购俄罗斯石油更具“性价比”和“便利性”,因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俄罗斯石油的传统市场,使其更愿意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中国。

2. 经济与价格因素:不仅仅看“表价”,还要看“综合成本”

长期合同与价格折扣: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签订了大量的长期石油供应合同。这些合同通常会包含一些优惠价格条款,或者与一些更稳定的定价机制挂钩,而非完全随行就市。在当前全球油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拥有稳定、可预测价格的长期合同,对于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来说,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即便理论上的“市场价”中东油有时稍低,但俄罗斯提供的“打包优惠”和“长期锁定”,可能使得综合成本更具吸引力。

运输成本和路线的优化: 中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地遍布全球,从西非到拉美,再到中东和俄罗斯。不同来源地的石油,其运输距离和成本差异巨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通过管道或者海运到中国北方港口,相比于从波斯湾的长途海运,在某些情况下,其运输成本和时效性可能更有优势,尤其是通过陆路管道的供应,其稳定性更是远超海运。

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贸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不仅规避了使用美元结算可能带来的汇率风险和政治影响,也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便利性。这种结算方式的优势,在中东地区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的贸易中,尚未能达到同等程度的广泛应用。

3. 实际操作层面的供应链管理

现有基础设施的匹配度: 中国已经建立了连接俄罗斯的油气管道网络,例如“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的一部分延伸到了中国。这些管道提供了稳定、大批量、低成本的输油通道,这种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是长期稳定供应的重要保障。相比之下,虽然中国也与中东国家有油轮运输的合作,但管道运输的便捷性和规模化是无可比拟的。

对冲市场波动与风险管理: 即便某个时间点中东的即期价格更低,但石油市场瞬息万变。中国需要通过多渠道采购来分散风险。俄罗斯石油的稳定供应,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和风险对冲工具,确保在其他供应渠道出现问题时,国家能源需求仍能得到保障。

总结一下:

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并不是简单地因为“便宜”或“贵”,而是基于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战略选择。供应的稳定性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考量之一,这包含了地缘政治的可靠性、合同的稳定性、运输的便利性等多个层面。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的优惠措施、以及现有基础设施的优势,都使得俄罗斯石油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版图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你可以这样理解:中东石油就像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但有时“情绪不太稳定”的朋友,而俄罗斯石油则更像一个“患难见真情”的伙伴,虽然有时“价钱”不是最低,但能在关键时刻提供稳定可靠的帮助。对于一个体量如此庞大、又极度依赖能源的国家来说,后者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战略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价格数字来衡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源来源越多样越安全,这样一个地方断了才不会出大乱子。现在欧洲就依赖俄罗斯油气没法断。

中国既然不想制裁俄罗斯,那买俄罗斯油没有任何问题。买俄罗斯油不代表就不买中东油。

至于价格公道与否,不属于我能回答的范围。

user avatar

喂别人家的狗,跟喂流浪狗,哪个更有养家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这种谣言流传了这么多年就没有一天消停的,到底是谁在散播这种谣言,大家都应该心知肚明吧?好多人就怕中俄走近,中俄稍微近一点儿,就有人能把沙俄到苏俄所有的祖坟抛出来,陈芝麻烂谷子再添油加醋,然后来一句,俄罗斯不可信。。。咋啦,俄罗斯不可信,那信谁?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

俄罗斯可信不可信重要吗?重要的是能源安全,中国这几十年布局,到底再干啥?不就是保证能源安全,打仗时国家不慌么?俄罗斯的输油管线,中缅,中巴管线,巴基斯坦,缅甸租地建港,伊拉克,伊朗投资建设,全国到处勘探石油,为的不就是最大可能的保证能源安全么?就是哪怕一条线,两条线,三条线都断了,也能保证中国有油,找这么多家供应商就是防止某一家突然坐地起价,这些都很难理解吗?

