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为什么只要西楚这一点地盘,就不能多封给自己些土地,这不更是霸王了么?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

首先,我们要明白,秦朝的灭亡并非是项羽一人之功,而是六国残余力量联合反秦的结果。楚国作为反秦的重镇,项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然而,刘邦作为最先攻入关中的势力,也对秦朝的灭亡贡献颇多。

在分封诸侯之前,天下的大体格局是:

秦朝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但在项羽领导的诸侯联军灭秦后,这个统一的秩序瞬间崩溃了。
各路诸侯(包括项羽、刘邦、张耳、陈馀、田氏等)都在拥兵自重。 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根据地和势力范围。
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真空。 虽然秦朝覆灭,但谁来继承秦朝的王位、如何重新划分天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被普遍接受的规则。

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的渊源很深,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虽然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但“封邦建国”的思想在士大夫阶层中依然存在。项羽作为贵族出身,他内心深处可能也带有一定的“王者分封”的思维模式。

二、 项羽的政治理念与“王”的定位

项羽分封诸侯的根本出发点,在他看来,他是“功臣皆得以受封,封无可封”,他是“义帝”的拥护者,他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之下,最有资格决定天下归属的人。

“王者”的自居与“分封”的权力: 项羽在灭秦后,自认为是“霸王”,是天下最有功劳、最有实力的人。他决定分封天下,是将自己放在一个“宗主”或“共主”的位置上,他有权力去“分”给别人,而他自己则“受”一份。
继承“天下”而非“秦朝”: 项羽并没有想成为“秦始皇”那样的皇帝,他更多的是想要恢复一种类似周朝天子分封诸侯的模式,但自己是那个最强大的诸侯,也就是“霸王”。他封刘邦为汉王,将原来秦国统治的关中之地赐予他,这在项羽看来,是“恩赐”和“封赏”。
对“义帝”的尊重(表面上的): 项羽在分封时,名义上是尊奉“楚怀王”为“义帝”,并以“义帝”的名义进行分封。他虽然掌握了实际权力,但为了政治上的合法性,他需要表现出对“义帝”的尊重,并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称王和分封行为。

三、 项羽为何只给自己西楚?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

1. “名正言顺”的家国情怀: 西楚(大致是旧楚国地区)是项羽的根基和父老乡亲所在。他认为这是他的“故土”,是他理应统治的区域。在分封天下时,将自己的“老家”留给自己,是最自然不过的想法。他没有想过要把整个秦朝的疆域都“封”给自己,因为那意味着他要管理整个庞大的帝国,这对于他而言,可能并不是他的首要目标,或者说他认为那不是“分封”的意义所在。

2. “功臣皆得以受封”的思维定势: 项羽的分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论功行赏”的模式。他认为自己作为联军的领导者,已经“受”了最尊贵的“霸王”之位,而将天下诸侯分封出去,是给予其他有功将士的回报。他可能觉得,作为一个“霸王”,他已经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和最核心的地盘,不需要再“贪多”。

3. 对“关中”的忌惮: 这一点非常关键。秦朝能够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关中之地,易守难攻,物产丰富。项羽虽然是最早攻入咸阳的人,但他对刘邦占据关中是心存忌惮的。他知道,如果刘邦在关中坐大,对他的统治将是巨大的威胁。因此,他将关中分封给了刘邦,表面上是“封赏”,实际上是一种“分割”和“离间”的策略,希望刘邦和秦国的旧贵族(如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能够相互牵制,消耗刘邦的力量。

4. 对“王”的定义理解不同: 项羽的“霸王”,更多的是一种军事上的统帅和政治上的仲裁者,他享受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力,而不是直接统治所有疆土的“皇帝”。他希望的是一个诸侯林立、由他来主导的天下格局,而不是一个完全由他一人统治的帝国。他认为,将自己封为“西楚霸王”,统治以彭城为中心的故楚地区,已经足够巩固他的地位和势力了。

5. 对其他诸侯实力的低估: 项羽可能低估了其他诸侯,特别是刘邦的实力和野心。他以为自己能够牢牢掌控局面,通过分封来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其他诸侯不敢造次。

