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国维称纳兰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否过誉了?

回答
王国维那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说的是纳兰容若。这话听着是挺高的赞誉,一下子就把容若放在了宋代大家之后,而且是“唯一”那个级别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评价是恰如其分,还是有点“过了”?

首先,咱们得知道王国维是谁。这位可是民国时期的大师,研究学问那是相当的硬核,横跨哲学、文学、史学、考古学,是那种能把一个问题挖到骨头里的人。他眼光毒辣,评价事物往往一针见血,而且有自己一套严谨的学术体系。所以,他这么说,绝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那么,纳兰容若又是何许人也?他姓叶赫那拉,名成德,字容若。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是名臣,父亲更是权倾朝野的明珠。他本人更是康熙皇帝的近臣,前途无量。可偏偏,他却是个把全部才情都倾注在了诗词上的文人。他的词,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寥寥几句,就把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那种幻灭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容若的词,最大的特点是“真”。他词里的情,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他真实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他那份深沉而又不得志的爱情,那些在权贵之间周旋的无奈,那些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都化成了笔下的字字珠玑。他写的词,往往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还有一种贵族子弟的细腻与敏感。

王国维之所以觉得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我想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情感的真实与深刻:

北宋词坛,大家如云,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李清照的凄婉,秦观的缠绵……都各有千秋。但是,王国维可能觉得,容若词中的那份“真情”,那种发自肺腑的、近乎于痛苦的爱与愁,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词,很少有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个人内心的波动。他写爱情,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细致入微地描摹那种相遇时的惊艳,相知时的喜悦,以及最终的别离时的心碎。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纯粹度,或许是王国维最看重的地方。

2. 语言的精炼与自然:

容若的词,语言非常干净、简洁,没有太多的雕饰,却能准确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他善于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最动人的意境。比如“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词,寥寥数字,就把夫妻之间那种默契、那种温情,那种对日常点滴的珍视,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在王国维看来,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魅力,是极高的艺术造诣。

3. 承载的时代印记:

容若身处的时代,是大清朝由盛转衰的前夜。虽然他身居高位,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现实的疏离和对往昔的眷恋。他的词,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精神写照。这种在繁华中透出的落寞,在荣耀中掩藏的悲凉,也让他的词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那么,说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不是“过誉”了呢?

这就要看我们怎么衡量“一人而已”这个标准了。

如果“一人而已”是指在纯粹的个人情感抒发、语言的精炼与自然方面,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那么容若确实非常接近这个标准。 他的词,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平淡,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其中的深沉。在这一方面,能与之媲美的,确实不多。

但如果“一人而已”是指超越了所有其他词人,在所有方面都独占鳌头,那可能就有点“夸张”了。 毕竟,北宋词坛的各位大家,比如苏轼,他的词境界开阔,思想深邃,豪放中带着洒脱,那是另一种天地。柳永的词,贴近市民生活,写尽人间烟火,自有其独特的价值。甚至到了南宋,辛弃疾的词,也是气势磅礴,充满家国情怀。

换个角度看,王国维这句话,或许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推崇”和“风格上的肯定”。 他可能是在说,在那个极其讲究“情”的词学境界上,容若的真挚和深刻,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看到了容若词中那种“弱”的、“病”的、纯粹的情感,以及那种“雅”的、“静”的、内敛的艺术风格,而这正是他推崇的。

从学术评价来说,把容若放在“北宋以来”的最高级别,确实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带有主观的偏好。 很多评论家在评价容若时,会提到他词中的“清愁”、“病态”,这种过于内敛和个人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的“受众”和“境界”。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王国维这句话的价值。 他用这句极高的评价,把纳兰容若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更多人去关注和了解这位被埋没的才子。这是一种“知音”式的评价,是王国维将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情感倾向,投射到了容若身上。

所以,总结一下:

王国维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绝对不是毫无依据的过誉,而是基于他对容若词深刻的理解和极高的艺术品味。 他欣赏的是容若词中那份极致的真情、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时代印记。

但它是否“绝对正确”,是否意味着容若就此“超越”了所有宋代大家,那可能就见仁见智了。 词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有豪放的,有婉约的,有慷慨激昂的,也有细腻缠绵的。容若的“一人而已”,更多的是在“个人情思”和“语言之美”这两方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极具个人风格的境界。

