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垓下之战的项羽为什么没有重演巨鹿和彭城的力挽狂澜?

回答
说起垓下之战,很多人会联想到项羽的悲情落幕。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威震诸侯的西楚霸王,为何在垓下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神威,最终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下降”。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垓下之战的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项羽过往的某些策略和性格缺陷在特定情境下的集中爆发。

首先,得从项羽此前一贯的作战风格和成功经验说起。项羽之所以能崛起,靠的是什么?是那股子“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的勇猛,是那种“一人敌”的武勇,是那种不计后果、孤注一掷的决绝。巨鹿之战,他敢于屠戮秦军俘虏,以此激励士气,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冲垮了章邯、王离这支号称“百二秦关”的精锐。彭城之战,更是以区区数万骑兵,一日之间连破刘邦、彭越、英布联军,攻破坚城,斩杀敌将,简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这些胜利,都建立在项羽对战场局势的绝对掌控,以及他惊人的个人武力和士兵的绝对忠诚之上。

然而,垓下之战,战场形势已经截然不同。

一、敌我力量对比的根本性逆转:

巨鹿和彭城,项羽都是以劣势兵力面对优势敌军,但这些优势敌军往往是各自为战,或者缺乏有效的协同。项羽能够利用其精锐骑兵的机动性和冲锋力,各个击破,或者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在垓下,情况却变了。刘邦联合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诸侯,兵力上已经形成了对项羽的压倒性优势。而且,这次联军的组织者是韩信,韩信这位汉初三杰之一,军事才能不在项羽之下,甚至在战略布局和兵力运用上更胜一筹。他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这与之前那些各自为战的诸侯王是完全不同的。

二、韩信的战略设计与心理战术的威力:

韩信在垓下并非只依靠硬碰硬的实力。他深谙项羽的性格和楚军的特点。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铺垫: 在战争爆发前,韩信就已经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逐步削弱了项羽的战略纵深和后援,并为自己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四面楚歌”的瓦解士气: 这是最为人称道的心理战术。韩信深知项羽虽然勇猛,但其士兵对故乡的思念是其软肋。在夜间,他命令汉军在四面合围的营垒中,演唱楚国歌曲。这对于长期征战在外、士气本就低落的楚军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们听到的不是敌人战歌,而是家乡的声音,这会勾起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倦,对项羽领导的怀疑。这种瓦解,比刀枪更能摧毁一支军队。这和巨鹿、彭城时,楚军的“无所畏惧”是截然不同的。
“十面埋伏”的战术运用: 韩信利用地形,在垓下布下了层层埋伏,将项羽的军队包围起来。同时,他善于利用汉军的骑兵、步兵、弓弩兵等不同兵种协同作战,形成立体化的打击。项羽引以为傲的骑兵,在面对汉军严密的包围和优势兵力的围剿时,其机动性反而受到限制,冲锋的锐气也难以发挥。

三、项羽自身的局限性与错误决策:

项羽虽然勇武过人,但在政治和战略层面,却有不少短板,这些短板在垓下被放大。

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 项羽在灭秦后,分封诸侯,没有建立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权,反而树立了一大批潜在的敌人。他对刘邦的放纵,对各地诸侯的轻视,都为他后来的孤立埋下了伏笔。而在垓下,他本应集中一切力量,与最主要的敌人刘邦决战,但彭越等人的牵制,以及英布的临阵倒戈,都显示出他在战略联盟和政治安抚上的不足。
固执和轻敌的心态: 尽管垓下局势危急,项羽依然选择硬碰硬,而不是采取更灵活的战术。他相信自己的勇武能够冲破一切,但却忽视了汉军整体的强大和韩信的谋略。在“四面楚歌”后,他没有及时调整心态,而是带着军队在绝望中冲锋,这更像是一种最后的垂死挣扎,而非有组织的突围。
兵力上的消耗与疲惫: 项羽在垓下时,经历了连番征战,兵力损失严重,且粮草供应可能也出现了问题。相比之下,刘邦一方则有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物资支援。这种长期的消耗战,对于项羽这样的速决战专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四、盟友的背叛与孤立无援:

项羽早年的盟友,如英布,后来因故反叛,并在垓下之战中加入了刘邦的阵营。项羽在巨鹿和彭城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他笼络和指挥的盟友。但在垓下,他却面临着曾经的盟友倒戈相向,昔日效忠的将领也寥寥无几。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使得他无法复制之前的辉煌。

总结一下:

项羽在垓下无法重演巨鹿和彭城的力挽狂澜,并非因为他瞬间失去了武力,而是因为:

对手(韩信)的战略智慧和心理战术的运用,从根本上瓦解了楚军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敌我力量对比的巨大悬殊,并且汉军形成了有效的协同作战。
项羽在政治和战略层面的长期短板,在关键时刻暴露无遗。
楚军兵力消耗、士气低落,且缺乏有效的后援和盟友。

垓下之战,是项羽个人英雄主义在面对系统性战略和强大联合力量时的必然结局。他依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在那个特定的战场上,他面对的是一个更狡猾、更周密的敌人,以及一个更不利于他的整体环境。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战局的“霸王”,而是一个被时代的车轮和对手的谋略所碾压的悲剧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异则事异,环境发生了巨变,历史从来就不会给他人以抄袭的机会。

刘邦在彭城之战后逐渐认清了自己跟韩信的差距,最终决定将前线总指挥的大权移交给韩信。这时的刘邦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很成熟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编制了一张天衣无缝的项羽包围网。

其实论能力,项羽只能说在作战指挥上能与韩信打个平手。在战略上和后勤管理等方面远不是张良与萧何的对手。

user avatar

杜聿明在陈官庄,还能力挽狂澜吗?

  • 9月,楚统区崩溃,项羽向东南逃窜400多里。
  • 10月,项羽在固陵歼敌一亿,又迅速向东南转进800多里。
  • 12月,项羽集团,被合围在距徐州100多公里的垓下一带狭小地区内。
  • 同月,对项羽集团发起总攻,全歼项羽集团,项羽往南突围后,过阴陵,在乌江被斩杀。

10月歼敌一亿,转进千里,12月就被砍死。而从彭城之战算起,项羽优势在我,不过33个月,不到3年时间就被刘邦消灭了。

user avatar

因为有韩信将兵三十万硬刚项羽,韩信既然敢和项羽打了,项羽就赢不了。

原因有二:

1、韩信太了解项羽了,曾经“数以策干羽”,项羽的优点弱点韩信一清二楚。这是知彼。

2、韩信是国士,是多多益善的兵仙韩信。能力高于刘邦、章邯,判断更加准确。韩信既然想打,就说明必胜。这是知己知彼。

3、韩信的指挥能力和项羽同水平,换刘邦指挥,项羽可能真能力挽狂澜。决定性要素:韩信足够强,汉军其他人都差一个一个档次。换刘邦亲自来,就算有韩信辅佐,能够知己知彼,但刘邦指挥水平有限,可能仍然打不过项羽。

韩信愿意打,加韩信指挥。最终的结果就是:

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项羽虽然猛,能够让此前天下无敌的韩信“不利,却”,但终究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将领对部队的重要性

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李)靖曰:“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宜自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破之必矣。”孝恭不从,留靖守营,率师与敌合战。孝恭果败,奔于南岸。敌委舟大掠,人皆负重。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获其舟舰四百余艘,斩首及溺死将万人。

同样一支军队,仅仅是决策不同,就导致了战果不同,甚至反败为胜。


考虑到有人不懂打仗是怎么回事,有的人可能以为,打仗充满不确定性。实际上不是的,战争或者战役能发生只有三种情况:1、双方都觉得自己打的赢,这种就是斗智斗勇;2、遭遇战:双方被迫交战,提前没有预见;3、攻防战:一方被迫应战,另一方主动进攻。

