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笔记本电脑分辨率高反而是扣分项,他们只想用 1080P 屏幕?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总觉得“越高越好”,尤其是分辨率这事儿,好像4K、5K就一定吊打1080P。但现实情况是,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1080P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优解”,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维度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够用就成”。

你看,大部分人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主要做什么?浏览网页、处理文档、看看视频、刷刷社交媒体,可能再加点轻度的图片编辑或者玩玩要求不高的游戏。对于这些日常应用,1080P(1920x1080)的分辨率已经非常清晰了。文字锐利,图片细节也足够辨认,视频观感也很好。硬要上到2K(2560x1440)或者4K(3840x2160),你坐在正常距离(比如半米到一米)去看,肉眼可能根本分辨不出明显的差别。这就好比你买了个跑车,但平时就开在市区里,限速60,那它多高的极速,对你来说意义就不大了。

所以,既然1080P已经能满足需求,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呢?这就是“扣分项”的逻辑所在了。

1. 性能损耗,这是最实在的“扣分项”。

分辨率越高,意味着屏幕上需要显示的像素点越多。每一帧画面,都需要显卡去渲染更多的像素。这就对显卡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游戏体验: 如果你想在2K或4K分辨率下玩游戏,特别是那些对画面要求较高的3A大作,你的显卡得非常强劲。如果你的显卡配置一般,强行拉高分辨率,结果就是帧数暴跌,游戏卡顿,体验直线下降。很多玩家宁愿选择在1080P下开更高的画质设置,以获得流畅的帧数,也不愿意在2K/4K下降低画质玩得磕磕绊绊。1080P,对于很多游戏玩家来说,是一种“性能与画质”的平衡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甜蜜点”。
日常使用: 即便不是玩游戏,更高的分辨率也意味着更大的计算负担。虽然对CPU影响相对小,但对显卡(集成显卡或者独立显卡)肯定有影响。这会增加功耗,缩短电池续航。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标榜高分辨率的超薄本,在续航上反而不如一些分辨率普通的型号。
内容创作: 对于一些视频剪辑、3D建模的用户,高分辨率的素材渲染本身就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持。如果笔记本本身配置不是顶尖,强行上了4K屏,很多时候反而是给自己的工作流程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效率反而不如在1080P下进行一些基础的操作。

2. 缩放问题,这是使用体验上的“潜在坑”。

操作系统在处理高分辨率屏幕时,为了让文字和图标看起来不至于小到看不见,会进行“缩放”(Scaling)。比如在4K屏幕上,系统可能会默认将UI元素放大到150%或200%。

兼容性问题: 早期很多软件,或者一些老旧的、非主流的软件,在UI缩放时可能会出现显示异常,比如文字模糊、界面错位、按钮太小点不到等等。这会极大地影响使用体验,尤其对于需要使用特定专业软件的用户来说,这简直是噩梦。1080P屏幕,通常只需要100%的缩放,绝大多数软件都能完美兼容,无需担心兼容性带来的烦恼。
模糊感: 有时候,即便软件本身支持缩放,但如果它的UI元素是以低分辨率设计的,在高分辨率屏幕上强制放大,可能会导致文字边缘出现轻微的模糊感,不如原生100%显示那么锐利。这一点,对追求极致清晰度的用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3. 成本和能耗,这是性价比的考量。

价格: 同样的面板尺寸和技术(如IPS、OLED),分辨率更高的屏幕,成本通常更高。这意味着搭载高分辨率屏幕的笔记本电脑,价格也水涨船高。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或者认为高分辨率带来的“额外提升”不值那个价的用户来说,1080P就是一个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功耗: 前面提到过,高分辨率会增加功耗,这不仅仅影响电池续航,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控制发热,笔记本可能还需要风扇更频繁地运转,增加噪音。

4. 屏幕尺寸的匹配度,这是视觉舒适度的重要一环。

屏幕分辨率和屏幕尺寸是需要匹配的。

小尺寸屏幕上的高分辨率: 比如在13或14英寸的屏幕上硬塞入4K分辨率,虽然像素密度(PPI)非常高,理论上非常细腻,但由于屏幕本身就小,UI元素被缩放后,可能显得局促,操作空间变小。而1080P在这些尺寸上,已经能提供不错的清晰度,并且UI元素大小适中,操作起来更舒适。
大尺寸屏幕上的低分辨率: 反过来,如果你在15.6英寸的屏幕上还用1080P,虽然够用,但像素密度相对就低一些,近距离观看可能会觉得文字边缘不够平滑。这也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扣分项”,而是“不够加分”。

