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过了 30,哪些体检项目一定不能落下?

回答
三十而立,身体的“GPS”必须校准:过了30岁,这些体检项目你可得抓紧了!

都说三十而立,这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告别了青涩,迎接了成熟,事业上可能有了起色,生活上也有了自己的重心。但与此同时,身体也悄悄地开始敲响“警钟”,一些曾经不太在意的小毛病,或者潜在的风险,都在悄悄累积。这时候,一个全面、精准的身体“体检”,就像给你的身体安上一个GPS,能让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前进的方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航”。

所以,过了30岁,哪些体检项目是真的不能马虎?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一、心血管的“哨兵”——别让它“静悄悄”地失守

都说“心血管病是头号杀手”,这话一点不假。过了30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心血管系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这个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偏高,就像血管里堆积了垃圾,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特别注意低密度脂蛋白(LDLC),它是“坏胆固醇”,指数越高越危险;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是“好胆固醇”,它能帮助清理血管垃圾,越高越好。
血压测量: 高血压可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的白领,因为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血压也悄悄地往上爬。高血压就像是给血管施加持续的压力,长期下去会损害全身的血管,包括大脑、心脏和肾脏。
心电图(ECG/EKG): 这是最直接的“听诊器”,能记录下心脏的电活动。通过心电图,可以发现一些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为早期诊断心脏疾病提供重要线索。
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一旦确诊,对身体的损害是全方位的。血糖居高不下,不仅会影响心血管,还会损害眼睛、肾脏和神经。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空腹血糖更能反映整体血糖控制情况。

二、消化道的“巡检员”——别让它“藏”着隐患

你每天吃进去的东西,都要经过消化道的层层“关卡”。这个系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营养吸收和身体排毒。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胆红素等): 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长期饮酒、熬夜、肥胖、药物副作用都可能损伤肝脏。转氨酶升高通常是肝脏受损的信号,虽然升高原因很多,但不能忽视。
胃肠道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原因。大便隐血试验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简单有效方法,对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有重要意义。如果经常有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考虑胃镜、肠镜等更深入的检查。
胆囊B超: 很多人有胆结石但不自知,特别是经常吃油腻食物的。胆结石虽然不一定会立刻引发大问题,但可能导致胆囊炎,严重时甚至影响肝脏功能。

三、肾脏的“净化器”——别让它“不堪重负”

肾脏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一旦肾脏出问题,后果会很严重。

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氮): 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肌酐升高通常意味着肾脏的过滤功能下降。
尿常规: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了解肾脏健康的方法之一。通过尿常规,可以发现尿蛋白、尿潜血、尿糖等异常,这些都可能是肾脏疾病的早期信号。比如,尿蛋白阳性可能是早期肾脏损伤的表现。

四、内分泌与代谢的“调节器”——找准“荷尔蒙”的平衡

人到中年,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也可能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甲状腺功能检查(TSH、T3、T4): 甲状腺是身体的“能量调控中心”,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体重波动、疲劳、情绪变化等。甲状腺结节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B超能帮助发现。
性激素水平(男性:睾酮;女性: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生成素等): 随着年龄增长,男女激素水平都会有所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身体的衰老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五、肿瘤筛查的“侦察兵”——早发现,早治疗

过了30岁,虽然年轻,但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开始悄悄上升,尤其是如果有家族史或者长期暴露于某些危险因素下。

肿瘤标志物: 虽然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肿瘤的唯一依据,但很多肿瘤早期会升高,可以作为一种筛查手段,比如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CA199等。如果指标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针对性的筛查:
男性: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前列腺癌。
女性: 乳腺癌筛查(乳腺钼靶或B超,根据年龄和情况选择),宫颈癌筛查(TCT+HPV)。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 对于长期吸烟、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来说,是筛查肺部结节和早期肺癌的重要手段。
腹部B超或CT: 筛查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腹部脏器是否有占位性病变。

六、眼科和耳科的“守护者”——别让它们“悄悄失明”或“听不见”

我们通过眼睛看世界,通过耳朵听声音,这些感官的健康同样重要。

眼科检查(视力、眼压、眼底检查): 长期使用电脑手机,可能导致干眼症、视疲劳。而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视力下降,可能为时已晚。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重要风险因素,眼底检查能看到视神经和血管的情况。
听力检查: 如果你经常处于噪音环境,或者有耳鸣、听力下降的迹象,一定要做个听力检查。