用一个更贴切的比喻来说,王国维可能是在说:“在那些真正懂得品味‘细雨湿衣,初见如梦’那种味道的人眼中,纳兰容若就是那个最能触动你心弦的、独一无二的诗人。” 至于是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觉得,那就不好说了。

最终,这句话更多地是体现了王国维对纳兰容若这位词人的“知遇之恩”和“高度评价”,也让我们今天有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位清代词坛的璀璨明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词史上对纳兰词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纳兰词的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纳兰的词史地位,就必须回归到清代词学的具体语境中去。

纳兰性德、顾贞观、曹贞吉并称“京华词苑三绝”,这是纳兰在清词史上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纳兰词在康熙年间广为接受,以至“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因其特殊的人生际遇,词作大多情思抑郁,于词推崇南唐后主,其才性气质亦与李煜相类,故陈维崧评价其“得南唐二主之遗”。康熙十六年,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共执选业而成《今词初集》上下两卷。此集选录清立国以来三十年间184位词人的作品,纳兰“欲招海内词人,毕出其奇远”与顾贞观二人于“花间草堂”中酝酿着一个词派,形成了四方名士一时鳞集的局面;不过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多久,“方骎骎渐有应者而天夺之年,未几风流云散。”因纳兰之早逝,初具形态的“性灵词派”也随之夭折。

到了雍乾时期,词坛对纳兰态度变得极为冷淡,评价也急转直下为:“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千篇一律,无所取裁”等等。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清康熙十八年,朱彝尊携《乐府补题》入京,这部遥寄南宋词人深沉的故国哀思的《乐府补题》迅速在文人中风靡,进而引起赓续风潮。朱彝尊以此树帜京师,其所倡导的“醇雅”、“清空”词风由此炽盛。浙西词派由此成为清代中前期影响力最大的词学流派,朱彝尊成为了首代浙西宗主。此时距明亡未远,汉族文人在异族高压统治下抑郁寂寥,需要依托词体来进行“侧面的深沉的抒述”,而浙派引领的咏物风潮恰好满足了当时文人的这一需求。浙派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效法对象,将词体“婉”的特质表现到了极致。当浙派全面掌握词坛话语权后,与浙派主张不同的纳兰词,自然就无法得到词人们的好评。同时纳兰哀艳的风格,也与雍乾时期人们的“盛世”心态相违。

纳兰和顾贞观等人早在浙派形成之初就表示了不屑,顾贞观在当时反对浙派主张的词人中态度最为明确,他在给陈聂恒的信中陈述了自己的词学观点:“词境易穷,学步古人,以数见不鲜为恨”。但顾贞观命运坎坷,晚期也没心思去词坛争霸,纳兰又早亡,导致他们的词学主张后继无人,所以纳兰身后被骂的那么惨,也没有人为他辩驳。

但到了嘉道时期,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占据词坛中心地位已久的浙西词派,因为创作上的“不足于情”而呈现颓势。正如郭麐所云:浮游惝恍,貌若玄远,试为切而按之,性灵不存,寄托无有。其实浙派主张的弊端,在立派之初就已经出现。随着政治局面的不断稳定和时间的流逝,嘉道文人已经没有什么亡国哀思了,又逢此时考据之风大盛,侵染了词坛,出现了大量炫技炫博、堆砌辞藻的作品,浙派本来不明显的弊端此时终于凸现了。各种冷典僻字轮番登场,最好十个字中有八个你不认识,没错说的就是厉鹗同学。但厉鹗之才高驾驭得了这种文字游戏,其他人就只能学个皮毛,导致作品空洞乏味。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看似巧合,实则必然,自明代便已产生的“性灵”理论在清中期出现了一位集大成者:袁枚。袁枚壮年辞官,定居金陵,购置随园,广收弟子,一时名满天下。袁枚反理学、反考据,又是诗坛宗主,但是他一生并没有写过几阕词。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填词太麻烦,懒得学。他不写,不代表遍布天下的随园弟子不写,也不代表他的子女也不写。以袁枚嗣子袁通为核心,郭麐、杨夔生等词人为主将的“性灵词人群体”得以聚合。性灵主张重现词坛,《清词史》和其他清词研究著作中,多将这一时段的词风概括为“浙派之新变”,这其实是错误的。他们跟浙派并没有多大关系,被推崇为“浙派殿军”的郭麐,生前骂浙派最狠,他被归入浙派,其实是常州词派为了构建浙派统序方便批判的阴谋,阴谋啊!

