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为什么当不上皇帝?

回答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本有机会问鼎天下,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却是刘邦笑到了最后。项羽为何未能如愿以偿,戴上皇冠?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战略上的失误:短视与急功近利

项羽最大的致命伤,在于他的战略眼光。

定都问题上的摇摆不定: 楚汉争霸初期,项羽确实是无可争议的胜利者。他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威震诸侯,被推举为“诸侯上将军”。按照常理,他应当选择一个稳固的都城,作为统一天下的战略基点。然而,他却选择了将都城设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地理位置虽不差,但终究是项羽的故地,而非战略要地。更糟糕的是,他对咸阳(秦朝都城)的态度,更是暴露了他战略上的短视。他本可以占据秦都,收拢关中地区的资源和人才,以关中为屏障,东向与东方诸侯抗衡。然而,他却残暴地屠戮咸阳城,焚毁宫殿,将咸阳变成了废墟。这种“不肯据秦地,不肯出关”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他失去了关中这块战略要地,也失去了收拢秦朝统治基础的机会。

分封诸侯的“封建”遗毒: 在论功行赏时,项羽遵循的是旧贵族的“分封制”。他册封了十八个诸侯,将原本属于秦朝的广阔疆域瓜分殆尽。其中,他对关中分封的三王,特别是被封为汉王的刘邦,离他的核心区域过于遥远,却又拥有富庶的巴蜀和关中部分地区,这为刘邦后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项羽的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分封”,不如说是“分封旧贵族”,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利用秦朝建立的郡县制所带来的中央集权优势。这种分封制,使得诸侯林立,诸侯之间又互相猜忌,为刘邦逐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鸿门宴”的错失良机: 鸿门宴是项羽错失的另一个重要机会。在鸿门宴上,范增力主项羽杀掉刘邦,认为刘邦是日后最大的威胁。然而,项羽却因为一时的妇人之仁(或者说是对刘邦的轻视),放过了刘邦。虽然项羽在宴会上展现了他的威严,但最终未能斩草除根,让刘邦得以逃脱,并在日后成为了他最大的对手。

二、 政治上的失策:得民心者失天下

项羽虽然勇猛过人,但他在政治智慧和笼络人心方面,却显得十分欠缺。

残暴的统治手段: 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著称,但他的行为方式,也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以及一种粗鲁和残暴。在战争中,他多次坑杀战俘,例如在安阳坑杀二十万秦卒,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是极其残忍的,也必然会引起其他诸侯和秦朝民众的恐惧和仇恨。这种残暴的手段,让他失去了许多潜在的支持者,也使得他难以建立一个稳固的统治基础。

缺乏政治纲领和改革措施: 项羽推翻了秦朝,但除了恢复楚国和分封诸侯之外,他并没有提出一套能够凝聚人心的政治纲领,也没有进行任何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秦朝虽亡,但其建立的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项羽却在政治上固守旧的封建观念,没有能进一步巩固统一,反而倒退。

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忽视: 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但项羽却未能充分听取他的建议,甚至在他临终前还因猜忌而疏远了他。其他一些有能力、有远见的士人,也因为项羽的性格和统治方式,难以施展抱负。相比之下,刘邦虽然出身草莽,却懂得礼贤下士,善于任用人才,这使得他能够汇聚一批智囊,为他的统一大业出谋划策。

三、 个人性格上的缺陷:骄傲自负与刚愎自用

项羽身上最显著的个人特质,便是他的骄傲自负。

“霸王”的自诩,而非“王者”的气度: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这个称谓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而非政治上的合法性。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武力、勇猛和名声,而不是如何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王朝。他习惯于以武力征服一切,却难以理解政治的复杂性和妥协的必要性。

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 如前所述,他对范增的疏远,以及在许多关键时刻未能听取有益的建议,都暴露了他刚愎自用的缺点。一旦他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很难改变自己的主意。这种性格,让他错失了许多扭转局势的机会。

缺乏对局势的清醒认识: 在垓下之战前夕,项羽虽然兵败,但依然抱有幻想,未能认清刘邦集团日益壮大的实力和各诸侯对他的不满。最终,他在乌江边上的自刎,更是将自己彻底推向了绝路。他未能理解,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勇武,更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政治上的策略。