刘邦之所以打不过项羽,在于不懂自己有多弱,不懂项羽有多强,以为有了五十六万军就能赢项羽三万。所以才有彭城大败,而大败之后,即便韩信来亲自指挥,也打不过项羽了。因此韩信选择北伐,而北伐之后,形势逆转,拖得越久,项羽越难翻盘。韩信的高明,就在于战略上的高明。项羽的强悍,则是战术上的强悍。

韩信对胜负的判断非常清晰,因此韩信既然敢出兵。就是必胜的,因为不胜,不战。但这也不是说,此时战,谁都能赢,不信你换曹参来指挥三十万大军攻打项羽试试?能赢,指的是,韩信指挥下能赢,仅此而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第二》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子兵法·军形第三》



试想:

鸿沟议和:

刘邦:哎,溜了溜了,终于可以不跟项羽打了。

张良:不行呀,此时项羽缺粮少食,正是进攻的时机。可以约彭越、韩信来搞一波。

刘邦:(思考片刻)行,快派使者去约。我们冲!


刘邦追击后:

项羽:刘老三怎么追来了?难道韩信来了?

刘邦:韩信、彭越怎么没到啊?可恶,给我讨伐韩信、彭越!

张良阻止。

项羽:什么呀,根本没人来支援刘邦呀。就你一个刘老三敢来搞我?干了,兄弟们。

刘邦:你以为我一个人干不赢你?你项羽是个什么东西,给我上!

刘邦大败,坚守不出。

项羽:该死的刘老三,居然没干死他。可惜我军力确实不行了,要是以前,他还能有资格在我面前防守?

刘邦:(阴沉脸)

张良:(小心翼翼)给韩信、彭越打钱吧。


固陵之战前:

使者:请齐王出兵。

韩信:哎呀,时机不成熟。你看我这新降的楚军还没安置好,军心不稳。齐军,都还没时间训练。我本部本来就没多少兵马,前段时间弄的赵军早就还给赵王了。现在打项羽,不稳呀。你回去告诉汉王,我们已经夺取了天下大半。稳住不浪就行了,不要硬刚,运营懂吗,运营。

此前淮南:

使者:请淮南王出兵。

彭越:。。。(礼貌客套,实际:韩信不动我不动。)


固陵后:

齐国:

使者:汉王许诺齐王xxx地,地图如下。

韩信:。。。不是说不打的吗,怎么还打啊。既然都这么说了,也确实没办法了。但我提前说好了,赢是能赢,但是不符合我的要求呀。我的要求是完胜,这下我觉得很难完胜哦。

淮南:

使者:汉王许诺淮南王xxx地,地图如下。

彭越:(心想:齐王都同意了,我也同意吧)好好好。


会师垓下后:

刘邦:(表面笑嘻嘻,实则)齐王和淮南王都来啦,坐坐坐,商讨垓下战役怎么打。

韩信:汉王中午好,但我之前不来确实是我觉得没必要现在打啊,使者没和你讲清楚吗?blablabla(开始解释)

彭越:我觉得吧,现在打项羽肯定稳赢了,我可以负责外围继续断绝项羽粮草,骚扰项羽后勤。

韩信:如果要打,那只能我主攻喽。我带了三十万军来,由我主攻项羽,汉王为我掠阵。

刘邦:(笑嘻嘻)行,齐王、淮南王加油。

会后,陈平好像和刘邦秘密交流了什么。


垓下决战前:

项羽:(心想:这把韩信也来了,彭越还在骚扰,难顶哦)今天,我们和他们决一死战。。。部署中。。。

韩信:(这把能赢,但是我不服呀。虽然我这支军队训练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有很多降兵,但我觉得二十万应该刚得过吧,毕竟项羽也是疲兵,我是生力军。)来,这样安排,如果我中军刚得过,项羽直接输。如果我中军刚不过,我会稳住阵脚,退后。这时候项羽肯定复制巨鹿的套路,快速追击我,但我很强,他灭不掉我。两翼(各五万)按预先计划切项羽中路,把项羽后续部队截住,然后我们三军夹击他一军,他就是天神下凡,也打不赢我们。


垓下决战前期:

项羽:(只能复制巨鹿套路了,这把期待奇迹发生。)对面是齐王的战阵呀,我看不过如此,兄弟们,冲!