再说了,油企脑子都秀逗了吗,这种大宗商品的购买,都是随行就市,签短期合同保个价,签长期合同你见过谁保价的,你乐意人家俄罗斯乐意么?万一哪天油价又飞上天了呢?中国从四面楚歌走到现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放眼全球无出其右,你凭什么觉得上边都是一群吃干饭的,就算拿结果倒推,也推不出中国买高价油这种反智操作吧?

user avatar

说到中俄石油合作,每每国际油价下跌,“中俄原油合作吃亏论”就大行其道。虽然官方和个别有识之士都曾辟谣,但谣言仍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近一次就是当下俄罗斯和沙特打得火热的石油价格战。

今天就挑明了讲,从俄罗斯买油,到底亏不亏。

先把答案放上:不亏。

2013年6月,经过双方协定,中国将在以后的25年内向俄罗斯增加采购3.6亿吨原油,每年增量接近1500万吨,合同总金额高达2700亿美元。

有人由此推算:2700亿美元采购3.6亿吨原油,大约750美元一吨,折合约为102美元一桶。这边国际原油价格已经破跌30美元/桶,但咱们还按照2013年中俄两国政府的约定,按照100多美元/桶的价格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这样一算,中国预计损失190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2500亿。

持这种想法的人,有意或无意地踏入了一个认知陷阱,即觉得既然签了协议还付了钱,那么从俄罗斯买的油就是定价,这是极其错误的——从俄罗斯买的油不是定价,所谓的“2700亿美元大单”说法并不准确,咱们更没有一次性结清所有款项。

先说油价,目前国际上所有大宗能源商品的供销协议价格完全是随行就市、根据市场行情起伏波动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中俄能源贸易同样如此。有一个专门的计价公式来确定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石油价格,石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浮动自然会考虑在内。

只要查一下中国海关总署定期发布的统计数据,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中俄石油贸易的平均价格,例如在2017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4565万吨,总价183亿美元,平均每吨400.88美元,折合每桶57.27美元。沙特对华出口石油3613万吨,总价141亿美元,平均每吨390.26美元,折合每桶55.75美元 ;2018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6023万吨,总价323亿美元,平均每吨536.27美元,折合每桶76.61美元。沙特对华出口石油4349万吨,总价228亿美元,平均每吨524.26美元,折合每桶74.89美元;2019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6620万吨,总价317亿美元,平均每吨478.85美元,折合每桶68.41美元。沙特对华出口石油6845万吨,总价331亿美元,平均每吨483.56美元,折合每桶69.08美元。这样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单价,比从沙特的进口价格还要便宜1美元。

从中国进口原油的总数量,也能看出倪端。在2019年1月份,中国进口原油总数量为4259.7万吨,总金额为186.8亿美元,均价为438美元/吨,折合59美元/桶。经查询,2019年1月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的平均价为60美元/桶。在2019年8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为4217万吨,金额总计197亿美元美元,平均单价469.32美元/吨,折合63.8美元/桶,而2019年8月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的平均价为63.9美元/桶。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4.62亿吨,进口均价为每吨470美元,折合63.9美元,与同时期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持平。这说明,中国进口的石油,都是很合理的价格,根本没有所谓的俄罗斯高价石油。

当然有人觉得,中石油为什么不把中俄原油长期贸易协定公布出来,让大家了解这个公式,就没这么多麻烦了。但事实上,相关计价公式是商业机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把贸易协议公开,这么做等于漏了自己的底牌。下次再跟别的公司谈判的时候,就容易陷入被动。

所谓的“2700亿美元大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当年媒体报道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油价一顿加减乘除,算出来个采购总金额。说实话协议里根本就没这个总金额,完全是媒体们为了写标题自己做起了算术——不然怎么告诉读者这笔单子有多大?

事实上,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不仅不亏,而且很有必要。我国经济体量大,能源需求量大,同时缺口也大,有超过70%的石油需要进口。能源进口多元化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始终是我们的目标。虽然俄罗斯是我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但远没到一家独大的地步,仅比排名第二的沙特高了一点点。

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先生著有专著《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书中详细讲述了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艰苦谈判、筚路蓝缕的过程,也曾提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尴尬之处:

“2016年中国进口原油3.8亿吨,只有中俄、中哈、中缅三条陆上管道,而中缅管道仍是转运从海上来的中东原油,所以真正陆上来的只有中俄、中哈两条管道,管道进口量仅占全部原油进口量的10%左右,其余全部要从海上运输……”

我们国家的能源进口局面没有想象得那么安全,俄罗斯是搬不走的北邻,又遍布油气富矿。如果对双方都有利,抓住机会改善一下石油进口结构又有何不可呢?