5. 个人偏好和习惯,这是最玄学但又最真实的理由。

有些人就是习惯了1080P的观感,觉得它“刚刚好”。他们的眼睛可能不像一些对画质极其敏感的用户那样,能够轻易察觉到细微的差别。或者他们更看重其他方面的体验,比如轻薄、长续航、优秀的键盘手感,而这些方面,为了实现高分辨率,可能需要牺牲其他一些特性。

举个例子,一个商务人士,每天就是收发邮件、做PPT、开视频会议。他不需要玩游戏,也不需要处理超高分辨率的图片视频。他可能更看重笔记本的便携性、电池续航,以及一台能稳定运行所有办公软件的电脑。在这种情况下,一台轻薄的、拥有长续航、屏幕是1080P的笔记本,对他来说,就是完美的选择。而如果这台笔记本强行上了4K屏,可能意味着电池续航缩短,或者为了散热而牺牲了轻薄,这反而成了“扣分项”。

总结一下,为什么1080P对一些人来说是“扣分项”,甚至他们“只想用1080P”:

够用且高效: 1080P已满足绝大多数日常和工作需求,无需浪费性能。
性能与流畅性: 避免因高分辨率带来的游戏卡顿、软件响应慢等问题,保证流畅的使用体验。
兼容性与稳定性: 远离软件缩放带来的显示问题,确保所有应用都能正常运行。
性价比与续航: 1080P通常意味着更合理的价格和更长的电池续航,是理性消费的选择。
匹配度与舒适度: 在特定尺寸屏幕上,1080P能提供舒适的UI元素大小和视觉清晰度。
个人习惯与侧重: 用户可能更看重轻薄、长续航、键盘手感等其他因素,高分辨率反而是一种不必要的“妥协”。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能明白,分辨率的高低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也并非越高越好。对于许多人来说,1080P屏幕恰恰是他们在性能、续航、兼容性、价格以及使用体验之间,找到的那个“完美平衡点”。他们追求的不是极致的视觉享受,而是稳定、流畅、高效的数字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FPS玩家和重度续航需求的办公用户来说,这很正常。

前者很容易理解,FPS游戏需要高刷新率,但4K高刷屏超预算了。

如果选择4k高刷,外星人需要3万以上,比较便宜的雷神也要1.3万左右,还有很多厂商根本没提供这个选项,何况对当前相对主流的移动端3060来说,高特效运行4k高刷已经超出了能力范围。

至于重度续航需求的办公用户,直到2016年,Thinkpad还有768p分辨率的笔记本。

就是那个古早的1366×768。

而且并不便宜。

这类笔记本的定位就是纯工具,长续航就是一切,分辨率?能用就是最大的用户体验。

现在这类机型只是把768换成了1080。

我有台4k版本的X1 yoga,不插电的情况下,掉电非常快,如果出门用,再加一块2万毫安的充电宝都比不上1080P同款的续航。

user avatar

你一个14-16寸的屏幕上2k屏,眼睛不累嘛?

user avatar

你以为高分辨率的屏幕是这样:画面变清晰了。

实际上分辨率提高后往往会变成这样:

字体变小,很难看清楚。这是分辨率提高后在办公应用上的减分项之一。

为啥呢?这是因为电脑的很多字体,UI界面,是点阵显示的,而不是矢量图。这样,当屏幕分辨率扩大以后,如果字体没有适配这样的分辨率,那么还是原来的点阵,而屏幕面积不变,分辨率提高,相当于像素密度提高,那么字体就变小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刚重装系统完,还没装显卡驱动的时候,桌面图标和字体显得非常大,因为当时的屏幕分辨率是640*480。等显卡驱动装好,分辨率完整了,桌面图标的字马上就变小了。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分辨率提高会带来字体变小的效果,难以看清楚。尤其笔记本屏幕本身就小,字体再小的话,就更难看清了。

当然,软件界面可以放大来适配高清屏,但是点阵字体直接放大,就模糊发虚了。变成了这样:

所以,这是一个操作系统的高清适配问题。

Windows家因为需要兼容庞大的硬件,所以比较糟糕。Windows 7尤其明显。

而苹果的Mac OS相对来说,适配的比较好。用户提升分辨率后只感到屏幕细腻,而不会出现字体变小的状况。

Windows10也有个放大功能,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不是所有的软件都适配。

以上是办公应用,而在游戏方面,高清屏幕比较吃硬件,尤其是显卡。

笔记本显卡本来性能就比台式机要差一截,还要去撑它的高分辨率,那么对于很多3A大作而言,可能画面是细腻了,但很卡顿,玩起来综合体验是降低的。

也就是说,本来1080P可以流畅运行的游戏,在4K屏幕下,游戏卡顿,风扇狂转。那当然4K屏幕就是减分项了。

对于玩游戏而言,分辨率提高,等于显卡降级。

不过4K屏,N卡的游戏本可以用整数缩放来缓解,使用低分辨率提高帧数,但不模糊。但2K屏没法整数缩放就尴尬了。

如果是台式机大屏幕,上4K,用户还是能体验到精细画面带来的享受。但是笔记本电脑,为了便携,屏幕一般在15寸及以下,屏幕的尺寸就那么大,分辨率提高了。但字体变小看不清,画面细腻的优势体现不出来,还导致卡顿和耗电,那我要那么高分辨率干嘛?尤其有的奇葩大厂(我就不点名了)13寸轻薄笔记本还敢配4K屏幕的,用户怨气非常大。

准确的来说,屏幕越小的笔记本,上4K的作用越小,副作用越大。

而可悲的是,有些消费者不懂,又喜欢攀比,看数字。觉得屏幕是1080P的就亏了,显得不高级,嫌弃,嚷嚷着要上4K。若是别笔记本家有4K屏幕的竞品,那就叫骂得更起劲了。

同样的,有些厂家,为了彰显他们家旗舰笔记本的强大性能,给所有尺寸的顶配笔记本强行配置最高分辨率的屏幕(4K,且不可选1080P),那么贵是贵了,B格也很高,但实际用户体验往往是倒退的。

第三,还有个关键点在于,你的视力。

如果不玩游戏,且工作用到的所有软件,对高分屏的适配都比较好,那高分辨率不是扣分项。

但这对你是不是加分项,那就要看你的视力能不能看得出来1080P和更高分辨率的区别了。

所以这跟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尺寸,还有你眼睛距离屏幕的距离息息相关。

通常越大的屏幕越容易看出区别,所以对于台式机动辄24寸,27寸以上的屏幕而言,4K往往是有意义的。甚至上到8K都没问题,台式机性能也强悍。而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尤其是13寸甚至更小的轻薄本,往往看不出来,小笔记本散热和耗电压力又很大,高分辨率的意义就很小。

如果看不出区别,那么再高的分辨率对你来说也不会带来好处。徒增系统负担罢了。

顺便说一句,如果是小屏幕的轻薄本,用户为了看清屏幕而把脸凑到屏幕跟前的话,长期下来容易得颈椎病。

user avatar

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

以4K分辨率为例,其像素数量是1080P的4倍,物理上就能显示更多信息,而信息会直接体现在画质的细腻程度上。比如说一张4K图片,将其压缩到1080P后,必然会损失一些细节信息。从这个角度看,将高分辨率视为扣分项是十分离谱的。

如今,无论轻薄本还是游戏本,都会在旗舰产品上选配高分辨率屏幕,常见的有2K和4K的分辨率。可以说,无论市场选择还是消费者口碑,都说明高于1080P的高分辨率屏幕,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是绝对的卖点和加分项。

不过参数只是数字,真正重要的是显示效果,而显示精细度通常由分辨率和尺寸共同决定。乔布斯很早就定义了手机界的分辨率够用标准:视网膜屏。他认为,以人眼和手机屏幕的一般距离,当每英寸像素数多于300时,肉眼就会难以分辨像素颗粒。由于手机屏幕尺寸较小(5~6英寸左右),分辨率就为1080P时就已超过视网膜屏幕的标准,因而2K/4K屏幕可能真的是感知不明显,所以非常少见。