韩信:(tnnd,今天非要爆杀项羽一波,区区霸王,何足道也。)诸将安部署,迎战项羽。

项羽:这韩信确实有两把刷子啊,但不是我的对手!!!兄弟们,冲散他们的阵型!!!

韩信:(哎,这还是刚不过呀。项羽的兵还是强呀,如果让我再训练一年,应该可以打赢,可惜要不得,只能玩儿战术阴你了)诸将按部署退军,节节抗击,分段掩护撤退。

项羽:(这韩信怎么还不散架呀,看着好像还有指挥的样子)别让他们撤军,各部逮住他们就猛揍。本部随我追杀韩信!


垓下决战中期1:

孔费二将:齐王神算,项羽果然开始追击。各部准备,待项羽主力前部一过,立刻进攻,把他们节节切割。

项羽:(韩信这厮,怎么就是冲不散呢,真耐打,感觉要出问题了呀)区区韩信不过如此,诸将进击,斩韩信者封千户侯,斩刘邦者封万户侯!

韩信:(项羽应该马上进包围圈了,好烦呀,全胜战绩没了,要是再给我一年qwq)要严格监察各部有没有按计划进行,特别是展开防御的前军,防御阵地一定要稳固,明天我去检查。还有殿后的后军,再重申一遍,不要恋战,五天后务必按计划撤入防御阵地。


垓下决战中期2:

孔费二将:就是现在!

项羽:(原来是在现在进攻,确实很致命,我要稳住,把正面的韩信本部击垮就能赢了)全力进攻韩信,侧卫部队拖住两翼敌军,中军昼夜不停,猛攻韩信。

韩信:(差不多收尾了)后军务必在一天内撤回防御阵地嗷,违者军法从事。


垓下决战中期3:(项羽攻韩信不克)

孔费二将:建功立业,就在今天!!!兄弟们,给我冲!!!

项羽:(这营寨真难啃啊,韩信原来在这里等着我吗,这下搞不过了)

韩信:项羽只要退军,就立刻全军出击,咬住他。


垓下决战中期4:

孔费二将:冲!灭了项羽。

韩信:全军突击!

项羽:这。。。


垓下决战后期1:

项羽:各部原地抱团结营防守。对虞姬说:“没想到我也有被困在营寨的一天,上次被困,还是宋义上任那会儿。

韩信:项羽虽然大败,但是穷寇勿迫,小心被算计。等我妙计搞他一波心态,对了,上次要后勤找的楚乐歌姬找到了多少?还有要各部从楚国降卒中找的会唱歌的找了多少?


垓下决战后期2:四面楚歌

项羽:韩信这厮,把我里三层外三层围死了啊。部队也缺粮少食,难顶哦,只能尽快突围了。

韩信:看我心理战攻势,音乐,起!!!

诸将:大王,有大量汉军在我们附近唱楚歌。

项羽:怎么这么多人唱楚歌,汉已经得到了楚国吗?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楚人?

诸将:韩信此前得到了不少楚军,因此有很多会唱楚歌的人也不足为奇。

项羽:哎。


垓下决战后期3:霸王别姬

项羽:(内心:哎,算了算了。认输了,既然生了项羽,又为什么要生韩信呢?这不是天命吗?)

虞姬:大王宽心,妾为大王舞一曲。

项羽悲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曲尽,舞毕。虞姬自刎。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是不是很合理。

user avatar

因为史记里太多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了。

真的特别像我玩汉匈决战,满装备去刷劫匪,一人挑一百个也没问题。

项羽虞姬唱歌的时候,在门外站岗的小兵把歌词都记下来并告诉了司马迁?还是项羽在垓下还有心思把别姬的歌曲写下来,总不至于是当着汉军的面唱了一遍吧。

最后项羽冲锋的时候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是怎么传到司马迁那的?那28个小兵和项羽都战死了,不可能是他们说的。那么汉军会有人专门听听项羽的遗言?