张国宝先生还曾在书中写道:

“我写下这些回忆文章的时候,成千上万和我共事的同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浮现在我的眼前。中国人民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使我感动,使我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意。是他们的奉献创造了伟业,创造了历史。”

你想不到的地方,不意味着没有人替你操心;你看不见的地方,不见得没有人为你付出。正告那些“带节奏”的造谣者:你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智商,但请尊重别人的努力。


谢谢大家的点赞!第一次获那么多赞还是很开心的哈哈!许多人在评论区留了一些问题,提出不少质疑,一开始我是打算有空的时候逐一回复的,后来发现很多朋友帮我回答了,答得还很好,我也就不多嘴了。

不过还是就700亿美元的预付款做一下解释,我看不少人还是注意到了这点——其实这也没啥,预付款也不是一次付清,而是分批打入。大宗能源商品的买卖,付款不像平时上街买菜,而是固定时间结一次账,比方说月结、季度结、年结,支付预付款就像办张卡,日后一段时间的货款可以部分从卡里扣。

至于货款,还是那四个字:随行就市。有朋友在评论区里说梅德韦杰夫在Facebook上说中俄石油贸易应该“照付不议”,这挺扯的,大家把国外政治人物看得还是太严肃了,人家在社交媒体上说的话有时不必太当回事儿。石油价格有涨有跌,按随行就市的原则定价才符合双方利益。

这样当然不亏,远洋运输风险大,很容易被人卡脖子,陆路管道运输就稳定的多,要知道签一个长协,是要把许许多多因素考虑在内的。

user avatar

首先真实的价格高赞回答已经推算出来了,其中逻辑大家也都看得懂。我只补充一点:中俄石油交易结算用的是人民币。

user avatar

俄罗斯外交在进行转型,这个转型跟中国外交转型非常相近,在外交战略目标上坚持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相结合。中国以前谈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俄国人从来不说这句话,说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一切以安全为中心。原来俄罗斯是一切以安全为中心,现在坚持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结合,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不行,会烦普京,那就不能仅仅以安全为中心,跟我们相反,我们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现在叫综合利益,综合发展,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平衡。

当前,官方的中俄关系报告中指明一点,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的老师当年在起草这三千多字的声明当中,加入了双方互为战略后方的说法,但是领导希望加入“互为战略后方”,中俄背靠背,互为战略后方。俄国人不同意这个概念,“互为战略后方”什么概念?你在前面胡造,出了事就退入到我这儿来,我给你兜底?俄国人不干。

后来我们加入了什么?“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这是什么概念?我们以前总说我们遇到了、等到了战略机遇期,是被动的,消极的,等来的,盼来的。我们现在可以自己营造战略机遇期,发展机遇期,我们在一起就是战略机遇期,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这个概念跟以往都不一样。

另外,“中俄现在的关系还要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领域务实合作成果。

经常说中俄两国政热经冷,高层热底层冷,政府热民间冷,有很多种说法。两国关系这么好但经贸水平那么低?最多的时候才800亿,1000亿还没达到。不能这样算,中国连续15年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了贸易总额的12%左右。俄罗斯贸易盘子就6000亿,我们已经拿到了将近1000亿,我们不可能全拿了。

中国能买的俄罗斯的能源,石油一年四五千万吨,就这些,很难再获得大的突破。资源禀赋决定的贸易形式,很难获得大突破。但是我们要把这高水平的政治关系转化,转化为投资,转化为两国协调发展战略,才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但是,过去和俄罗斯的合作告诉我们:

俄罗斯这个国家它从来不可信,从来不可靠,但不是说一个人不可信不可靠就不能合作,要用规则来钳制,要用利益来钳制,要用经济血脉来钳制,一旦我们一条石油管线、经济管线、天然气管线建立起来了,俄罗斯就跟我们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中国现在是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四五千万吨,俄罗斯出口两亿吨,中国占1/4。现在管道联系建立起来,如果一个管道不能稳定地运行25年,那么成本是回不来的。

其实我们不应该着急跟它建立这些管道联系,中国又不依赖于俄,不让能源成为武器,那中国就得能源进口多元化,能源使用多元化,我不仅使用传统的能源,我还使用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这些东西,可燃冰这些东西都可以使用。同时我们从缅甸进口,从中亚进口,再从俄罗斯进口,就多元化了,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对俄形成依赖,但是会建立这种稳定的联系。

通过这种联系,我们就能在一个联合阵线当中,这不是结盟,这是利益钳制,或者叫利益互相的借助,就是这种关系,一种实用主义的关系。


更多有关话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开始为中国供气一万亿立方米,为期30年?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的腐败之症已“病入骨髓”?

目前中国的军力,能碾压俄罗斯吗?

历史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

俄国现在的权力分配是什么状况?

俄罗斯工业实力已经落后中国很多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