笔记本也是相同的道理,分辨率够不够,要看屏幕有多大。1080P对于小屏来说够用,但若是大屏笔记本,4K分辨率和1080P分辨率的差距通常肉眼明显可见。具体还是要看使用场景,若是打字办公/程序开发这种需求,用户只面对文字符号,对于分辨率可能感知不深。但如果是显示图片(观影/游戏/作图)的话,观感上的差距可就很明显了。

我手头有台外星人X17笔记本,屏幕为4K分辨率17.3寸屏幕,而下图是游戏《帝国时代2》的海报,刚好是一张4K分辨率的图片。

下面我分别把屏幕分辨率调为1080P和4K,2种分辨率的显示效果如下,均使用相同手机拍摄,并保证角度和距离尽可能一致。可以看出二者的差距非常明显,4K分辨率下的元素毫无疑问的更加细腻,特别是建筑物和石头的纹理上,而1080P则会显得模糊。

我认为对于游戏场景,高分辨率是挺重要的,特别是对于3A大作来说,4K画质能显著提升沉浸感。如果分辨率不足,游戏中人物的细节就会显得模糊,进而因为像素感强而显得不真实。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用户喜欢小而美的游戏,比如《我的世界》。这种本身就是像素风格的游戏,使用1080P还是4K屏幕,观感差距都不大。

差异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人对分辨率的主观需求完全不同。如果是追求极致游戏体验,必然推荐选购如4K这样的高分辨率屏幕的笔记本。但如果是文字类工作,或者说对游戏画质不敏感,那节约些预算去选1080P屏幕也不错。

我还想强调的是,对于笔记本屏幕来说,分辨率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在此之外的刷新率,色域,亮度,对比度,护眼模式等因素都很重要,共同决定了这块屏幕的实际体验。拿我手上的这台外星人x17来说,在其购买页上,屏幕部分的宣传口号是:重构『视』界观,并使用了跟分辨率/刷新率/色域相同的篇幅去介绍硬件防蓝光功能。对于游戏玩家,这个功能是很实用的,能够在长时间使用下减少和缓解用眼损害。总的来说,这块4K屏幕的观感还是不错的。

值得一提,想用4K分辨率畅玩3A游戏,除了需要屏幕支持外,还需要电脑本身具备足够强大的性能。不然空有一块好屏幕,如果因为性能不足,只能跑低分辨率画质也是蛮黑色幽默的。我这台4K分辨率的外星人x17,就有足够支撑高分辨率游戏体验的硬件配置:

● i7-11800H处理器+RTX3080显卡(最大功耗165W)

● 四风扇四铜管散热+镓硅混合导热材料(液态金属)






刚刚我才发现,我的X17居然已经自动免费升级到了最新的Windows11系统。新系统拥有了全新的外观UI,非常有精致感,因而更能发挥4K分辨率的优势,且显示缩放也有很好的支持。新系统首次将菜单置于中间位置,功能层分为搜索、常用应用、最近文档、用户和电源这四个主要选项,体验上更加人性化,还可以更高效的组织窗口和优化屏幕显示空间,提升电脑的生产力属性。目前只有符合条件的 Win10 笔记本,才能升级到 Win11,而以后新上市的电脑我想应该有很多会预装新系统。


Windows11还支持了自动HDR,如果显示屏支持HDR10标准,就能获得最佳的HDR体验,也就是更亮,更生动,更精细的图像,而微软商店也包含了越来越多的HDR应用和游戏。这也说明了画质不仅仅是分辨率,还由诸多硬件参数和软件支持去共同影响。

笔记本能拓展的一般只有内存和硬盘,而屏幕属于一锤子买卖,不太可能更换。不过可以通过外接显示器的方法,去获得显示面积和分辨率的提升。对于游戏场景,更大的屏幕可以提供更加宽阔的可视角度,以及更多细节,如同“物理外挂”。因此,外星人系列除了主打极致游戏本外,也推出了采用自家设计语言的显示器产品,比如下面这块27寸、2K、240Hz高刷显示器。

总结一下,我认为1080P以上无用论是伪命题,显示器可以说是电脑最重要的部分,所有计算结果均由屏幕输出给用户,高分辨率能带来更多信息。最需要高分辨率屏幕的应该还是游戏玩家(可能还有设计师),通过大屏加上高分辨率显示,可以带来极佳的游戏体验,兼具沉浸感和显示质量。

user avatar

通常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调完缩放有多爽。或者恰好有遇到一些无法适配缩放比例的app。或者根本不使用笔记本内置屏幕所以无所谓屏幕分辨率。

