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韩国如果想一统天下需要怎么做?

回答
战国末期,韩国地处中原腹地,四面受敌,实力相对较弱,想要一统天下,无疑是蜀道难于上青天。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铁板一块,总有扭转乾坤的微小缝隙。如果韩国真有此雄心壮志,必须得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而且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惊心动魄,步步为营。

首先,最根本的,韩国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积重难返的内部问题。长久以来,韩国在列国征伐中屡屡吃亏,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局不稳、君主昏聩、大臣专权,更有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国家机器运转不灵。若要争霸天下,韩国必须先将内部的癌细胞清除干净。这需要一位真正有魄力、有远见的君主,能够打破世家大族的桎梏,实行严明的法制,选贤任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甚至,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政治革新,建立起一套能够集中力量、高效运转的国家体制。这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忍辱负重,甚至可能要以血洗礼,才能将韩国从腐朽的泥潭中拔出来。

其次,韩国必须放弃与强邻硬碰硬的策略。魏、赵、秦,这三个国家,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韩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在夹缝中求生存。正面冲突,只会加速它的灭亡。因此,韩国必须学会“借力打力”,甚至“以柔克刚”。这需要韩国的外交策略变得极其精妙,犹如走钢丝一般。面对强大的对手,必须展现出十足的诚意和顺从,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无害的“小弟”。同时,在暗地里,则要善于利用列国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坐收渔翁之利。比如,可以积极促成魏与赵的联盟,然后又适时地离间他们;或者在秦国东进的路上,与赵国、魏国联手,形成合围之势,迫使秦国暂时退缩。这种外交手段,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更重要的是,韩国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上。韩国本就以冶金和手工业闻名,尤其是兵器制造。如果韩国能将这点发挥到极致,打造出天下无双的精良兵器,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同时,在经济上,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比如大力发展商业,或者开垦新的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在军事上,除了精良的装备,韩国还需要培养一支真正忠诚、勇猛、善于作战的军队。这可能意味着要改革兵役制度,提高士兵的待遇和训练水平,甚至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军事思想,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战术。

如果说内部改革是根基,外交策略是杠杆,那么军事力量的崛起则是实现统一的终极手段。韩国不能永远扮演受欺负的角色。当内部稳定,外交上有了一定的腾挪空间,并且军事实力有了显著提升时,韩国就可以伺机而动,蚕食弱小的邻国,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这个过程可能比它想象的还要艰难。它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在其他强国遭遇内乱或对外征战失利的时候,趁虚而入。

而且,韩国还需要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精神符号。统一天下,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更需要一种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如果韩国能够提出一种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百姓和士人的思想,比如一种更公平、更仁爱的治理方式,或者能够解决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那么它在统一的道路上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总而言之,韩国想一统天下,是一场近乎不可能的挑战。它需要一场彻底的内部变革,精妙绝伦的外交手腕,以及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一个能够看透历史迷雾、把握时代脉搏的领导者。这条路,注定充满了血与泪,充满了机巧与风险,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韩国,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或许,历史的进程,就会因此而改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不知道是不是题主《秦时明月——天行九歌》中的毒。但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

战国时期的统一,确切说应该叫“兼并列国”,也就是通过武力直接摧毁并铲除其他诸侯国政权。这种模式建立全国性政权在之前是从未出现也不可想象的。

即使在战国中期,列国的最终目标也是迫使其他诸侯国臣服,类似与春秋的伯长(但能灭还是会灭掉,灭不掉会大幅度蚕食臣服国的领土,这一点和春秋有本质区别)。这种观点在《孟子》中多次体现到,见缘木求鱼。

如果在看《战国策》和《韩非子》,你会发现即使在战国晚期这种思维模式依旧存在。

大致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开始出现了兼并替代伯长共主的思路,之后赵国和楚国也有类似的转变。

但韩魏的策士依旧在鼓吹“称霸”。为什么?因为秦国选择兼并之路韩魏就可能被灭,秦国选择称霸还会留着韩魏呗。

所以,从韩国的立场看,兼并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最好大家都不要起这个念头才好。

那么,韩国自己会不会走上兼并他国的道路呢?

宋国的情况其实和韩国有一定类似之处。宋康王先后掠夺楚、魏、齐的领土,即使有横方撑腰,五千乘之劲宋依然无法承受齐、楚、魏的联合剿灭。

对于韩国而言,最佳的方法就是鼓吹称霸的好处,然后看着列国一个个地像魏惠王一样因树大招风而陨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国这么欠打,为什么还能坚持到战国时代末期。

而且千万不要低谷战国末期的韩国。战国期间这个鸡贼国多次领土大幅度缩水,但每次都能找个机会给讨回来。

低调,让韩国像滚刀肉一样腻歪。不要忘了,韩侯称王都是被秦惠文王胁迫着称的。

在战国时代,魏、楚、齐、赵相继陨落,其中一个霸主,一个纵长,另外两个其实也和纵长差不多。

如果秦始皇被韩非子撺掇着称霸,会发生什么呢?