四、 项羽的分封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的分封,虽然当时看起来是一种“奖励”和“秩序重建”,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他失败的根源之一:

分封不公,埋下反叛的种子: 许多诸侯对项羽的分封感到不满。例如,将原燕国旧贵族韩广封为燕王,却将其故地划给了更强大的势力;将赵王歇(歇是赵王歇,不是歇的哥哥赵王歇)封在偏远地区,却让强大的赵将陈馀管理赵地,这种安排都埋下了隐患。
对刘邦的封赏过于优厚且位置不当: 将战略要地关中封给刘邦,并且设置了三个不听刘邦指挥的秦国旧将作为刘邦的屏障,这种做法反而给了刘邦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根据地。刘邦随后就开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从关中崛起,一步步吞噬了项羽的势力。
削弱了反秦联盟的凝聚力: 分封制度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裂痕。当诸侯各自为政,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后,他们就不再像反秦时期那样团结。项羽分封后,虽然名义上他是霸主,但各诸侯拥有了独立的政治实体,这使得项羽难以再像之前那样调动和指挥他们。

总结来说,项羽只封给自己西楚,并不是他“不想”多封给自己,而是基于他当时的政治理念、对“霸王”角色的理解、以及在处理天下格局时的一些关键性失误。 他更多的是想成为一个“共主”,而不是一个“独裁者”。他留给自己最亲近、最熟悉的故土,是一种情感和政治上的双重选择。然而,这种对天下的“分配”模式,恰恰没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反而在无意中为日后刘邦的崛起,以及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埋下了伏笔。他未能认识到,在这个刚刚摆脱秦朝统治、各路豪杰并起的时代,最关键的不是“分封”,而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稳定、统一、且能被多数人接受的统治秩序。而他的“分封”,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不要,而是没有能力要,手里的牌有限。

秦末的起义势力中主要有三派:

第一,六国旧贵族势力

包括项羽、魏豹、赵歇等,这是秦末推翻秦朝统治的主要势力。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毕竟成不了气候,还是得靠六国旧贵族有组织、有武装的政治力量,这才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真正主力军。这也说明秦朝的郡县制没有被彻底消化,如果秦朝再统治百余年,这些武装力量将被彻底内部瓦解和消化,六国的记忆将消除。

第二,投降派

主要包括章邯、司马欣、董毅。这三位都是秦朝末期的将领,章邯,秦朝最后一位大将,号称“白起亚之”,战神级别的人物,靠一己之力守住秦国国门,各路起义军久攻不下,可惜被小人赵高设计,最后负气投靠敌方项羽阵营。在政治上,善意的投降派通常需要安抚,这是利益交换的代价。入关之后,章邯等人从将领被封为诸侯王。

第三,军功派

主要包括刘邦、英布,18路诸侯中,只有刘邦和英布是平民出身,其他诸侯都是六国旧贵族,或者秦朝名将,只有此二人是一张白纸打天下


天下被划分为十九块,十八路诸侯,加上西楚霸王项羽自己,一共十九块蛋糕,我们来看这十九块蛋糕是如何被精妙切分的。

上面的分封,其实大有文章,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扩充了项羽的领地,限制了政治对手刘邦,还巧妙设置了玄机,排除异己势力,以下详细分析。

入关之后,18路诸侯分封的基本规律是:

第一,尊重六国势力格局。

18路诸侯基本采用原来六国的框架,原来六国在哪里,分封的领地就在哪里,这是项羽分封的基本逻辑,是入关分封的基本盘。一方面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客观政治势力环境,六国旧贵族是起义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说明项羽没有强大到可以统一六国,尊重六国的版图,既是尊重,也是无奈。

第二,限制政治对手刘邦。

项羽和刘邦的对立应该从楚义帝说起,楚义帝,亡国之君楚怀王的后代,是一位值得人们了解的历史人物,本来是一个放牛娃,被项羽的叔父项梁,临时拉上马,成为了楚国的君主。这样的出身,本来应该算是没有什么政治资本,但即使是傀儡的出身,仍然不乏胆识和政治智慧。