四、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除了项羽自身的因素,历史的走向也存在一些必然与偶然。

秦朝灭亡的社会基础: 秦朝的统治虽然统一了中国,但也因其严酷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积累了深厚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的爆发,正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项羽作为起义的领导者,承接了推翻秦朝的使命。

刘邦的崛起与政治手腕: 刘邦出身平民,更能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也更善于利用各种政治手段来拉拢人心。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以及对功臣的笼络,使得他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

时代的变迁: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更需要的是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以及一套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旧的政治观念,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总结而言,项羽之所以当不上皇帝,并非因为他不够勇敢,而是因为他在战略、政治、个人性格以及对时代趋势的把握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他拥有“力拔山兮”的武力,却缺乏“气盖世”的胸襟和智慧。他击败了秦军,却未能赢得天下。他的悲剧,是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不符的悲剧,也是个人英雄主义在政治斗争中的必然落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必须看地图回答!

前206年项羽分封18诸侯

这是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的18诸侯,看起来楚国得到了大部分肥沃的中原之地,实力碾压其他各路诸侯,项羽似乎可以安心地做霸王了。不过注意图中的红线,红线以西和以东的社会结构并不相同。不同之处,看另一张图就明白了:

前246年秦始皇即位时战国形势图

这是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时的形势,可以看到上图的红线以西与此时秦国的疆域基本吻合,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时,红线内区域已被秦国统治超过40年(其实除了上党郡和太原郡都已经超过60年了)。古人早婚,寿短,且算20年为一代人,这些区域已经有两到三代人受秦国统治,也就是说,他们的地方长官是咸阳任命的郡守和县令,他们的爵位田宅是由秦国律法按军功授予的,他们的身份认同是秦人而不是六国人(出土秦军士卒家书:家乡在楚国故地湖北云梦的秦军在淮阳镇压楚国贵族叛乱),当地的原六国贵族与平民无异,已无社会影响力。这片熟地可以称为故秦之地。

与之相反的是红线以东的六国故地(不包括前246年之前被秦国夺取的土地),从最先被秦吞并的韩国(前230年)算起,他们被秦统治不过20年,虽然这些地方也建立了郡县制,但还没有形成由军功授田产生的自耕农和地主阶级(因为根本没军功可立,秦灭六国没敢用这些人,统一后征匈奴和岭南的士卒都留在当地戍守),虽然秦国将一批王室迁到咸阳,但地方上的贵族依然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且保持对故国的身份认同。这也是为什么陈胜首义以后,六国贵族迅速响应,并得以重建政权。

下图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的形势图,可以看到除了张楚政权的周文西征短暂占据的中原和关中之地以及赵国占据的上党之地外,起义军和六国贵族占据的都是六国故地,而故秦之地并无叛乱。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回到项羽分封诸侯的话题。项羽分封的18诸侯中,属于故秦之地的诸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当地没有类似六国贵族那样的根基(早被秦国拔除了),也来不及建立,因此他们只能沿用秦国的郡县制。由于没有宗族的血缘关系,这种郡县制诸侯国的地方长官对诸侯王的忠诚度,只取决于诸侯王的威望和当时的军事形势。如果是个地方上向心力很低的诸侯国,比如秦降将建立的关中三国,只要中枢被消灭或归降,甚至被围困,全国就可以“传檄而定”,而秦国打下的中央集权的基础可以高效地整合被吞并地区的资源,迅速用于下一场征服战争。

事实也是如此,从前206年8月韩信暗渡陈仓,到前205年5月,短短的9个月时间,刘邦就吞并了故秦之地除了临江王之外的所有诸侯国。

前205年5月,楚汉争霸形势图

此图中西魏和王陵已投降刘邦。西魏王豹是旧魏国王族,但魏国在中原大梁附近的故地被项羽所夺,项羽把魏豹封在的魏国最初发迹的河东之地,但河东之地已被秦国占据近百年,早已是秦的熟地,所以刘邦一出函谷关,实力对比悬殊,又没有根基的魏豹就投降了。王陵不是项羽封的18路诸侯之一,而是刘邦从武关入关中前留守南阳的部将,所以刘邦一出关中,王陵也归附了。