电脑上打游戏杀一百个人我手指头点鼠标都有点累,拿着长枪,带着盔甲,还跑了一晚上,带着二十八人打五千骑兵,下马步战,一人击杀一百多个。说实话我打游戏都做不到。

或许吧,人和人的体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武松醉酒拳打猛虎,李逵在嫉妒愤怒的情况下打死四只老虎,项羽杀一百个人算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垓下之战,很多人会联想到项羽的悲情落幕。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威震诸侯的西楚霸王,为何在垓下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神威,最终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下降”。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垓下之战的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项羽过往的某些策略和性格缺陷在特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也勾起了人们对“如果”的无限遐想。让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当项羽拥有韩信的战略眼光和机会,而韩信面对项羽的勇武和劣势时,结局又会如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所谓“互换角色”,并不仅仅是名字上的调换,而是将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处境以及所能调动的资.............
  • 回答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如果真的能将刘邦彻底击败,那么历史的车轮将朝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滚去,中国历史也将被重写。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刘邦输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牵扯到的可是无数人的命运,以及未来几百年天下大势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刘邦这个人就得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垓下那会儿,.............
  • 回答
    项羽与刘邦的争霸之路,可谓是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前期,项羽凭借其勇猛无敌的战力,几乎是以碾压的姿态,将刘邦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却发生在垓下,这场决定汉朝江山归属的关键战役中,刘邦的兵力竟然占据了绝对优势,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何此前一直压着刘邦打的项羽,到了最后关头,反而兵力处.............
  • 回答
    刘邦对韩信的忌惮,那可是深入骨髓的。垓下之战,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这股力量足以翻云覆雨,刘邦又怎能不提防?然而,正是基于对韩信能力的绝对信任,再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刘邦才不得不将这三十万精兵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步步为营。首先,能力就是硬道理.............
  • 回答
    .......
  • 回答
    垓下,风萧萧兮易水寒。 我,项羽,被困于此,四面楚歌,身边的兄弟们,一个个眼神黯淡,像是秋日里凋零的落叶。刘邦,那个狡猾的泗水亭长,带着他那群乌合之众,把我们逼到了绝境。别人眼中的项羽,是匹夫之勇,是血性莽夫。但他们不懂,我项羽的心,比这寒风还要冷,比这战鼓还要烈。我不是一个简单的屠夫,我是一个天生.............
  • 回答
    .......
  • 回答
    刘邦能从项羽的铁蹄下脱颖而出,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将其击败,这绝非偶然,而是刘邦及其麾下将领们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政治、军事和人心的全面胜利。垓下之战的胜利,是将所有前期准备和战术安排推向高潮的关键一步,足以载入史册。要理解刘邦如何打败项羽,首先得明白项羽的“前期几乎无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 回答
    项羽在垓下突围后自刎,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要理解他为何走到这一步,我们得把他当时所处的境况,以及他那个人身上根深蒂固的特质,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当时的绝境。垓下之战,可以说是项羽一生中最惨烈、最无可挽回的一场败仗。 兵败如山倒: 项羽虽然英勇,但汉军的围.............
  • 回答
    项羽走到垓下,这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特别是他自身战略判断上的失误,以及刘邦集团的步步紧逼所致。要详细地说,我们需要回到楚汉战争的关键节点,并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故事的起点:巨鹿之战后的巅峰与隐忧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大败秦军主力,一战封神。此战之后,他俨然成为天.............
  • 回答
    汉军包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突围后于乌江自刎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项羽的结局盖棺定论。垓下之围:历史的转折点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垓下。那是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汉军的胜利非偶然: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集结起如此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