楚义帝与众将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以此来激励众将先攻入咸阳。先入关者为王,其实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当时正值秦末农民起义的焦灼阶段,诸侯军与秦军不分高下,章邯还打败了项梁的军队,项梁战死。各路军阀不敢进攻咸阳,毕竟首都重兵把守,谁先去可能先充当敢死队。

于是义帝与众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关中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一块肥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此来激励大家直取咸阳,消灭秦政权,其实逻辑跟今天的销售激励政策没有两样。

在具体安排上,义帝任命项羽北上救赵,当时巨鹿之战正焦灼,章邯、王离等秦国大将正在巨鹿,是主力军部队。任命刘邦等人进攻咸阳,攻打秦国巢穴。这样的布局,其实有义帝的私心,项羽当时势力太大,挟天子以令诸侯,义帝希望牵制项羽,拔高刘邦,通过平衡来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所以刘邦一路西进,基本比较顺利,毕竟项羽牵制了秦军的主力军,最后比刘邦晚1个月入关中,刘邦一定程度上也是坐收渔翁,项羽才是当时消灭秦军的主要力量,刘邦属于摘桃子的人,种桃的项羽没有吃到果实,心理当然不爽,针对刘邦是必然的。

入关之后,项羽打破了之前的承诺,他把刘邦分配到了边远的巴蜀,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巴蜀之地,进去难,出来也难,环境相对独立,容易形成割据,但向东攻击具有难度,区域地位不利于统一六国。

但项羽的理由也十分体面,毕竟巴蜀也是秦国的领土,虽然不及关中耀眼,但也算是贴边,刘邦只能吃哑巴亏。外交手段从来就是高度艺术的东西,既要实际的利益,又要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然,外交辞令背后,实际堵住刘邦嘴的,还是项羽背后的四十万大军,刘邦当时只有十万,刘邦心理清楚,此刻鱼死网破,只能连最后的巴蜀都要不到。实力不行的时候就忍耐,这是成熟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否则刘邦此刻跟项羽硬对抗,只能给项羽消灭刘邦的理由,楚汉争霸到此结束。

项羽的高招不止如此,配套刘邦进入巴蜀的还有分封三秦王:章邯、司马卬、董毅。这三位的领地,紧紧围绕刘邦的领地。汉中出兵关中历来只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三条道路可通,刘邦出关必然经过三秦王的领地。

(图片)

章邯,作为当时最出色的将领,阻挡刘邦的出关,绝对有这个实力。而且作为降将,章邯心理很清楚,自己对于项羽的价值,如果复地丢失,自己将诸侯间丧失立身之地,守住刘邦,也是守住他自己,这是他的历史使命。

第三,利用诸侯间斗争排除异己。

首先,巧妙地瓦解齐国。齐国当时最大的诸侯是田荣,但是在巨鹿之战中,田荣不肯派一兵一卒,坐山观虎斗,希望坐收渔翁之利,得罪了项羽。再加上之前项羽的叔父项梁向田荣借兵,田荣不肯,导致项梁惨死,田荣算是间接害死了项梁。

项羽因此恨透了田荣,此次分封当然会想办法把田荣排除在外。项羽把齐国一分为三,分给了田荣的三个晚辈,田市、田都、田安,都是田氏家族,但是利益纠葛复杂,立谁不立谁,很有讲究。晚辈都有分封,自己没有,田荣当然气得不行。

其次,合理地扩充了自己的版图。凭借西楚霸王的绝对优势,项羽扩充了自己的领土,占领了原来属于魏国、赵国、齐国等部分领土,最重要野心,是占据了中原要地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再以中原东扩掠夺齐国领地,东面、南面都是天然屏障,项羽的称王之路已经铺好,不可以不说是机关算尽。