袁通所辑刻的小仓山房本《七家词》中,收录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这也是当时收录最全、流传最广的一个纳兰词版本,而在此前,市面上几乎已经见不到纳兰词了。《饮水词》的重新现世,直接影响了其后词坛对纳兰的重新认识。纳兰性德被嘉道性灵词人群体树立为榜样,在他们的努力下,地位得以重新提高,世评渐渐转为“沈幽骚屑之思,婉丽凄清之体。工愁善怨,均感顽艳。盖夫洒蜕尘滓,别存怀抱”之类。然而在郭麐、袁通等人之后,性灵主张再一次后继无人,终究没能主宰词坛,而是常州词派成为了词坛新的霸主。

但是人们重新注意到了纳兰词,纳兰本人也讲究“寄托”,与常派“比兴寄托”的主张相吻合,虽然常派还是取法南宋词,但对纳兰的接受度比浙派高了一些,虽然没推崇,但也没没批评的那么狠了,多是置之不理。晚清词坛上还有有项莲生这样的词坛大家,继承了纳兰的词风,被视为纳兰第二,纳兰词终究没有再次完全沉寂。等到了清末,就是王国维先生所处的时代,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嘉道时期文人们尚能维持的娴雅从容之心境,此时被完全打破,不得不面对国之将亡、生存堪忧的严峻局面。没心思清空醇雅,也没力气比兴寄托了。

纳兰词的风评巅峰到来了。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不是纯粹的词论著作,而是以论词为形式来表达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审美观。有人说王国维不懂词,我坚决不认可,王国维先生的词学思想总体上是继承了常派的,他最懂“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何必不然”。简单来说,就是作者怎么想的我们不管,读者读出来什么就是什么。可是无论浙派还是常派,他们的词都是取法南宋,本身就含有不同程度上的深意,这反而影响了读者的额外阐释。

王国维先生不喜欢南宋词,所以他说南宋词“隔”,就是想说什么却又不直说,但我明明知道你要说什么,你都说完了我还怎么说?但纳兰词就不同了,寥廓清苍,伤感哀艳,你很容易被他感动,也能读出点什么别的东西——虽然纳兰并没有那么想。纳兰词从文采到情感都无可挑剔,且符合清末文人伤感彷徨的心态,所以成为了“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句话不是说北宋以后纳兰写词写得最好,而是在取径北宋一路的词人中写得最好。归根结底是标准的问题,按照从清代一直到今天词学界主流观点,纳兰的词史地位是比不过朱彝尊、周济的,甚至打不过厉鹗。

至于纳兰词近些年为什么又火了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不愿意接受。两个方面,第一,因为他宰相之子的身份,因为各种文艺作品中宣扬的纳兰情史,甚至因为他的名字好听。第二,因为在清代诸位著名词人中,纳兰词实在是最容易理解的,易懂就易接受,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读者,根本不了解词学。

虽然我写了这么多,但肯定还会有人会问,纳兰词究竟写得好不好。我再次强调一遍,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我个人很喜欢纳兰词,我也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但从某种角度来评价,他的词其实并不高级。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指出清词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的指称”,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清代的词”,所以也不能完全按照评价宋词的标准来评价清词。那么纳兰词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呢,他走的是宋人的老路,而清人为了超越前人,必须要走一条新路,所以他们“依托词体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清词虽然仍是词,但本质上与宋词是两种东西。

引用德国美学家H·R·姚斯的观点,读者在释读诗歌时其阅读视野会发生改变,他将阅读视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审美感觉阅读的视野”,第二个层次是“反思性的阐释阅读的视野”,第三个层次是“历史的阅读”。

以这三种阅读视野来看待纳兰词,读者很容易完成第一层次的阅读,纳兰词能够将由寻常景物引起的情思,流畅谐婉地抒发出来,而这种经常为人所共有的情思,却并不容易被真切表达,故而此类词作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体会到表层的美感。但他的作品却很难让读者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H·R·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指出“一首诗的意义只有在周而复始地不断再阅读中,才能展示自己”、“作品的意义整体要被理解作有待实现的意义”。按照这种观点,作品必须要具有深入发掘的潜质才能使读者完成这一层次的阅读。这也就是浙派和常派词人所追求的境界。

