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本纪》说项羽以一挡百,这在古代真的存在吗?

回答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以一当百”的说法,这的确是历史文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究竟是真的存在过的奇迹,还是文学上的夸张渲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以一当百”的字面解读与历史语境

首先,我们得理解“以一当百”这几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是否就一定是字面意义上的“一个人对抗一百个人”。很多时候,古人使用这类比喻性的说法,是为了形容一个人勇猛无敌,能够抵挡住数量上远超于己的敌人,或者说他的出现就能扭转战局,给予敌方巨大的心理和军事压力。

《史记·项羽本纪》中,最接近“以一当百”的描述,通常是指在一些关键时刻,项羽以其超凡的武勇,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敌军的溃败,或者在局部战场上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使得周围的士兵不敢上前。例如,在巨鹿之战前,项羽渡河后破釜沉舟,面对秦军的围剿,史书记载他“诸侯军救赵,未半入关,项羽引兵渡河,遂围赵王歇于襄国。秦军救之,项羽破之,斩宋义,相应羽。” 在这场战役中,项羽以少数兵力大破秦军主力,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场上的个人威慑力。

更直接体现其个人勇武的,往往是在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时刻。史书会描述他“项王喑哑不能应,口辩,但力斩人”,或者在被围困时,“项王骑曰‘何以战?’项王曰‘何以?战’”等场景,这些都强调的是他在近身搏杀中的强大能力。这些描述,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以一当百”这四个字,但其含义是近似的,即项羽个人的勇武和战斗力,足以对敌方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能抵挡住数量上的优势。

历史的真实性:可能存在的,但非字面意义上的“一对一百”

那么,在实际的战场上,一个人真能以一当百吗?从军事学角度来说,字面意义上的“一人对抗一百人”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是武艺绝顶的战士,面对数量压倒性的敌人,也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战斗力。

原因有很多:

体力消耗: 冷兵器作战极其消耗体力,一个人要同时格挡、劈砍、闪避来自四面八方多个敌人的攻击,其体力消耗是巨大的,很快就会被耗尽。
武器装备: 虽然项羽勇猛,但他的武器和装备与普通士兵并无本质区别。即使能击杀一人,也会有后续的敌人接上,他无法同时应对多人。
战术和阵型: 古代战争讲究阵法和协同作战。即使一个人再勇猛,也很难突破由多人组成的有效防御或攻击阵型。敌人的攻击是多角度的,即使你挡住了前面一个,后面还有其他人。
受伤的风险: 即使项羽武艺高强,在混战中被冷箭射中、被侧翼攻击、或者被长柄武器扫到,都可能瞬间失去战斗力。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以一当百”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和艺术化处理,用以表现项羽在战场上的超凡表现和精神感召力。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

1. 个人威慑力: 项羽的勇猛名声在外,当他亲自冲锋时,敌军可能会因为恐惧而畏缩不前,甚至溃散。这使得他周围的敌兵不敢上前,在他面前形成一个短暂的“真空”,这在旁观者看来,就像他一个人挡住了很多人。
2. 局部突破与清场: 在某些混乱的战斗中,项羽可能会凭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在一个小范围内瞬间击杀数人,打开一个突破口。他的杀戮效率极高,短时间内就能造成敌人的伤亡惨重,给人一种“以一当百”的视觉冲击。
3. 事迹的层层传播与演变: 历史事件在口耳相传和文字记录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添油加醋,尤其是在塑造英雄人物时。最初可能只是说他勇猛过人,挡住了很多敌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就可能被放大,最终演变成“以一当百”。
4. 文学修辞的需要: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他通过生动的描写,让项羽成为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英雄,而“以一当百”式的描述,正是这种英雄主义的体现,能极大地增强人物的传奇色彩和感染力。

历史证据的佐证与反证

《史记》本身是记载了许多项羽英勇事迹的,比如他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突破敌阵。例如,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军队威震诸侯,这与他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密不可分。但具体到“以一当百”这种程度,直接的、确凿的证据是缺乏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在某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比如项羽被数人围攻,但他凭借超乎常人的武艺和运气,成功击杀了这数人,并且还能继续战斗。但如果将这种局部性的、短暂性的优势,放大为“以一当百”的普遍描述,那就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结论:

总的来说,《项羽本纪》中“项羽以一当百”的说法,更可能是一种文学上的艺术夸张和对项羽超凡武勇的生动描绘,而不是对战场事实的字面记录。它传达的是项羽压倒性的个人战斗力和在战场上形成的强大威慑力,这种力量足以使他在局部战斗中抵挡住数量上的优势,甚至扭转战局。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人真能在纯粹的搏杀中以一敌百,理论上几乎不可能。但项羽作为那个时代的顶级战神,他的勇猛、他的战术、他的个人魅力,共同造就了一个在人们心中能够“以一当百”的传奇。我们欣赏的,或许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化的历史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主要是看怎么看待《史记》了。