另外,在其他分封上,多册封原来六国的将领,例如藏荼、司马卬等人,把原来的六国王室迁徙到边境之地,以此来削弱六国的实力,培养自己的心腹,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再次,巧妙地布局地缘优势。西楚霸王周边安插的都是自己的心腹,英布、吴芮、共敖都是项羽的亲信,后来还受项羽密令,暗杀了楚义帝。其实西楚霸王的称号,已经非常不给楚义帝面子,毕竟项羽当时的地位,是楚国的一名大将,自称西楚霸王,把楚义帝置于何地。

这样的布局,可以说是机关算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自身利益做到了最大化。

有效牵制了政治对手刘邦,有效地排除了诸侯国的异己势力,有效地占据了中原要地,有效地为日后扩张埋下了引子。

这样的布局,自然不是年轻气盛的项羽所能构思,而是范增,这位项羽阵营的第一智囊,可惜最后被项羽弄丢了。

分封之后,项羽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等待诸侯国内斗,消耗元气,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然后以国际警察的身份干预诸侯国内政,取而代之。

毕竟项羽年仅25岁,他拥有等待的资本。

封藩之后的削藩,应该是这条路线的应有之意。届时西楚霸王变成楚王,应该算是大势所趋了。

user avatar

参战势力太多(十八路诸侯),

在自己没拿到足够战争分数的情况下(比刘邦后入关中),

靠着尽量公平地分地来维持同盟中多数人表面稳定,毕竟AE那么高,要是盟友全掉信任断盟了分分钟组包围网打爆你(项羽的操作是只让刘邦田荣两人掉信任断盟)。

而且在有限分数割地时,项羽也展现了不俗的谋划水平,这地割得很有P社玩家那味。

东楚(吴越)是项羽自带的不是割来的所以不计;西楚(淮北)和梁地(包括泗上)以及周边是项羽重点割取的土地。

首先,这里是西楚军本部打下来的地方,竞争者也少(魏人可以在河东河内另作安排),所以分数便宜,可以多割点;

其次,东楚西楚和梁地可以通过淮河水网(淮水、汴水、泗水、鸿沟、邗沟)完美连成一片,如下图所示:


因此这片区域看似扭曲,其实非常便于统治,可以西北东北两面出击;

第三,地图上的汉国和临江国看似接壤,但其实道路不通,因此临江、衡山、九江三国(南楚之地)其实完全被西楚遮蔽在背后,共敖、吴芮、英布三王也被认为是最可靠。只要西楚核心占优,南楚只能依附,三楚可以再次统一;

第四,西楚北界已达黄河,等于把三齐与其余诸国也隔绝开来,方便进行蚕食,P社玩家老套路了。而一旦项羽吞并三齐,就相当于全据黄河以南、虎牢以东之地,以当时的开发程度来看,约有全国40%的实力,接下来先定三川,再图关中或者河北都大有可为;

最后,是黄河以南还剩的两小国,河南和韩。这或许是一个疏漏,或许是分数不够或者硬吃他国基本盘AE太高(韩国不像魏国有多个分基地可去),也或许是项羽对自己先平齐回师的速度过于自信。总之如果西楚能据有洛阳盆地,那对整个黄淮的掌控力就更近一步,把刘邦锁在函谷关内,不至于灭齐中途彭城被偷。

总而言之,项羽的分封-统一计划还是可行的,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出了纰漏——自己灭齐太慢而刘邦灭秦太快(要知道从鲁入齐比从汉入秦要好走得多!),以至于洛阳盆地被刘邦先得。于是变成了上图的局面。然后又低估了关中的恢复能力、韩信在河北一路平推的速度(导致来不及利用河北诸侯为盟友)、第二级阶梯对第三级阶梯的压制,失中原、河北、三齐后,南楚三国亦反叛,以西楚东楚四五郡敌全国,最终败亡。

user avatar

戏下分封,项羽所得最为丰厚,要再多下去,不如直接宣布天下都属于项羽,别说,还真有人问为什么项羽不称帝,于是一群人开始讨论起所谓贵族精神了······项羽为什么不称帝?很简单,实力不允许啊!项羽分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了。