叶嘉莹先生在评论纳兰词时便表示“其虽然便于初习者之诵读,然而却并不耐人深思的寻味”。一篇作品在不同时代,被不同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基于这些理解又会产生不同阐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个人审美感受与这些阐释相结合,会产生新的理解,这就是“历史性阅读”。而这一层次的阅读要透过前两个层次的阅读才能够完成,纳兰词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达到第二层次,但很难达到第三个层面。这种结果的形成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再展开来讲。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何必不然”以及阅读视野的三个层次。有道是“伤心的人别听慢歌”,因为你越听越伤心,就好像全世界的恋你都失一遍,带上耳机就是所有悲剧的主角。那些歌词明明写的不是你的故事,为什么你会哭得稀里哗啦呢?因为触动了你内心,让你代入了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和你一样的感受。这便达到了第一层境界。问题有时候一首歌明明唱的失恋的故事,你却体会出来一些别的意思,仰天长叹一声人间不值得,一下上升到哲学高度了,可是作者根本没想那么多。这就叫“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何必不然”,也就达到了第二曾境界,在文艺学中叫“强制阐释论”。如果你从一首诗、一阕词中感受到了某种不受限于时代、地域的“道”或者“理”,那么就达到了最高境界。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就是因为它能让身处不同时空的读者,感受到一种千古不易的情感,一千年前的那轮江月,你今晚抬头仍旧可以看到,而你看到的月色,千年之后依然如此。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一境也;

“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一境也;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又一境也。