比起故秦之地的刘邦滚雪球似地迅速扩张,六国故地的诸侯又是另一幅景象。六国诸侯自反秦以来,迅速恢复了战国时的社会格局,诸侯王宗室及其支持者在本地枝繁叶茂,项羽根本无法撼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齐国,田荣对项羽空降的三个田姓诸侯王鸟都不鸟,直接吞并,项羽废了老大劲打败田荣,他的弟弟田横又立田荣子田广继续与楚国对抗。另外九江王英布,赵王陈余,燕王韩广也是六国旧王室或旧贵族,对项羽也是时附时叛,还有一个彭越在故魏大梁之地反楚。

如果仔细看前246年秦始皇即位和前205年楚汉相争的地图,你会非常戏剧性地发现形势非常相像,只不过刘邦的汉国取代了秦国(除了没占有临江国的江汉平原),而东方六国依然是那些(没有韩国,韩王被项羽杀了,魏国被彭越取代,另外还多出了九江国和衡山国)。而不同点就在于,秦末的东方六国尚能合纵,并力抗秦,而楚汉时的东方诸国却在内部厮杀,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即位后花了25年灭六国,而刘邦只花了4年。当然,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的威望和外交手段(类比秦国的连横),以及项羽的错误决策(不放低身段,联合东方各国抗“汉”,而是继续当自己是“霸王”,给了刘邦施展连横的空间)都帮助刘邦缩短了统一的时间,不过就算这些有利因素都没有,汉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表也只不过再延长一代人而已,而东方各国,包括楚国依然机会渺茫。项羽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赢得的一两次战术胜利,比如彭城之战,与战国末期赵国李牧、楚国项燕对秦国的胜利并无不同,都只是在给自己续命而已。

最后反驳一下 @泪痕春雨 所说的刘邦项羽都封诸侯王,因此政治理念相同的说法。刘邦封异姓王,包括封韩信,是分化关东诸国,孤立项羽的外交手段,与秦国的连横,远交近攻并无二致;而项羽在关中封18路诸侯,除了封六国故地是对六国旧贵族势力复起的既成事实的肯定之外,对故秦之地的分封,则是模仿西周初分封功臣,但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把到手的胜利果实,也就是秦国开发好的体量、资源、社会组织能力远胜关东六国的熟地,拱手送人的政治幼稚行为。由此可见,韩生对项羽“沐猴而冠”的评价十分恰当。