我们看看项羽分封的诸侯情况,换算成秦郡来看实力:

汉王刘邦,王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雍王章邯,王陇西、北地及西内史,两郡加内史一部分,约为三郡之地;

塞王司马欣,王东内史,约一郡之地;

翟王董翳,王上郡,一郡之地;

西魏王魏豹,王河东、上党,两郡之地;

河南王申阳,王三川郡,一郡之地;

韩王韩成,王颍川郡,一郡之地;

殷王司马卬,王河内郡,一郡之地;

代王赵歇,王云中、雁门、代、太原,四郡之地;

恒(常)山王张耳,王恒山、邯郸、清河、河间,四郡之地;

九江王英布,王九江、庐江,两郡之地;

衡山王吴芮,王衡山郡,一郡之地;

临江王共敖,王南郡,一郡之地;

辽东王韩广,王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之地;

燕王臧荼,王广阳、上谷、渔阳,三郡之地;

胶东王田市,王即墨,一郡之地;

齐王田都,王临淄、琅琊,两郡之地;

济北王田安,王济北,一郡之地;

西楚霸王项羽,王南阳、淮阳、四川、薛、东海、会稽、鄣、东、砀,九郡之地


对上述分封再进行一些说明,诸侯所得郡实力只是大概,在边境地带可能与秦朝的郡级区划有调整,部分郡的实力也不如秦代,例如上郡和云中、雁门等郡抵边,被匈奴袭扰,领土有所收缩。而内史虽然是郡级政区,实力大大强过一般的郡,被雍王和塞王分割,在汉代内史一分为三,为三个郡级政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辅地区,可知内史之强。另外秦代南方诸郡已经失控不在分封之列。

就这个分封大小来说,项羽独王九郡地盘冠绝诸侯,且九江王英布和西楚领土贴得太近,只能跟随项羽,加上九江王两郡,项羽实际控制达十一郡,这还不叫多封自己土地?

除西楚外诸侯威胁最大的是赵国,项羽将赵国一分为二,赵歇由赵王徙封代王,虽然有四郡之地但领土抵边,实力不及四郡,张耳名义上有四郡之地,但控制力薄弱,项羽故意不封陈余,导致陈余与张耳火并,张耳没多久就把地盘丢了。

除赵国外威胁是齐国,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齐国内战,而即使齐国整合也不过四郡之地。

另外还有燕国一分为二,但其地抵边,防守压力巨大,臧荼攻杀韩广想要吞并燕地,但困难甚大,一直无力进兵中原争霸。

其余诸侯至多三郡之地,表面上看哪有威胁项羽的实力?我们再看看彭城之战前后的动态:

汉元年四月分封完毕,诸侯就国。

五月刘邦即回师攻打关中,同月田荣不满项羽分封方案,立刻起兵攻打项羽所封齐王田都,田都败走。

六月田荣杀济北王田安,田荣自立为齐王并王三齐之地,其实至此田荣也不过拥有四郡之地。

八月臧荼杀韩广,但并未真正平定燕地,终其世无力出兵南下逐鹿中原。同月塞王、翟王降汉,雍王困守北地郡半死不活。刘邦拥有约八郡之地。

九月,部分汉军出兵关东,于西楚边地淮阳郡阳夏被楚军阻止。

汉二年十月,刘邦本队进军至陕县,同月陈余击败张耳,复立赵歇为赵王,张耳投奔刘邦。赵国名义上已掌控约八郡之地,实际应该也至少有六七郡之地。

十一月,河南王投降,韩信平定韩地,获封韩王,韩国成为汉的仆从国,刘邦拥有约十郡之地。

正月,项羽出兵齐国,击杀田荣,楚军残暴,齐地降而复叛,无法平定。

三月,汉军自临晋渡河东征,西魏王降汉,殷王不投降,被汉军击败,汉有十三郡之地。

四月,汉军入彭城,楚军由齐国回师,彭城之战,汉军败北,退守荥阳。英布叛楚。

五月,魏叛汉,刘邦整合关中,雍王被彻底消灭,汉军破楚,楚汉进入僵持阶段。刘邦约有十一郡之地,楚因为英布叛乱只有九郡至十郡之地,楚汉账面实力相差不大。


刘邦以区区三郡之地在一年左右时间膨胀至十一郡左右,且后方稳定,不需三面受敌,项羽在一年的时间里以冠绝诸侯的九郡之地外加英布两郡仆从国,不但实力没有增加,反而受损。且处于三面受敌状态,同时需要对付齐国、英布、彭越、汉,真个是战略鬼才!