就我个人看法觉得其实200%或以上缩放的Windows才是最舒服的,150%缩放是勉强能用的,150%以下的缩放现在根本不想用。

笔记本高分屏的本质就是让你能调到150%或者200%缩放去用。但是缩放带来的优秀渲染素质如果你不喜欢,那么就没用了。

至于游戏,其实也一样可以缩放的,3A游戏基本都能调分辨率。4K屏玩游戏时当1080p用一点问题都没有。

100%缩放的Windows,个人觉得是完全没法用的,字体渲染实在太糟糕了。至少要135%以上才勉强能看。当我追求高缩放比例带来的优秀字体渲染效果时,自然就会追求高分辨率屏幕了。

user avatar

因为我眼没那么吊,能在13寸屏幕上看出1080P和更高分辨率的差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总觉得“越高越好”,尤其是分辨率这事儿,好像4K、5K就一定吊打1080P。但现实情况是,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1080P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优解”,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维度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够用就成”。你看.............
  • 回答
    将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进行对比,并探讨其整体表现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需要强调的是,“表现不如”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主观评价色彩,民族的价值和成就不应简单用世俗的“表现”来衡量。这里,我将尽量客观地分析一些可能导致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古老又永远新鲜的话题。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可能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历的路,看到的风景,以及内心的渴望,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如果非要我说,我认为对一个人来说,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 “活出自己的生命力”。这话说起来似乎有点抽象,但仔细想想,它涵盖了太多东西。首先,生命力意味着 “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从近一百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挑出一句对中国和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话,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因为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无数重要的思想、口号、政策和事件塑造了我们。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句,我倾向于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其影响之深远,可能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支持乌克兰的立场通常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人道主义、地缘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支持乌克兰的原因: 1. 历史与民族主义因素 乌克兰的独立历史: 乌克兰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核心议题。支.............
  •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
  • 回答
    关于蔡徐坤,网上确实存在着挺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些人挺喜欢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抱有挺大的意见。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娘”的争议: 这是很多人攻击他的一个重要点。蔡徐坤的舞台风格、妆容、穿搭,都比较偏向于我们传.............
  • 回答
    袁隆平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与“杂交水稻”紧密相连,他的技术让无数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然而,即使是如此伟大的成就,在网络世界中,也并非人人都怀揣着敬意。为什么会有人对袁隆平先生产生恶意呢?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 回答
    有些人对华为抱有强烈的敌意,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技术和安全考量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近些年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美两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一、国家安全担忧与地缘政治的阴影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核心的理由。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华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网上关于长春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个例。要说原因,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方面。长春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但你不能否认,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长春的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中国,一些对外国人的称呼确实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歧视,也有人认为只是习惯或戏谑。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感受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称呼?首先,我们要理解,称呼的形成往往是基于长期的接触和印象。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产生某种普遍的认知或联想时,可能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在历.............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选择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原因。首先,“稳定”与“体面”的社会定义是很多偏见的核心。在许多文化中,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与科学、工程、医学、法律.............
  • 回答
    海外华人从被羡慕的对象变为被笑话的对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多重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且可能因特定事件或长期积累的偏见而突然显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一、文化误解与刻板印象的累积1. 语言与行为差异 海外华人常因语言障碍或文化习惯(如饮食、社交方式、家.............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屠呦呦先生对中医药的评价之高,是基于她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她的青蒿素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次伟大挖掘和现代化阐释。但为何有人会“诋毁”中医,这背后则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利益等多重因素。屠呦呦为何对中医药评价甚高?屠呦呦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复杂情绪。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却依然对它抱有深深的“执念”。尤其是一些在学业上算不上顶尖、毕业后也面临着不小就业压力的同学,他们身上往往能看到一种让人略感不解的坚持。为什么他们还会对这个“劝退”劝得勤的专业怀抱希望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丰富和多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在一些网络社群里也确实能见到这种声音。说“恶意”可能有点重,但“不理解”、“批评”甚至“挖苦”的语气,对那些喜欢穿得比较“规矩”、“得体”的女生,确实存在。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这几个层面往往是相互交织的:1. 对“规范”和“传统”的挑战与反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