所有图片均截自 @幻想浅绿 在B站上传的 @布哈林 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视频,感谢两位大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本有机会问鼎天下,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却是刘邦笑到了最后。项羽为何未能如愿以偿,戴上皇冠?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上的失误:短视与急功近利项羽最大的致命伤,在于他的战.............
  • 回答
    关于后世为何对项羽的歌颂远超窦建德,这其中牵涉到历史叙事的塑造、大众情感的共鸣、以及个人命运的戏剧性等诸多因素。项羽,这位楚汉争霸中的失意霸王,在千年的时间长河中,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成为一个极具符号意义的英雄形象。而窦建德,作为隋末唐初的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虽然也曾一度掌握大权.............
  • 回答
    楚汉相争中的英布,前期对项羽忠心耿耿,被封为九江王后却摇摆不定,并在关键时刻两次不帮助项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前期对项羽的忠心耿耿:英布作为项羽麾下重要的将领,早期对项羽的忠诚是建立在多重因素的基础之上的:1. 共同的革命情谊和起义基础: 英布和项羽一样,都是.............
  • 回答
    韩信作为齐王时,项羽写信劝他自立为王,手下人也劝他,但他最终选择不听,并最终被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体现了韩信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项羽的局限性。一、项羽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劝韩信自立为王,并非出于真心扶持韩信,而是出于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段: 分化.............
  • 回答
    历史上对项羽兵败垓下的结局有很多惋惜,尤其是他最后选择自刎于乌江,更是让后人扼腕叹息。许多人都曾设想,如果项羽当年没有自刎,而是听从了亭长的劝说,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他和他麾下的楚军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如果项羽渡过了乌江,那么他的首要目标必然是回到江东,在那里他拥有深厚的基础和忠诚的军队。他曾经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有点措手不及的问题,但别慌!面试官这么说,不见得是完全否定你的能力,更多的是想看看你怎么看待自己,以及能否从看似“简单”的项目中挖掘出亮点。关键在于如何展现你的价值,而不是陷入“我的项目不简单!”的辩解。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尝试的应对策略,我尽量用最自然、最实在的方式来跟你聊聊:1. 深.............
  • 回答
    要说当前马拉松和长跑项目里“最好”的跑鞋,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因为“最好”这个词,就像是你问跑友们最喜欢的跑姿一样,答案会因人而异,而且变化速度比你想象的还要快。不过,如果非要挑出一些在性能、科技和跑者口碑上都备受认可的选手,那几款鞋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标杆”。咱们就先聊聊那些让跑者们心.............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首先,我.............
  • 回答
    项羽的刚愎自用,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毛病。要说为什么他听不进意见,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得从他成长的环境、性格特征,甚至是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说起。首先,咱们得想想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贵族,祖父项燕可是楚国名将,家传的荣耀和武力值那是杠杠的。从小他就跟着家族享尽荣华富贵,又因为体魄过人、勇武.............
  • 回答
    项羽之所以被大众视为英雄的代表,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不止他拥有盖世的武力或显赫的出身。他的故事,如同史诗般跌宕起伏,充满了悲剧色彩,恰恰是这种极致的英雄主义与最终的落败,才让他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符号。首先,他的勇猛无匹,那是古人心中英雄最直观的体现。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力是衡量.............
  • 回答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这无疑是秦末汉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烈的事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颇具争议的一笔。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从项羽的处境、当时的战争逻辑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惯例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坑杀?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项羽面临的复杂局面。1. 战俘的处理难题: 巨.............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说起垓下之战,很多人会联想到项羽的悲情落幕。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威震诸侯的西楚霸王,为何在垓下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神威,最终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下降”。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垓下之战的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项羽过往的某些策略和性格缺陷在特定.............
  • 回答
    说起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那复杂又矛盾的政治手腕和性格使然。要详细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背景得交代清楚。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家都被秦二世的暴政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纷纷揭竿而起。陈胜、吴广打响了第一枪,接着刘邦、项羽这两位日后争霸的巨头也加入了反秦大军。项羽,作为.............
  • 回答
    项羽的分封诸侯后,这些诸侯之所以没有联合反汉,反而纷纷倒向刘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个人利益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项羽分封的根本性错误与诸侯的普遍不满:项羽的分封制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他的分封存在以下几个致命缺陷:.............
  • 回答
    项羽的骑兵部队之所以在与汉军的较量中常常占据优势,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隐藏着项羽个人对其军队构建和运用的深刻理解。一、 骑兵的精锐性:乌骓宝马与精锐骑手首先,项羽的王牌——乌骓马,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顶尖的骑兵配置。乌骓马以其神俊的外形、矫健的身姿和耐力著称,是传说中的千.............
  • 回答
    项羽在垓下突围后自刎,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要理解他为何走到这一步,我们得把他当时所处的境况,以及他那个人身上根深蒂固的特质,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当时的绝境。垓下之战,可以说是项羽一生中最惨烈、最无可挽回的一场败仗。 兵败如山倒: 项羽虽然英勇,但汉军的围.............
  • 回答
    项羽杀死宋义,放走刘邦,这背后是汉初三国时期两位军事和政治巨擘的战略考量和性格差异的集中体现。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既有对当下局势的判断,也有对未来走向的规划。首先,我们来分析项羽杀宋义的理由,这可以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义此人,在项羽的眼中,实在是太过碍事,甚至可以说是项羽争夺天下.............
  • 回答
    项羽之死: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阶层的绝响谈及项羽的死,将其视为中国“最后一个真正贵族”从肉体到精神的消亡,这绝非夸张之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以及“贵族”二字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深刻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中国的真正贵族”,以及项羽身上所代表的特质,为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