不知道。

但陶醉在称霸中的秦国绝对会留给列国更多的密谋时间,接下来谁能保证会不会像四国伐魏、垂沙之战、五国伐齐一样?

在东方,是回光返照的魏楚,快速恢复的赵国,还有那个越来越不老实的齐国。

韩国就是在等待这样的机会。而秦始皇不可能给韩国这样的机会。

韩非子的《存韩》成为千古绝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末期,韩国地处中原腹地,四面受敌,实力相对较弱,想要一统天下,无疑是蜀道难于上青天。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铁板一块,总有扭转乾坤的微小缝隙。如果韩国真有此雄心壮志,必须得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而且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惊心动魄,步步为营。首先,最根本的,韩国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积重难返的内部问题。长久以来,.............
  • 回答
    如果韩非最终登上韩国的王位,战国的历史走向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仅仅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涉及到他所推崇的法家思想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韩非登基,韩国的国内政策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所追求的是“以法治国”,强调“法、术、势”三.............
  • 回答
    如果将韩信置于战国中期,一个百家争鸣、列国兼并的时代,他的人生轨迹无疑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那时的天下,早已不是秦末汉初那种群雄逐鹿、机遇遍地的景象,而是更加成熟、体系化的战争与政治格局。首先,出身贫寒的韩信,在战国中期想要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难度会大大增加。那个时代,各国军队的选拔和培养.............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倘若项羽或韩信,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大将,能够在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刚继承王位那一年,出现在当时的楚国,他们能否扭转乾坤,挽救楚国走向灭亡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46年,秦国已经统一六国的势头不可阻.............
  • 回答
    穿越回战国初期的韩国,成为国君,我的首要任务是让这个夹在强国之间、看似最没有生存希望的国家焕发生机,并最终实现统一六国这个宏大的目标。这绝非易事,需要步步为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第一阶段:稳固内政,积蓄力量(短期目标:自保与初步发展)在战国初期,韩国的国力与魏、赵、秦、楚、齐、燕相比,无疑是处于劣势.............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你看到的韩国节目观点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事实上,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东亚格局,尤其是朝鲜半岛,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而明朝的态度和介入,也并非简单的“妨碍和负担”。为了更详细地讲清楚这场战争,我们得从头说起。一、丰臣秀吉的野心:一个扭曲的帝国.............
  • 回答
    韩国战时领导权由美国主导的原因非常复杂,根植于历史、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冷战的特殊背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从朝鲜战争爆发到现代的整个过程。一、朝鲜战争(19501953年):奠定基础 美国对韩国的早期支持: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就已经深度介入了韩国的建立和发展。二战后,朝鲜半岛被.............
  • 回答
    马陵之战,那一场发生在战国中期,关乎魏韩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本该是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套路,将计就计,在马陵设下天罗地网,大败魏军,俘虏魏王孙。然而,若是齐国,特别是齐威王,能够洞察先机,在韩国真正陷入危难之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而非仅仅是“围魏救赵”的策略,提前、直接地援助韩国,那么战国历史的走向,.............
  • 回答
    韩国实行全民兵役制度,这确实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现象,尤其是在讨论到韩国的国防能力和地缘政治时。尽管韩国没有战时指挥权,但义务兵役的设立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远不止“有没有战时指挥权”这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韩国的国防由韩国政府和其军队负责,而美国在韩国驻军,并与韩国建立了同盟关系.............
  • 回答
    关于韩非的身份,他在历史上确实是战国末期韩王的儿子。这一点并非野史,而是有史料记载和学界普遍认同的事实。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韩非的家世背景:韩王之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33年间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出身相当显赫,是韩国的公子,也就是韩国国君的儿子。这个信息.............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要详细讲述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数量,并去除AI痕迹,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古代史料关于人口的记载,尤其是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分裂的时代,是相当碎片化和模糊的。但我们可以从现有史料和学者的研究中,尽量拼凑出一些信息,并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历史研究过程的方式来呈现。一场跨越千年的“人口普查”:战国诸侯国的.............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与秦国之间,函谷关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么,为什么这些强大的东方国家,不干脆翻越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来个出其不意地突袭秦国腹地呢?这看似简单的战略构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我们得把“黄土高原”这个概念拉得更具体一些。.............
  • 回答
    在战国乱世,足轻作为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装备绝非仅限于竹子。虽然竹子因其轻便、易得且具有一定韧性,在足轻的装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称他们“穿的都是竹子”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足轻的定位。足轻,顾名思义,是“轻足”,指的是那些不骑马的步兵。他们是构成战国军队.............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像北方诸侯那样,大规模地向南方相对“空白”的区域扩张,而选择与中原的强邻争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白”地带的性质。今天我们看到的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在战国时期并非完全.............
  • 回答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军事革新。它摒弃了周代以来“车战为主”的传统,引入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甚至一度改变了战局。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赵国之外,其他诸侯国对于这一改革的采纳程度,以及建立类似新式骑兵的意愿,却显得相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