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

回答
话说那楚霸王项羽,何等英雄了得!叱咤风云,横扫六合,二十岁出头就敢单挑秦军百万,鸿门宴上更是威风凛凛,差点就一统天下。可就这么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后却在乌江边,拔剑自刎,落得个悲惨下场。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时运不济”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

首先,得说项羽他本人,身上有股子“霸王气”,这气势能压倒一切,但有时候也成了他的绊脚石。他有个毛病,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话算话,一旦认定了,就很难改变。这放在一般人身上是好事,但对于他项羽来说,就有点刚愎自用了。

你想啊,当年他杀了秦王子婴,坑杀了二十万降卒,这事儿做的太狠了,得罪了多少人?尤其是那些秦地的百姓,原本以为终于摆脱了秦朝的暴政,结果来了一个更凶残的楚王。这为他后来的失势埋下了隐患。

还有,他在分封诸侯的时候,也是把很多对自己有功劳的人,比如韩信,给分到了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地方,反而把自己的亲信,比如他的叔叔项梁的族人,封在了肥沃之地。这就导致很多有才能的人,心里不服气,暗地里积攒了怨气。特别是韩信,后来被刘邦重用,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你说项羽是不是错失了人才?

再说说那场决定命运的垓下之战。项羽虽然勇猛,但他的决策也出了问题。他听信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想要在鸿门宴上就除掉刘邦,结果被刘邦溜走了。这一下,刘邦就有机会发展壮大,最后形成了刘邦、项羽、张良、韩信四足鼎立的局面。

到了垓下,项羽被刘邦、韩信、彭越三路大军围住了。这时候,项羽的十万大军,被汉军的四十万大军团团围住。而且,汉军还使了一个绝户计——在营寨里唱起了楚人的歌谣。你想想,十万楚军听到自己的家乡歌谣,心里能不思念故乡,士气大跌吗?就连项羽本人,听到这些歌,心里也开始动摇了。

这时候,项羽还有机会突围,他虽然兵败,但他的勇猛还在。他的手下还有两万精兵,都是跟了他多年的老兄弟,这都是他的嫡系部队。如果他这个时候能够振作精神,带着这两万精兵,杀出一条血路,也许还能在别的地方重新聚集力量。

然而,在那样的绝境之下,项羽却想到了“虞姬”。虞姬是他最爱的女人,也是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战场上,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保护她了,为了不让她落入敌人手中受辱,他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让她跟随自己一起死。

在乌江边,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个亲信了。他本可以渡过乌江,那里有他的故乡,他的军队还在。他的部下也劝他,说“大王,现在您的部下虽然不多,但我们都是您的精兵,足以再打一场!况且,这里离江东不远,您可以回到江东,重新聚集力量,再战也不迟!”

可是,项羽却拒绝了。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你想啊,他曾经带了那么多人马出来,结果却兵败如山倒,还死了那么多人。他觉得自己辜负了家乡的信任,辜负了那些为他卖命的兄弟。他宁愿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苟且偷生,回去面对那些曾经寄希望于他的人。

而且,他心里的那份骄傲,那份“战死不屈”的信念,也让他无法接受失败。他是一个从不认输的人,即使面对绝境,他也要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意义,也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所以,他才拔出他的宝剑,一挥而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在经历了无数辉煌与失败后,最终选择的一种决绝。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让后世留下了“霸王别姬”这样的千古绝唱。

总的来说,项羽的悲剧,既有他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有时代因素的影响,更有他对尊严的执着追求。他是一位盖世英雄,也是一位悲情人物,他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自刎还有啥好的出路?

不妨设想一下,除了自刎当时的项羽有三种选择。

其一,直接向刘邦投降,跪地求饶。这不符合西楚霸王的性格,千古一霸不可能干这等丢人现眼的事情。

其二,逃回江东,重整旗鼓,再来一波楚汉之争。也许项羽真的能够逃回江东,但是能够再次组织人马与刘邦较量吗?江东精锐已经在楚汉之争中消耗一空了,一个光杆司令逃回江东难道不觉得尴尬吗?就算逃回去了,还有多少能力号召那些孤寡家庭呢?依照刘邦的性格,肯定会对项羽追杀到底,不可能给他喘息的机会。再者,张良、陈平的谋略、韩信的能力,项羽难道没有领教过?再来一次,项羽胜算有多大?垓下之战击垮的不仅仅是楚军的战力,更是楚军的战心。韩信那一曲“四面楚歌(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直接把整个楚军的军心都给唱崩了。