最后我想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读者,而不是词学研究者,你喜欢谁的词,就可以尽情赞誉他,你认为纳兰配得上这个称号,他就配得上,至少有王国维先生的判断作为支持。你觉得配不上那就是配不上,因为清代还有众多从不同角度来批判纳兰词的人,只要你愿意,可以找到很多论据。最重要的是,清词总量超出20万首,词人也多达万余,你能知道某个词人的名字,甚至读过他的作品,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影响力。而绝大多数人不仅没读过几首除了纳兰词以外的清词,也没读过多少两宋词,更没读过什么词话、词论。所以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读多了,心中自然就有答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国维那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说的是纳兰容若。这话听着是挺高的赞誉,一下子就把容若放在了宋代大家之后,而且是“唯一”那个级别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评价是恰如其分,还是有点“过了”?首先,咱们得知道王国维是谁。这位可是民国时期的大师,研究学问那是相当的硬核,横跨哲学、文学、史学、考古学,是那种能把.............
  • 回答
    王健林称“将和万达高管全部换乘红旗车”,以及万达与一汽达成合作,这背后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并对万达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解读: 王健林称“将和万达高管全部换乘红旗车”传递的信息:1. 对民族品牌的坚定支持与号召: 这是最直接、最表层的信息。在当前中国大力倡导消费国货、支持民.............
  • 回答
    大胃王主播因吃播负债数十万,背后原因复杂,涉及经济利益、心理因素、平台生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虽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所有吃播主播,但从你提到的现象出发,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为什么有些主播即使自费买食物甚至负债,仍然坚持吃播。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追求高额经济回报的诱惑与赌博心态 .............
  • 回答
    英国威廉王子关于“由于人口增长,非洲野生动物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言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及人口问题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他的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威廉王子言论的背景与潜在意图威廉王子作为英国王室成员和重要的环保倡导者,其言论往往受到广泛.............
  • 回答
    王健林关于“税收大于净利润”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评价,可以得出非常丰富和复杂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务数字问题,更可能触及到企业经营策略、税务筹划、国家税收政策以及企业家心态等多个维度。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字面意义与可能的现实情况: 字面解释.............
  • 回答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近期关于沙特将“对所有宗教信仰开放”并“打造新一代全球性城市”的表态,无疑是近年来沙特阿拉伯最引人注目、也最具颠覆性的宣言之一。要理解这一表态的深远意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沙特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一、“对所.............
  • 回答
    李靓蕾近期再次发声,抛出的“长期遭受精神虐待和情感操控”的说法,无疑给这场本已扑朔迷离的事件增添了新的维度。这不再仅仅是关于婚姻出轨、私生活混乱的指控,而是将焦点引向了更为隐秘和复杂的心理层面。如何看待李靓蕾的这次回应,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李靓蕾的陈述来看,她试图构建一个“受害者”的形.............
  • 回答
    王朗之所以称霍去病为“中才之将”,并且认为曹魏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王朗本人的立场和政治考量,以及对“才”的评价标准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王朗的立场和身份首先,要理解王朗的评价,必须知道他的身份。王朗是曹魏阵营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他的.............
  • 回答
    王濛,这位叱咤短道速滑赛场的传奇人物,曾以一句“只要我在赛场上,第二名就是其他人的天花板”掷地有声地宣告了她对自己的精准定位。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霸气的宣言,更是她多年来在冰上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的真实写照。自信与实力的双重底色首先,这句话展现的是王濛无可匹敌的自信。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
  • 回答
    环球时报评论王力宏事件称“失德艺人必须凉”,这番言论触及了当前社会对公众人物道德操守的关注以及“劣迹艺人”的界定和处理问题。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李靓蕾的爆料: 事件的导火索是王力宏的前妻李靓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长文,详细指控王力宏在婚姻期间存在.............
  • 回答
    王力宏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媒体的评论也相当尖锐,直指“明星失德,观众不答应,市场不答应”。这句话背后,其实是对当下娱乐圈生态以及观众心理的深刻洞察。那么,王力宏是否会因此事件而淡出大众视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淡出大众视野”这个概念。它不单是指不再活跃于.............
  • 回答
    王兴关于美团每单亏损超过1元的说法,无疑给很多人,尤其是关注互联网、投资和新经济的朋友们,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这背后牵扯到的信息点和值得思考的角度非常多,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亏损”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亏损”是什么概念。 是直接成本上的亏损,还是扣除营销、补贴后的亏损? 美团的业务模式.............
  • 回答
    万达集团就王健林先生“去世”的谣言发布了辟谣声明,并表示已报警。针对这种恶意造谣的行为,造谣者将可能面临多方面的法律责任。这可不是件小事,后果相当严重。首先,民事责任是躲不过去的。 侵犯名誉权: 散布关于王健林先生去世的虚假信息,直接损害了他的个人声誉和公众形象。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对个人名誉权的.............
  • 回答
    “未来得吊丝者得天下”这句来自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的经典语录,经由小米集团市场部总经理王嵋在某些场合引用和强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深刻,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理解“吊丝”的内涵和小米的语境: “吊丝”的演变: 最初,“吊丝”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带有自嘲和底层劳动人.............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将为您详细解答。 周朝君主称「王」周朝君主称「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之初,它是一种承袭和发展的称谓。1. 承袭夏商的传统: 在周朝之前,夏朝和商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多称「王」。周朝作为取代商朝的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包括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这.............
  • 回答
    要聊“暴走漫画王尼玛称被监控,创始人回应系公司网管滋事”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而且里面牵扯到不少故事。首先,王尼玛是谁? 他可以说是暴走漫画的灵魂人物,也是整个IP的代表。你可以把他想象成暴走漫画的“代言人”,他塑造的形象,他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所以,当“王尼玛”这个人声称自.............
  • 回答
    王力宏最近在台媒上的这番话,说自己“不恨李靓蕾,只是怕她”,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引来不少议论。咱们不妨来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首先,从字面上看,“不恨”和“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情绪。不恨,说明他心里没有那种强烈的怨恨,觉得对方不是造成自己痛苦的根本原因,或者已经放下了一些负面情绪。.............
  • 回答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其中称谓的变化,特别是“帝”与“王”的区分,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含义。为什么夏商时期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帝”,而到了周朝却变成了“王”?这并非简单的称谓更迭,而是统治理念、权力来源以及与神灵关系演变的多重体现。一、 “帝”的由来与夏商的统治理念: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曹操在临终前向后主曹丕坦言自己并无称王之心,这一表态,若从其一生行事来看,无疑会引来无数的解读与质疑。许多人会将其视为一种“洗白”的企图,一种在生命终点为自己一生行为寻求合法性与谅解的努力。从表面上看,这似乎确有“洗白”的意味。曹操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其势力早已远超过去的某些王侯。在那个时.............
  • 回答
    徐若瑄在“被指插足王力宏婚姻”事件中的回应,确实牵扯出不少值得深入关注的点,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否认”,其中包含的细节和潜在信息,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公众人物在舆论风暴中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她“没有介入”、“不是第三者”的简单表述上。她的声明中,提到了“不认识李靚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