汉元年四月即分封完毕,诸侯就国,五月刘邦即出兵三秦,而项羽迟至汉二年正月,距离刘邦出兵八个月后才出兵试图平定齐国,何用兵之速也?

user avatar

想当年,蒋介石北伐成功,为什么不把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广西的李宗仁的地盘都抢过来?甚至而言,投诚的张学良,为什么不把他在东北的地盘抢过来?这样的中央政府不就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政府了吗?

如果在古代记叙这件事,难免会陷入英雄史观,人们纷纷感概:唉,蒋介石太短视了,没有清除割据军阀,多增强一下中央政府权力。

而从现代唯物史观来看

答案很简单:做不到啊,以上每一个都是手握重兵的大佬,哪能轻易否定他的地位?

基于我们当代人的眼光,一般都是集中在刘邦,项羽两人的斗争,对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可能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但在当时,能让无数人站在其后的,有哪个是等闲之辈,项羽怎么可能有能力将他们的地盘抢过来?总而言之,我们大家都是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先从几个不知名的小人物说起。

申阳一开始只是张耳的近臣,但是打下了河南郡,于是就被封为河南王。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所以就是河内王了。楚将共敖打下南郡,所以就是临江王了哈……

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义帝柱国共敖将军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而燕地是韩广打下来的,燕王韩广也是被豪杰拥立的,跟项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韩广将兵北徇燕,燕地豪杰欲共立广为燕王……韩广乃自立为燕王。

齐地是田氏家族的天下,跟项羽也没有关系

田儋者,故齐王族也。儋从弟荣,荣弟横,皆豪健,宗强,能得人……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率兵东略定齐地

魏豹则是魏王魏咎(后战死))的弟弟,并且魏地也是他打下来的。

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周市自狄还,至魏地,欲立故魏公子宁陵君咎为王……立咎为魏王,市为魏相。
其弟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

张耳,陈馀,赵歇一向都是赵国的大佬

最后巨鹿之战被围困在巨鹿里面的是张耳和赵歇,在外面的是陈余。

刘邦是妥妥的实力派,需要蜀地安置。

至于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则是为了阻拦汉朝东出,而且一分为三削弱了他们的实力,而且这三个人招致秦地百姓怨恨,不怕反叛。