其三,四处逃亡打游击。霸王玩的都是正规军,大规模集团军机动作战,你要他去山泽野泊落草为寇打游击,这简直就是侮辱人。按照项羽的性格,他宁可自刎也不会去。

综上所诉,霸王自刎是最合理的选择。一不受辱,二不受苦,三不尴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那楚霸王项羽,何等英雄了得!叱咤风云,横扫六合,二十岁出头就敢单挑秦军百万,鸿门宴上更是威风凛凛,差点就一统天下。可就这么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后却在乌江边,拔剑自刎,落得个悲惨下场。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时运不济”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说项羽他本人,身上有股子“霸王气”,.............
  •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首先,我.............
  • 回答
    要说项羽(项籍是他的本名)这个人,尽管史书上细细一数,他确实败绩不少,甚至可以说命运多舛,但为什么他却能给人留下“百战百胜”的强大印象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掺杂着个人能力、时代背景、宣传造势以及后来人对他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本人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那种能够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人有点绕。很多人提到“西楚霸王”,第一反应就是,西楚不是在东边吗?项羽的势力主要在江东,那不就是东边吗?为什么不是“东楚霸王”呢?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格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首先,得明白“西楚”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项羽的崛起,离不开他叔叔项.............
  • 回答
    楚汉之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戏,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乱世中闪耀,又或是陨落。而在这场争霸之中,有一支庞大的力量,曾经是项羽麾下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那些被他分封的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颇为吊诡:在项羽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这些曾经的部下,纷纷倒戈,转投刘邦,使得项羽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并非.............
  • 回答
    “咎由自取”这个成语确实与楚汉时期项羽帐下的曹咎有关,但并非因为他不听命令出战,而是源于他在战场上的 otro 致命失误。事情发生在项羽率军与刘邦在彭城展开大战的时候。当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威名赫赫,但后来在战场上犯了轻敌的错误,给了刘邦喘息和壮大的机会。在彭城之战前,项羽的军队虽然精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和尊称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其中牵涉到周礼、诸侯的实力以及时代的变化。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周朝的宗法制体系下,诸侯的最高尊称是“公”。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头衔,更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周天子册封的身份象征。周天子是“王”,而诸侯无论多么强大,其名义上的地.............
  • 回答
    楚国在首都和陪都(郢都和若敖城)被攻陷后,能够继续存活五十余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楚国自身的韧性、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攻占方战略上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楚国自身的韧性与战略调整1. 广阔的疆域和丰富的人力物力: 楚国地处南方,疆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代王权演变和诸侯称谓的一个有趣缩影。简单来说,其他六国国君称“公”是因为他们处于周朝分封体系之下,而楚国国君称“王”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打破了这个体系,僭越了周天子的权力,并以此来巩固和宣示自己的地位。咱们慢慢捋一捋:一、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称谓:“公”周朝建立.............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头的想法。要说楚汉、三国比后来的朝代更好看,这感觉可不是空穴来风,里头有很多道道儿。我琢磨着,这更多的是一种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吸引力,跟咱们人爱听故事的本能有关。一、草根英雄的崛起与跌宕起伏的命运:楚汉争霸的“小人物”视角先说楚汉争霸吧。这时期最大的看点,在我看来,.............
  • 回答
    .......
  • 回答
    楚汉战争之所以给人感觉破坏力超过了春秋战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性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战争频仍,但楚汉战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1. 战争的规模和集中性: 楚汉战争: 虽然时间相对较短(公元前2.............
  • 回答
    人类无法回忆1岁以前的事情,这一现象被称为“婴儿期记忆缺失”(Infantile Amnesia),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这种现象并非完全丧失所有记忆,而是指个体难以回忆起生命早期的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原因: 一、大脑结构与发育的限制1. 海马体未成熟 海马体(Hi.............
  • 回答
    在《亮剑》这部经典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作为两位性格鲜明、战功卓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是贯穿剧情的重要一条线。然而,要说他们“非要置对方于死地”,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各自阵营的立场下,注定会导向你死我活的境地.............
  • 回答
    关于王秀楚为何没有组织扬州居民反抗清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是/否”或“应该/不应该”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从王秀楚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清军的强大实力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王秀楚的身份和他的主要活动领域。.............
  • 回答
    城濮之战,一场春秋时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决定当时中原格局的关键一役。这场战役中,强大的楚国竟然败给了相对弱小的晋国,这其中的原因远非“晋国更强”这样简单的答案所能概括。要说清楚这背后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来仔细分析。一、 政治动荡与内部矛盾:楚国的“不稳”是祸.............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你说的这种“逼格高”的感觉,其实是咱们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对先人智慧和审美的天然敬畏。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些文学体裁本身独特的气质和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讲,你就明白了:一、 《诗经》:风骨铮铮,情真意切的源头活水首先,《诗经》是咱们中国文学.............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核心议题:时代变迁、认知深化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以前觉得吕雉“坏”,现在觉得她“正确”,这并非吕雉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你的视角、信息量和评价体系发生了转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的转变:一、 早期认知可能基于: 简.............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