不仅仅是检查单,更是对生活方式的“诊断”

说了这么多体检项目,你可能会觉得“哇,要检查这么多东西”。但请记住,体检不仅仅是完成一份检查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数据,了解你身体的“真实状况”,并据此调整你的生活方式。

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
运动: 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
情绪: 学会管理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戒烟限酒: 如果有吸烟或饮酒习惯,请务必重视并尝试改变。

多久做一次?

一般来说,过了30岁,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但如果存在某些高风险因素(如家族病史、肥胖、长期吸烟饮酒等),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某些项目的检查频率,或者进行更精细的检查。

三十岁,是健康投资的最佳时机。别让忙碌的生活,成为忽视身体的借口。花点时间,给自己的身体做一个“SPA”,让它在你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你稳稳地“导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腾讯医典的邀请,今天我作为腾讯医典科普官来聊聊30岁应该增加哪些体检项目。

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保持健康除了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外,还有通过体检实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30岁,我们的身体开始出现变化,比如躯干、内脏脂肪开始增加,肌肉含量降低[1],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

那么30岁以后,在基础的身体物理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胆B超、心电图等常规体检项目以外,需要增加哪些体检项目呢?

一、癌症筛查

大多数癌症筛查开始年龄都在40或者50岁以上,但有的情况下,需要早期开始筛查特定类型的癌症。

(1)乳腺癌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建议,存在早发乳腺癌家族史且自身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高危风险女性,可在35岁开始筛查,推荐每年1次乳腺磁共振检查。

(2)宫颈癌

宫颈癌整体开始年龄较早,根据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2018年更新的指南[3],建议:

  • 21~29岁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TCT);
  • 39-65岁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单纯宫颈细胞学筛查,每5年一次单纯高危HPV检测筛查,或每5年一次高危HPV检测联合巴氏涂片。

备注:

  • TCT就是液基薄层细胞学筛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 ,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相对于传统宫颈刮片检查,更全面有效。
  • HPV检查则是是检查人乳头瘤病毒的方法。HPV就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因为高危型的HPV持续感染会导致宫颈癌,所以定期的检查也是很有必要。

二、其他慢性病筛查

慢性病同样大多是在40或者50岁以后开始进行筛查(比如血糖,建议40岁开始筛查),需要从中青年时期就开始的检测并不多。

(1)血脂检测

前面已经提到了,30岁以后躯干脂肪、内脏脂肪开始增加,血脂代谢开始变化,所以此时我们要增加血脂检测这一项,无论男女都建议增加。

血脂异常可以与多种疾病关联,比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等,具体参考值和分析,我这里就不提了,因为每个医院的参考值会有一定差异。

一般需要关注的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这几项,当血脂轻度异常时,可以通过饮食、运动调整回来,不必服药。这里不仅仅是不吃油脂,还有对于碳水化合物也要控制,因为碳水化合物(糖)可以在体内转变为脂肪。

(2)血压检测

一般来说每年体检,都会顺便检测一个血压的,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18至39岁、血压正常(< 130/85毫米汞柱)、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应每3至5年复查一次。[4]一般可以通过电子血压计测量,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建议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在不少人身上具有隐匿性,得了没有任何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胸痛、心慌等,而且还不影响生活。但是真的一出现症状,就可能是脑出血→偏瘫。所以定期监测非常有必要。

三、口腔健康检查

这应该是很少有答主推荐的,但是这很重要,国内普遍对口腔卫生重视度不够。卫健委在2009年发布了《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5],其中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

体检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这些项目,我们都应该一直坚持下去。

参考资料:

[1] MedlinePlus. Aging changes in body shape.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3998.htm

[2] 中国抗癌协会,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中国肿瘤临床, 2019, 46(9): 429-431.

[3]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Krist AH, Davidson KW, et al. 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dults: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2021; 325(14):1436-1442.

[4] USPSTF. Screening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6 Feb 15;93(4):300-302.

[5]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

nhc.gov.cn/wjw/jkshfs/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