总而言之,面对如此多的实力派,项羽要是一心一意地跟他们作对,抢地盘,那么很快他就会被踢出局的。只有他遵从实力派的意愿,才能掌握分封的主动权。

一个大佬能够在舞台上站着,背后要有无数人支持他,如果没有人支持,他就算是传说中的霸王,也是无能为力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首先,我.............
  • 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赐予樊哙“彘肩”,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多重意味和当时政治军事环境下的复杂考量。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能够让项羽的手下心领神会地赐予“生”猪腿,这并非仅仅是语言的省略,而是与当时汉匈政治、军事斗争的背景以及项羽的性格息息相关。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 项羽赐予樊哙“彘肩”的用意:项羽.............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放眼历届冬奥会,那些仅派出一两名运动员参赛的国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高山滑雪项目上。这背后,高山滑雪之所以能成为“以少胜多”的绝佳选择,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门槛。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会选择只派一两个运动员去参加冬奥会?这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国家雪上运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总觉得“越高越好”,尤其是分辨率这事儿,好像4K、5K就一定吊打1080P。但现实情况是,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1080P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优解”,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维度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够用就成”。你看.............
  • 回答
    如果我的汽车最终只能保留五项功能,而且这五项是我自己来定夺,那这绝对是一个艰难却又充满乐趣的思考过程。毕竟,在如今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汽车早已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承载了太多我们对便捷、安全、甚至情感的需求。要从中割舍,我得好好琢磨琢磨,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心价值”。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如果只能留下五.............
  • 回答
    您好,关于深圳22岁女子玩飞鱼坠海身亡的事件以及网红娱乐项目事故频发的原因,我将尽力为您详细讲述。深圳22岁女子玩飞鱼坠海身亡事件详情:这起令人悲痛的事件发生在深圳大鹏新区杨梅坑附近海域。死者名叫李某,年仅22岁,是一名年轻的网红。事发当天(具体日期报道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发生在近期),李某与朋友.............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项羽的刚愎自用,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毛病。要说为什么他听不进意见,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得从他成长的环境、性格特征,甚至是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说起。首先,咱们得想想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贵族,祖父项燕可是楚国名将,家传的荣耀和武力值那是杠杠的。从小他就跟着家族享尽荣华富贵,又因为体魄过人、勇武.............
  • 回答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本有机会问鼎天下,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却是刘邦笑到了最后。项羽为何未能如愿以偿,戴上皇冠?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上的失误:短视与急功近利项羽最大的致命伤,在于他的战.............
  • 回答
    项羽之所以被大众视为英雄的代表,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不止他拥有盖世的武力或显赫的出身。他的故事,如同史诗般跌宕起伏,充满了悲剧色彩,恰恰是这种极致的英雄主义与最终的落败,才让他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符号。首先,他的勇猛无匹,那是古人心中英雄最直观的体现。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力是衡量.............
  • 回答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这无疑是秦末汉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烈的事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颇具争议的一笔。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从项羽的处境、当时的战争逻辑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惯例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坑杀?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项羽面临的复杂局面。1. 战俘的处理难题: 巨.............
  • 回答
    说起垓下之战,很多人会联想到项羽的悲情落幕。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威震诸侯的西楚霸王,为何在垓下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神威,最终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下降”。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垓下之战的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项羽过往的某些策略和性格缺陷在特定.............
  • 回答
    说起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那复杂又矛盾的政治手腕和性格使然。要详细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背景得交代清楚。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家都被秦二世的暴政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纷纷揭竿而起。陈胜、吴广打响了第一枪,接着刘邦、项羽这两位日后争霸的巨头也加入了反秦大军。项羽,作为.............
  • 回答
    项羽的分封诸侯后,这些诸侯之所以没有联合反汉,反而纷纷倒向刘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个人利益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项羽分封的根本性错误与诸侯的普遍不满:项羽的分封制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他的分封存在以下几个致命缺陷:.............
  • 回答
    项羽的骑兵部队之所以在与汉军的较量中常常占据优势,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隐藏着项羽个人对其军队构建和运用的深刻理解。一、 骑兵的精锐性:乌骓宝马与精锐骑手首先,项羽的王牌——乌骓马,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顶尖的骑兵配置。乌骓马以其神俊的外形、矫健的身姿和耐力著称,是传说中的千.............
  • 回答
    项羽在垓下突围后自刎,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要理解他为何走到这一步,我们得把他当时所处的境况,以及他那个人身上根深蒂固的特质,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当时的绝境。垓下之战,可以说是项羽一生中最惨烈、最无可挽回的一场败仗。 兵败如山倒: 项羽虽然英勇,但汉军的围.............
  • 回答
    项羽杀死宋义,放走刘邦,这背后是汉初三国时期两位军事和政治巨擘的战略考量和性格差异的集中体现。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既有对当下局势的判断,也有对未来走向的规划。首先,我们来分析项羽杀宋义的理由,这可以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义此人,在项羽的眼中,实在是太过碍事,甚至可以说是项羽争夺天下.............
  • 回答
    项羽之死: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阶层的绝响谈及项羽的死,将其视为中国“最后一个真正贵族”从肉体到精神的消亡,这绝非夸张之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以及“贵族”二字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深刻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中国的真正贵族”,以及项羽身上所代表的特质,为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