如果有人觉得《史记》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学术论著,每个字都严谨可信的,那项羽一个人杀几百士兵也是可信的,项羽是古今第一猛男也是确实无误的。

那同样,我们也必须同样相信刘邦是他妈和龙玩出来的产品,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史记》考据出来刘邦是最早的龙裔,坦格利安家族的先祖。我们也可以根据《史记》考据出周人是巨人族的后裔,然后基本可以推论出我们华夏族简直就是神族无误。

如果考虑到《史记》由于年代久远,资讯不畅,取材不易,我们默许作者使用一部分文学的手法来丰满自己的作品,比如说夸张手法,那我们就可以继续分析下去。

老规矩先纠正一些观念错误。

有人认为高等级的武士凭借高士气高武力高装备是碾压民兵的,甚至可以以一敌百,那是正确的观点。但这个以一敌百是指击溃而不是杀死,如果是要杀死几百个敌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对方的低士气往往导致了死几个人就溃败了。溃败了你可真追杀不了那么多。如果对方高士气,死的就是武士了。

好比如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遇到了百余个强盗,双方僵持的阶段是非常短的,要么骑士砍死几个强盗,强盗精神崩溃一哄而散,骑士在后面追杀又砍死几个。要么强盗一拥而上,将骑士大卸八块。也就是说武力的平衡是一瞬间就会打破。理想中的强盗们既杀不了骑士又不逃走一个个被骑士砍死的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的。

而古代训练度很低的军队的意志力是比较差的,从历史上看,一支军队在近战伤亡10%的时候往往就会崩溃,接下来的伤亡基本都是被追杀造成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项羽面对的情况。

首先,“汉骑追者数千人。”我们取中间值5000人。而项羽杀了多少呢?“杀数十百人”,“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一次骑马杀了近百人,一次步行杀了几百人。两者相加我们也取一个中间值500人。也就是说光项羽一个人就杀死了汉军的10%左右。这还不包括他的属下杀死的数量和数量更多的受伤者。死者和伤者加起来远远超过了古代军队所能承受的伤亡值。但是汉军并没有崩溃,貌似精神面貌还很好。所以从军队的士气和组织来看,项羽杀几百人的可能性非常低。

同时杀人是很费时间和体力的。古代没有机关枪,就算开无双也得一个个杀过来。我们就算20-30秒杀一个人,那杀完500人也要3,4个小时,一个再猛的人可能连续3,4个小时进行最激烈的运动么?参照NFL,美国玩橄榄球的身体素质够猛了吧,玩两小时冲撞照样需要中场休息,无数次暂停,攻防组交替。真正激烈运动的加起来半小时不到还给喘气的时间。在真实战场上就不要指望项羽累了说一声暂停汉军就会乖乖停住等项羽缓过劲来继续。说得难听点,让项羽连续杀几百口猪都得累死,不要说一直反抗的武装敌人了。所以从时间和体力来看,项羽杀几百人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接下来是武器问题。项羽的武器再锋利再趁手也没用。以当时的冶炼技术,再好的兵器,也经不起几百人的肉体骨骼,无数的矛杆剑戟的碰撞。很有可能在格杀十几人几十人的时候他的武器就废了,无论接下来是拾起对方的武器再战,还是用战友的武器,都是在用普通的武器作战,所以武器优势论是靠不住的。

最后是格斗阵型,这要看汉军有没有组织。没有组织被项羽砍得满地乱跑那项羽是很有追在后面砍死很多人的,但是从《史记》描述的战斗过程来看,汉军始终保持着包围状态没让项羽逃脱,显然汉军被组织得很好。那项羽很可能始终面对着包围,无数长枪短兵四面八方向他攒刺,那他连续奋战几个小时没有受到致命伤也是运气实在太好。所以装备优势论在面对几千敌人的时候也是比较苍白的。

所以说,司马迁在描写英雄人物,尤其是他最喜欢的项羽的时候,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那很正常。而在真实中,项羽可能是十人敌,可能是三十人敌,但要说他能一口气杀几百人那基本是扯。

user avatar

吕俊生,37年中日战争由于训练,军队组成,火力,营养等在战争初期中日伤亡比差不多7:1。

而吕俊生在37年正面战斗中一人砍(真,大刀砍)死27名日军。此人一生8次一等功。

刘邦的追击部队单兵素质不可能超越侵华日军。而且在有枪炮年代,砍死27个。这样的人回到古代真能砍死百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